《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 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得人身的条件是五戒、十善,在中国儒家讲就是伦常八德。五常里面,「仁义礼智信」,八德所说的,「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八德还有个说法,「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两种说法里头有相同的,把相同去掉,十二个字,十二个德目。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八德相应几分?与五常相应几分?学佛的人与十善相应几分?与五戒相应几分?你来生能不能得人身,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能够有百分之五十相应,能不能得人身还是未知数,要多少分才能够得人身?至少要六十分以上。不简单!你自己凭良心给自己打分数,「仁义礼智信」,「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你自己打,看能打几分。难!太难太难了。
  如果我们伦常道德能够有六十分,换句话说,你来生可以得人身,但是不要搞这个,搞这个得的利益太小了。因为你有这个分数,你念佛求生净土行了,你就有资格,生凡圣同居土。带业往生,西方世界它这个条件,所以一切诸佛赞叹,道理就在此地。只要有人道的条件,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就可以接纳你。那你的道德的条件分数再增高,能够有七、八十分,凡圣同居土有三辈九品,你的品位就高了。仁义道德如果能够达到九十分,你就生死自在,你念佛往生,知道什么时候去。
  你说多久、多少时间知道?一般最低限度,三个月之前,半年之前,晓得什么时候要走了。有很从容的时间去看看你的亲戚朋友,打个招呼,告个假,我要走了。我们台中李老师,两年前知道,不容易!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到,六祖大师往生之前是一年前知道。派人到家乡去建塔,将来自己往生之后,骨灰、舍利就放在这个塔里,六祖是留了肉身,他的肉身没坏。一年前就晓得,就派人去准备后事,我们看到非常羡慕。
  今天我把这个道理说出来,诸位自己要想有这种成就,这个成就是真正的成就,为什么?你带得去的。世间的荣华富贵带不去,你有再多的财富,你走的时候一分钱带不去,你有再高的地位,你也带不去,你再多的人拥护也带不去。佛法里头常说,「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聪明人干的是什么?要干带得去的,德行能带得去,特别是阴功、阴德。做许多好事,外面没有人知道,这叫阴德,这个带得去。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定要跟道德相应,走的时候一年前知道,半年前知道,至少都三个月,三个月之前知道,不生病,说走就走,你说这个多自在。
  你的成就也就是教化众生,所以自行一定化他。怎么教法?你做出这个样子,人家一看,对你佩服、羡慕,向你学习,你就教了他,这是身教,现身说法。早年在香港,这大概总是三十年前的事情,我们老师讲经的时候提到。香港何东爵士的老夫人往生预知时至,开往生大会,亲戚朋友,还有新闻记者都来看,果然那天往生。在那时候,一般人都认为佛教是迷信,看到这么个希奇事情,表演给人看,这个东西总不能做假。何东爵士一家人是虔诚的基督教徒,看到他老母亲这样走的,以后统统都皈依佛门。他把他的房子捐献出来,「东莲觉苑」就是何东爵士的私人财产,捐献出来送给佛教。我们要知道,她能做得到,我们也能做得到,功夫就是一门深入,依教修行。
  你看《无量寿经》,佛在经典里面给我们教训,最重要的是「净业三福」;净业三福里头最重要的是「孝亲尊师,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所以经典里面明文教导我们修十善。你看经文上的三句话,「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这三句就是十善业道,我们要懂。这三句怎么落实?《十善业道经》,要落实十善业道先要学《弟子规》,这是我这几年特别提倡。为什么?看到我们出家、在家学佛多年,十善不能受持;十善不能受持,皈、戒就谈不上,三皈、众戒谈不上,十善是基础,是根本。为什么从前的人能做得到,我们现在做不到?从前人有儒家的基础,所以我这才选《弟子规》做为十善的基础。有《弟子规》的基础,十善就不难做到,然后无论受持哪个法门,哪部经论,你都会有成就,解行相应。所以这基础是比什么都重要。
  同学们疑虑很多,怀疑,不能够完全相信,这桩事情我们非常理解,特别是在现在这个社会。我学佛那个时候,五十年前,比现在是好多了,但是比一百年前差很远。我们那个时候的学生对老师,真正能够尊师重道的不多见;现在要讲尊师重道,找不到,没有。我学佛这五十多年,我很留意,我很想找同参道友,找帮手。真的有好的,有修学、学习意愿的人,有这种心态的人,我一定把他介绍给李老师,请李老师多培养几个同学,我们在世界上弘法有帮手。五十多年找不到一个,无论在家、出家,一个都找不到。当然不能说这个世间没有,我们没有缘分,没有遇到,所遇到的人里面不具足这些条件,你就知道多难。
  现在的社会完全趣向於功利,年轻人心目当中只有金钱,只有享受,与道、与德距离愈来愈远,到哪里去找!所以现在是非常艰难。这正是过去李老师说过,我们今天把佛教传给人,要向人家顶礼,向人家磕头,双手捧著,人家还未必接受。我们求学是跪在老师面前,求老师传给我们,我们今天送给别人是倒过头来,我们跪著别人面前捧著送给他,看他愿不愿意接受,这老师讲过。对於这个时代的状况非常清楚,非常明了,话,预先给我们讲,今天我们遇到的果然没错。所以『於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就像这个比喻里面所说的一样,不能成就。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法首菩萨偈颂第三首:
  【如人设美膳。自饿而不食。於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前面一首是比喻贪爱,「随文义失」,我们谚语所谓贪多嚼不烂,他只贪图多闻,没有时间去修行,所以自绝慧命。这首偈是「设食自饿喻」,清凉大师说得很好,「喻随说废思失」,他也说法,说得很浅,不够深入。后面讲「说法施人,多求名利,不思法味,损减法身」,都是受持正法而不能成就。比喻当中所说我们一定要记住,前面的大前题就是这些人统统都是遇到正法的。我们一般讲受持正法,但是他不得利益,我们一般讲,虽然亲近真正大善知识,最后他的路走向偏差,这是自古以来就有。什么原因?烦恼习气太重,没有依教奉行,依旧随顺烦恼。前面第一首的比喻是随顺贪心,这一首比喻还是随顺悭贪,悭是悭吝。所以他也说法,虽说他没有深思,我们现在讲,他没有认真去研究,所以说得浅,甚至於把意思解错了。
  这为什么?他的目的并不是帮助别人觉悟,出家的目的不是帮助别人觉悟。自己都不悟,他怎么会帮助别人觉悟?出家要干什么?出家没有忘了名闻利养,说法施人(这法布施)多求名利,错在这里,求名、求利都是属於悭贪。看到别人得的比自己多,嫉妒心还生起来,由嫉妒就产生毁谤,自赞毁他,麻烦都来了。经文第一句『如人设美膳』,「美膳」是佛法、大法。底下一句就是说出毛病了,这个美膳自己并没有吃到,『自饿而不食』。没有依照正法去修行,烦恼不能断,还增长,智慧不开,还愈迷愈深,这不是颠倒吗?所以最后的总结,『於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他不是不晓得,他多闻,他常常听,他也天天念,没用。
  这一章经文十首偈颂,我们同学一定要认真去反省、检点。为什么?我们可能都犯了这个错误。我们天天在学,学得好像很认真,自己也认为很不错,烦恼习气没断。所以这一生遇到是正法没错,确实是正法,不能成就;该放下的,一样都没放下,该做的,一样都没做。所以不思法味,损减法身,没有尝到法味。法味能够滋养法身,法身慧命,我们完全不知道,我们还沈迷在五欲六尘世味里面,不知道法味。我们举几个实际的例子,学佛的人有喜欢佛像的,我见过。收藏古董,把佛像当作古董,这是明朝时候的,这是宋朝时候的,那尊像是隋唐时候的,念念都在这些,对这个非常有兴趣。还有喜欢收藏经书的,都是古董,收藏文物的,不修行,专门喜欢收集这些东西。这些东西真是迷惑颠倒,能带得去吗?一样都带不去。
  我这一生喜欢书,我不收藏,我并不把这些古籍看做是收藏品,我这些藏书里面有明朝时候的,五百年前的东西,有几部。但是,我看到好东西我拿去翻印,诸位现在看到的《疏论纂要》,我收藏的,《华严经疏钞》是我收藏的。我的原本都送给「佛陀教育基金会」,我让他们翻印流通。这些线装书,很名贵的本子,逐渐逐渐稀少,没有了。怎么样叫它能保存下去?大量的来印刷流通。现在印刷技术进步很多,价格很便宜,所以我大量翻印,全世界到处赠送,这个本子将来就不会遗失。因为它收藏的地方太多了,这个地方有灾难,此地损失,那边没有损失。我用这个方法来流传法宝,我自己不要;我要的东西就是现在在讲席上做参考的,这个量不大。
  人不能有嗜好,一有嗜好,他就不可能静下来去求经教里面的义理,他就静不下来。人最可贵的是心地清净,不生烦恼,佛门里面常说常生智慧,智慧能够帮助你深入,能够帮助你理解。经教理解了,人情世故也理解了,为什么?它通的!人情世故理解了,这对生活才真有帮助,使我们在这一生当中,生活在真善美慧的境界里面,你说这多么幸福,多么快乐。可是,只要稍稍有一点悭贪,你就迷了,你的心只生烦恼,不生智慧,这个损失就非常之大。就像这个比喻里面,「自饿而不食」,你不求解义,不求笃行,你不能够依教修行,你就错了。
  学佛,总要有个正确的目标,世间的美膳(膳食),我们讲好菜,我们可以把肚子吃饱;经教是法筵,精神的粮食。身体我们得到滋养了,维护到健康,另外一个更重要的生命是法身慧命。讲法身慧命,初学的人不懂,我们要换句话说,精神生活,大家就好懂。有物质生活,比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精神生活,你有没有想到?精神生活在佛法里头叫法味。
  我们看干隆皇帝编的《四库》,从《四库》里面我们看到当时宫廷里面一些生活状况。宫廷里面居然每天开经筵,筵就是宴席,为什么称为经筵?讲经。他讲的经不是讲佛经,讲的就是《四库》里头的经、史、子、集,他讲这些东西。都是国家一流的学者,皇帝把他请到宫廷天天跟大家上课,经筵。皇帝带著文武大臣一起来学,讲儒家的经典,讲诸子百家,有时候也讲佛家的经典,讲道家的经典,儒释道三家。充实朝廷文武百官这些国家领导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他们的德行,提高他们的智慧。我们看了之后不能不佩服,真的是佩服到五体投地,实在是难得。你看皇帝在宫廷里不是天天开会,是天天上课。所以清朝盛世一百多年,那时候的国力世界第一,无比的殊胜,真正是懂得「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皇帝心目当中,当然有巩固他的政权,但是最重要的,他们心目当中怎样把国家治好,怎样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好,怎么样能够叫全国人民都能够接受儒、释、道三家的教学,这是他们的用心,是他们的方向,是他们的目标。宫廷里面处处天天办学,有经筵,地方政府当然就不例外,学术风气大开,好学,皇上带头,好学。康熙帝规定皇子,就是帝王的子孙,不满二十岁不可以去看诗词歌赋。二十岁之前,要把全部的精神、时间、精力用在经史上,所谓六经、子史(诸子、史书)。文学这个部门,二十岁以后才可以接触,不得了。为什么?没有经史的底子,你去学这些诗词歌赋,都会走上偏差。也就是说经史是培养一个人德行的,道德的教育,伦理道德的教育,这比什么都重要。
  历史是经验,是因果的教育,中国这一部《二十五史》就是讲因果,善因得善果,恶因感恶报,从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天下,没有例外的。所以,国家提倡正法,康熙很重视。他的儿子雍正更是勤政,历代帝王当中,很少看得见像他那样的。对於儒释道他都通达,他都非常认真学习,无论讲哪一样,他都内行,他不外行。我在《道藏》里面看到雍正皇帝上谕,我看了五遍,写得真好,不能不叫人佩服。
  人生在世非常短暂,这点一定要清楚,尤其是中国谚语里讲得非常好,「黄泉路上无老少」,你知道你哪一天走?不要以为自己很年轻,年轻人走的很多很多。十几岁走的,二十几岁走的,三十几岁、四十几岁走的,太多太多了,这是事实真相。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我们如果看清楚了,有高度的警觉心,人生这一世什么最重要?道德最重要。
  世间所有一切荣华富贵,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唯有道德。儒家说「人之初,性本善」,佛家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是什么?这是你带来的。伦理道德的修养当然你也带得去,你既然能带得来,你带来的是本善,你带来的是佛性,你现在再接受圣贤教诲,你当然带得去。提升你的道德,往后生生世世都把自己往上提升,这个目标就正确。千万不要堕落,你要是搞带不去的,你肯定往下坠落,那你就错了。
  从哪里做起?经书上讲得好,「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我对这句话我续了一句,「自国家以至於家庭,一切以教学为先」,要著重教学。佛在经论上不知道讲多少次,劝勉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为人演说就是教学,演是如法修行,表演给大家看,如法修行是演;别人有疑问为他解答,那就是说。做给人看,成就自己的德行,这个里面有无穷的法味,从法味流露出来的是无尽的法喜,法喜充满,人生最高的享受,法喜充满。在一个家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