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中国通史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上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09中国通史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上册)- 第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治集团腐败无能,束手无策,终于激起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导致唐皇朝的灭亡。
  第一节唐皇朝的没落朋党之争朋党之争就是官僚集团内部为争权夺利而进行的派系斗争。唐朝晚期的这种斗争,集中表现在牛僧孺、李宗闵和李德裕两派之间的对立。元和三年(808),宪宗策试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举人,牛僧孺、李宗闵在对策中极力指责时政之失。主持考试的吏部员外郎韦贯之对牛僧孺、李宗闵大加称赞。但由于宰相李吉甫的反对,韦贯之等人都被贬官。这可以说是朋党之争的开端。元和九年(814)十月李吉甫死,其子李德裕继续与牛僧孺、李宗闵持对立态度,朋党之争也就愈演愈烈了。
  朋党之争表现在各个方面,凡有机会,他们就互相攻击。长庆元年(821),右补阙杨汝士与礼部侍郎钱徽主持贡举,西川节度使段文昌、翰林学士李绅都以书要求照顾与自己有关者,结果没有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就极力攻击礼部所取进士都没有才学。李德裕支持他们的攻击。牛党的李宗闵因其婿苏巢被取,也成为被攻击者。
  太和五年(831)九月,吐蕃维州(今四川汶川西北)副使悉怛谋率众奔赴成都,向唐投降。西川节度使李德裕接受其降,并派兵占据维州。但宰相牛僧孺却极力反对,迫使李德裕交还维州,送回悉怛谋,致使悉怛谋及所有降唐者均遭吐蕃残杀。
  李德裕是因其父李吉甫为宰相的关系而飞黄腾达的。所以,他认为科举取士未必能得到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公卿子弟熟悉朝廷的礼仪制度,有利于从政。反之,他又认为通过科举入仕者,主司与门生之间有“谢恩”、“答拜”等烦琐的礼节,还有曲江会、雁塔题名等各种活动,都没有必要,应该罢去。他明确表示:“朝廷显官,须公卿子弟为之。”①勿庸置疑,这是把矛头指向李宗闵、牛僧孺等通过科举入仕者的。
  朋党之争,从宪宗到宣宗,历经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六帝,四十年之久。两派之间,没有严格的政治观点的区别,也并非士族地主与庶族地主的利害冲突,而是两派政客争权夺利的斗争。李德裕和牛僧孺、李宗闵都曾多次为相,互有胜负,但不管哪一家胜利,都没有改变唐朝每况愈下的局面,反而更加剧了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
  南衙北司的对立南衙是指以宰相为首的朝廷机关,北司是指宦官集团。在玄宗以前,国家的军政大权都掌握在宰相手中。安史之乱以后,宦官势力日益膨胀,宦官不仅掌握军政大权,而且还操纵皇帝的废立。这时,稍有作为的皇帝,就想利用宰相压制宦官;宦官也不甘示弱,总是伺机反扑。南衙北司的对立就是这样形成的。
  早在顺宗时,王叔文、王伾、韦执谊等人进行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夺取宦官的军权。但由于大宦官俱文珍等竭力反击,致使王叔文等很快失败。王叔文无可奈何,只得吟杜甫的《诸葛亮祠堂》诗:“出师未捷身先死,① 《旧唐书》卷一七一《李渤传》。
  长使英雄泪满襟。”以求自我安慰。
  文宗很想有所作为,他“励精求治,去奢从俭,诏宫女非有职掌者皆出之,出三千余人。。。省教坊、翰林、总监冗食千二百余员,停诸司新加衣粮”①。敬宗时每月视朝一二次,他每逢单日就视朝,以致群臣对他寄托很大希望。这就决定他对宦官专政的局面必然不能容忍。
  文宗想利用宰相李训、凤翔节度使郑注的力量,打击宦官。太和九年(835)十一月,文宗于紫宸殿上朝,在百官站定以后,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报告,左金吾听事后石榴树夜有甘露,宰相李训、舒元舆率百官向文宗祝贺出现了吉祥之兆,并劝文宗亲自前往观看。文宗派宰相前往察看,李训看后向文宗奏道,不一定是真甘露。文宗遂派仇士良、鱼志弘率宦官再去察看。仇士良发现韩约有脸色异常而流汗的表情,还发现有执兵器的伏兵,遂慌忙迎文宗还宫。李训急呼韩约所部左金吾兵上殿,杀宦官十余人,其余宦官在与金吾兵奋战中随文宗进宫。仇士良等立即调动禁军五百人进行报复,对中书、门下官员大肆屠杀,以致“横尸流血,狼藉涂地,诸司印及图籍、帷幕、器皿俱尽”①。宰相李训、舒元舆、王涯、贾■等,不管是否参与此事,均遭逮捕被杀。你死我活的所谓“甘露之变”,以宦官的胜利宣告结束了。从此以后,宦官更加专横跋扈,政治也更为腐败了。
  朋党之争、南衙北司的对立、宦官专政等各种问题都不是孤立的,而是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的。正因为如此,唐末的社会危机日益严重。
  社会危机日益加深在各种社会问题积重难返的时候,唐朝统治集团虽然也有个别人看到问题的严重,想有所作为,但也孤掌难鸣,无济于事。就整体上说,统治集团的腐败有增无减。政治上的腐败,又在进一步加深社会危机。
  敬宗“昵比群小,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①。淮南节度使王播为了要求恢复他失去的盐铁转运使职务,向大宦官王守澄送钱十万缗。敬宗很快恢复了他的职务,虽然谏官屡争,但敬宗置之不理。
  有些宦官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有意诱使皇帝骄奢淫逸,不理政事。会昌三年(843)六月,大宦官仇士良年老离职,其同党送其还私第,他向同党传授政治权术说:“天子不可令闲暇,暇必观书,见儒臣,则又纳谏,智深虑远,减玩好,省游幸,吾属恩且薄而权轻矣。”他认为最好的办法是“殖财货,盛鹰马,日以球猎声色蛊其心,极侈靡,使悦不知息,则必斥经术,暗外事,万机在我,恩泽权力欲焉往哉?”他就是这样“杀二王、一妃、四宰相,贪酷二十余年”的②。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本来庸庸碌碌的皇帝自然更加玩物丧志了。
  由于佛教的盛行,寺院财产的增加,直接影响朝廷的财政收入,武宗曾经灭佛。但宣宗就反其道而行之,又修复寺院,增加僧尼。懿宗更加崇佛,咸通十四年(873)三月,他派人到法门寺迎佛骨,群臣多有谏阻,甚至有人① 《新唐书》卷四四《选举志》上。
  ① 《资治通鉴》卷二四三,敬宗宝历二年。
  ① 《资治通鉴》卷二四五,文宗太和九年。
  ② 《资治通鉴》卷二四三,敬宗宝历元年。
  把宪宗之死和迎佛骨联系起来,也无济于事。他很有决心地说:“朕生得见之,死亦无恨!”于是,他“广造浮图、宝帐、香辇、幡花、幢盖以迎之,皆饰以金玉、锦绣、珠翠。自京城至寺三百里间,道路车马,昼夜不绝”。佛骨到京师以后,“导以禁军兵仗、公私音乐,沸天烛地,绵亘数十里;。。富室夹道为彩楼及无遮会,竞为侈靡”。先将佛骨迎入禁中,三日后又出置安国崇化寺,“宰相以下竞施金帛,不可胜纪”①。
  朝廷的各级官吏也贪污贿赂成风,很多人用钱买官,“自咸通之后,上自宰辅以及方镇,下至牧伯县令,皆以贿取”②。有人买通宦官到外地去做节度使,到任后就尽力搜括,压榨百姓。这就必然促使阶级矛盾的激化。
  封建社会固有的土地兼并问题,到唐后期更为严重,“富者有连阡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正反映了尖锐的两极分化。失去土地的农民加入逃亡户口的队伍,朝廷把逃亡农民原负担的赋税转嫁到未逃亡的农民头上,这样就更促使逃亡户口的增加。恶性循环的结果,形成“乡闾屡困于征徭,帑藏因兹而耗竭,遂使从来经费色额,太半空系簿书。缓征敛则阙于供须,促期限则迫于贫苦”③。这就是说,广大农民已经极其穷困,无法再照旧生活下去;唐皇朝已经断绝了税收来源,也无法再照旧统治下去。在这种情况下,广大农民不能不铤而走险,公开推翻唐朝政权了。
  ① 《新唐书》卷二○七《仇士良传》。
  ② 《资治通鉴》卷二五二,懿宗咸通十四年。
  ③ 《全唐文》卷八四六《崔烈论》。
  第二节农民大起义浙东裘甫起义唐后期的农民反抗斗争,不断有所发展,由零星的分散的反抗斗争逐步走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裘甫起义拉开了唐末大规模农民战争的序幕,庞勋起义猛烈地冲击了唐朝的反动统治,黄巢起义使唐朝名存实亡,唐朝终于被农民起义所埋葬。
  唐朝后期,江淮一带是朝廷主要的财政来源地。由于封建皇朝的横征暴敛,这一带的贫苦农民很多被迫破产逃亡,这正是促使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大中十三年(859)十二月,农民裘甫率领一百来人发动起义,首先攻下象山(今浙江象山),继又屡败官军,致使明州(治所在今浙江宁波)地方官惊慌失措,白天也紧闭城门。咸通元年(860)正月,裘甫起义军与官军大战于天台山桐柏观(在今浙江天台境内),官军大败,裘甫乘胜攻破剡县(今浙江嵊县)。浙东观察使郑祇德重新组织力量,卷土重来。义军又在剡县两边山谷拦塞溪水,诱敌深入,出其不意放水,唐军被水淹没。这次胜利,大长起义军的声威,队伍很快发展到三万人。裘甫自称“天下都知兵马使”,废弃唐朝皇帝的年号,改元“罗平”,铸印“天平”,建立了农民政权。接着,义军又破唐兴,夺上虞,下余姚,进慈溪,占奉化,还据有诸暨、宁海,官军接连败退,毫无招架之力。
  面对这种形势,懿宗派前安南都护王式为浙东观察使,取代郑祇德。王式要求增加军队,有的宦官认为增加军队就要加大费用。王式反驳道:兵多可以迅速取胜,实际上是减少费用。如果拖延时日,起义军势力发展,国家就会失去财政的来源地江淮一带。懿宗接受王式的意见,下诏发忠武、义成、淮南诸道兵赶往浙东。
  王式在当时是很有影响的人物,统治集团对他寄托很大希望,起义军对他的到来也很重视。王式到达浙东后,一面开仓济贫,收买人心,一面又整饬军纪,加强戒备,清除内部与义军有来往的官员。另外,还招募在江淮一带的吐蕃、回纥人充当骑兵,又调集“土团”(地主武装)与官军进行配合,共同镇压起义军。
  在对付官军的策略上,起义军内部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刘暀认为,应西进浙西,北取扬州,占据石头城,再南取福建,把东南一带富庶之地都据为己有,就可抗拒官军。王辂则认为,像孙权那样割据于东南一带,是天下大乱时的情况,现在是国家统一,割据难以成功,不如据险自守,“陆耕海渔,急则逃入海岛,此万全策也”①。裘甫犹豫不决,实际上放弃了刘暀积极进取的意见,摆出了被动挨打的架势。
  咸通元年(860)五月,官军对义军发动大举进攻,攻克宁海后,占据海口,阻挡义军逃往海上。六月,官军进攻义军最后的据点剡县。官军打算断绝义军的水源,义军竭力反攻,三日八十三战,义军虽然失利,官军也损失惨重。最后经过决战,裘甫等突围未成,刘暀、刘庆等战死,裘甫被俘送往京师斩首。历时七个月的浙东农民起义,在统治者剿抚兼施的进逼下,最后失败了。
  ① 《旧唐书》卷十九上《懿宗纪》。
  庞勋起义由于南诏的威胁,唐廷于咸通三年(862)从徐州、泗州募兵二千人到邕州防守,其中八百人驻守桂州。原定三年调换,但过六年后,唐廷还不准他们还乡,徐、泗观察使崔彦曾以经费困难为由,拒绝派人前往替换。戍兵不能容忍,遂杀死都将王仲甫,公推粮料判官庞勋为首领,违命北归。
  咸通九年(868)七月,庞勋率戍兵北进,朝廷表面上赦其罪,实际上又准备镇压。庞勋兵行至潭州(治所在今湖南长沙),唐监军就打算设计解除他们的武装。山南东道节度使崔铉严密布阵,准备消灭他们。这时,庞勋才感到形势的严峻,于是,没有和敌人决战,而是从湖南沿江东下,经浙西进入淮南。
  庞勋沿途吸收贫苦农民和逃亡士卒,扩大起义军队伍,同时,制造兵器,加强军备,准备和唐军作战。十月,庞勋攻陷宿州(治所在今安徽宿州),庞勋把所得财货分给众人,取得了宿州百姓的支持,参加庞勋队伍者数千人。接着,庞勋兵至彭城(今江苏徐州),城内百姓盼望庞勋攻城,推草车堵塞城门然后焚之,庞勋很快攻破彭城,崔彦曾被俘,城中参加庞勋队伍者一万余人。庞勋募兵,农民踊跃应募,“至父遣其子,妻勉其夫,皆断鉏(锄)首而锐之,执以应募”①。在这种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庞勋不是勇往直前,推翻唐朝,反而对朝廷抱有幻想,上表要求皇帝授以节钺。
  十一月,懿宗诏以右金吾大将军康承训为义成节度使、徐州行营都招讨使,神武大将军王晏权为徐州北面行营招讨使,羽林将军戴可师为徐州南面行营招讨使,共同进攻庞勋义军。康承训还要求沙陀、吐谷浑、鞑靼、契苾诸酋长率众随同前往,懿宗也表示同意。
  十月,戴可师率官军三万人与义军战于都梁城(今江苏盱眙东南)。起义军先放弃城池,继又乘官军得空城立足未稳,在大雾天气突然反攻,官军大败,戴可师被杀,传首徐州。义军的胜利,震动很大,淮南的地主官吏纷纷向江南逃跑。庞勋则自认为无敌于天下,骄而轻敌,一些与庞勋同在桂州起义的老兵也自认为功大资格老,不守军纪,影响和群众的关系。淮南节度使令狐綯为了不受攻击,表示愿为奏请节钺。庞勋又发生动摇,对朝廷寄托希望,希望能够得到节度使的官职,像其他藩镇一样割据于徐州,有一个合法的地盘。
  咸通十年(869)正月,康承训率唐军七万余人屯徐州西南的柳子(今河南永城东南)之西,从新兴(河南永城西南)到鹿塘(河南永城南)三十里,布阵备战,对徐州形成威胁。二月,义军将领王弘立率军三万人夜袭鹿塘寨,由于王弘立轻敌,准备不足,结果损失极为惨重,牺牲两万余人,王弘立仅以身免。三月,康承训又与义军在柳子数十战,义军都未取得胜利。在此情况下,庞勋才对朝廷放弃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