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脱之钥_阿姜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解脱之钥_阿姜查-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我们称为心理因素。

修行之道就是唤醒心智; 让它有 “知觉”; 等着观察自己。无论何时一个访客靠近; 你得摇摇手不许它进来。要是你整天坐在唯一的座位上; 你的知觉就在中间等着所有来客; 它们又能呆哪儿呢? 这就佛陀所说的知觉: 一种坚定; 不可动摇的知觉。你要是能把持这个知觉; 它就能守护心智。你只要坐下来; 就在这一点上确立知觉; 这里是一切访客要来的地点; 从你还是个胎儿; 一直到你活到现在。因此你得全部了解它们; 要这样做。你就守着佛陀所说的知觉。所有这些访客会想各种办法对你的心智加以改造;虚构; 因此影响你的经验。当它们成功地让心智牵扯进它们的事件中时; 心理状态(心所)就产生了。无论它们的性质怎样; 把心智引向何方; 都不重要。你的工作是了解那些来访的客人。无论何时客人来时; 他们发现只有一把椅子; 只要你占据了那把椅子; 它们就没地方坐。它们来的用意是要向你灌输点流言; 却没地方呆下来。这些爱闲谈的客人不管来多少次; 总是遇见同一个家伙坐在同一个位子上接待客人; 似乎永远也不挪动。下回来; 还是没位子。他们会回来多少次呢? 你要做的; 只是坐在这里接待它们; 就都了解它们了。 自从你最早了解世界起; 所经历的一切; 来访的正是这个地方。 你只要了解这么多。 要是你就在这个地方观察; 知觉; 就会看见佛法; 培养出穿透一切的洞见。你就自己讨论; 观察; 观想佛法。 

这才是佛法讨论; 我不知道其它的讨论方法。我还可以继续这样讲; 但到头来只不过是讲与听。我建议你去切实地修行。你开始自己修时; 就会有一些经验了。有一些方法告诉你怎么走……发生这样; 就做那样; 等等; 但是你继续修时; 常常会发生不如意的情况; 你得思考; 调整自己的方法。 你也许得走很长的路; 才看见一个路标; 这才意识到这条路是正确的。 重要的是; 你要通过失误来学习; 总结经验; 直到你确立了正确的修行方法; 就会确信无疑。你要是还不曾找到正确的修行方法; 就注定会有许多疑问与障碍; 你就得在那点上不停地探索。一旦调查过了; 从各个角度考虑过了; 跟自己讨论过了; 确实给心智留下印象; 你就知道怎么做了。要是你实在卡住了; 可以问老师; 他面对阻碍训练心智有足够的经验; 会给你修行上的建议; 去克服困难。有一个老师可以有很大的价值。有人已经去过了; 了解那里的地形。你可以带着疑惑找他; 与他讨论自己的修行。

考虑一下观声音。有听; 有声音。你可以对声音有知觉; 却没有什么想法。要利用这种自然现象来观想真相; 直到能够把心智与客体分开。可以产生这个辨别力; 是因为心智不出去涉入于其中。耳朵听见一个声音; 就观察心智是不是牵扯进去; 或者给带走了。是不是感到心烦? 至少要了解这些; 才能做到注意声音而不受干扰。这就是在当下培养和确立念住。你不需要到别处去做。即使你想避开声音; 实际上也逃不开。只有通过修行才能真正 “逃离”声音。那就意味着要训练心智; 直到念住坚固; 官感接触到什么时能够放下。听仍然在听; 同时你放开客体。有念住时; 放下就是很自然的。你不需要花气力把心智与客体分开; 通过舍弃; 放下; 自动分开了。哪怕你觉得想跟踪声音; 心智也不去抓着。 

你一旦对形态; 声音; 气息; 味觉; 可触之物; 想法有了充分的念住; 就会以内在的慧眼; 清楚地看见它们的本质。 他们受到三个普遍特点的主宰: 无常; 苦; 无我。 比方说; 你无论何时听见一个声音; 就马上会在经历它的过程中洞见这三个特征。就好象你不再听见它了; 你不以通常的方式听见它; 因为你知道; 心智是一件东西; 客体是另一件东西。但是那并不意味着心智不再起作用了。念住始终在监视与观察着心智。要是你能修到这个地步; 就意味着你不管在哪里; 不管做什么; 都在培养对佛法的探索。这就是择法(dhamma…vicaya); 觉悟的一个基本因素。要是心智里存在了这个因素; 就意味着它在自动自发不断地进行这样的深度分析。

要与自己讨论佛法; 这样就会逐渐放松你对身体; 感觉; 感受; 想法; 意识的执取。 在心智沉浸于观照的工作时; 就没有什么能够干扰或者入侵心智了。对于已经经历和培养了定力的人; 这个观想与探索的过程在心智里是自动产生的。不是什么要你思考或者创造出来的。心智会立刻熟练地朝你指的地方观照。 

建立禅修的基础

你要是这样修; 还会发生一件事; 你睡觉前一旦确立了念住; 就不会再习惯地打鼾; 说梦话; 磨牙或者扭动了; 那些都消失了。 即使你睡得很沉; 你醒来时好象不曾睡过; 不会觉得疲倦或者磕睡。 过去你也许会肆无忌惮地打鼾; 但是真的培养警醒之后; 就不会发生了。 你要是并没有真的睡着; 又怎能打呼呢? 念住到了这个地步; 心智在白天黑夜一直都醒着。 这就是佛陀所说的纯净而高度的知觉: 知者; 觉醒者; 喜悦者; 明亮者。 在这个层次上; 心智有维持自己的能量; 不会磕睡; 即使它不以通常方式入睡。假如你培养禅定到这个层次; 你也许可以一连两三天不睡。即使那时; 要是你因为身体累极了而感到想睡时;   你可以集中在禅定目标上; 立刻进入深度奢摩他; 你要有技巧; 也许只需要在那里呆上五到十分钟; 感觉就好象睡了一天一夜那样有精神。 

说起不睡觉; 要是你不担心身体; 睡觉就无关紧要了。但是你应该观照身体状态; 身体的经历; 根据需要调整睡眠。你修到这个层次时; 就不必有意告诉身体做什么; 它会告诉自己。心智里有一个部分不停地点拨你; 督促你。即使你感到懈怠; 却不能够耽于那些情绪里; 因为总是有这个声音在鼓励你; 激励你去努力。 你会达到一个地步; 修行不再停滞;而是自动进行。试试看吧。 你已经学得足够了; 得到了足够的教导了; 现在是把你所学用在训练自己的时候了。   

一开始; 身远离 (kaya…viveka)很重要。 舍利弗尊者教导说; 身远离可以升起心远离(citta…viveka); 心远离可以升起远离杂染的涅磐之心(upadhi…viveka)。 有些人说; 这不重要; 假如心里宁静; 住哪里都可以。那是对的; 但是在修行的最初阶段; 你应该把身远离看成是必要的。哪天你应该试试去住在方圆几里不见人影的火葬林; 或者去荒凉恐怖的山顶上去禅定。要独自去; 好吧? 你一整夜都有好戏看。那时才知道感觉怎样。就连我年轻时也曾经以为身远离不太重要。那不过是我的想法; 可是一旦真去那里修了; 我就思考起佛陀的教导来。世尊鼓励弟子在远离人烟的荒野禅修; 我意识到从身远离; 升起心远离; 可以有多快。比方说你是居家人; 有家庭有房子; 你有什么身远离呢? 一进门就是混乱和复杂; 没有身远离。因此你就离开家里; 去一个隐居地; 那么修行气氛就完全不同了。你一定要了解开始修行时身远离与孤独的重要性。之后就去找一位禅修大师指点你; 他(她)会指导你; 建议你; 指出你误解的地方; 因为你认为理解正确的地方; 实际上是误解了。在错的地方; 你却肯定自己是对的; 要是你有一位有技巧的老师; 就能给你建议; 直到你看见自己的错误为止; 通常就是在你以为正确的地方; 你的误解蒙蔽了思考。

有些学问僧学了很多; 彻底研究了经文; 但是我建议人们投身于修行。学习的时间到了; 可以打开书本; 学习常规理论形式; 但是与杂染争斗的时间到了; 你就得去超越理论与常规。要是你在争斗时; 亦步亦趋地过于注重课本模式; 你不会击败对手。 你要是真要去除杂染; 就得超越书本。现实中修持就是这样的。书本只是作为指导和范例。要是你过于执着于书本; 它们甚至会让你失去念住; 因为有的作者根据自己的感知与行蕴来写书; 他们不一定就理解; 行蕴所做的只是在影响心智。 一不注意; 他们就跑到远远的地底下见神蛇去了; 等到回来后; 他们就开始讲起蛇语; 谁也不知道他们在讲什么。简直糊涂了。 

林居大师们并没有教我们这样修持。也许你会想象书里的东西刺激有趣; 但实际上不是那样的。 老师们告诉我们; 修行方法是要舍弃杂染; 拔除观念; 去除自满和自我感。 这个修持; 对付的是杂染的根本所在。这个过程无论多难; 你不要急于把从林居老师那里继承的东西扔掉。没有好的指导; 心智与奢摩他可能会受到迷惑; 不该发生的事可能会发生; 我总是对这点很小心。我还是年轻比丘; 刚开始修行的几年里; 总还不能信赖自己。但是一旦禅定中获得了更多经验; 对心智的动向有了一些洞见; 就不再有疑问了。即使有异常情况出现; 就让它发生; 不去抵抗它。假如你理解了怎样修持; 这一切自己就都不再具有危害性; 它们就成了观想的客体; 你利用它们作为你的禅定材料; 继续从容地修行。也许你还不曾试过这样做。 

你做过一点禅修; 对不对? 有时候在禅定中; 平常不该出毛病的事却会出毛病。比方说; 你坐下来; 下定决心: “这回不要东想西想了; 我要集中注意力禅定了。” 可是那天你什么进步也没有。 但我们就喜欢那样的豪言壮语。 实际上; 我观察到; 修行常常根据它自己的原因与条件发展。 有的夜晚你坐下时想: “好; 今晚我起码坐到凌晨一点; 决不起身。” 你那样一想; 就已经让自己进入一种不够有技巧的心态; 因为过不了多久; 所有那些痛感; 不舒服感就会从四面八方入侵你的感觉; 实在难以忍受; 到了你觉得快要死去的地步。实际上;心智会自行设立禅定的时间限度; 你不需要去估计或者确定界限。禅修又没有什么特别的停留点或者时间目标。 无论是七点; 八点; 九点; 并不是最重要的; 只要你继续禅定; 维持宁静; 不要去强迫。你对事物不要有强制观点或者成见; 也不要太雄心勃勃地宣布这一次你一定要怎样; 这样来迫使心智。 当然了; 就是那些时候事情偏不会如意。 

你必须让心智放松下来。让呼吸舒畅地流动; 不要刻意使它太长太短。不要对它做什么。让身体自在; 不断努力禅定。 有个声音会出来问:“今晚你要修几个小时? 你什么时候停止禅定? ” 它会一直来问你; 你就打断它: “嘿; 你; 别打扰!” 你得一直压服它; 因为这些想法都是这种那种形式的杂染; 来这麻烦你。不要去注意它们; 就这样反驳: “我是早是迟停下; 与你无关! 我愿意坐一晚上; 也不会伤害任何人; 不要打扰! ” 就这样打断它们; 自顾自禅定。心智有自在感; 就会平静下来; 你就对执着的力量会有更好的理解; 对你自己多么容易虚构故事; 给事情不应有的重视; 受这种倾向的影响; 会有更好的理解。 也许要花上似乎是无穷长的时间(也许大半夜)才能坐得自在; 但说明你已经找到禅定的正确方法。那样你会有一些洞见; 了解到你的粘着与执取都是杂染;它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心智卡在妄见里。 

有的人在坐下来禅定前; 会在面前点上一注香; 然后发一个大愿; 香不燃尽; 决不起身。 接着开始禅定; 五分钟后就觉得象是过了一个钟头; 睁眼一看很吃惊; 那根香还长着呢。他们就闭上眼; 重新开始禅定; 过一会又察看香的长短。当然了; 这样一来; 他们的禅修什么进步也没有。不要象猴子那样。你到头来什么也没干; 整个坐禅时间里你就在想着那根香; 想它是不是烧完了。训练心智很容易就变成这样了; 因此不要太把注意力放在时间上。 

在禅定时; 不要让欲取与杂染了解禅修规则; 或者你修持的目标。那个杂染的声音会出来问: “你要怎样修? 要做多少? 你打算花多少努力? 要坐到多晚? ” 它会一直对你唠叨; 直到你与它达成某种协议。要是你说; 打算坐到早上两点; 杂染就会马上开始骚扰你。你坐了不到一个钟头; 就已经觉得焦躁; 不耐烦完成禅定。接着; 五盖(障碍)就会出来说: “你要死了有那么糟吗? 我以为你真的要集中心智呢; 你看它多动摇啊。 你发了愿; 却不能保守它。” 这样一想; 就给自己造了苦。你就批评自己; 结果痛恨自己。那里没有人替你挨批; 造成的麻烦不能怪别人; 你就更苦。要是你发了什么理想主义的宏愿或者下了决心; 就觉得必须守护荣誉; 不成功; 便成仁。 根据这个风格; 要做得正确; 你就要勇猛修持; 不能放弃誓言。另外有一种方式是; 比较温和地修持; 不发什么固定的誓言; 但是不断地进行稳定持续的努力; 来训练自己。你会发现有时心智会宁静下来; 身体的痛感会消退。 腿上的那一切僵硬与痛感会自行消失。 

观照一切

因此; 有这么个平衡的修行方法; 要你观照经历的一切。你无论做什么; 要彻底观照它; 不放弃禅定。有些人以为正式禅定结束后; 就可以休息一下; 于是就把禅定目标放下; 停止观想。 不要那样做! 要不停地观想你经历的一切。 无论你接触到善人恶人; 富人穷人; 名人凡人; 年轻年老; 都要观想一切。 把它当成禅修的一部分。观想与探索佛法; 意味着你必须观察与反思影响心智的各种原因与条件。要观照各种心智客体; 大小; 好坏; 黑白。要是有想法; 就注意到心智在 “想”; 注意它实际上就那么多。 到最后; 一切思维印象都可以捆起来; 当成无常; 苦; 无我; 不必抓紧与执取。这就是一切心智客体的坟场。把它们扔到这三个坑里; 你就会看见它们的真实面目。

比方说; 看见了 “非我”; 就不会导致苦; 但是它必须来自禅观。假如你得到什么漂亮的物件; 你喜欢它; 就不停地观照那个愉快感。有可能你用了一阵; 开始觉得够了; 想把它送人或者卖了; 要是你找不到别人接受它; 甚至会扔了它。为什么呢? 那是因为无常。要是你卖不掉或者送不掉; 你开始有苦。事情就是这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