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菁华节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阿含经菁华节录-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分陀利:(植物),又作芬陀利,分陀利迦,分荼利迦,分荼利华,奔荼利迦。正开敷之白色莲华也。

 

三十六、犹如青、红、赤、白莲花,水生水长,出水上,不著水。

如是,如来世间生、世间长,出世间行,不著世间法。(中·九二)(青白莲华喻经)

 

三十七、如来出现世间,又于世界成佛道,然不著世间八法,犹与周旋,犹如淤泥出生莲华,极为鲜洁,不著尘水,诸天所爱敬,见者心欢。(增·三八八)

※世间八法,就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三十八、然,优陀夷!有二受:欲受、离欲受。云何欲受?五欲功德因缘生受,是名欲受。云何离欲受?谓比丘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是名离欲受。若有异学出家作是说言:‘沙门释种子唯说想受灭,名为至乐。’此所不应。所以者何?应当语言:‘此非世尊所说受乐数,世尊说受乐数者,如说。’

优陀夷!有四种乐。何等为四?谓离欲乐、远离乐、寂灭乐、菩提'1'乐。(杂·四八四(四八五))

'1'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漏尽人的智慧。‘菩提心’是求取正觉成佛的心。

 

三十九、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法镜经,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何等为法镜经?谓圣弟子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是名法镜经。(杂·八六三(八五一))

 

四十、复次,圣弟子自念净戒'1'│不坏戒、不缺戒、不污戒、不杂戒、不他取戒、善护戒、明者称誉戒、智者不厌戒。圣弟子如是念戒时,不起贪欲、嗔恚、愚痴,…乃至念戒所熏,升进涅槃。(杂·九二三(九三一))

'1'净戒:清净的戒行。

 

四十一、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诸比丘!何等为学戒随福利?谓大师为诸声闻制戒,所谓摄僧,极摄僧,不信者信,信者增其信,调伏恶人,惭愧者得乐住,现法防护有漏,未来得正对治,令梵行久住。(杂·八三八(八二六))

 

四十二、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十事功德,如来与诸比丘说禁戒。云何为十?所谓承事圣众;和合将顺;安隐圣众;降伏恶人;使诸惭愧比丘不令有恼;不信之人使立信根;已有信者倍令增益;于现法中得尽有漏,亦令后世诸漏之病皆悉除尽;复令正法得久住世;常念思惟当何方便正法久存·是谓,比丘!十法功德,如来与诸比丘而说禁戒。(增·四Ο八)

 

四十三、郁低迦白佛:‘我今云何净其初业'1',修习梵行?’佛告郁低迦:‘汝当先净其戒,直其见,具足三业,然后修四念处。’(杂·六三八(六二四))

'1'净业:1.清净的善业。2.修往生净土的事业。‘净业正因’指观无量寿经说修净业正主的因有三种,第一种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种是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种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四十四、尔时,波斯匿王独静思惟,作如是念:云何自护?云何不自护?复作是念…佛告大王:‘如是,大王!如是,大王!若有行身恶行、行口恶行、行意恶行者,当知斯等为不自护,而彼自谓能自防护。象军、马军、车军、步军以自防护,虽谓自护,实非自护。所以者何?虽护于外,不护于内。是故,大王!名不自护。大王!若复有行身善行、行口善行、行意善行者,当知斯等则为自护。彼虽不以象、马、车、步四军自防,而实自护。所以者何?护其内者,名善自护,非谓防外。’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善护于身口、及意一切业;惭愧'1'而自防,是名善守护。

时,波斯匿王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杂·一一一六(一二二九))

'1'惭愧:惭与愧。惭是心所名,即自己反省,羞耻自己罪过的精神作用,并对自己德学浅陋,常怀惭念而生善;愧是怕自己作恶受人讥评,生愧心而止恶。

肆、慈善不放逸

一、如山河、石壁、百草、五谷,皆依于地而得长大,诸善三十七道品'1'之法,住不放逸'2'之地,使诸善法'3'而得长大。(增.二二五)

'1'三十七道品:又名三十七菩提分法,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其数共三十七品,为修道的重要资粮,故名三十七道品。

'2'放逸:放纵心思,任性妄为。

'3'善法:合理益世之法,如五戒十善是世间的善法,三学六度是出世间的善法。

※再好的法门,必须力行,精进不放逸,长养善法。

 

二、譬如伏鸡'1',生子众多,不能随时荫馏'2',消息冷暖,而欲令子安稳出壳;如是,不勤修习,随顺成就,而欲令得漏尽解脱'3',无有是处。(杂.四0)

'1'伏鸡:孵蛋的母鸡。

'2'荫馏:音印六。荫,庇护;馏,用热气蒸熟。荫馏,在此指母鸡孵蛋。

'3'漏尽解脱:断尽一切烦恼,脱离束缚而得自在。

※勤于孵蛋的母鸡,随时抱著蛋(荫馏),关怀(消息)著蛋的冷暖,勤勉不离,待时机的成熟(随顺),便见小鸡一只只地破壳而出(成就)了。努力修行,不放逸也像这样的孵蛋功夫呢!

 

三、八大人'1'念:(1)少欲、(2)知足、(3)闲(闲)居、(4)持戒、(5)三昧'2'、(6)智慧、(7)多闻、(8)精进。

弥勒菩萨应三十劫'3'当成无上正真等正觉,我以精进'4'之力,超越成佛。

诸佛世尊皆同一类;同其戒律、解脱、智慧,唯有精进不同。是故,此第八大人之念,为最、为上、为尊、为贵。(增.三七五)

'1'大人:大人相是谓佛是一切众生中最尊最大的人,所以佛的相,称为大人相。大人指先觉者。

'2'三昧:又名三摩提,或三摩地,华译为正定,即离诸邪乱,摄心不散意思。

'3'劫:不能计算的极长时间。详见第18页。

'4'精进:又叫做勤,即努力向善向上。‘精进波罗蜜’又名勤波罗蜜。

 

四、云何?善调琴弦'1',不缓、不急,然后发妙和雅音'2'不?四精进太急,增其掉'3'、悔;精进太缓,令人懈怠'4'。

是故,汝当平等修习摄受,莫著、莫放逸、莫取相。(杂.二五六)

'1'善调琴弦:善于调节琴弦的松紧度。

'2'妙和雅音:弹出微妙和谐优雅的琴音。

'3'掉:掉举,一种令心高举而不得安宁的烦恼。

'4'懈怠:懒惰。

 

五、极精进者,犹如调戏;若懈怠者,此堕邪见'1';若能在中者,此则上行。(增.一九七)

'1'邪见:1.五见使中,拨无因果之见叫做邪见。2.凡是不合正法的外道之见都可叫做邪见。‘邪见网’(喻)邪见好像罗网,入则不能解脱。

※佛陀有位很用功的弟子,名叫‘二十亿耳’的修行人。眼见同伴们,修行成果殊胜,想著自无所长进,便开始患得患失,身心急躁不安(掉),最后心灰意冷地,还俗回家(悔),心想:家中有大财富,还有能力广作布施,起码比留在僧团中,一事无成要强。佛陀知道后,以琴师必需调整琴弦的松紧度,来演奏优雅的音声作为譬喻,来教导二十亿耳。尊者二十亿耳,把握了适度的努力,不久,便顺利获得了突破,也成为解脱的阿罗汉圣者了。修行,如同调琴弦,必须依著自己身心不同的情况,来作调整。如同巧金师,以生金著于炉中增火,随时扇韝,随时水洒,随时俱舍。

 

六、如巧金师,以生金著于炉中增火,随时扇韝,随时水洒,随时俱舍。

若一向鼓韝'1'者,则于是处,生金焦尽。一向水洒,则于是处,生金坚强。

若一向俱舍,则于是处,生金不熟,则无所用。

如是,专心方便,时时思惟,忆念三相'2',乃至漏尽'3'。(杂.九九一)

'1'鼓韝:鼓,鼓风;或吹火使炽的皮囊。

'2'三相:解脱相、离相、灭相。解脱相是无生死的相;离相是无涅槃的相;灭相是无生死涅槃的无相,连无相亦无,即是非有非无之中道妙理。这里的三相,是指即止相、举相、舍相。

'3'漏尽:断尽一切的烦恼。‘漏尽智’指控断尽一切烦恼之阿罗汉的智。‘漏尽比丘’是断尽一切烦恼的比丘,即阿罗汉。‘漏尽明、漏尽通’是漏尽智证明、通的简称。‘漏尽意解’指称断尽一切烦恼之后心意获得解脱,这是小乘阿罗汉所证得之果。‘漏尽无所畏’是四无所畏之一,即在大众之中明言我已经断尽一切烦恼而无所怖畏。‘漏尽阿罗汉’是断尽一切烦恼的阿罗汉。‘漏缚’漏与縳。漏是漏失的意思,缚是系缚的意思,两者都是烦恼的别名。

※心思如果一直停留在‘止相’,成了懈怠,就像火候不够,易碎的钢;松脱的琴弦。一直留在‘举相’,即便过份精进,让自己陷入了得、失的焦虑中,就像焦热的钢;拉紧的琴弦。一向俱舍,就等于忘失了修行,此谓舍相。修行,也像照顾炉火一样,得依著需要,随时鼓风(扇韝)增温、洒水降温,或者暂时保持现况,也不鼓风,也不洒水(俱舍),来维持所需的温度。

 

七、如田夫,随时耕磨,随时溉灌,随时下种已,不作是念:欲令今日生长,今日果实,今日成熟,若明日、后日也。而彼种子已入地中,则自随时生长,果实成熟。譬如伏鸡生卵,随时消息,冷暖爱护,彼伏鸡不作是念:我今日,若明日、后日,当以口啄爪刮,令其儿安隐得生。然其伏鸡,善伏其子,爱护随时,其子自然安隐得生。

如是,善学三学'1',随其时节,自得不起诸漏'2',心善解脱。(杂.八三九)

'1'三学:戒学、定学、慧学。戒即禁戒,律藏之所诠,能防止人们造作一切身口意的恶业;定即禅定,经藏之所诠,能使人们静虑澄心;慧即智慧,论藏之所诠,能使人们发现真理而断愚痴。修此三学,可以由戒得定,由定发慧,最终获得无漏道果,所以三学又名为三无漏学。

'2'诸漏:一切的烦恼,‘漏’即烦恼的别名。

※修行必须细水长流,不可‘揠苗助长’。‘随时耕磨,随时溉灌’、‘随时消息(关怀;用心)、冷暖爱护’。是不放逸的要义。

 

八、以无惭、无愧故放逸'1',放逸故不恭敬,不恭敬故习恶知识,习恶知识故不欲见圣'2'、不欲闻法'3'、常求人短,求人短故不信、难教、戾'4'语、懒堕'5',懒堕故掉'6'、不律仪、不学戒'7',不学戒故失念、不正知、乱心,乱心故不正思惟、习近邪道、懈怠心,懈怠心故身见、戒取、疑,疑故不离贪、恚、痴,不离贪、恚、痴故不堪能离老、病、死。断三法故,堪能离老、病、死。云何三?谓贪、恚、痴。以惭愧故不放逸,不放逸故恭敬顺语、为善知识'8',为善知识故乐见贤圣、乐闻正法'9',不求人短,不求人短故生信,顺语、精进,精进故不掉、住律仪、学戒,学戒故不失念、正知、住不乱心,不乱心故正思惟、习近正道、心不懈怠,心不懈怠故不著身见、不著戒取、度疑惑,不疑故不起贪、恚、痴,离贪、恚、痴故堪能断老、病、死。(杂·三四五(三四六))

'1'放逸:放纵心思,任性妄为。

'2'圣:详见第34页圣条。

'3'法:是指一切的事物。详见第30页一切诸法条。

'4'戾:含急、暴的意思,音力。

'5'懒堕:同‘懒惰’。

'6'掉:一种令心高举而不得安宁的烦恼。

'7'戒:防非止恶的意思。详见第36页戒条。

'8'善知识:能教众生远离恶法修行善法的人。

'9'正法:1.真理的道法。2.正法时期。‘正法依’是佛的尊号,因佛能以正法向众生宣说,为正法之所依。‘正法轮’指真理的教法,亦即如来所说的教法。‘正法眼藏’谓佛的心眼彻见正法,名正法眼,深广而万德含藏,叫做藏。正法眼藏,是禅宗用来称其教外别传的心印。

 

九、若有众生修行慈心解脱,广布其义,与人演说,当获此十一果报。云何为十一?卧安,觉安,不见恶梦,天护,人爱,不毒,不兵,水、火、盗贼终不侵拄'1',若身坏命终,生梵天上。是谓,比丘!能行慈心,获此十一之福。

尔时,世尊便说斯偈:

若有行慈心,亦无放逸行;诸结渐渐薄,转见于道迹。

以能形此慈,当生梵天上;速疾得灭度,永至无为处。(增·四四三)

'1'盗贼不侵‘拄’:拄,音主,用以支撑之木栋。

 

十、多闻圣弟子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1'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中·二七)

'1'无量:多到不可计量。

 

十一、心与慈俱多修习,于净最胜;悲心修习多修习,空入处最胜;喜心修习多修习,识入处最胜;舍心修习多修习,无所有入处最胜。(杂·七五五(七四三))

※四无量心是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与一切众生乐,名慈无量心;拔一切众生苦,名悲无量心;见人行善或离苦得乐,深生欢喜,名喜无量心;如上三心,舍之而不执著,或怨亲平等,不起爱憎,名舍无量心。因此四心普缘无量众生,引生无量之福,故名无量心。又此四心若依禅定而修,则生色界梵天,故又名四梵行。

 

十二、是为具恶人已,便具亲近恶知识;具亲近恶知识已,便具闻恶法;具闻恶法已,便具生不信;具生不信已,便具不正思惟;具不正思惟已,便具不正念、不正智;具不正念、不正智已,便具不护诸根,具不护诸根已,便具三恶行;具三恶行已,便具五盖;具五盖'1'已,便具无明'2';具无明已,便具有爱。如是此有爱展转具成。是为具善人已,便具亲近善知识;具亲近善知识已,便具闻善法;具闻善法已,便具生信;具生信已,便具正思惟;具正思惟已,便具正念、正智;具正念、正智已,便具护诸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