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菁华节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阿含经菁华节录-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是故,当将护六情,无令漏失。(增·四五九)

'1'觉寤:清醒的状态。寤,睡醒,音物。

'2'烙:烧灼。烙,音劳(四声)。

'3'钳:夹东西的用具。通‘钳’。

'4'截舌:割断舌头。
※不起乱想,不实的想像,自编自导。

 
五、守诸根,常念闭塞,念欲明达,守护念'1'心,而得成就,恒欲起意:

若眼见色'2',然不受相'3',亦不味色'4',守护眼根,心中不生贪伺、忧戚、恶不善法'5',趣向彼故,守护眼根;如是,耳、鼻、舌、身、意。

行住坐卧,眠寤语默'6',皆正知'7'之。(中·一八七说智经)

'1'护念:保护和忆念。

'2'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详见第24页色条。

'3'不受相:不受外相的染著。

'4'味色 :品味、咀嚼、滋味、回味。

'5'恶不善法:厌恶排斥各种不好的外境。

'6'眠寤语默:指睡眠、醒觉、说话、沉默不语等各种状态。

'7'正知:即真正普遍知道一切之法,是佛十号之一。

 
六、若专念分别六入'1',终不堕恶道'2'。眼观此色,见好则喜,见恶不喜,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犹如狗、狐、猴、鱼、蛇、鸟六种之虫,性行各异,所行不同。设复有人取此六种之虫,系著一处,而不得东、西、南、北。是时,六种之虫虽复转动,亦不离故处。是故,当念专精,意不错乱。是时,弊魔波旬,终不得其便,诸善功德皆悉成就。(增·三四0)

'1'六入:眼入色、耳入声、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触、意入法。六入是六根的别名,入是涉入之义,谓根境互相涉入。

'2'恶道:顺著恶行而趣向的道途,如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是。‘恶业’是恶劣的行为或作业。‘恶趣’是种恶因得恶果所趣向之处,与恶道同义。‘恶缘’是引诱人们做坏事的外界事物。

※心念专注分明,意不错乱,好比将狗、狐、猴、鱼、蛇、鸟(比喻六根)等,六种不同习性之动物,同系于安全处,(即:专一不乱的心意),任它们怎么动,也不会走失受伤。

 
七、郁多罗白佛言:我师波罗奢那说,眼不见色,耳不听声,是名修根。

佛告郁多罗:若如汝波罗奢那说,盲者是修根不?所以者何?如唯盲者,眼不见色。

眼、色缘'1',生眼识:可意'2'、不可意、可不可意,欲修如来厌'3'、不厌俱离'4',舍心住'5',正念'6'、正智'7'。

是名贤圣法律无上修根。(杂·二八一)

'1'缘:1.事物的相涉关系,如因缘。2.攀附的意思,如攀缘。

'2'可意:(杂语)适意也。

'3'厌:是与贪爱之好乐狂喜相反之情绪,用以对峙贪喜的爱乐。‘厌世’是厌恶世间而求出离。‘厌求’是厌苦求乐。

'4'不厌俱离:不起厌恶之低潮,也不起不厌恶之爱喜,两种心情皆远离。

'5'舍心住:舍离种种贪取、攀缘、爱见附著住在心中。

'6'正念:正确的念头,亦即时常忆念正道,不使思想行为有错误,是八正道之一。

'7'正智:又名正知,即真正普遍知道一切之法,

※舍离执著贪爱,正念正智,方名‘修根’。

 
八、缘眼、色,眼识生,三事和合触'1',缘触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若于此受集、受灭、受味、受患、受离不如实知'2'者,种贪欲身触、种嗔恚身触、种戒取'3'身触、种我见'4'身触;亦种殖增长诸恶不善法。如是,纯大苦聚,皆从集生。

如是,耳、鼻、舌、身、意、法,缘生意识,三事和合触,广如上说。(杂·二一五)

'1'和合触:六根、六识、六境因缘聚合就是‘触’。

'2'如实知:如实知是指所知极符合真如实相。参见第30页如实知条。

'3'戒取:同‘戒禁取见’,(术语)如确取牛戒狗戒等非理之戒法,而思为生天之因,解脱之道。迷取非理戒禁之邪见也:或行邪戒却以为是正戒。

'4'我见:又名我执,一切众生的肉体和精神,都是因缘所生法,本无我的实体存在,但吾人都在此非我法上,妄执为我,叫做我见。

※对合己意的,警惕于贪爱(修习厌离)。不合己意的,警惕于嗔恚(修习不厌离)。

 

九、有六触入处:眼触入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

于此六触入处集、灭、味、患、离不如实知,当知去我法、律远,如虚空与地。

于此眼、耳、鼻、舌、身、意触入处,非我、非异我、不相在,作如是如实知见者,不起诸漏,心不染著,心得解脱。是名六触入处,已断已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1'头,于未来世,欲不复生。(杂·二一一)

'1'多罗树:树名。译曰岸树,高竦树。此树干中断,则不再生芽。

 
十、若眼见色,不取色相,不取随形好。若诸眼根增不律仪,无明闇障'1',世间贪爱(忧)恶不善法,不漏其心,生诸律仪,防护'2'于眼、耳、鼻、舌、身、意根,生诸律仪,是名关闭根门。

于食系数,不自高,不放逸'3',不著色'4',不著庄严,支身而已。任其所得,为止饥渴,修梵行故;故起苦觉令息灭,未起苦觉令不起故;成其崇向故;气力安乐,无闻(间)独住故。如人乘车,涂以膏油,不为自高,乃至庄严,为载运故。又如涂疮,不贪其味,为息苦'5'故,是名知量而食。(杂·二七四)

'1'闇障:无明的障碍。

'2'防护:守护六根使它不受外境的污染。

'3'放逸:放纵心思,任性妄为。

'4'著色:执著于外相。

'5'息苦:止息痛苦。

 
十一、云何诸根寂静?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细滑、意知法),不起想著'1',无有识念'2',于眼(耳、鼻、舌、身、意)根而得清净。。因彼求于解脱,恒护眼(耳、鼻、舌、身、意)根。

云何饮食知节?思惟饮食所从来处,不求肥白,趣欲支形'3',得全四大'4'。我今当除故痛,使新者不生,令身有力,得修行道,使梵行不绝。犹如脂膏涂疮'5',欲使时愈'6'故;重载之车,所以膏毂者'7',欲致重有所至。

云何不失经行'8'?昼日、初夜、后夜,若行若坐,思惟妙法,除去阴'9'盖。中夜右胁'10'而卧,思惟系意在明。

若诸根寂静、饮食知节、不失经行,常念系意在道品'11'之中,便成二果'12',于现法中得阿那含'13'。(增·一八0)

'1'想著:妄想贪著。

'2'识念:指分别心而言。

'3'趣欲支形:目的是为了维持身体的基本需求。

'4'得全四大:使身体的四大能获得调和与保全。‘四大’是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地以坚硬为性,水以潮湿为性,火以温暖为性,风以流动为性。世间的一切有形物质,都是由四大所造,如人体的毛发爪牙,皮骨筋肉等是坚硬性的地大;唾涕脓血,痰泪便利等是潮湿性的水大;温度暖气是温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动性的风大。‘四大种’四大是指地水火风,因它们周遍于一切色法,所以叫做大,又能生出一切的色法,所以叫做种。

'5'脂膏涂疮:用膏药涂抹伤口。疮,音窗。

'6'时愈:及时痊愈。愈,病好,音欲。

'7'‘重载之车 所以膏毂者’:载重物的车辆,用膏油来涂抹轮轴。毂,车辆中心点可以穿轴的圆圈,车轮中心的圆木,音股。

'8'经行:在一定的地方兜圈子,其目的在于避免坐禅时发生昏沉或睡眠。

'9'阴盖:(术语)谓色声等之有为法也。其解释诸师各异。天台谓阴有二义:一阴者荫覆之义,谓色声等之有为法荫覆真理也。二积聚之义,谓色声等之有为法积聚生死之苦果也。

'10'胁:胸部两侧,由腋下至肋骨尽处的部位。亦指肋骨。

'11'道品:道法的品类。佛典内常提到‘三十七道品’,又名三十七菩提分法,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其数共三十七品,为修道的重要资粮,故名三十七道品。

'12'二果:声闻乘的果位名,梵语叫做斯陀含,华译为一来,意思是修到了此果位的人,死后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们这个世界来一次,就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

'13'阿那含:声闻乘四果中的第三果名,华译为不还,或是不来,是断尽欲界的烦恼的圣人的通称。凡是修到此果位的圣人,未来当生于色界无色界,不再来欲界受生死,所以叫做不还。

※‘关闭根门’义含关闭贪爱的好恶著染,好比涂疮,不贪享好味,可息灭苦故。

‘诸根寂静’义含不起攀缘、想著,得到生命的清净、无扰和宁定。

 

十二、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于林中,入空三昧'1'禅住。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汝今入上座'2'禅住,而坐禅'3'。若欲入上座禅者,当如是学:若入城时,若行乞食'4'时,若出城时,当作是思惟:我今眼见色,颇起欲、恩爱、爱念、著不'5'?作如是观时,若眼识于色有爱、念、染著者,为断恶不善故,当勤欲方便堪能,系念修学。譬如有人,火烧头、衣,为尽灭故,当起增上方便,勤教令灭。

若观察时,若于道路,若聚落中行乞食,若出聚落,于其中间,眼识于色,无有爱、念、染著者,彼愿以此喜乐善根,日夜精勤,系念修习。是名于行、住、坐、卧,净除乞食。

是故,此经名清净乞食住。(杂·二三八)

'1'空三昧:(术语)三三昧之一。智度论五曰:‘观五蕴无我无我所,是名为空,知一切诸法实相。所谓毕竟空,是名空,是名空三昧。复次十八空,是名空三昧。’就因而言,则为三三昧。就果而言,则为三解脱。‘三三昧’是三种的三昧、即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三昧是定的意思。空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法都是缘生的,也都是虚妄不实的;无相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形相都是虚妄假有;无愿三昧又名无作三昧,即观一切法幻有,而无所愿求。

'2'上座:僧寺的职位名,位在住持之下,除了住持以外,更无人高出其上,故名为上座。或称首座、上首,意指禅林中,法腊高而位居最上位者。‘上座禅住’在此处有称赞舍利弗得上品禅定之意。

'3'坐禅:静坐修禅。禅者,梵语禅那的简称,华译为静虑,即止息妄念以便明心见性的行法。‘坐禅十种行’是坐禅的十种行法,即一、命观处明净;二、跃起观诸根;三、晓了于相;四、制令心调;五、折伏懈怠;六、心无味著;七、心欢喜;八、心定成舍;九、近学定人;十、乐著安定。

'4'乞食:比丘为了资养色身,而向人乞食。

'5'‘颇起欲、恩爱、爱念、著不?’:是否生起些微的贪欲、恩爱、爱念的执著呢?

※修行,应随时随地,反省观察心中是否起了贪欲爱念执著?察觉到有,应该设法平息。

 

十三、此心'1'不可降伏,难得时宜'2',受诸苦报。

是故,当分别'3'心,当思惟心,善念诸善本。(增·七七)

'1'心:指无形的精神作用,也就是佛教所说的八个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心王’指万法都是从心中生出来的,心就是万法之王,故称心王。‘心地’心为万法之本,能生一切诸法,故曰心地。或指修行人依心而起行,故曰心地。

'2'时宜:当时的需要。

'3'分别:思量识别一切事理。‘分别识’即第六意识,因第六意识常随著六尘的种种境界而起分别。‘分别智’是分别有为事相的智,在佛为后得之权智,在凡夫则是虚妄之计度,凡夫若能离此虚妄之计度,而与真理冥合,则名为无分别智,亦即佛之根本实智。‘分别起’指一切惑障有分别起与俱生起二种,分别起是由邪师邪教邪思惟等后天环境所养成的障惑,俱生起则是与前六识或七识俱起,而为先天所本有的障惑。分别起就是见惑,易断,俱生起就是思惑,难断。

 

十四、当修行一法,所谓无放逸行。

云何为无放逸行?所谓护心也。

云何护心?常守护心有漏'1'、有漏法。(增·六三)

'1'有漏:漏是烦恼的别名,有漏就是有烦恼。漏含有漏泄和漏落二义:贪嗔等烦恼,日夜由六根门头漏泄流注而不止,叫做漏;又烦恼能使人漏落于三恶道,也叫做漏,所以有烦恼之法就叫做有漏法,而世间的一切有为法,都是有烦恼的有漏法。‘有漏因’指招感三界果报的业因,包括五逆十恶五戒十善等是。‘有漏果’是有漏业因所招感的果报,如人间天上乃至于地狱等是。‘有漏禅’是指有漏的禅定,也就是不究竟的禅定,如四禅、四无色定、四梵行等是。‘有漏断’是以有漏的道法去断除烦恼,如凡夫修行有漏的六行观以断除七十二品之修惑是。‘有漏智’又名世俗智,即带有烦恼的智慧。‘有漏善法’是带有烦恼的善法,如五戒十善是。

 
十五、心将(随)世间去,心为染著,心起自在。

多闻圣弟子非心将去,非心染著,非心自在,不随心自在,而心随多闻圣弟子。(中·一七二)(心经)

※体察自己心里想些什么?做些什么?随时克制约束自己的心力。

 

十六、当善思惟,观察于心。所以者何?长夜心为贪欲所染,嗔恚、愚痴所染故。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

譬如画师,善治素地'1',具众彩色,随意图画种种像类'2'。(杂·四四)

'1'善治素地:善于处理洁白素净的画面。

'2'像类:各类图像。

 

十七、心、意、识,日夜时刻,须臾转变,异生'1'异灭。


犹如狝猴游林树间,须臾'2'处处,攀捉枝条,放一取一。(杂·三二七)


'1'异生:凡夫的别名,因凡夫轮回六道,受种种别异的果报而生。‘异生性’是凡夫之性,系指见惑的烦恼种子而言。俱舍论说:‘云何异生性,谓不获圣法。’

'2'须臾:片刻、暂时。

 

十八、不见一法疾于心'1'者,无譬可喻'2',犹如狝猴,舍一取一。

心不专定,前想、后想,所不同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