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世界的13位女性 作者:吉恩·n.兰德勒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改变世界的13位女性 作者:吉恩·n.兰德勒姆- 第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梅与以色列历史上许多重要人物联系密切,她与才华横溢、追逐女色的塞尔姆·莎沙有恋情,他是个“有着百科全书般脑子的狂人”,成为她的老师和情人,这位迷人而善辩的演说家成为以色列的未来总统,保证她在1968年成为首相,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由一位总统向她前情人发誓让她成为首相(马丁,1988)。在30年代,他俩走遍世界各地,莎沙曾答应离婚后与梅结婚,但他没做到,但即使如此,这位有活动力的领袖无疑对她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这便是一系列这种恋情的开端,以致她的敌人贬斥她是“床垫上的梅”。

  梅与许多伟大的犹太复国主义者有恋情,戴维·本一居里安,戴维·雷姆兹,伯特·凯兹内尔森,塞尔曼·阿雷内和亨利·曼托,都是她事业生涯中共同工作和战斗的名人巨士,他们都是她达到顶峰的关键人物。雷姆兹的爱持续了一生,他在党内为她提供了许多职位,梅说:“他是我真正的指南针”,很长时间内的良师,她常承认:“我很爱他”。凯兹内尔森以以色列的苏格拉底闻名,在30年代时首次任命梅为主管,成为互助部部长,梅提到阿雷那给她生活带来了幻想。曼托是个美国著名的资金筹集人,她30年代去美国筹资时,他成为她的知己和情人。

  梅的举动往往没有坏心,她只是个充满激情的女性,凭自己的认识和感觉去生活,她是如此专注,并不会费神担心有什么结果。雷姆兹是终生情人,甚至他的妻子也被梅的魅为迷住,雷姆兹太太描绘梅具有“巨大的气质魅力”。梅承认自己将事业置于家庭之上:“我知道,我孩子小时候为我忍受许多不幸”。这位专注的工作狂会为犹太复国事业牺牲自己——这等同于她自己的事业,也是她真正的家。

  生活危机

  自从梅在贫困潦倒的俄国乡村出生后,她的生活中危机不断,20岁在耶路撒冷时她几乎死于饥饿,她在俄国屠杀犹太人运动时出世,生活在农村,她从来没从早年的创伤中恢复,“4岁时,我记得当时是多么害怕,多么愤慨一如果对于我的生活道路方向有什么解释的话……那就是使犹太儿童们免遭这种经历的打击”,她补充说:“我有种大屠杀情结”。对犹太人的杀害便是梅童年留下的记忆。当她的老师兼榜样的姐姐莎娜成为热情的革命者时,她注定毕生支持犹太复国主义。

  如果大屠杀的创伤还不够严重,那么还有一点是在梅来到人世前,她5个兄弟死于俄国乡村的恶劣环境。在父亲去美国安新家时,她和姐姐与祖母同住,这是梅生活中一段不快活的日子。她永远忘不了这可怕的日子,70岁时她回忆起像她这样的儿童所面临的悲惨遭遇,“所有的男人、女人和儿童,无论什么地方一注定生活在水生火热,为免遭屈辱而挣扎的生活中”,她的答案是犹太复国主义和自由的以色列,这是建立在她自己早年危机经历上的答案。梅毕生致力于消除那些折魔她童年的因素。这种“基督杀手”的称号,在独立的犹太国度绝不会重现。

  迁居是增强未来创造天才的独立和创造力的重要因素,迁移到新文化环境中强化自我充足,增强应付未知世界的能力,梅具有超常的诸如此类经历,这成为发展她的创造幻想的重要因素。她5岁时从基辅迁到平斯克,8岁逃脱俄国魔爪来到密尔沃基,没有机会上学(她姐姐莎娜教她读书写字),14岁逃到丹佛,16岁回到密尔沃基,22岁踏上巴勒斯坦。梅为了犹太复国主义在美国各地宣传。在以后30年,她又成为国际流浪者,在各大洲来回穿梭,而主要住在以色列、美国和俄国。除了简·芳达,书中没有一位女性有像她这么多的迁居经历,也没有人遭遇过她这么多的死亡威胁,她的刚毅和坚强,无疑是她生活中创伤和危机后的作用。

  梅的乐观使她成功。她如此自信,什么也阻挡不了她的目标。这也不奇怪,在不断遭受死亡,饥饿和灾难危险之后,谁都会变得这么乐观。梅不断生活在危机之中,唯有乐观和巨大的自信使她成功,成为一名创造幻想家。

  强硬的自信

  哥达·梅是个乐观的妇女,自信到极点,她钢铁般意志与玛格丽特·撒切尔一样,后者在梅成为以色列最高领袖后10年成为英国政治制度的统领。梅也要遭到嘲笑的讥讽,她不怕潜伏于每个角落的死亡威胁,在没有理由需要诚眼时,她的意志不可阻挡,也就是说,梅的信心是她内在自尊和自我形象的表现。即使这样,她一生保持着伟大的谦虚品格。她说:“我绝不会忘记自己出生于贫苦家庭,也不会自欺欺人地以为自己是凭美丽、智慧和博学来获得尊重的”。表明她个性力量的事例发生在约姆·基帕冲突时,她说:“不妥协成为我的中间名字,我决定绝不让希特勒的最后判决重演”。梅在以色列生活到最后一刻,让国民们也像她这样,她为以色列的建立而战斗,不想让它不经过伟大战斗而白白丢失。

  梅成就中有趣的一点是她的非宗教取向性,她成为一个以宗教异派为高度特征的国家首脑,通常情况是这么热诚的人一定是虔诚的信徒,而梅不是如此。当她1917年与莫利斯在密尔沃基结婚时,他们决定不在教堂由教士主持婚礼——在她周围闻所未闻。梅的母亲为此简直要发疯了,哥达说:“我们是社会主义者,承认传统,但不受习俗的束缚,我们不想也不需要有宗教仪式”。梅的母亲执意不肯,两人只得由犹太教士主持婚礼。

  由于她的执着努力和自信,梅才实现年轻时的梦想,她是“如果你认为行,它就肯定不是梦”这一格言的极好例子。梅少年时绰号“犹太复国疯子”是个预言,那是她生命中大多数时间里的精神气质。梅坚信不移,而正是这种信仰让她在选择的事业中成功。她无所畏惧,勇于叛逆,对任何事毅然决然。梅基本是个非自我者,因为她接受命运的安排,从不试图利用朋友和情人获取权势,他们赋予她职权是因为她有资格承担。梅凭借她雄辩口才和引人入胜的才能帮助着国家的建立,这一精妙绝伦的技巧是许多人所不具备的,她在全球发动“理解尊重犹太文化”的群众运动,她在1948年筹集资金拯救了国家,又凭借自身的外交手腕帮助它度过险关。没有梅的强硬意志和高度自信,以色列国家可能不会出现。

  小结

  哥达·梅是个坚强而简单透明的女性,在她选举到首相职位时她说:“我迷乱恍惚,我从没想成为首相……我从没谋求任何职位—…哦只想到巴勒斯坦,列莫拉维亚,积极投身于群众运动”。梅以极度的谦虚接受着每项任命,又鞠躬尽瘁,尽心尽责,从不多离开办公室半步。有多少男人能做到这些?以色列报纸说:“对一个宗教习俗是规定妇女只能以持家为荣的人来说,接受妇女成为政治部门首脑是困难的事。出于对妇女有良好感觉和勤奋品格的所有尊重,一个妇女不应占据我们中心政体的神圣职位”。(马丁,1988)。

  他们大错特错,梅只有一个上帝,那就是犹太复国主义世界,而这是犹太人得以安家的乐土。帮助它的建立成为她创造活动的中心和生活中唯一的事项。梅承认说:“我没有野心成为大人物”,她不注重穿着打扮及其他成功像狂,便是她简单需求的明证。梅所需要的只是实现自己的梦想。从这一点出发,梅是她的民族中最虔诚的信徒。毫无畏惧,她从不逃避任何责任,她的这种无畏,可从下述话语中看来:“我可以坦诚相告,我从不会因为想到可能会失败而偏离方向”。

  哥达·梅是世界伟大女性之一,她帮助世界变得更美好,因为她——像马丁·路什·金一样——有一个梦,她从不让自己个人需要和欲望阻止她追求这一梦想,她执着地创建一个犹太复兴国家,当这一成果取得后,她又努力保持其客观存在安然无恙。当国家让梅成为首脑时,她离开了家庭、书本和音乐相伴的个人世界,领导国家度过战争威胁。她的女儿莎拉结婚生活在以色列,她儿子麦纳切姆是受教于派伯拉·凯萨尔斯的大提琴演奏家。她是那种倾注情感、心血和精力追求自己信仰来达到高峰的创造型女性。哥达·梅凭借童年的梦想,毕生追求它,她使世界比她发现的更美好,而只是凭借自己的完美气质和自信达到了这点。

           哥达(玛波维兹)·麦尔森(梅)

               以色列政治家

  出生:1898年5月3日,基辅;死亡:1978年12月8日,特拉维夫

  主导品格:强硬的自信者

  信仰:犹太教,不热诚

  座右铭:“不要激动。保持镇定。处事冷静。要勇敢”。

  哲学观:“赫兹”如果你认为行,它就肯定不是梦”,“如果你相信什么,你必须试着去实现它”,“教会女孩各种本事,比妇女权力更重要”。

  绰号:“金色女孩”(从年轻少女到中年),“犹太复国疯子”(少年),“床垫上的梅”(政敌称呼),“强硬派(政治家)。

  创造/革新:以色列国家建立的关键人物:第一位女首相,1969——1974。

  产品/贡献:犹太复国主义领袖,杰出的资金筹集人,出色的外交家

  成功:鼓舞人心、引人入胜的演说家,5年的以色列首相

  自我描述:“我的一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自信”。

  孩次序数:二女儿,姐姐莎娜大9岁,妹妹克拉克小4岁。由于恶劣的生活环境,在她与姐姐之间有4个哥哥,1个姐姐去世。

  童年迁居:4岁时俄国内迁移,百岁到威斯康辛,密尔沃基;14岁到克罗拉多丹佛市;23岁到以色列。

  父亲职业:莫什:本匠;母亲:布鲁玛,开杂货店。

  良师:姐姐莎娜,爱丽诺·罗斯福,莎沙·塞尔曼,戴维·雷姆兹,伯特·凯兹内尔森,塞尔是·阿雷那和亨利·曼托(后五位是政界要人和情人)

  童年时培养:俄国犹太人大屠杀印人受压迫的恐惧,莎娜作为革命的犹太复国主义者使她从事犹太复国主义运动。

  正规教育:8岁前姐姐教她学习,毕业于密尔沃基高中,荣誉生;在密尔沃基师范学院学习1年,离开后从事犹太复国运动。

  生活危机:4岁时俄国犹太人大屠杀,20年代时在耶路撒冷几乎饿死,以色列时每天遭到阿拉伯人的死亡威胁。

  婚姻/恋情:1917年19岁时在密尔沃基与莫里斯·麦尔森结婚,1928年分居,有两个孩子,莎拉和麦纳切姆。从25岁起有多次恋情,6人是以色列重要人物。

  风险倾向:“别害怕失败,我可以坦诚相告,我从没有因为想到会失败而偏离自己的目标”。怀揣手榴弹,扮成穆斯林人的妻子到约旦会见阿布杜拉国王。

  气质:外向—直觉型—思维—判断者,普罗米修斯气质

  行为:无所畏惧的“放火者”,叛逆,自信,意志坚强。

  事业与家庭。为犹太复国主义不断牺牲家庭、丈夫和孩子

  自尊:通过在恶劣环境中存活,在童年时便确立

  嗜好:唱歌,读书,在独立国家讲演,包括非洲

  英雄偶像:姐姐莎娜,西奥多·赫兹,爱莉诺·罗斯福,戴维·本—居里安,塞尔姆·莎沙,戴维·雷姆兹

  荣誉:1969年列为美国最受欢迎的妇女中第四名;威斯康辛大学和犹太希伯莱学院的名誉学位。










改变世界的13位女性第十五章 艾恩·兰达






第十五章 艾恩·兰达

             ——宏观视野的直觉者

    在任何理性努力领域中创造新观念的人——发现新知识的人——永

  远是人类文明的慈善家。

    每个人都能自由地达到自己所能够或所期望的高度,但是只有他所

  思维到的程度才决定他将达到的高度。

    发明者是那种对宇宙提出为什么的人,从不让空白留存于答案与头

  脑之间。

    我以我的生命和爱起誓——我将绝不为另一个人活着,也不要求别

  人为我活着。

          ——约翰·戈特:《阿特拉斯耸肩》

  艾恩·兰达,一位俄国移民,是资本主义信念集中体现,成功女性创业精神的杰出代表。这位女性在21岁时登上艾丽斯岛,不会英语,袋中只有55美元,便梦想通过写作改变世界,她推进着世界对社会政治经济学思想内容的改变,对商业、政府和经济哲学都有巨大影响,她的名字与幻想家的普罗米修斯气质如此相似,她在大多数心理学杂志上被列为典型的直觉—思维个性的代表。

  艾恩·兰达崇拜自我主义和自由的个人主义,使她成为主观主义哲学(理性的自私道德观)和意志自由主义政党(反政府主义政党)的代理人。对于她的形象和生活哲学观一个永久的贡品,是1982年在她纽约市的葬礼上,用鲜花级出一个巨大的美元符号,来尊重她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崇拜。直到临死时,兰达还坚持认为“受启发的自私”是唯一值得追求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的体系。她是第一流的创造天才,对于美国的政治体制、教育家、哲学家和各种创业家,包括书中的大部分妇女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她的影响来源于她不断致力于写作和报告,内客是她两本最畅销书,树立起“理想人物”和“理性个体”形象。

  兰达的个人哲学观基础是“人是个英雄个体,以自我幸福为他生活的道德准则,以富有成果的业绩作为他最可贵的行动,以理性作为他唯一的主宰”。这段话可能已深深印人书中所有十三位当代幻想家的心灵深处,每个人都从不同方面效仿着这种哲学。这一理伦观同样集中体现在兰达生活中女性榜样凯瑟琳大帝身上,以及其他历史上的伟大女性如玛格丽特·米德、居里夫人、里切尔·卡森和特蕾沙嬷嬷身上。

  个人生活历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