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涅槃思想》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佛教的涅槃思想- 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即脱,调伏众生。宗、用,皆以法身体为体,离体则无宗、用,而体中又具宗、用。体、宗、用皆摄一切法,并非独头三德。灌顶这种说法与智者不异。
  涅槃三德虽分为三,其实是一整体。法性是在迷染三千中,就客观的理上而说的宇宙本体,般若、解脱只是潜在地具于法性整体之中(此即体中含用)。也就是说,法性是从客观的理上说具有般若、解脱二德,而并非是主观的实践中的具。法身则是侧重于指称主观实践地开显意义上的宇宙本体,“诸佛果智冥于法性,法性得显名为法身”。法身的开显,须藉般若、解脱。故法身的开显,同时就意味着般若、解脱的显现。所以单说法身德之时,必然含带般若、解脱二德(此亦即体中含用)。从客观的理上说的法性及其所潜具之般若、解脱,称为性德三轨。而从主观的实践的开显意义上说的法身及其所具之般若、解脱二德,可称为修德三轨。性德三轨是就迷染之中本具三德,修德三轨是就悟净之中修显三德。迷悟不同,而三德不异。
  由此可见,在天台宗那里,法身、般若、解脱,并非孤调的涅槃三德,而是即具着三千法而为涅槃三德,“一一法皆常乐我净名之为德,,。此即是说,成佛不断九界,必即具着九界而同登涅槃之境,“毗卢遮那遍一切处,一切诸法皆是佛法”。若结合一念三千来说,“一念心即如来藏理”,即是就迷就事而说的涅槃三德。智者讲一念心即如来藏理,如故即空,藏故即假,理故即中。理者,即理即佛,理即涅槃。理故即中,中即即二边(不离空、假)之圆中。一念心即如来藏理,是就客观的理上讲,一念心即佛,即是涅槃。然并未主观实践地呈现之。而涅槃三德则侧重于讲主观实践地呈现出来的终极佛果涅槃。不论是就理上说的如来藏,还是就实践的终极境界,都即具三千法。如来藏具足三千,三德涅槃也具足三千,而三千法是同一个三千法,并非存在着两个三千法。也就是说,如来藏与三德涅槃所涉指的理境是同一的,而开显的意义不同。如来藏具足的三千,是指迷染三千;三德涅槃具足的三千,则是觉了三千。佛果三德涅槃,乃是在迷染三千中当下转迷成悟,解心无染,而不断断地开显出的无执的存有。而前者由于是迷染中的三千,故可称为执的存有。两重存有皆是在一念心中同体来回地相即(法性即无明,无明即法性),体现了天台宗生死即涅槃的不断断的圆具思想。然三德涅槃作为佛果,是指主观实践地开显而言,如果从客观的理上讲,三德涅槃并不局于佛果,众生一念心即如来藏,如来藏即空即假即中,“涅槃三德为秘密藏”,故众生本具涅槃三德。众生本具涅槃三德,即迷中三德,称理即佛,理即涅槃。
  天台宗还讲十种三法,认为十种三法摄尽一切法。这十种三法是:三道、三识、三佛性、三般若、三菩提、三大乘、三身、三宝、三德秘密藏。其中,三道即苦烦恼业道,代表着无明生死迷染三千,而涅槃三德则代表着涅槃法觉了三千。智者认为十种三法,任何一种皆具九法门,九法门名称的安立,是适应不同的时机。三道是对应迷染众生而言,三德是对应觉佛而言。三道与三德本质无异。天台讲无住本立一切法,无明立一切法,即顺推地立一切法;法性立一切法,则是逆推地立一切法。此即十种三法的“逆顺两番生起”,具体表现是:“夫三德者名秘密藏,秘密藏显由于三宝,三宝由三涅槃,三涅槃由三身,三身由三大乘,三大乘由三菩提,三菩提由三般若,三般若由三佛性,三佛性由三识,三识由三道。此从法性立一切法也。”“从无明为本立一切法者,一切众生无不具于十二因缘三道迷惑,翻惑生解即成三识,从识立因即成三佛性,从因起智即成三般若,从智起行即成三菩提,从行进趣即成三大乘,乘办智德即成三身,身办断德即成三涅槃,涅槃办恩德得物即成三宝,究竟寂灭人于三德即成秘密藏也。”此逆顺两番生起,并不表示时间上的生起顺序,毋宁说是逻辑上的设定。因无明即法性,法性即无明,无明生诸法,即是法性生诸法。两番生起,意在表明无明与法性的同体依即。作为无明生死法之始的三道,与作为涅槃法之终的三德秘密藏,理境相同,事体有异。理境上相同,故三道即三德,生死身为法身,无明爱取为般若,行有及五无间皆解脱相,三道体之即真常乐我净。事体有异,故三道乃迷染之三千,三德则是觉了之三千,三道与三德乃是约迷悟而言。
  天台宗的涅槃三德思想显然不同于其他宗派。智者认为,小乘教修禅定,人灭定有身无智,罗汉在无色界有智而无身,若入无余但有孤调解脱,此则三德不相关,并之则横。另,小乘教涅槃的过程,是先有相好之身,次得种种智般若,后灭身智方具解脱,此则三德成纵。总的说来,小乘涅槃是灰身灭智无体之解脱,三德终归断灭,生死与涅槃为二。摄论师则认为,法身清净众生本有,此即自性清净涅槃,但般若、解脱则是当有,须缘修方有;法身作为自性!清净涅槃,具常乐我净四德,而般若、解脱只具乐净二德。因此,摄论师获得涅槃的过程,就体现为断舍无明杂染法,而缘修般若、解脱无漏法。法身是先天的无为法,般若、解脱二德成后天的有为法。无为与有为不一,涅槃三德整体就被割裂为二。众生虽具法身,但不必然具有达到涅槃的能力(因无漏正智乃正闻熏习所生),故五姓分家,阐提不成佛。此则,涅槃三德纵而不圆,生死与涅槃截然为二。地论师主张真心为法性涅槃体,般若、解脱是真心体上所起之用。三德无前后,乃真心体本自具足,此即体同义异。地论师所说真心体与无明法,非同体相即的关系,若真心体为无明所覆,则真心体虽本具般若、解脱之用,真心体自有能显之作用,但为无明所覆而不显。真心体与无明为异体自住,不具杂染恶法,故必须凭其自身起现之能力(本觉),复藉缘修而破无明,息妄归真,去无明显真心。而般若与解脱二德即在真心破无明过程中显现(此即《起信论》所说,真如熏无明而起现清净还灭法)。此则三德又成次第修成,故又成体横而义纵。
  而天台宗则认为自宗所说涅槃三德是非纵非横的不思议之三德。天台宗也讲法性理体具足三德(即法性本体潜具三德),此法性理体不同于地论师所说真心但中之理(不即无明生死法),而是具足空、假、中三谛圆融之法性理、圆中理。此迷中法性理或如来藏理(圆中理),在三道即三德下具足三德,故此三德自始就是即具三千法而为三德。此可称作性德三轨,三德皆属本有,即性中本具。然三德之中,法身德为体,般若、解脱德为用,法身德须藉般若、解脱之用而显,故般若、解脱不仅属性,且亦属修,故三德在性中不成横,修以显性。而性中又本具三德,修在性中,故般若、解脱在修中与法身德不为纵。不纵不横,故称不思议三德涅槃秘密藏。
  天台所讲的本有三德(性中三德,也称三因佛性,下文当言)与修中三德皆是即具着三千法,不仅即具着清净法,而且亦即具着秽恶法,(此即是天台性恶之说),这是三德不纵不横的关键所在。般若、解脱二德之所以说是性德亦是修德,乃是因为三道即三德,般若、解脱二德本由不断秽恶,体迷而得,“不离无明而有于明”,“体缚即脱”,故于诸恶法门当处即是般若、解脱二德。既是当处所得,故般若、解脱是所显,属性德。然既是体迷而得,般若、解脱二德又当属能显,属修德。关于此点,《观音玄义》有较为明确的解说:“智是有为功德满,亦名圆净涅槃。言有为功德者,即是因时智慧,有照用修成之义故称有为,因虽无常而果是常。将因来名果故言有为功德满。断是无为功德满,亦名解脱,亦名方便净涅槃。……大乘是有体之断,不取灭无为断,便取随所调伏众生之处,恶不能染,纵任自在无有累缚,名为断德。……如此智断圆极,故法身显著”。如此,则般若、解脱二德与秽恶当体相即,无能覆所覆,无能显所显。故般若、解脱既是性德,又属修德。所以,在性德上与法身德不为横。非如地论师真心体本具般若、解脱之用,而三德不即秽恶法,真心体及其体具般若、解脱二德,为无明秽恶法所覆,虽处染恶之中,真心体自起断恶之能,然真心体与般若、解脱二用始终为一性体,在染中是一性体,除无明断秽恶之后,也是一性体。故三德成体同义异,性体中为横。
  天台宗既认为般若、解脱二德是修德,故二德属能显,能显者即能显法身,“智断圆极,故法身显著”。然修德本不由破惑而显,乃由体恶而得,故修德也属性德本有。所以,般若,解脱二德,属修又属性。虽在修德,但与法身德不成纵。地论师真心性体自起般若、解脱二用,而三德不即无明恶法,故须藉缘修(真心随缘起修),次第显现缘了,并最终显现真心性体。故在修中,般若、解脱二德,与真心性体成纵。
  由此可见,天台宗涅槃三德不纵不横,故为秘密之藏。而别教地论师及其他教派,三德非不纵不横,故不及天台宗圆满。天台称其他教派的涅槃为思议断,而称本门不纵不横之涅槃为不思议断。不思议断的特点即是:三道即三德,十界互具,成佛不断九界。此即不断断之涅槃成佛论。其理论基础仍是“一念三千”说所揭示的相对即绝对的圆融思想。
  五、性净、圆净、方便净涅槃
  天台宗结合涅槃三德的思想又提出三种涅槃之说,即性净涅槃、圆净涅槃、方便净涅槃。智者《金光明经疏》载:
  云何三?云何涅槃?性净、圆净、方便净是为三,不
  生不灭名涅槃。诸法实相不可染不可净,不染即不生,不
  净即不灭,不生不灭即性净涅槃。修因契理,惑毕竟不
  生,智毕竟不灭,不生不灭名圆净涅槃。寂而常照机感即
  生,此生非生,缘谢即灭,此灭非灭,不生不灭名方便净涅
  盘。当知此三涅槃,不生不灭即是常,常故名乐,乐故名   我,我故名净。涅槃即常乐我净,即是三德。
  性净涅槃即诸法法性实相本体,本自清净,恒常遍在,“观十法界五阴生死即是法性五阴,法性五阴即是性净涅槃”,故“不断名色七支而人性净涅槃”。圆净涅槃,指通过佛法修行实践,观智圆满,智契于理,体证法性实相本体,感得金刚坚固之体,法身常住圆满具足,获大涅槃安住于秘密藏。然虽破烦恼亦无所破,虽圆智慧亦无能圆,故“不断无明爱取则人圆净涅槃”。方便净涅槃,指智德既满,湛然常照,随机相应一时解脱,沤和善巧权能逗物,皆令得度。非生现生,非灭现灭,不前不后一时等现,然于寂灭无所损减,于诸生死无染无累,故“不断行有善恶而人方便净涅槃”。三种涅槃皆即生死而为涅槃,体现天台不间断的圆融思想。智者引《净名经》说:以五逆相而得解脱不缚不脱。故十二因缘即是一切无量佛法,是名不可思议境。智者又结合《维摩经》不二法门,以三种解脱说明三种涅槃(涅槃本义即指解脱)。三种解脱相,即一真性解脱,二实慧解脱,三方便解脱。“一明真性解脱者,此经云:淫怒痴性即是解脱”;“二明实慧解脱,此经云:不断痴爱起于明脱,明与无明等,亦不缚不脱,即是实慧不思议解脱”;“三明方便解脱者,此经云:有慧方便即是方便解脱也。只是实慧分别则行于非道通达佛道,住不思议解脱种种变现,大用无方物所不测,和光利物而不同尘,自既无缚能解他缚,故名不思议方便解脱也”。天台宗的三种涅槃不思议解脱之境,将《维摩经》不二法门表现无余。
  智者认为,《维摩经》不二法门最能体现出大乘涅槃解脱与小乘涅槃解脱论的根本差别。首先就断德来说,小乘但取烦恼灭无为断,但离虚妄名为解脱,其实未得一切解脱,此可称无体之断德。大乘则是有体之断,不取灭无为断,但取随所调伏众生之处,恶不能染,纵任自在无有累缚,名为断德。故《维摩经》说:“不断痴爱起于明脱。”又说:“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佛种。”“一切烦恼为如来种。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大乘认为“寂而常照即智德”,此智德因时称有为功德,而果时称无为功德。言有为功德者,即是因时智慧,有照用修成之义,故称有为,因虽无常而果是常,将因来名果故言有为功德满,名圆净涅槃。此如明代台宗大师智旭所说,般若智德“约全性起修,即名有为无漏;若约全修在性,即名无为无漏”。般若智德既满,湛然常照,随机即应,一时解脱。智断圆极,则法身显著。虽智断圆极,而缚脱不异,无明与明不二。虽法身显著,而凡法是圣法,不须舍凡向圣。小乘涅槃灰身灭智,无身故不能人生死而论调伏无碍无染,无智故无所照寂。小乘的涅槃解脱论,是生死与涅槃为二,此岸与彼岸分离。大乘涅槃解脱论,则是生死与涅槃不二,此岸与彼岸相即。
  天台宗所理解的大乘,当是法华三乘归一乘之圆教大乘,不思议涅槃解脱也当是指圆教不思议涅槃解脱。在天台判教体系中,尚有通教、别教二种大乘教。通、别二教虽亦有三种解脱之相,然与圆教不思议涅槃解脱相比,皆是思议解脱之相。智者认为,通教虽讲苦道即是真性,但真性乃是偏真法性之理,即是抽象的共相真理(空性),并不即具诸法。虽说烦恼即菩提,烦恼即空,然空非实义,未能即染法而成佛法。虽明业道即空,然空非方便,无能自在起业。与此种解脱论相应,在涅槃的问题上,通教体法人空,空非真常,功齐界内。结合果位来讲,六地菩萨见思已尽,名有余涅槃;七地去誓扶余习,受生死身,乃至上生下降,一念相应慧断习成佛,可度众生缘尽息化,终归断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