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幸之助为人之道 作者:严欢》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松下幸之助为人之道 作者:严欢- 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念日。就在这次纪念集会上,松下对168名员工讲述了松下电器的使命。因此后来就把这称作“知命”(知道、了解自己的使命)。这次集会和松下的讲话,对以后松下电器的发展,尤其是精神指导方面,有着重大的意义。也就是这次集会,使松下依靠员工的理念豁然贯通,明确起来。后来,松下在其《工作·生活·梦》中写道:

  “如此一来,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从前若对员工有什么要求,都会因为‘又要麻烦他们’而有所顾忌。可是基于这个使命,就能毫不客气地要求大家合作,指导的精神全然改观!”在松下的经营管理中,不轻易解雇员工,不因企业经营的困境裁员,虽说企业的负担暂时加重,松下认为却能由此培养出热爱企业、和企业一体的员工,这种收获是些小损失所不能比拟的。

  在企业经营领域,这样的做法一般被认为是自然和理所当然的:企业员工剩余即裁员,经营困难即裁员。并且,“减量经营”,即裁减多余人员,维持适当规模,被认为是正确的经营之道。而松下却不轻易解雇员工。

  在松下公司的历史上,有过一次大裁员,这次裁员把公司却是出于无奈。1950年,战败的日本政府指斥松下为财阀,限制其发展,无法发展的公司只好作出裁员的决定。后来,松下谈起此事,感慨无限,他说这是自己最悲恸的事情。在松下公司此前的历史上还没有一个人是因为公司事业不振而被解雇的。即使在战败初期的那些年,松下也没有因为经营的不景气而解雇过人。

  裁员的局面。那是1929年,美国的经济恐慌波及世界各地,日本也不例外。一时间,裁员、减薪、缩小经营规模,比比皆是,层出不穷。当时的松下公司,刚刚在大阪福冈区设立了工厂不久,有了些规模气象。但在不景气的世界形势下,产品不断地制造出来了,却无法卖出去,仓库积压成堆。针对这种情况,干部们拟定了“生产减半,员工减半”的企划案,报请松下指示。当时的松下身体欠佳,却在病榻上毅然做出了决定:一个员工也不解雇。

  松下的决策,虽然加重了公司的负担,却换来了员工的感动。虽说生产减半,员工们只上半天班,却没有一个员工休息。大家全力以赴推销库存产品,不到两个月就把仓库里堆积如山的产品销售得一干二净,工厂也恢复了全天的运转,企业的难关度过了。经营者虽然不必是一个持轮回报应观念的人,但好的意愿和效果,总会导致一些好的做法。松下尊重人类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这里还要说“减量经营”的经营之道。初看起来,这和松下的不解雇政策是格格不入的,而实际上却可相辅相成。减量,不一定要等到冗员随处可见的时候,在雇用人员的时候,就应该注意到这一点。如果雇用时就处理好了,当然也就不存在问题。而松下的不解雇,从正常的经营状况和未来的发展来看,也是无员可解的。

  世人难得有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的识见,总是员工少的时候,就把他们捧上天;员工剩余的时候,就把他们扫地出门。松下认为,不加以严格训练骄纵要不得,随意解雇也要不得,“因一时的挫折就把员工解雇,这在经营的信念上无疑是自己砸自己的饭碗”。如此,员工和世人对经营者和企业的信任心、经营能力都会产生疑问,甚至造成恐慌。在这种问题上栽了跟斗,要扭转形象,就颇为不易了。

  松下感到,员工时刻都盯着老板,不仅平时,紧要关头更是如此。面临不景气、危机,老板能够临危不惧、沉着应战,员工们会表现得更为积极、勇敢。经营者应成为部属和员工的主心骨。

  虽说劳资关系可能是永恒的矛盾,但双方并非永远敌对。这种矛盾又一致的关系,使员工每时每刻都盯着老板。

  当然,员工不是永远用一种眼神盯着老板的。有时,他们可能是用怀疑、敌对的眼神盯着老板。这时候的双方,有着边界清晰的阵营,不可超越。有时,员工是用观察、挑剔的眼光盯着老板的,他们要以自己的观察来评判老板的品质、才能等等。有时,员工是用关切信赖的眼光盯着老板的,这往往是关系到企业命运的紧要关头。

  也许,员工在紧要关头射向老板的眼光最为殷切。此时,老板无形中被推到了舞台上的聚光灯下,他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受到热情的关注。此时的老板,最是老板,他的一句话,可能鼓起大家的士气,扭转颓局,也可以使局面变得不可收拾。

  当此之时,优秀的经营者首先应该一肩承担全部责任,即不怨天,也不忧人,有客观原因也不去找;同时要有登高振臂而呼的气概和必胜信念。虽然这些只不过是精神的力量,而这种精神力量可以鼓舞起全体员工的精神力量,进而化为物质力量,冲破不景气,创造新天地。

  松下就是这样的老板。当二十年代末的不景气影响到松下电器时,在周围纷纷裁员减薪浪潮中,松下既不裁员也不减薪,却毅然减产,这种负责的态度和宏伟的气概感染了员工,形成一支促销大军,不久就实现了销空库存、全员生产的局面。松下说,经营者应该像战场上的指挥官一样,临危不惧,信念坚定。“经营者必须有‘我一定要克服这个困难,而且一定能克服’的信念,否则很难克服困难。

  “具体来说,即便是因为不景气而无事可做,经营者也必须设法避免员工士气低落。此时一定要说‘如果没有工作,明天就停工一天,大家利用这一天来锻炼身体’,或者说‘即使停工也不能荒废手艺,大家还是认真练习一下’,用这些积极的话来鼓舞员工的士气,让大家满怀希望。如果在这种时候,经营者茫然不知所措或惊慌失措,而跟员工说‘糟了,真是一点办法也没有’。那可真就糟了。”

  松下认为,工会一类劳工组织的存在是必要的,也是有价值的。劳资双方都是企业前进的车轮,要均衡、协力,车子才能平稳、快速前进。

  劳资双方的对立,是古已有之的。在资本主义初期,这种对立导致了保护劳工利益的劳工组织,即工会的产生。这样,劳资的对立也就表现为经营者和工会的对立。这种对立时至今日都未能很好地解决,而且恶性的事件此起彼伏。由此,许多经营者都把工会视作“令人头痛的组织”,衷心希望这种组织的消失。

  劳工组织当初有它存在的合理性,这是毋庸置疑的。即使现在,它的存在也是必要的。可以说,有劳资关系,就必然有劳工组织相应存在。因此,问题的关键就不是希望这个“令人头痛的组织”消失,而是如何处理好双边关系。

  首先,松下以为,对劳工组织和双方关系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工会与公司有对立的一面,但从根本上来说是统一的,那就是企业发展、利润增加,使得劳工生活乃至全体国民的生活都有所提高。具体来说,双方又是制约和促进的。只有公司发展了,才能给劳工提供较高的工资和丰富的福利待遇、优美的工作环境;也只有给劳工提供了充分的生活保障等等,才能调动员工的热情和干劲,促进企业发展。因此,无论哪一方面,首先应该采取合作协调的、而不是对立的态度。松下说:“公司和劳工组织的目标毕竟是一致的,只是重点的选择不同而已。即使不同的地方对立,也要尽量使一致的方面互相协调、合力,这样对双方才有利。因此,经营者不仅要认识到双方‘和谐相对关系’的意义,也要诚心诚意地向员工说明,以建立良好的劳资关系。”

  关于协调劳资关系,松下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出了一条秘诀,那就是力量均衡。他认为任何一方过强,都可能产生强烈的优越感,行动上蛮横、专制。这样也就会引起对方的不满和对立,进而采取消极行为,最终伤害到双方的利益。对于劳资的力量均衡,松下有过形象的比喻:

  “劳资双方就像车子的两轮一样,一边大而另一边小,车子就无法顺利向前行进,所以两边的轮子必须同样大小。当一方较强的时候,最好去帮助较弱的一方,使其成长。力量相当的劳资,彼此和谐地相对,可以培养出良好的劳资关系,公司得到发展,从业人员的福利也获得改善。”

  松下提倡自由发言,鼓励毫不保留的建议,创造自由豁达的风气,以造就公司内部的人和,捕捉到有利于公司发展的建议、设想,达到事业的成功。

  在资本积累时期,员工只是干活的机器,是雇主的奴隶。那时,员工只有干活的义务,没有发表意见的权利。现代的民主空气,已经打破了这种局面,而松下则在公司倡导更为自由的风气。松下以为,自由发言是其经营的秘诀之一。松下幸之助自己是一个自主的、坦诚直率的人,因此他也希望自己的员工同样有自主性,同样坦诚、直率,从而在公司形成一种自由豁达的风气。在松下的倡导下,松下公司形成了自主自由的传统。

  松下电器的传统是包括许多方面的,首先是不唯命是从。当然,这是相对的,因为松下公司对自己员工必须遵守公司经营理念的要求,近乎苛刻。在这一点上,松下先生是丝毫也不让步的。但在此基础上,每一个员工都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判断力作出反应,而不是采取消极的、但求无过的态度。松下说:“员工不应该因为上级命令了,或希望大家如何做,就盲目附和,唯命是从。”他认为,下属或员工完全这样做了,就会使公司的经营失去弹性。

  其次,松下允许员工当面发表不平和不满。二战以前,有一位候补员工就向松下发表过不满。那时的松下电器员工分一、二、三等和候补四级。这位候补员工迟迟未获升迁,就直截了当地对松下说:“我已经在公司服务很久,自认为对公司有了足够的贡献,早已具备了做三等员工的资格。可直到现在,我也没有接到升级令。是不是我的努力还不够?如果真是如此,我倒愿意多接受一些指导。但其实,恐怕是公司忘了我的升级了吧?”松下对此很重视,责成人事部门查处,原来还真是漏办了升级手续。接着,除了立即发布升级令外,松下明确表示,他很赞赏这种坦白的请求。松下鼓励大家把不满表达出来,而不是闷在心里,那样只能增加自己的内心痛苦,对公司也是不会有多少好处的。

  再次,松下要求部属和员工如实坦白地报告外界对于公司的不满。尽管这些事情听起来是会让经营者伤心的,但松下还是如此要求。据传,有一次一个员工被批发商狠狠骂了一顿,说松下的电器质量不过关,“不如去开烤白薯店,别再制造电器了”。员工如实地向松下报告了。接着,松下就亲自拜访了这位批发商,表示歉意。批发商因为一时的怒气而发了一通牢骚,不想引得社长亲自拜访,很不好意思。自此以后,松下公司与这家批发商的关系密切多了。

  最后,松下不限制员工越级提意见或建议。他认为那种逐级申诉的成规是不必遵行的,即使普通员工,也可以向他高高在上的社长反映问题,表述主张。由此,他提醒那些居于领导地位的干部,要有这种心理准备,并显示欢迎的姿态和支持的行动。

  无论何种自由举措,全都是为了公司的发展,说到底也是为了员工和社会的福祉。松下说,公司既然是大家的经营体,就应该由大家来维护。只有毫不保留地建议,才能获得人和。而提案,充分的、来自不同方面的提案,正是事业成功的途径。

  松下认为,现代社会是个越来越多地要求民主而否定权威的社会,但同时也是一个客观上更需要权威的社会。经营者要充分利用权威的说服力,号召力,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消除疑惧,突破难关。

  在当今的社会,个人主义的旗帜高扬,权威早已受到挑战。那么,松下幸之助以权威为企业精神中枢的观点,是否还能站得住脚?

  答案是肯定的。在美国那样的高度民主的国家,专家权威的意见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政府一项议案能否通过,权威专家的意见举足轻重;世界顶级公司的新设分公司如何运作,权威咨询机构的意见足以左右方向;总统的权威,甚至比皇权国家的君主还要有力量。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权威人物是大家认可的、大家信任的。

  松下以为,在公司的内部,照样需要权威,而且应该教导员工尊重权威,服从权威。他说:“就企业的经营而言,领导者和员工仍然应该明白,权威是公司的精神中枢。愚妄地否定权威,只会使企业落得一个四分五裂的结果。”“必须使大家有尊重权威的认识,并且依照权威的指示办事,这样对于工作的进展,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可以如此依赖和尊重的权威,当然不是一般人物。松下以为,权威是极少数的出类拔萃的顶尖人物,是“专家中的专家”。在公司里有管理的权威,有技术的权威;此外还有一位确定理念和目标的精神权威,这样的权威,大概就是松下这样的人物了。

  实际上,松下幸之助确实是松下电器公司的精神权威,是松下电器的灵魂人物。显然,松下这种权威是在不断奋斗和不断接受挑战中磨练出来的。久而久之,松下的这种权威被认同。不论是做社长、会长,还是退居幕后做顾问,他的权威都受到倚重和尊崇,即使高级干部也是如此。在松下当职时不说,就是在他退位以后,每逢重大决策,还是要请他最后定夺。特别是碰到困境或棘手问题,则更要求助于他了。可以说,松下电器从干部到员工,几乎到了视松下为神的地步。还是在他退职以后,松下电器做出了重大的人事调整,即任命山下俊彦做社长。这次调整没有走由副社长、常务董事提升社长的老路子,而是从新人中提拔了新社长。这一事情,当然是由松下最后拍板。这以后,松下得空到东京散心,不料到松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