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录略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宗镜录略讲- 第6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由此道理,我们知道一般人平常的生活习惯,并没有体认 “自体恒常之闻性 ”,即没有返回来寻找生命最初的那个本源。 “却徇声尘生灭之闻相 ”,却跟着外界音声的生灭在流转。因此在日常生活的行为上就形成了 “闻赞而生喜 ”,别人恭维你就高兴。 “闻毁而起嗔 ”,听到别人说我们的不是,就恨不得想杀掉他。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都跟着现象在转,这就是凡夫。 “以迷本闻 ”,迷失了本性能闻的作用。 “故随声流转 ”,因此听到外界的音声,心就跟着跑掉了,这是一般人。

 

                      还源去!

    故文殊云: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岂非随所沦。旋流获无妄。又云旋汝倒闻机。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

 

  这里又引用《楞严经》的原文。众生因为迷失了能听后面的本性, “循声故流转 ”,而跟着声音的现象轮回。 “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 ”,兴趣广泛什么东西都看叫 “博闻 ”;真有头脑把看过的东西都能记得住叫 “强记 ”。但是博闻强记还不是学问,只能说是学识不错,这在中国古文叫做 “记问之学 ”。在中国文化里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充其量不过只是个书柜;其次就是辞章之学,这是文章写得好;还有一种是义理之学,等于哲学,这是真正的理透过修养应用在待人处世上。拿中国文化来讲,义理之学的完成也就是内在修养的成功,还必须辞章也好,又能博闻强记,才有资格称得上是一个知识分子或称为一个儒者。

 

  阿难虽然强记,学问渊博,文殊菩萨仍把它许为邪思。因此学问越好修道越不容易成功,因为执著名相多,因此妄想多,这在佛法就叫做 “所知障 ”。 “岂非随所沦,旋流获无妄 ”,不管学密、修禅或念佛,坐在那里总是打妄想。因此第一个困难就是妄想不能去。这是什么道理?就因为不能 “旋流获无妄 ”,我们的思想习惯就像电风扇开了一样,这个旋动的流转太快了。修道的道理就是把这个流转先缓慢下来;然后再返回来,回到本位上不动了,达到真如不妄想的程度。这个过程就叫做 “旋流获无妄。 ”

 

   “又云旋汝倒闻机,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 ”

 

  这里文殊菩萨下了结论,说明了修观音法门如何悟道成佛。 “旋汝倒闻机 ”,假如修观音法门把耳朵都塞起来,还是听到心跳及血液流动的声音,仍然在能所对待的境界。要把心静下来听,听到内在及外在的声音都与你毫不相干,等于没有听见一般,就是 “倒闻机 ”。

 

  例如,明朝的《憨山大师年谱》记载,当年他在五台山住茅蓬时不能入定。于是他就找到底是什么原因?原来是五台山的积雪融化成水流到溪流嗡嗡作响。他想想没办法,于是他拿起蒲团在那桥上一摆,索性坐在最吵闹的地方让它去吵。忽然什么都听不见,等他一出定已经过了七天了。什么都听不见,这是功夫,不能说是他悟了道,这就是 “旋汝倒闻机 ”。那个能闻的作用不听声音了而回到能的本位上。

 

  进一步要 “返闻闻自性 ”,什么都不知道也是一个定的境界,有了这个基础后,能够在入定以前、出定以后或是功力再深在那什么都听不见时,再用灵敏的智慧推究:这个现象是如何变来的,后面是个什么东西?这就叫做 “返闻闻自性 ”。在这个地方一悟,悟道了就 “性成无上道 ”,也就是明心见性,证得菩提。因此,随时随地六根六尘要关闭就能关闭才可以谈 “定 ”,有了定以后,才由定生慧而开悟。所以 “返闻闻自性 ”的 “闻 ”不做耳朵听闻的闻来解释,我们勉强把它换个字叫 “返闻追自性 ”,即一直追究下去看看自性在哪里?见到了自性才是性成无上道,就证到了耳根圆通。 “圆通实如是 ”,耳根圆通的道理在这个地方。

 

                      混元与圆通

 

   如今以声为闻。背心循境。岂不是倒闻之机。若能旋声尘之有流。复本闻之无妄。则是返闻自性。得本归原。内灭翳根。外消尘境。能所既脱。本觉道成。寂照圆通。真实如是。

 

  这里永明寿禅师自己再做结论:他说现在我们听到的声音是所闻的现象,如果跟着声音走就 “背心循境 ”,违背了你的本心。有许多年轻同学告诉我:老师,我打坐时听念佛的录音带好不好?我说:为什么?他说:听念佛录音带越听越清净。这里就告诉你,那就是完全跟着声尘在流转。你觉得有点清净,我是承认,但那是你心影里头的假象,是妄觉。例如,听到高雅的音乐情绪会被引到有些飘飘然,这是意境的境界,是大妄想境界。对普通人来说是对的,但对修道求证的人来讲则是错的,这就是 “背心循境 ”。因为你的心已经动了,跟着音声的现象在跑了。

 

   “岂不是倒闻之机 ”,这个机关开颠倒了,不但没有关闭反而打开了跟着流转了。

 

   “若能旋声尘之有流 ”,打坐起来听录音带好不好呢?好呀!要能做到旋声尘之有流,开始听得很悠雅,听到后来什么都没有。乃至打雷或原子弹的爆炸都不受动摇。

 

   “复本闻之无妄 ”,能闻的功能回转来,回到本位上,这个境界上没有妄想也无所谓能闻。道家的思想就用 “混元一体 ”来形容它。是人与宇宙混然一体,心跟物来混然一体, “是返闻自性 ”,这个时候,你那灵敏的作用自然回转来听那个能听的自性。

 

   “翳 ”,就是眼睛得了白内障的毛病,好像有一层薄薄的纱把眼睛给障住了。 “内灭翳根 ”,表示能闻的翳还障在那里,要把它拿掉。 “外消尘境 ”,一切外境都不相干了。 “能所既脱 ”,所闻的声尘及能闻的作用,这两种都解脱开了。 “本觉道成 ”,本来是佛的本性就现前了。 “寂照圆通 ”,这四个字是形容词,形容自己的本性是永远寂灭的,如果到达了这个境界就是到最热闹的西门町或是最吵闹的地方,他的身心内在的感觉都是寂灭的。虽然寂灭,然而一样能照见一切,不但自己起心动念的丝毫习气都知道,乃至外界一切众生的心理行为也都清楚。 “圆 ”,就是圆满。 “通 ”就是通达。不能把这四个字看成一个概念就带过去了。 “真实如是 ”,真如自性就是这样或是真实的佛法就是这样,到这里又是一节。

 

                      法眼清净时

 

   所以佛告阿难。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消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是以若了闻性。即成正觉。于是心境双融。动静俱认。

 

  这里又引用了《楞严经》的原文。佛对阿难讲,一切众生从无始劫以来眼睛看到外色、耳朵听外声,念头都跟着外界在跑。 “流转 ”这两个字形容得非常好,流就像流水那么流, “转 ”就是轮回。有许多人问有没有轮回?这个道理就好比课堂天花板上吊着的电风扇;刚启动时慢慢动,转到后来就分辨不出扇叶而只看到中间的那一点。还有,我们的地球也在转动,但是我们并不觉得;习气也一样,因为每天都以这种模式生活,习惯了,因此不觉得它在动。所以轮回的道理你怎么能体察得出来?因为转得太快了。

 

  要在什么时候才知道呢?在开始启动时就知道。

 

  因此,诸佛菩萨起心动念,念念分明、观照自在,无明一启动,习气一上来,觉察到了就马上把它关掉。所以说,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真正用功修行的人有一天把电源关掉了,解脱时才知道自己的心念转得那么快。因为电风扇把电关掉以后,要慢慢地转半天才会停下来。看了电风扇你就会懂得用功净化习气的道理也是一样的。

 

   “曾不开悟,性净妙常 ”,因此永远不能开悟,证入妙不可言、不生不灭、干干净净的本性。 “不循所常,逐诸生灭 ”,可是一切众生不跟着自己不生不灭的自性走,反而跟着外面的生灭法在转。 “由是生生,杂染流转 ”,因此生生世世就在掺杂了后天坏的习气,染污了坏的心住在轮回里滚。

 

   “若弃生灭,守于真常 ”,假如有一天,我们能够抛弃了生灭法,安住于不生不灭的境界。 “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消落 ”,灵光一现前,六根都起不了作用,外界的色、声、香、味、触都与你不相干了、意识不起了、妄念也不动了。 “消 ”,犹如把油滴在大火上顿时化去一样。 “根尘识心,应时消落 ”,这句话是形容禅宗顿悟的境界。

 

   “想相为尘,识情为垢 ”,然后返过来告诉我们,凡夫众生被思想模式所构成的意识形态给困住了,因此老是看别人不顺眼、不合己意。就是这个看不到的灰尘(想相即意识形态)把我们给障住了。第二种是意识所变成的感情作用,这种情绪会影响到生理作用,这就是垢。例如,衣服穿了好久不洗它就会脏得变成衣垢。一个内向、忧郁、多烦恼,一点事情就想不开的人,要小心肝病、小心癌症。因为他几十年积下来就会变成这种垢。照中国的医理,病都是由心理来的。

 

   “二俱远离 ”,修行的人想相与识情这两种都要远离。 “则汝法眼、应时清明 ”,那么你的法眼就开了。所以一个人要得到智慧的法眼,必须具备上述的条件,想相的尘劳没有了、识情的污垢去掉了,这时才能法眼清明、把智慧的眼睛打开。此时虽然能认识佛法修持的路,哪一条是对,哪一条是不对,但还没有悟道。 “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法眼有了知道该走哪一条路,慢慢去修一定成功。

 

  接着又是永明寿禅师自己的说明。 “是以若了闻性即成正觉 ”,所以说,由观音圆通法门的返闻自性进入,一定可以成佛。 “于是心境双融 ”,到达了返闻闻自性的程度,由于心平等而归到真心,真心也空了,一切的音声也空。音声空了,一切境界跟着皆空,此时心与境自然相互圆融。 “动静俱泯 ”,因此,听到音声的动相与没有听到音声的静相,这两种相都平静了。


            第四十九章 夜来千诗由病禅
 

   如观音言。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观音菩萨报告他当年修持的经验是走这个路线进来的。 “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闻,是返回来听自己念佛的音声。且一边参究,这是思,昼夜二六时中如此修去,这是修,就这样进入了最高定慧等持的三昧境界。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 ”。比如,修念佛法门的人,每一字、每一句自己都听得清清楚楚;乃至不出声地念,自己回转来听意识境界念佛的音声,一字不漏都听得清清楚楚。如此持续下去念一百句、一千句都一直不乱,就差不多要 “入流 ”了,进入法性之流,顺流而去。久而久之就 “亡所 ”,外界的音声听不见了乃至念佛的音声也没有了,自己就安住在那个境界上,这个就是 “入流亡所 ”。

 

  因此,修净土法门的道友也应该这样走才比较确实,你心中在念佛,一直回转来听听听,自然不听外界的音声,即使外面有人骂你,你也不理他,慢慢地就听不见了,只有心中这个念佛的声音;或者是听外界的音声来修也可以,古人喜欢在水边林下修道,依我的经验,在松树林最好,风一吹那个声音特别美,你慢慢地听听听就入流了,接着就可 “亡所 ”。由此自然就可进入到下个境界。

 

  如果说这个境界你无法保任,又迷糊了,那又变成凡夫了。好比天天求黄金,有一天黄金到手了偏偏又把它搞丢,那有什么办法呢?因此,你依旧照着原先用功的方法用功下去,若干时或是刹那间 “所入既寂 ”,那个时候我们修持的境界会更进一步地深入到寂灭的状态。 “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到了这时候外界的一切音声都了然清楚,但对你毫无妨碍。此心如如不动、生而不生,一切都清楚,哪怕是风吹草动,甚至此时,有一只蚂蚁爬过,你也能听到。因此,当年达摩祖师在嵩山少林寺面壁时 “闻蚁斗如雷鸣 ”,听到了蚂蚁在地上打架的声音,就像我们听到的打雷声一样大。修到这个程度时动相、静相都了然,如果不了然就不算数,这个了是明明了了之了。在这个时候你想找妄念也找不到,所以说,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这个样子到家了没有?还没有。 “如是渐增 ”,再求进步。 “闻所闻尽 ”,能闻与所闻都没有了。 “尽闻不住 ”,什么都听不见,连听不见的也听不见;一切听见、听不见及动静了然的那个境界也不住。就如《金刚经》所云: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虽然有那么好的境也不住、不理,顺其自然。

 

  接下来的就不是由音声来的闻;而是知了觉性的觉,禅宗的说法就是悟了。但是,如果你觉得自己开悟了,那个 “悟 ”就变成耽误的 “误 ”。 “觉所觉空 ”,悟到了觉性,能觉的与所觉的也空了。 “空觉极圆 ”,空了以后有空的境界,空与悟境都不住,悟了以后当然是空,真空了以后自然就悟,无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