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罗斯福传- 第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也必照样与你同在;我必不抛下你,也不丢弃你。你当
刚强壮胆,不要惧怕,也不要惊惶……〃。后来,丘吉尔写道:
〃这是一次伟大的历史性的礼拜,一次感人至深的两国人民精
诚团结的表现。〃
  罗斯福希望会议结束时发表一个简短的声明:他们〃已
经在海上举行了一次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双方的有关部门
的成员,他们讨论了根据租借法对民主国家进行援助的计划;
会谈绝没有涉及国会法令授权以外的对将来的承诺。这个声
明还说首相和总统讨论了有关世界文明的某些准则,并同意
对这些准则发表一项联合宣言。〃罗斯福是以休假和钓鱼的名
义来到普拉森舍湾的,为免遭日后照例要出现的指责,他必
须要让这个联合声明做得令国会和舆论无懈可击,所以他十
分看重联合声明的形式。
  但双方在内容的后半部分还是引起了激烈的争论。警觉
的丘吉尔担心大英帝国赖以生存的旧殖民体系受到冲击,本
能地戒备着眼前这位盟友可能会对他的英联邦及海外属地产
生过分的好感。经过初次交往,彼此都有了些感性认识。首
相很快就明白总统是一个无比精明和莫测高深的人物——一
个巧妙的规避者,很不容易逼他在具体问题上就范,也不能
在违背他的判断、意志或本能的情况下,迫使或诱使他承担
特定的义务;总统同样立即认识到,首相在追求某种既定目
标时具有一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定力,这种人在逆境中
的能量要大于平时。双方都有能力和办法激恼对方,但都又
有办法和能力将其化解于无形。在战争最黯淡的日子里,总
统在致首相的一封电文里说:“能与您同处于这同一个十年是
多么有趣啊!〃
  联合声明最后提出8点主张:英美两国决不进行任何扩
张;反对强加于人的或不民主的领土易手;包括被强行剥夺
权力的人民在内的所有各国人民,都拥有主权和自治权;所
有国家对其所必需的各种原料享有经济上的平等待遇;通过
经济合作,保证〃提高劳动水品,加快发展经济,改善社会
治安〃;战后和平应保障各国安全,消除人类的恐惧和匮乏;
海上通商自由;〃在建立起一个更为广泛、持久、普遍安全体
制之前〃,解除侵略国的武装,削减军备负担。
  大西洋会议的消息同时在伦敦和华盛顿发布。联合声明
就是被战时人们广为传诵的《大西洋宪章》。9月底,苏联驻
英大使宣布,苏联政府同意《大西洋宪章》的基本原则。5个
月后,罗斯福向美国人民指出,我们联合国家关于我们争取
的和平已经在某些广泛的原则上取得一致。〃《大西洋宪章》
不仅适用于大西洋沿岸地区,也适用于整个世界。〃这些表明,
美、英、苏联合起来共同反对法西斯势力已有了共同的原则
基础。
  大西洋会议后不久,罗斯福收到最高法院法官费利克斯
·弗兰克福的一封来信。上面写道:〃你们俩在那个大西洋上
……对文明和傲慢之间的冲突作了说明,那就是对野蛮的挑
战;并且作出了比任何正式条约都更有力和更有约束性的保
证。……业迹、精神和人们内心受到的鼓舞将会持久下去,将
激起人民为使世界摆脱恐怖而采取行动。〃



十 胜利大夫

  1941年12月7日中午,罗斯福和霍普金斯在白宫椭圆
形办公室总统的办公桌上共进午餐。饭后,两人一边吃着甜
点,一边谈着战争以外的话题。1时40分,电话机叮呤呤地
响了……
  诺克斯部长在电话里说,他无意间收听到檀香山美军司
令部的无线电广播,通知我们所有的台站,现在日军的空袭
正在继续中,并且说〃这不是演习〃。几十分钟后,海军参谋
长哈罗德··斯塔克打来电话,证实袭击是确实的,并且损R
失惨重。消息在数小时内传遍了华盛顿。
  当晚,白宫对面的拉斐特公园挤满了神色冷峻的人群,少
数人低声唱着《上帝保佑美国》,大多数只是默然地望着眼前
的白宫。其实从外面看去,白宫和平时一样,灯光黯淡,窗
帘低垂。
  此时,椭圆形总统办公室里,全体阁员围着罗斯福总统
坐成一圈,正在召开自林肯在南北战争爆发时召集内阁会议
以来最严峻的一次内阁会议。与会的珀金斯部长以其女性特
有的细腻与直感观察到:总统在听到进一步证实的受损消息
时,出现了极其难过的片刻和体力不支的困难,但随即在他
身上出现了一种如释重负般的迹象——〃长期紧张地猜测日
本会采取什么行动,什么时候动手,我们要不要在没有明显
攻击我们时去保卫新加坡……这一切问题折磨了他好几个星
期、好几个月,现在终于都结束了〃——一种他所不愿意承
认的〃阵阵轻松感〃在他那难以捉摸的脸部表情上得到反应:
一张既紧张又镇静的脸部表情。
  埃莉诺后来也谈到,那天〃富兰克林显得在过去很长一
段时间所没有过的宁静沉着〃。据霍普金斯说,总统认为要和
平还是要战争,已经〃完全不由他来作主了,因为日本人已
替他作了决定〃。他一直以为日本人会尽力避免同美国打仗,
而只对其他太平洋国家采取行动,这样就给他留下一个〃保
卫我们利益的非常难办的问题。所以,日本采用的方法使他
如释重负。尽管珍珠港发生了不幸的灾难……,但这一事件
把美国人完全团结起来,从而使对日战争成为必然。〃情形或
许正是这样:罗斯福首先肯定是沉浸在由震惊而引发的悲恸
和愤怒中,继而转念,然后就如释重负了。当时他一动不动
地坐了整整18分钟——〃也许是在祈祷,也许是在盘算,或
者只是定定神,以适应新形势。〃
  在以后几年尤其是在战后,人们愈益强烈地要求知道何
以竟会发生这样的事。批评罗斯福政府的人指出,是我们的
总统处心积虑地刺激日本人袭击珍珠港,并把它作为通向欧
洲战争的〃后门〃。他们甚至暗示,罗斯福已预料到珍珠港袭
击,却偏偏封锁消息,让驻军蒙在鼓里,以图用这种惨重的
苦肉计来确保国内的同仇敌忾。战后有一次〃最彻底的〃的
调查,国会所收集的证词和报告共达40卷。史汀生后来在向
国会的一个调查委员会解释说,我们得等到战争爆发,尽管
要〃冒让日本人打第一枪的风险,但我们意识到,为了得到
全国人民的全体支持,最理想的是让人们看清日本人是真正
的肇事者。〃不过,一般认为,政府的责任仅在于疏忽大意。
  罗斯福在次日晚向全国广播的〃炉边谈话〃中,诚挚地
劝告美国同胞们不要听信任何谣言。他说在战时,这一类关
于灾难的丑恶小道消息具有数量多和传播快的特点,我们对
它们一定要进行分析和判断。〃我们不妨承认,我们的敌人表
演了一次卓越的欺骗技巧——时机配合得恰好,手段也很高
超。它是一次无耻透顶的行动,然而我们必须正视,以纳粹
的方式进行的现代战争本来就是肮脏的勾当。我们并不喜爱
它——我们未曾想要卷进去——然而我们已经卷进来了。〃
  丘吉尔倒是大大舒了一口气。7日下午,他通过越洋电话
向罗斯福证实了情况后说,〃这肯定使事情简单化了。〃罗斯
福回答说,〃我们现在风雨同舟了。〃丘吉尔后来写道:〃有美
国同我们站在一起,对我来说是莫大的喜悦……值此时刻,我
知道美国已经参战了,并且已经深深地卷进来了。对于结局
已经没有什么更多的怀疑了……我百感交集,上床为我们得
救和感恩安然睡了一觉。〃白宫的总统是在12点半上床睡觉
的。
  12月8日,罗斯福前往国会作了不久就举世皆知的名为
〃一个遗臭万年的日子〃的演说。作为他的历史感的一个证据,
他请求罗斯福夫人陪伴伍德罗·威尔逊夫人参加这次两院联
席会议。罗斯福顺着斜坡走上讲坛,以极大的克制,用品实
舒缓的语言陈述了日军在24小时内的所作所为;并郑重指
出,日本政府通过虚伪的声明和表示希望维系和平而蓄意对
合众国进行了欺骗。他最后请求国会宣布:〃自1941年12月
7日——星期日日本进行无缘无故和卑鄙怯懦的进攻时期,
合众国和日本帝国之间已处于战争状态。〃没有过多的渲染,
演说历时6分钟。
  参众两院几乎以全普通过了罗斯福的宣战要求,只在众
议院有1张反对票。同日,英国对日宣战。9日,中国国民党
政府正式对日宣战,次日又对德国宣战。紧接着,对日宣战
的国家增加到20多个。11日,德国对美国宣战,意大利也紧
随其后。
  美国的参战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形成最后的阵营结构。它
已成为西方两个最强大的民主国家同社会主义的苏联结成公
开宣布了的或心照不宣的同盟所进行的联合战斗。这种搭配
是被一系列的历史偶发事件推到一起的。尽管过去岁月中这
两种不同类型的国家彼此都留下了大量的不信任情绪、偏见
和敌意,但此刻已显得次要。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都面
临着共同的对手。严峻的形势促使观念发生变化。三人为建
立协调的战斗合作,都从不同侧面并以不同方式进行了不懈
的、坚忍不拔的和真诚的努力,虽然也不时在自重和疏远中,
彼此感到过失望,但这种携手使他们比肩而立于浊世恶浪中
一直到终局,从而更衬托出他们不愧为非凡时代的历史巨人。
有道是:沧海横流,方显尽英雄本色。



战时体制


  罗斯福在珍珠港事件两年后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幽默
地对记者们说,自1933年以来,〃新政大夫〃这个内科专家
把美国的急性内科病医治好了。可这个康复了的病人在1941
年12月7日,因一场严重意外事故折断了骨头,〃新政大
夫〃于是就把病人让给〃胜利大夫〃这个外科专家。
  战争使美国社会正经历着一场巨大的变革,其全面性和
深远的意义,直到战后才被美国人逐渐体会到。它无微不至
地、不可抗拒地延展到美国社会的各个角落。
  一切的运转围绕着赢得战争胜利这一中轴。总动员开始
了。观察家们发现,罗斯福〃表现了掌握和控制十分紧迫的
事态的高超才干,而这正是一位政治家最难能可贵的特点〃。
他〃显得有条不紊,镇定自若,心情愉快,神态庄重,不知
疲倦而又满怀信心。〃孤立主义势力已烟消云散,从前处处与
他作梗的人也大大地收敛了敌意。另一方面,罗斯福本人也
注意到要维护国内的安定团结。他认为在战争最艰苦的日子
里,〃利己政治〃是万恶之首,于是他立即暂停那些存在着分
歧和极易导致分歧的国内政治活动,尤其是〃新政〃式的改
革和党派政治活动。不过,罗斯福仅仅是强调了战争与内政
之间的轻重缓急,〃在危机时刻,我们不可能既是战争的现实
主义者,又是未来的设计者〃,他并没有将两者截然割裂,而
总是不放过任何机会强调两者在终极意义上的基本统一性
——都是为了拯救人类文明或民主政治。珍珠港事件激起全
国的团结精神,这种精神保证了人民自愿入伍、配给供应和
经济统制,罗斯福在这种情势下更能显示出战时统帅的作用。
同时,这种情势也使罗斯福更自然地把人民的战争观同新政
的自由民主价值联系起来。乔纳森·凡尼尔斯写道:〃在他那
个时代里,没有谁能像他那样,在美国人惊惧之时,能唤起
美国人的内在信心。由于他深信美国人的自尊感,所以他要
求或者期望美国人拿出勇气来的时候从来是没有什么顾忌
的。〃
  美国宣战后立即展开了规模浩大的重整军备运动。国会
迅速废止了禁止将应征入伍者派赴西半球以外的规定,并规
定服役期延长到战争结束后6个月。新兵役法还规定所有20
岁至44岁的男子进行兵役登记,年龄在45岁至65岁的男①
子进行后备劳务登记。这样在征兵局登记者共达3100万人,
其中1000万人经严格的体格和智力检查而被征召入伍。战争
期间在各种武装部队中服役的人数,共达1500多万(含志愿
兵),其中计有陆军1000万人,海军和海岸警卫队400万人,
海军陆战队60万人,妇女服军役者约21.6万,黑人入伍者
117万。空军力量也急剧地得到增强,珍珠港事件爆发时,美
国陆军航空队不足30万人,能适应作战的飞机不过1500架,
而大战结束时在陆军航空队服役的人员高达230万,飞机7
万架。海军也迅速发展为世界上最强大者,海军在编人员在
4年不到的时间内增加了10倍,它所拥有的各类舰船增加到
①1942年国会又把义务兵役的应征年龄降低到18岁。
91000艘,为1941年底的20倍。
  美国在参战的同时又兼充〃民主国家的兵工厂〃,军火装
备和后勤物资的需求量激增。国民经济迅速被纳入战时生产
的轨道,无数民用工厂改装为生产军需物资的工厂。从巨大
的集团工业到乡村的简易车间,一切可用的厂房和机器设备
都转向军工生产。汽车工业几乎全都改为制造飞机、坦克、卡
车、吉汽车,其他轻工企业则制造机关枪、步枪、雷管、炮
弹,化工企业则生产炸药和梯恩梯。日夜运转的生产线吸纳
了更多的就业者,自大萧条以来的顽症之一——失业现象几
乎完全消失了。失业者从1940年的900万下降到1944年的
67万,而这67万人大多是因极特殊的条件限制不能工作的。
不仅如此,〃兵工场〃还吸纳了大量中学生和原已退休的老工
人。罗斯福授权战时人力委员会负责人力总动员和就业协调
工作。
  1942年1月6日,罗斯福在致国会的国情咨文中指出,
现代战争的方式更迫切地要求劳动和生产,他要求国会同意
他列举的生产指标:(1)飞机——1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