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罗斯福传- 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们运用实事求是的传统法则,一起度过难关。
  ——在坚决地扩张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依靠现
实的推理而不是干巴巴的公式。
  ——我们寻求的是经济制度中的平衡;要对过去限制和
妨碍了机会均等的许多其他弊端进行建设性的改革。
  ——民主政府就其本质来讲能够帮助人民抵御过去认为
是不可避免的灾害,能够解决过去被认为是解决不了的问题:
这是一条真理。
  ——我一直认为,我们近来经历的大部分困难,是在政
治上未能掌握这种经济上互相依赖的事实的直接结果。
  以上5点充分地反映了罗斯福新政总的指导思想和哲学
基础。在此大前提的指导下,新政的那些具有深远意义的重
要举措,也分别具备了各自的理论基础和经济思想:
(1)社会救济与福利制度——政府对于全体公民的福利
负有一种终极的责任。如果私人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努力,未
能为那些愿意工作的人提供工作和为不幸的人提供救济,那
末,那些并非由于自己的过错而遭遇困难的人就有一种要求
政府予以援助的权利;而一个名实相副的政府则必须作出恰
当的反应。
(2)以工代赈与经济复兴——鉴于美国人民的道德和精
神气质不应被怠惰的麻醉剂所损害;工程应该遵循有用并有
长久经济效益等6条基本方针。
(3)赤字财政与通货膨胀——既然难为无米之炊,为了
拯救银行和保险公司、抵押公司以及铁路,为了照顾成百万
濒于饥饿边缘的人民,在今后几年内,政府将不得不大量借
债;政府可以靠投资保持偿付能力;如果公债比国民总产值
增加得慢,就不会出现崩溃;如果提高购买力,物价就会上
升,销售的商品也更多,工资必须随物价上升而提高,这并
不意味着不健康的通货膨胀和物价飞涨。
(4)总统权力与政府职能——随着人类关系的日趋复杂,
统治这种复杂关系的权力也须增强,即制止恶行和推行善政
的权力的增强;主张私人主动性可以医治国家积弊的人,因
种种自身原因而不能成功;我们不想让政府成为一个机械的
工具,而是要赋予它充满活力的个性。
  这些文献表明,新政的理论基础并不是如有人所谓的是
凯恩斯主义,它有自己的哲学思维、理念及内在发展的逻辑。
我国研究罗斯福新政的学界权威刘绪贻先生认为:“罗斯福新
政与凯恩斯主义都是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转变过程中的典型产物,两者是不谋而合的。这是主要的方
面。但是,两者也相互影响。〃
  这一论断是符合历史事实的。罗斯福在1933年的第3次
〃炉边谈话〃中表示,他不相信〃万应灵丹〃,而相信人的共
同行动和主观能动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经济力量。他明
确地指出,“职业的经济学家们坚持事物都有其一定的过程,
而人力是无补于解救经济病患的,对此我不敢苟同。其中的
原因之一就是,我恰好知道,职业的经济学家们每5年到10
年就要改变一次他们对经济规律所下的定义,而且长期以来
都是如此。〃譬如罗斯福上台伊始就在致豪斯上校的信中坦言
相告,他正在被迫探求一条稳妥的赤字财政的办法;又如负
责起草1935年银行法的埃克尔斯在并未同凯恩斯及其思想
有任何接触的情形下,很早就产生了一些与凯恩斯相似乃至
相同的经济观点。
  特格韦尔分析道:“为什么凯恩斯理论与富兰克林政策之
间在学者们看起来是一种因果关系,这是因为:罗斯福生活
于一种不仅是凯恩斯也是考虑同样问题的许多人创造出来的
知识气候之中。从这方面说,他们都是异端、先锋。……富
兰克林尽管没有读过原著,但他对这些变化是敏感的;而且
由于他同智囊团对萧条的探索,他的敏感加强了。〃凯恩斯通
过信件、访问白宫、与罗斯福智囊团进行学术交流等方式,有
效地不时将自己关于摆脱萧条的研究心得和〃有效需求〃的
理论传感给对方,加强了罗斯福做他将要做的事情的意向。
  另外,不能否认的事实表明,1936年凯恩斯发表的《就
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参照和印证了新政诸多方面的
具体实践,提炼和系统发展了新政人士的一些主张和见解。
  罗斯福在多次重要演说中,都曾向广大听众反复揭示并
提请大家记取这样一个事实——1932年灾难性的大萧条和
经过几年新政后的景观——两者之间的对比之鲜明简直无法
同日而语,甚至连〃崩溃前的那个黄梁美梦的繁荣的狂欢时
代〃也不能与1935年后的形势相提并论。〃从1929到1933
年,这个国家螺旋式地朝下滑——不断地朝下——一直滑到
1933年3月3日整个文明结构完全陷于停顿。这是灾难深
重、令人触景伤情的4年……在那4年结束时,我们国家及
时采取了行动,美国扭回头来,又开始走向上升的道路。〃1936
年罗斯福要求政府各个机构的领导人员,把他们的成绩详细
列表上报,以便竞选时使用,结果他收到的答复毫无例外地
表明,新政在促进经济复兴、市场繁荣、银行信用坚挺、工
厂繁忙、人民生活水平和环境保护有所好转等诸方面都起到
了重大作用。
  罗斯福因此才得以自豪且证据确凿地向选民强调:几年
来他至少使600万人有了职业;1936年的国民收入是1933
年的1.5倍;自上任以来,工业产量几乎翻了一番;电力工
业售出的电比任何时候都多;商业活动指数上升到1930年以
来的最高值;公司利润从1933年的赤字变为盈利50亿美元。
……总之,政府摆脱萧条所取得的进步是有目共睹且显而易
见的。他进而畅快淋漓地针对胡佛1932年对他的攻击进行发
挥道:〃顺便说一句,在谈到经济的活跃,谈到进步和更大繁
荣的时候,每次回到纽约市来,我总是到处寻找,寻找据说
会在我们这个城市街头长出来的野草!〃他在芝加哥甚至更加
坦率地向选民指出,正是新政挽救了被拖到毁灭性边缘的私
人利润和自由企业制度。
  当然,在新政的那些主要属于紧急应变性质的政策、机
构及活动中,存在着程度不一的临时凑合、重复臃肿、资源
浪费、质量欠佳、效率不高等问题。罗斯福在1935年10月
也公开承认,〃经济萧条带来了许多问题,有些是新的,有些
是旧的……我们对此还没有找到最后解决办法。〃〃我们承担
的任务是前所未有的,失策和错误在所难免——这一点我们
知道。〃半年后,他在巴尔的摩青年民主党人俱乐部再次公开
承认:在不断变化的经济秩序中,如何保证一个国家永远或
完全避免出现萧条时期,我们知道的还不多。然而政府认为
已经采取和正在采取的步骤至少将会大大缓和萧条的冲击
——将会防止上升急速达到虚假繁荣的疯狂高峰,也将防止
疯狂下降而又陷入另一个苦难的幻灭的深渊。
  正如1945年4月14日,中国共产党《新华日报》社论
所指出的那样,“罗斯福用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他渡过
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从逻辑上讲,新政当然不可能一
劳永逸地医治好经济危机这个与其制度相伴而行的痼疾。但
当时的情景及后来的事实证明,经过罗斯福新政,〃过去曾使
我们的经济生活产生一连串不正常的繁荣与灾难性的衰退相
互交替的现象,现在联邦政府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能更好地加
以防止。〃这就是所谓〃新政的遗产〃中最大的遗产。
  〃新政的主要任务表现为拯救资本主义。〃美国当代久负
盛名的历史学家和经济史学家H·U·福克纳的这一见解十
分中肯,并得到越来越多的学人们的认同。这一目标需要全
面的计划工作。这样就不可避免地意味着要扩大政府的监督、
控制和主动性,结果就造成总统和联邦政府机构权力的不断
扩张。它所包括的意义就是〃混合经济〃,即一种为保证实现
和延续经济增长而才有大量政府干预的私人资本主义制度在
美国的开创。此外,新政确立了政府对全体公民的福利、健
康和安全保障负有责任的原则,从而为美国式〃福利国家〃奠
定了基础。新政确立的那种国家、劳方、资方的相对关系,也
一直延续到今天。新政制订了一些具有长久价值的法令,这
些价值观念深入民心,使得共和党对手在竞选政纲中也不得
不承认新政的主要成果。


及锋而试


  在整个1936年,罗斯福一直在致力于加强自己的形象,
他要显示出自己是那些经济金字塔底层被遗忘了的人的朋
友。他那敏锐而可靠的政治直觉告诉他,他必须既要让选民
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政绩,又要让选民不要以求全责备的挑剔
眼光去看待他那些未完成的目标,并且要让选民知道,造成
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是共和党保守派、企业界、高等法院等
势力对新政实行了有效的层层阻挠。这样他才能赢得一个支
持他的政治大同盟。
  就广义而言,罗斯福自宣誓就职之日期就一直在竞选连
任。这样到了他被再度提名前的几个月,民主党的竞选机器
已经加速度地全面运转了起来。而他本人则保持着俨然超党
派的姿态,甚至在面对共和党对手主动挑起的进攻时,他也
采取了凌驾于这场竞选斗争之上的策略。他同往常一样,避
免在对手安排好的阵地上战斗,并以高难度的政治技巧避免
了内部派系之争所可能招致的灾难。最后,他像机敏的猫一
样选择妙到毫巅的时机,给予对手干脆利落的几下回击。伯
恩斯将他运用的这些政治魔术称之为〃奇妙的罗斯福风格〃。
  1936年的选举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少有的一次〃关键性〃
选举,选举中投票的格局发生了深刻和持久的变化。新政使
〃少数民族、城市居民、天主教徒、小企业主、农民、黑人都
与'新政民主党'打成一片〃。〃工业家体制〃让位给了〃新
政体制〃,后者以北部大城市群众为坚实的基础,还受到绝大
多数进步派人士的支持。民主党的竞选力量在此后30多年中
一直处于决定性的优势。罗斯福以2,775万票赢得了46个
州,比共和党的艾尔弗雷德·M·兰登多出1,107万张选票,
选举人品是523票对8票。这不仅是美国政党史上空前的大
胜利,而且是共和党自杰斐逊总统以来败得最惨的一次。两
党在众议院是331∶89席,在参议院是76∶16席。自1932年大选
以来,有500万共和党选民转而拥护了〃新政民主党〃。
宾夕法尼亚、特拉华、康涅狄格这些牢不可破的共和党的州,
自1856年布坎南获胜以来,首次转向了民主党。罗斯福几乎
赢得了25万人口以上的每一个大中城市。
  新政纲领的深远政治意义在这次大选中醒目地凸现出来
了,它实际上同每一个团体都有关系。中西部的农民投了民
主党的票,因为它提高了小麦和玉米的价格,并扩大了政府
贷款和抵押计划;有关棉花和烟草的纲领使南部加强了对民
主党的忠诚;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使这一带焕然一新;社
会保险法吸引了大批汤森的追随者;4年前支持过胡佛的约
翰·L·刘易斯集结产联的队伍,转而支持罗斯福,产联向总
统竞选金库捐助了70多万美元,这标志着民主党财政基础的
历史性转变。《瓦格纳法》促进了有组织的劳工运动的发展;
城市居民受惠于失业救济、公共工程和公共住房方面的立法,
他们成为民主党的坚定拥护者;新政给黑人带来了救济和工
作,罗斯福任命黑人担任了他们以前从未担任过的更为重要
的职务,埃莉诺和伊克斯部长的真诚深深打动了黑人们的心。
尽管新政不免受到种族平视流毒的妨碍,但仍有76%的黑人
背离了林肯的党;新移民、少数民族、妇女担任文官的数量
大大多于4年前的胡佛任内。
  小奥蒂斯·L·格雷厄姆认为,形成这种政治大同盟的
一个有力因素是罗斯福总统本人的品格。他出身于显贵家族,
但是却成功地向千百万普通老百姓表示关切。他的双腿就标
志着他不畏艰难挫折和肉体痛苦的勇敢精神。他容易与人相
处,给白宫带来了只有西奥多·罗斯福当政时具有的那种不
拘礼节的作风。罗斯福周围的人加深了人们的印象,使他们
觉得这届政府富于民主精神和同情心。霍普金斯的脖子〃瘦
棱棱的像穷人的脖子一样,行动也是光明磊落的〃;身材颀长
的华莱士气易近人,经常歪打着他的领带;〃铁裤汉〃约翰逊
口无遮拦,干起事来风风火火,敢做敢当;专家顾问们满怀
理想和道义,精明强干,才华横溢;不知疲倦的埃莉诺使自
己成为政府良心的见证,她在安排访问的村庄的泥泞田野中
跋涉,她打着毛线衣劝说国会清除哥伦比亚特区污秽的弄堂
住宅,她为改革派和〃有色人种协会〃获得在白宫发表意见
的机会,她参观了黑人的学校和郊游活动,她主动而及时地
为罗斯福打开了一扇门户,通过它的引导,罗斯福得以较全
面地关注到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境况和政治要求。同时,这
扇门户也传递了这届政府的〃民主同情心〃。这样,当1936年
秋《新共和》杂志〃向公认才智超群并有进步见解的美国男
女公民、愿意公开承认自己想投票支持兰登的……每一个
人〃奉送5美元时,只有很少人去领取。
  兰登失败的部分原因是共和党内的胡佛一翼操持乃至包
办了他的竞选,尽管他这位堪萨斯州州长在争取公民自主权、
控制企业界、反对三K党等方面有着令人敬佩的记录。显然,
这次大选无异于是对〃新政〃举行的一次民意向背的公民投
票,而人民对大萧条时期胡佛总统的一切印象太深了。
  193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