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谈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聪明的谈话-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何话语都会决定你的观念和自我形象,从而对行为发生影响,你不可能改变行为,除非进行自我交谈,以改变头脑中贮存的观念。未来会与过去十分相似。假定老板解雇了你,你对自己说:“没有这份工作,我身无分文。我不想活了。”你可能选择自杀,直接或间接地。谁对你的行为负责老板还是你?现在将剧情作一下改变。被解雇后,不要对自己说:“我不名一文。我不想活了。”而是想想:“我在那儿根本无法发展。现在我可以找一份更好的工作了。”于是你去寻找别的工作。谁对你的行为负责老板还是你?是你。因为不是这一事件解雇引起了你的行为,而是你选择用来解释事件的方式。“我不名一文”正是你对所发生事情的解释。“我不想活了”是自我交谈层面的“现实”。立刻,最驯服的奴隶,你的创造性潜意识说:“好吧,你究竟要怎样?”意味着自我摧毁。即使这思维的积累造就了观念。你是否在犯了错误之后自问:“我到底怎么了?”每一次你我允许自己沉思于消极的自我交谈(无声的交谈),我们就在往自我否定的观念上增加砝码。要是你的朋友对你说的话与有时候你对自己说的如出一辙,你们之间的友谊还会保持长久吗?对你告诉自己的话语进行一番精心挑选。你能说服自己做或不做、靠近或远离任何事物。态度无所谓对、错、好、坏除非与你重视的东西有关。通过自我交谈积累起来的昨日的旧意象,可能使你背弃今日被你重视、于你有益的某些事物或者使你靠近对你大为有害的事物。如果只有一样东西是我必须教会我的孙辈们的,那就是:“现实”是如何被造就的。现实不止一次地被造就它一直不停地被造就着。你认为这种造就仅是在孩提时代完成的吗?不错,最初的年中,形成了大量的现实,影响力强大。然而,还没结束。潜意识中现实的形象在我们思考、交谈,其是对自己的语言、形象、情感交谈中被造就的自我交谈是在自己头脑中进行的谈话,每一想法为大脑同化,并被积累,就造就了观念。当你问“这样,该怎么做”时,表明你的想法在观念层面,而不是潜力层面。要用想法造就你的观念关于事业、财富、人际关系、内在潜力;关于适于白天工作还是夜间工作;关于你聪明还是迟钝的各种观念。观念的造就不必通过多次重复的事件。你可以在脑海中凭想象再体验千万次,只须对形象进行重放。每次用自我交谈温习某一事件时,你就在想象着它,宛如真的发生了一样。通常,一次思想并不能在潜意识层面上留下深刻清晰的“镜头”。例外确实存在,比如权威人士、结婚誓言、毕业典礼、诚心祈祷、山盟海誓等,只需一次即可。但是大部分情况下需要重复。事件本身不必重复出现,因为当你在脑海中生动地再现某件事物时,潜意识认为它真实地发生了。

每当你发挥栩栩如生的想象力并体会到有关情感时,它就会留下牢固深刻的印迹,成为“现实”。每当记起它,形象就会得到加强。你的发展,你的变化,都遵循着你所想的;当前的思维决定未来的命运。聪明的谈话意味着更美好的未来。自我交谈形成自我形象自我形象是潜意识对自己的看法根据“数据库”中记录着的无数观点和态度。它是关于“你是谁”和“希望成为什么”的内在“意象”。“我很开朗”,“我很害羞”,“我学得很快”,“我不爱看书”,“我有节奏感”,“我不会跳舞”,“我很受欢迎”,“我很孤独”。“意象”是你所学到的每件事物的合成体。自我形象是你用认可别人对你的看法所建立起来的。自我形象是进行自我调适的标准,你用每一个思想建立起这个标准,凭此进行自我调适。每当察知低于该标准,就上调;若是察知高于该标准,则下调。尽展才华、实现目标的关键在于你如何与自己和与周围的人交谈。当我们“小看”别人,就会要求他变得渺小;当我们贬低别人,我们会要求他自我贬值;当我的自尊、我的价值感受处于低水平时,就会趋向于轻视别人。我用刻薄的话让别人比我更渺小,实际上,我在说:“比我更渺小吧,这样能让我看起来强大一些。”我们应当说的是:“强大起来自尊心强大,重要性强大,价值感强大”,而不是对自己和别人说:“变得渺小”。但是我们用话语来小看别人,使同事、孩子、配偶、父母,感觉自己比我们更渺小的。不是身体形态上,而是态度、信心、勇气上“小看”的意思是:“我要让你变得不那么重要,这样我就可以显得更重要。”我没有用正当手段性、提高知识技能使自己重要性增加让他们的重要性减低。通过改善性格特而是贬低周围的人,贬低是什么意思?你如何让一个人的重要性降低?你说:“噢,她并不是那么热心;这点我很清楚。”“我不懂你为什么觉得他那么有实力。我可以告诉你他并不像你认为的那么实力强劲。”

在我们可以建立尊重感、价值感、重要感的时候,却去贬低自己和别人,这是多么可悲啊!孩子和生活中其他“小人物”尤其需要你来建立他们的自尊心。如何在孩子的内心建立起健康的自尊呢?设想一个岁男孩正在学画画。他在一张画上涂了各种颜色,自以为干了件漂亮活儿,所以想寻求权威、他岁的姐姐的认可,因为她已把她的大作展示在冰箱上。于是,他跑到姐姐跟前,说:“瞧瞧,瞧瞧我画的画儿。”姐姐说:“这是什么?真笨,你甚至把颜色涂在线的外面。”这时,男孩对他姐姐的评价进行了认可。“姐姐说我又蠢又笨,不会画画。”当他在脑海中进行自我交谈时,他把一枚又大又重的否定的砝码添加在态度的天平上,使他带着“我不会画画,因为姐姐这么说”的观点向一个否定的方向倾斜。他又画了一幅画,这一次给哥哥看:“看看我画的画儿。”这会儿小哥哥不想被打扰,因此说道:“快出去,真笨。你不会画画。”如果这个男孩对哥哥的评价进行了认可,他的想法积累起来,造就了这样的观点:“我很笨,不会画画。”假设这一次他花了一整天画了生平最好的一张画,给他妈妈看:“瞧瞧我画的画儿。”她皱着眉头说道:“上帝啊,你画了什么?太糟糕了。”这时,男孩在想什么?“我不会画画,这是现实。”然后,他上了幼儿园,老师说:“好,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有一份大大的惊喜。我们发蜡笔,准备画画。”这个男孩心想:“不,我不画。上次我画了,受了伤害。我不会画。”你行动了,不是按照能力,而是按照你看到的现实。当你消极对待别人,当你贬低、小看他们,就是在破坏他们对现实的自我形象,如果他们认同的话。要是你是他们的领导、父母、配偶或兄弟姐妹,而他们又十分信任你时,他们就会认同的。对生活的各方面,你都有观点和期望道义上、社会上、精神上、智力上,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你不仅只有一个自我形象,而是有成千上万个。

比如说,你对自己是个什么样的领导有着一个观点在这种观点之中,可能就有自我形象。你可能认为:“在垒球队里和在学校作为一个老师,我是个领袖人物;但是在社区或教堂却不是。”你对自己是个什么样的运动员同样会有一个看法。你可能认为:“我擅长网球、高尔夫球和保龄球,可我游泳很差劲。”你对每项技能或经历都有一个自我形象记录在案,这一技能或经历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想象的。每一个都用观点来造就,而这些观点控制了你的生活。我们不是按照真正的现实,而是认同的现实来进行思维和行动。如果将自我形象建立在消极的观点上,这些观点就以“那就是我”的形式记录在大脑中,并且你会按此行动。要是不改变观点,就无法改变自我形象继续按照你认同的方式来行动。有些时刻,你会奇怪:“我是从哪里得来这些观点的?”是通过自我交谈在脑海里与自己的交谈中得到的。思维把这些无声的谈话组织起来,思维的积累造就了观点。我们用言辞思维,引发意象,带来情感。思维和情感作为“现实”被记录在大脑中。然后用“这就是我”的行为来强化这种“现实”。因此,自我交谈就是自我形象的基础。重点注意你不想要的事物最怕的事情常常偏就发生在你身上,因为当自我交谈在脑海中刻下印迹时当你给予认可时它就控制了你的行为。如果你沉思于不想要的事物,你的潜意识正是在向它靠近。你知不知道那些粗枝大叶、特别容易出事故的人?你觉得他们是怎么想的?发生事故!保险部门知道大部分事故是由相互寻觅对方的特别易出事故的人们引起的。

当你“知道”你容易出事故,你就会制造出一起事故。根据你注意不想要的事物的程度,你被朝着那个方向牵引着。你可以与他人促膝而谈生活中的各种错事,可是消极、破坏性的交谈只会阻止你得到想要的东西。积极的思维方法应是:“如果这个问题不存在会怎样?经过补救,事情会怎样?”你得到的,正是你所重点注意的。比如,一旦你学会开车,开车就成了一种无意识的习惯。你仅仅想象要这辆车驶向何方,自动地把方向盘转向那个方向。不需要有意识地去想:“向左转,向右转,踩刹车,加油门,而是根据头脑中想要去何方的形象,自动地调整动作。那么事故是怎么发生的呢?当你开始想象你不想发生的事的时候,事故发生了。想象一下,你正教一个少年学开车,他把车开上马路,在闹市区中穿行,而你想象着随时可能发生的正面撞车。因此你说:“注意前面开过来的车。”这孩子会朝哪儿看?朝开过来的车看!不由自主地,潜意识会告诉他:“密切关注那些车!”当他穿行于闹市区,你紧张地说:“当心别开上人行道!”这句话制造了另一幅画面,他恰恰把车开上了人行道!你快要疯了似地说:“当心停着的车!”砰!和这辆停着的车撞了个正着。你马上推卸责任:“这个孩子有问题!他干吗不听我的?”可是,问题正是在于:他听了你的。你得到的,是你最为生动地想象着的东西,而不管它对你是好是坏。比如你正在打高尔夫球,无论是左曲球还是右曲球,总是要么打进沙地,要么落入水中。这时你会怎么想?你不断地肯定,这个该死的右曲球跟定你了。于是就产生了一个接一个的右曲球正如驾驶自行车或汽车。每当自我交谈中说道:“我总是打右曲球,”你的身体自动把内在意象复制到外在行动上,使两者吻合。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所想的。你说:“不,我不行。”可是,当你走向发球座,准备把球击向那个变幻莫测的洞口的时候,要是想象一下球落在草坪上,那干吗还要去说那个臭球呢?

明白吗,问题是控制自我交谈。要是你知道可能会把球打进水里,就告诉自己:“我不想把球打成右曲,落进水里。”即使你可能想到结果会相反,但是潜意识把你引向的是居于主导地位的意象。“我不想”并没有制造出意象;“水”是意象,所以你被引向水的方向。然后,走在跑道上,你告诉自己:“我又来了,就是这样。”从而你不仅打了右曲球,而且每次一想到它就再一次右曲:“有了你,你是我所遇到的最可爱、最优秀的人。但是你可能会想:“他有什么目的?他想干什么?”你会否定或拒绝我的表示,想到:“不,我才不信他呢。”在你的世界中,谁是权威?还记得岁的时候吗?岁的大孩子是你的权威。当你在学校遇到挫折,而你想作出一点成绩来的时候,你试图取悦于教师:“请告诉我,作为一个教练,我能带好这支队伍吗?”这时你很有挫折感,需要得到你认为的权威们的认可,但他们可能别有用心或是有着肤浅的自尊心。有着肤浅自尊心的人与人相处时最尖酸刻薄,最爱贬低别人。他们总是力图让你停留在原地,而这个原地在他们之下,从而可以控制你。

如果你为之蒙蔽,就会被束缚在这层肤浅自尊的大网中,永远做不好任何事情。你选择接受的所有东西都会成为你“现实”的一部分。没有人能给你建立观点,除非你自己首先认同这一观点。所以,谨慎选择你的意见来源,不论别人对你说什么,在你身边说什么,你不必成为这些说法的牺牲品。只有当你认同这些说法的时候,它们才成为你的现实形象的一部分。别人可以贬低你,说你愚蠢,说你无能,但是你可以说:“你凭什么这样说我?你自己也并不高明。”然而,在他们的学生时代,有多少人不懂得这么做啊!有多少受责骂的妻子丝毫不明白她们的丈夫说的全是些蠢话?当他对她说:“你凭什么自以为可以找到工作?你连家都料理不好!安份些吧!”为什么你觉得她会盲目地接受这些话?因为她爱他,在乎他,把他当作权威。如果孩子是在消极、尖酸刻薄、轻视别人的父母的抚养下成长起来的,他们会受到低贱的自我形象的损害。我收养过孩子,其中一些人的自我形象低贱卑微得可以不用开门而进入房内。他们可以从房门底下钻进去。他们自知毫无价值,并这样行事。另一方面,当孩子是在自我肯定的观念下成长的,他们往往具有强烈的自尊和较高的期望值。比方说,我们子女中的几个是在我和黛安还在当老师的时期成长起来的,那时候十分穷困。可是女儿南茜是在几年后出生的,那时我们已经开始创立了事业,居住在优越的环境中。我们不断肯定她,因而她的自尊直线上升。

南茜岁的时候,有一次我们飞往凤凰城,并带上了所有的孩子。当他们在行李认领部找各自的行李时,南茜找了个搬运工!她觉得不必自己扛行李。另一次,我们去加拿大一处美丽的胜地,以前也去过多次。通常我们要一个套房,舒适地享受一下。那时候南茜大约岁,她邀了一些朋友同往。我早到一步,先办手续住入旅店,但套房还没腾空,他们就让我暂时住在一间简朴的小屋里。黛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