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南赵北的民俗与旅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燕南赵北的民俗与旅游-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意,由新郎向女方当家子一一分送认亲。
      “麦夏篮子”与“请女婿”。婚后第一个麦夏,男方用新收获的麦子面
蒸馍,数同“回面篮子”,分送女方当家子。所食“篮子”的人家,来年正
月,即新女婿“住正月”期间,需请女婿来家做客。
      “拜年篮子”。婚后来年正月初二,新郎随新娘带上“拜年篮子”前往
丈人家拜年。这种“篮子”需连留三年。至此,整个婚嫁中的食俗方才结束。
                                  冀州烧饼
     冀县的烧饼个儿大而圆,活像汽车前头的照明灯,内里空,底面平,吃
起来满口香甜;特别是刚出炉的热烧饼,颇具烙饼的柔软劲,揭开口,里面
可加猪肉酱菜、驴肉、扒鸡、薰肠。若凉的吃,酥而筋道,若放干吃,散而
脆甜。这种烧饼存放起来,春夏秋冬不发霉不变质。凉烧饼,夏天吃下肚有
凉爽的感觉;冬天吃下肚,有暖融融的舒服。又因其烤炙得过透而火不糊,
故具助消化,健脾胃之功能。一年四季可食用,老少咸宜。
     冀州烧饼相传源自唐朝。传说唐太宗李世民为扩充疆土,派薛仁贵东征
讨伐高丽 (今朝鲜)。薛仁贵从京都长安出发,路过冀州,边行军边招兵买
马,为解决吃食问题,下令民众百姓献计献策,试制将士携带的干粮。于是,
就有人创制了烧饼。当时的烧饼,中间有窟窿眼儿,便于用绳子穿成串,挎
于行军打仗的士兵腰间。由于这种食品不怕干巴,不怕凉冻,饿了随时随地
可以吃,因此得到了将士的啧啧赞誉,在东征中立了大功。随着历史的不断
发展,冀州烧饼的制作不断改进。如今的冀州烧饼,不下几十个品种,有县
城四铺霍大来祖传的圆月烧饼,有一铺王大元、吴世春的圆形烧饼,有城西
南韩村的马蹄烧饼,有城西码头李老夫妻烧饼铺的棋子形烧饼,有城南午村
一带的方形多层心儿的油盐烧饼等。早晨,不少,村庄都有敲锣走街转巷的
叫卖人,“大烧饼来哎”的高喊声此起彼伏。
     冀州烧饼的原料,有小麦的精粉、香油(或棉油)、芝麻、红糖等;制
作设备和用具则有:烧饼炉、烧饼锅、操作案子、盛芝麻的方形木盘儿、蘸
油用的小瓷盘儿、作饼成型用的大盘子、盛水用的水碗、盛糖用的糖碗,再
加一把长柄锅铲,一把小锹形的托铲。制饼的技巧很重要。好吃的烧饼得用
三节面:老肥面、嫩肥面、死面。并要把握住火候、面力和醒面时间。这种
面一般比作馒头的软些,比炸馃子的硬些。制作时,炉内生火,填烧锯木,
待火烧至旺而无烟、鏊子热时,即开始烤烧饼。据说,仅河北省各地的烧饼
品种有百种以上,形状上有大有小、有圆有方、有鼓有扁、有薄有厚、有长
有短,口味上有淡有咸、有香有辣、有甜有酸,如邢台乡间烧饼喜用酵面多,
实心肉头,显得饱满;深县烧饼个小面白、口头紧;抚宁一带烧饼内心空;
山海关烧饼内心多层次,保定烧饼带咸味的居多,在这千差万别、形味各异
的烧饼中,冀州烧饼不仅是方形烧饼的鼻祖,且以其最具焦、香、脆、酥特
色而闻名遇选。
                                武强年画
    武强年画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遗产,始见于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3
年前后),清乾隆至嘉庆 (1611—1820)年间进入全盛时期。据有关史料记
载,当时被称为年画之乡的南关,拥有144家画店,周围40多个村庄数以千
计的农户有年画作坊,其中规模较大的“四大家”,在外地设有160多处批
发店,行销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辽宁等十几个省。
    武强年画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民间艺术色彩,从设计、绘
图、刻版、印刷都出自民间艺人之手。艺人们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构思,
使画面造型优美,布局丰满匀称,线条挺拔简练,色彩鲜艳明亮。比如“虎”,
就是艺人们从周代画虎于门以驱邪祈安的习俗沿袭下来的,其造型朴拙,有
趣,同民间儿童玩的布老虎一“样,威猛而不凶恶,生动可爱,是理想化了
的艺术形象。
    传统的武强年画,其题材多为气氛热烈,符合劳动人民祈求人寿年丰、
大吉大利的心理,表达的是人们热切的希冀和愿望,象“五谷丰登”、“福
禄寿”、“年年如意”等,都是武强年画的主要内容。它采取象征、比拟、
双关等手法,表达出民间艺术特有的浪漫色彩。如:画一只喜鹊站在梅花枝
上,则取名“喜上眉(梅)梢”;荷塘里一枝出水芙蓉,再画一条金丝鲤鱼,
就取名“连(莲)年有余(鱼)”等等,都是通过画面的物来象征寓意吉祥
的内涵。
    但是,武强年画更多的是采用连环画形式,即一张纸印多幅画,表达一
个故事,此类作品常取自传统的戏曲故事,如“三国演义”、“西游记”、
 “杨家将”、“呼家将”等。这种画人物突出,眉目清秀,体态传神,不仅
给人以艺术享受,而且使人从完整的故事中受到启示和教益。
    从刻版上来说,武强年画以阳刻为主,兼施阴刻,运用黑白对比的手法,
发挥出木刻刀韵的效果。在着色上,以大红大绿为主,色彩强烈、鲜明,风
格独特。在历次鉴赏会上,国内外美术界无不认为,武强年画主题突出,结
构严谨,画面清晰,线条粗犷,人物形象健美,举上体态传神,堪与天津杨
柳青年画、山东潍坊年画、江苏桃花坞年画、四川绵竹年画、河南朱仙镇年
画相媲美,是我国年画中一支绚丽多彩的花朵。
     由于武强年画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流派,1983年10月国务院文化部
批准成立了“武强年画社”,并授予独立的出版权,为扩大生产规模,提高
质量,该画社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设备和印刷技术进行了改造,增添了
单色机、双色机、全开印刷机等,除保存传统的本版印刷和丝漏印刷外,还
采取新技术、新工艺,从事木版年画胶印和胶印年历画、中堂、挂历等生产,
品种达100多个,年产和销售量均在1,000万张(册)以上,不仅销往全国
28个省、市、自治区,还远销日本、美国、西欧和东南亚各国。
                                深州蜜桃
     深州蜜桃又名魁桃、大蜜桃、冷桃,产于河北省深县(即古深州)境内,
其特点是个头硕大,果形秀美,色泽鲜丽,皮薄肉细,汁多味佳,甘甜如蜜。
     此桃已有近2000年的栽培历史。据深州县志记载,汉时“深州土产日桃,
往时有贡,……北国之桃,深州最佳,谓之蜜桃。”可见这种蜜桃过去是皇
帝享用的贡品。从外形上看,其果实圆而稍长,果顶突出有钝尖,每个平均
重250克左右,最大的有500克左右,被昔为“桃中之王”。含糖量最多者
可高达20%以上,品种有红蜜、白蜜之分,以栽红蜜为主。该桃具有较高的
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每百克桃果中含蛋白质0。8克,脂肪0。1克,碳水化
合物7克,钙质8毫克,磷质20毫克,铁质1毫克,并含有多种维生素。除
一般食用外,还可以做成罐头、桃酱、桃汁等食品。多年来,这种蜜桃一直
是我国出口的名贵上特产品之一。
     深州蜜桃好吃,而且有一段风趣的传说。相传,美猴王孙悟空出世后,
取走了东海龙王的定海神针金箍棒,偷走了太上老君的长命金丹,大闹了阴
曹地府阎罗殿,戏弄弼马温的乌纱帽反下天庭,自封为齐天大圣。这可吓坏
了玉皇大帝,他急忙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太皇金星奏议:与其让那妖猴在下
界无法无天,不如再把他召回天宫,给他个有名无实的小官做,让他去看守
王母娘娘的幡桃园。玉皇大帝同意了太皇金星的意见,于是孙悟空便驾起筋
斗云回到了天上。一日,到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会,几个仙女一大早就提了果
篮,奉命前来采摘仙桃。悟空听说开蟠桃会,急忙笑嘻嘻地问:“玉帝说这
回封俺大官儿,不知王母娘娘请不请俺老孙?”谁知那几个仙女互相对视了
一眼,竟嗤嗤地笑了起来,其中一红衣仙女说:“什么大官儿,‘门插官’
还着不多!”“嘻嘻嘻……”几个人说笑着,便提篮回去复命了。这一通嘲
笑气坏了齐天大圣孙悟空,他抓耳挠腮哇哇乱叫道:“你们这帮身居高位的
神仙,不思量如何替百姓分担疾苦,为下界万民谋福,却整日吃喝玩乐!你
们不让我吃,我偏偏要吃;不仅我要吃,我还要让你这三千年一发芽,三千
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三千年才成熟的大蟠桃,长在人间,为百姓黎民
消渴解乏!”他边念叨边摘下一个个水灵灵的大幡桃,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并把吐出的108颗晶莹闪亮的桃核从云端撒下人间。当地人们传说,这108
颗桃核落在河北深县境内,以后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就是如今的“深州
蜜桃”。
                                 花样面食
     在冀中平原一带,民间花样面食大部分都能食用,而且具有观赏价值。
它们种类很多,风味各异,用于不同场合,以表现冀中劳动人民喜庆、祝愿、
劝戒、悼念等心情。透过一件件、一组组花样面制食品,我们可以看到劳动
人民的传统文化心态、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力。
     花糕。在冀中腹地饶阳、安平一带,谁家有喜庆之事都要做花糕。做花
糕要事先去请村里或邻村有手艺的大娘或大姐来帮忙,并定好做花糕的日
子。有手艺的大娘或大姐像喜神一样,走到谁家,谁家便充满了喜庆和祥和
的气氛。做花糕用的原料是面粉和红枣。制做时先把面粉用水和好发酵备用。
用时在发好酵的面中加适量食用碱中和酸性后,即可开始制做。花糕的主体
结构是三层面和二层红枣,其大小视蒸花糕的算子大小而定,一般是30—50
厘米,大者有80—100厘米。主体做好后,要在花糕上先做一棵生命树,树
干树枝树叶一应俱全,枝繁叶茂,藤蔓绵长,图案委婉多姿,寓有生生不息、
千古不绝和万代延绵之意。在生命树上,一边是龙,一边是凤,龙凤周围还
要视花糕的用料而摆一些小的吉祥物。例如,去瞧闺女,做鸳鸯、蝴蝶、麒
麟、比翼鸟、葫芦、百合、莲花、石榴等,寓龙凤呈祥、早生贵子、百年和
好之意。给长辈贺寿,就做些牡丹、佛手、桃、月季、蝙蝠、鹿、狮、鱼等,
寓意荣华富贵、长春安康之意。有趣的是,如果抬着花糕去瞧闺女,到了婆
家后,往往要由主事人掌刀把花糕先切开成两半,有龙的一半留给娘家,寓
意家中添了一乘龙快婿,有凤的一半婆家留下,象征着从此家中飞来一只金
凤凰,而后再将各自的花糕切开给众亲戚。
     粘灯、大饭。冀中平原农家过正月十五元宵节时,都要用蒸熟的粘米面
 (黍子面)做很多圆柱体形的小粘灯,上头凹处插上黄表纸捻,倒上食用油,
正月十五、十六晚上点着,放在自家堂屋几案上 (过去有神像,置于各个神
像前),以及各房间、院子、街门口和其他角落暗处,希冀以光明驱赶邪祟,
给各路神灵照亮。还要做一盏小鸭子形状的粘灯儿,放在碗里,然后,点燃
放进水缸里的碗,等小鸭子粘灯儿背上凹部的油燃完时,看准它头朝的方向,
以预测当年雨水,认为小鸭子粘灯头朝哪方,当年的雨水就来自那方。此外,
传说正月二十五是仓官的生日,这天晚上要用粘面蒸谷穗形粘灯儿,摆放在
仓官神像前,祈求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
      “大饭”是一种俗称,属于葬礼面食。乡间群众大多认为,老年人死亡
是寿终正寝,是喜丧,因而,亲戚邻里都要送礼金、礼幛和大饭。所谓大饭,
就是用白面蒸的大窝子,盘拳和面果品等。大窝子的直径有的不到一尺,有
的则超过一尺,蒸时用大瓷碗或专用木植植着。大窝子上礼后可食用。有些
县市农村,还要在大窝子上插一组面人儿,这些面人儿是用烫面块摆成的戏
曲故事人物,如《金沙滩》、《战吕布》等,描上五彩色。面人都捏在高粱
箭儿上,所以能往大窝子上插。这种面人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观赏价值,但
不能食用。“盘拳”是把两端剪成手指头状的长圆形面块交叉盘起,好象是
交叉着的两条胳膊,故以“盘拳”称之。面果品包括描上五彩色的面西瓜、
甜瓜、黄瓜、梨、桃等。把大窝子、面人、盘拳、面果品摆放在死者灵前,
是很重的礼品。
     面刺猬与面羊。这两种东西分别是春节和送羊节时的食品。过春节时,
一般农家除了蒸馒头、包子外,还要做面刺猬。先用面块做出个大概形状后,
再在其脸部放两粒黑豆当眼睛,用剪刀在其身上剪一些三角状的刺儿,背上
驮一小筐面团团儿者是公的,小面团团儿象征金银元宝;背上不驮“元宝”
而在肚子里放两个红枣的,则是母的;把两只面刺猬放在住房门头上,意思
是希望刺猬往家驮金银元宝。让刺猬一直摆放到过完元宵节。
     面羊的做法是:把白面揉成一头稍粗的长圆形,用剪刀剪出耳朵、嘴和
蹄子,前头脸上安两粒黑豆当眼睛,后头安一颗黑豆当屁股眼儿。有的面羊
背上还要驮一只小面羊。过去农民家里大部比较穷,平常吃不上白面,只有
新麦下来时的农历五月中旬后才能蒸面羊,所以在一些地方将五月十三定为
 “送羊节”。一般是舅舅给外甥“送羊”,其目的据说有二:一是羊表示阳
寿 (羊、阳谐音),希冀能长大成人;二是教海外甥学羊羔跪乳,知道孝敬
父母,不忘养育之恩。
                                景县七巧灯
     冀中的城镇、乡村,每年从新春到元宵节,传统的迎春花会、灯会、礼
火,特别活跃,尤其是农历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你会看到:花灯之下,
锣鼓声声,鞭炮震耳,礼花腾空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在从南到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