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南赵北的民俗与旅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燕南赵北的民俗与旅游- 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鲁智深)手舞花棒,开路打场,后跟提花篮、执佛尘的童子及田公、渔妇、
樵夫、书生等角色。在行当上分“妞”(少女或小媳妇)、丑(灰偕、幽默
的滑稽角色)、㧟(中年或老年妇女)、公子(文质彬彬的书生)。表演上
的共同特点是脚下步伐,上下颠颤,结合肩部与腰部扭动和双手摇摆为主,
就好像风摆杨柳一般。手中的道具根据不同的角色和人物性格,分别手持彩
扇、花绢、团扇、拨郎鼓、棒槌、烟袋等。手部的基本动作以八字翻花为主,
上下左右,前后抖动扇花,变化万千,宛如双双对对的彩蝶在花丛中飞舞,
既抒情、优美、典雅,又火爆、热情、欢快,富有诙谐、幽默、质朴健康的
生活情趣。伴奏以悠扬的大唢呐为主,配以中,小钗作打击乐。大多习惯于
吹奏《满堂红》、《句句双》、《柳青娘》等喇叭牌子曲,易于表现乐观、
欢快、喜悦的节日气氛。冀东昌黎一带的人民群众中流行秧歌拜年的习俗与
此不无关系。
     地秧歌中的妞、丑 (文丑、武丑)、㧟 (文㧟、武㧟)、公子等各种人
物的舞姿动作非常细腻,富于表现力,能在地秧歌的“小场子”、“小出子”
中,塑造各种不同人物的艺术形象,善于表现有故事情节的双人舞、三人舞
和小舞剧。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初期,昌黎地秧歌曾组织演出队出访东
欧,表演了根据传统节目加工创作的民间舞跑驴等节目,受到热烈欢迎和好
评,并荣获国际舞蹈比赛二等奖。
                              民风浓郁的评戏
     评戏即评剧,它发源于渤海岸边的秦皇岛、唐山一带,后流布于东北、
华北各省,其前身是唐山地区的“莲花落”(民间演唱艺术形式),后与关
外的“二人转”(亦称蹦蹦,也是一种民间演唱形式)相结合,又吸收了河
北梆子、京剧、皮影的鼓经、唱腔,以及戏曲、秧歌等表演程式与动作,于
1912年前后,发展成为较为全面的戏曲形式,从而诞生了具有自己艺术特点
的崭新剧种——“平腔梆子”。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音乐、艺术风格和浓
郁的冀东乡土生活气息,受到观众的欢迎。此后,又经过“唐山落子”与‘“奉
天落子”两个发展、补充阶段,于1924年定名为评剧,并在天津、北京、上
海等大中城市与北方的乡镇山村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评剧的定名有一个过
程:莲花落发展成为舞台戏剧之后,始称平腔梆子戏,简称平戏。因其名与
当时的京剧名字相混淆(彼时京剧亦名为平剧),为便于区别,遂改“平”
为“评”。
     评剧剧目有500余出,它的传统剧目也有200出左右,如《杜十娘》、
 《开店》、《花为媒》、《占花魁》、《安安送米》等。这些剧目多为评剧
主要创始人成兆才所作。起初,评戏以“三小”行当的剧目为主,多表现低
层群众的生活愿望。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前后,因受民主革命思想与新
文化思潮的影响,又产生了许多表现当代生活与同时代人的现代戏,如《杨
三姐告状》、《爱国娇》、《枪毙驼龙》、《安重根刺伊滕博文》、《冤怨
缘》等。其音乐为板腔体,属于梆子系统。板式有慢板、二六、快板、散板
四类,其伴奏乐器,除主奏的梆子板胡外,还有二胡、中胡、低胡、三弦、
琵琶、竹笛、笙等。其唱腔朴素、生动、健康、细腻、并富有浓郁的生活气
息和强烈的表现力。所以,在渤海岸边的老百姓一听到平戏的梆子声和音乐
响起,男女老少都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起来。
                             看皮影与哼大鼓
     冀东皮影与乐亭大鼓是渤海岸边秦皇岛、唐山一带广为流传的民间艺
术。看皮影与哼大鼓是当地人民群众较为普遍的风俗习惯。
     皮影戏演出时,过去只用人工操纵影人,操纵者兼伴唱,叫做“贴唱”。
一个人操弦兼司鼓,一人操锣镲,也要伴唱。演员多是身兼数职,手口并用,
既是伴唱员,也是伴奏员,只有六、七人就能演出。其演出形式,是将驴皮
刻制的影人,用灯光映射在影幕 (俗称影窗)上,演员在幕内操纵影人,加
上配音演员和音乐伴奏,通过影人的形体动作来介绍故事情节,表达剧中人
物的思想感情。影人是五分侧面形象,道具是五分平面图案,没有层次,没
有深度,所以人和景物不能重叠。经常听皮影戏的人都知道,此艺术以唱见
长,男女声各有自己的唱腔,男腔高亢粗犷,女腔清脆婉转。在表演行当上
有髯 (老生)、小(旦)、大(二花脸)、老座子(大花脸)、毛净(武花
脸)、花生 (丑)等行,各行当均有自己的唱腔。在念白方面,多用渤海边
乐亭一带的方言土语,因此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其发声方法很奇特,演员
演唱时用手指掐着喉头发声,经过挤压后的声音,具有一种特异色彩,恰好
与影人的形象和动作浑然一体。据说这种唱法,是清末民初有个叫于化坤的
艺人首创的。皮影戏剧目甚多,传统剧目中以《五锋会》、《二度梅》、《青
云剑》、《镇冤塔》和新编神话剧《三打白骨精》等戏最为人所推崇。
     冀东一带的哼大鼓是指哼唱乐亭大鼓。乐亭大鼓亦称“乐亭调”,因其
发源于乐亭县一带的农村而得名。它具有比较完备且富于变化的板式和刻划
各种人物及不同情趣的曲牌。常见的曲牌有:四大口、南城腔、四平调、流
水板等10余个,有所谓“九腔八调七十二哼哼”之说。这些曲牌,或委婉清
秀、优美动听,或庄重严肃、高亢激昂,刚柔相裨,雅俗共赏。其基本板式
有大板、二性板、三性板、散板等。其演唱方式,以说唱亦重著称。若刻划
正面人物则端庄贤淑,俨然可敬。若揭露反面人物则可使之奸诈诡谲,人人
皆憎,写意抒情,可让人觉得暗香馥馥,瑞气千条,如身临其境。在传统曲
目中,以演唱反映民俗风情和农家生活的内容为多,如《武松打店》,《拷
红》、《鞭打芦花》等。
                                 武术之乡
     沧州,因沧海而得名,地处渤海之滨,历史上曾是贫瘠芜凉之处和犯人
发配之所。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开封府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因蒙冤而
羁押至此。古往今来,沧州人习武成风。《汉书·龚遂传》说,渤海郡(沧
州一带)太守龚遂见人民尚武成风,担心农民遇机造反,就布告全郡“卖刀
买犊,卖剑买牛”劝民弃武从农。沧州是我国北方地区武术流传集中的地区,
历代产生过许多武术名家,素以“武术之乡”誉满华夏。
      “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这是前人对深受民众喜爱的太
极拳和八极拳的赞誉。八极拳的创建者即出在沧州。据 《拳谱》记载,八极
拳的奠基人为沧州孟村回族自治县的吴钟。吴钟(1712——1802),字弘元,
他受技于清康熙年间浙江少林寺一个叫癫魁元的云游僧人,深得大枪奥妙和
八极精要,敌八极门尊癫为始祖一世,吴钟为初视二世。自康熙年间始,传
衍200余年,至今已九世。
     沧州武术大师在与外国拳王打擂比武中,屡战屡胜,为国人赢得了荣誉。
清康熙十五年(1676),两个俄国人到北京摆擂,京人不敌,皇帝张榜招贤,
孟村八极拳师下发祥闻讯赶赴京都,力劈“大牤牛”,吓死“二牤牛”,名
声大噪,皇帝亲自召见嘉奖。清末,一个曾获6块金牌的西欧拳王德国人,
耀武扬威地在北京摆下擂台,大言“如华人胜我,6块金牌全部留下”。河
涧内家高手张占魁登台几战,均胜德人,京津顿颂其功。1902年,欧人康斯
顿到上海摆擂,沧州全能武术家“神力千斤王”王子平应邀赴沪比武。王至
沪后住孟渊旅馆,当晚在旅馆练功,曾在高楼栏杆上做一“倒立”,康氏闻
讯,吓得连夜离沪逃走。次年,王子平再次击败在沪摆擂的美国人沙利文、
英国人乔治、法国人彼得。为此,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欣然书写“南山搏猛
虎,深潭驱长蛟”贺联赠送。
     沧州拳师还在推动中华武术中做出过积极贡献。民国时期,光在南京原
中央国术馆任教的沧州拳师就有30多人,馆长张之江是盐山县人。该馆初设
置两大课门,其中少林门长子王子平是沧州人,编审处长姜客樵是沧州人,
青萍剑、八极拳、燕青拳、劈挂拳教师皆是沧州人。新中国成立后,在民族
传统运动会、武术表演、及观摩大会上,孟村吴秀峰、沧县马贤达等都曾夺
魁。1979年举办传统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以来,沧州陈凤歧的燕青拳,王志海、
韩去德的劈挂拳,孟村刘秀萍 (女)的八极拳等等,都先后荣获金质奖章。
80年代初以来,沧州武术热潮普遍兴起,沧州市及其附近的县市都办起了武
术学校,并举办了武术节。如今,每当霞光透过云层,雄鸡报晓的时候,在
卫运河两岸,总有许多男女老少握剑起舞,挥拳耍刀。有些村庄有些家庭出
现了祖孙三代同练武术,母女、姑嫂、妯娌互教互学的喜入场面。“拳术类”、
 “器械类”、“对练类”、“攻防技术类”、“集体项目类”……各种形式,
各种套路的武术,在沧州市及其周围的各县都进行了整理和挖掘,并日臻提
高和完善,因而吸引着本省和国内,以及不少国家的武术爱好者前来拜师求
教。
                                沧州铁狮子
     沧州铁狮子又名“镇海吼”,位于沧州市内沧县旧州城内,距市中心20
公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沧州古城又名狮子城,即因铁狮而得名。
     沧州铁狮通高5。4米,长5。3米,身躯宽约3米,总重量约40吨。它头
南尾北,身披障泥,背负巨大仰莲圆盆,前胸和臀部饰有束带,头部毛发作
波浪形披垂于颈部,昂首怒目,巨口大张,四肢叉开,似仰天怒吼,又似急
走急驰。在铁狮头顶和颈下铸有“狮子王”三字,左项及牙边有“大周广顺
三年铸”7字,右肋有“山东李方造”5字。
     为什么在沧州铸铁狮呢?相传,沧州距海很近,常受海啸危害。犯人李
云上书周世宗,请求铸造铁狮子以镇蛟龙,周世宗答应了,并带头捐款,李
云则召集当地铸铁匠人数百,于开元寺(亦为沧州一古迹,今已不存)前动
工。当地老百姓热情帮助。李云带领能工巧匠,以上为模,数百炉铁水日夜
浇铸,从冬到夏,历时一年。铁狮将成,唯头部却不能熔合。一位老者说,
非以人祭炉不可。李云遂纵身跳八炉中,铁狮终于铸成了。至夜,海啸顿起,
风狂雨骤,吼声大作,震耳欲聋。原来,从渤海跃出一条黑蚊,与刚刚铸成
的铁狮子搏斗了一夜,黑龙败阵而逃,海啸也随之而退,留下两片笸箩大的
鳞片。此后,海啸遂止。这个传说,至今仍在当地民间广泛流传。
     与民间传说相伴随的有地方志的记载,如《沧县志》有对铁狮的描绘:
 “飙生奋鬣,星若悬眸,爪排若锯,牙列如钩。既狰狞而蹀躞,乍奔突而淹
留。昂首西倾,吸波涛于广淀,掉尾东扫,抗潮汐于蜃楼。”(《沧县志·铁
狮赋》)铁狮因铸有“大周广顺三年铸”字样,从而确知其铸造年代为后周
太祖郭威广顺三年 (953年)。它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铁狮子。据分析,这是
采用“泥范明浇法”铸造而成。范的类型、尺寸不一,仅四肢和左右肋的范
块就有13种规格。据文物考古部门统计,铁狮总计用范509块(不含腹、爪
和已残部分),这表明在一千多年前,我国的铸造工艺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它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河北的四大名胜(沧州狮子、定州开元寺塔,
正定隆兴寺大菩萨、赵县安济桥)之一。如今,到沧州的旅游者,无不瞻仰
铁狮的。细心的参观者还会发现,铁狮腹腔之内有以秀丽的隶书字体铸成的
金刚经文。此铁狮对研究古代冶金,雕塑、佛教史和书法,均有较高的价值。
也显出当时工匠的卓越的智慧和高超的技术。
                                  盘古庙
     沧州民谣:“一文一武,一国宝,一人祖。”文者,言一代文宗纪晓岗,
清乾隆大学士,《四库全书》总纂官;武者,言沧州为驰名中外的武术之乡
也;国宝指沧州铁狮,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人祖,
即盘古,天上的神,地上的人,都来自盘古,而盘古遗址就在今沧州市所属
的青县境内。沧州人常以此而自豪。
     青县城南6公里有村曰“大盘古”,村西有座盘古庙。大盘古位于黑龙
港河(古黄河故道)西岸,其南有小盘古村,皆因相传盘古在此定居而得名。
传说,大禹治水的时候,在这里发现了盘古墓。大禹对开天辟地的盘古氏特
别崇敬,是盘古把混沌的宇宙分开,不然,女娲捏了泥人也没处搁放。天上
的日月星辰,地上的万物,都来自盘古。大禹为感谢盘古造福于人类,首先
把盘墓修好,又给盘古修了享堂祭殿,然后留下200户人家,100户守墓,
100户看殿。人们把看殿的这100户人家叫大盘古村,那100户守墓的人家
叫小盘古村。据说这两个村名就是从那时留下来的,至今已5000年了,没有
改过。当地有句俗话:“大盘古不大,小盘古不小。”因为都是从100户发
展来的。
     那么,盘古为什么选择此处定居呢?古往今来,众说纷坛,莫衷一是。
据青县民间传说盘古氏开天辟地后曾漫游天下,至青县时,见天悬日月星辰,
地缀水陆山川,又见这里高岗松柏河边柳,平地瓜果兼五谷,百花争艳蜂蝶
舞,鸟唱高枝鱼浮游,可谓草肥水美,木秀花香,于是便择此定居。盘古氏
带领其家族垫台筑巢,造房建屋。一日在挖坑取土时,不料挖至海眼,立时
泉水喷涌,遂成为后人所你的“盘古潭”。在历史上,盘古潭边曾苍松翠柏,
高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