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南赵北的民俗与旅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燕南赵北的民俗与旅游-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元水(今青龙河)西南迳孤竹故城北,孤竹国也。”在孤竹国这块土地上,
产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
     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叔齐,兄弟谦逊,互让君位的故事。被传
为佳话。在周武王吞灭孤竹国时,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耻食周粟,以采
薇为生,直至双双饿死。临死前他们所吟唱的那首《采薇歌》千百年来一直
振人心弦,歌中唱道:“登上那西边的首阳山啊,采些野菜来填肚子。用暴
虐去代替暴虐啊,还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事。神农、虞舜、夏禹这些令人向往
的时代都飞快地过去了啊,我们该回到哪里去!咳,要死去了啊,命运竟如
此衰薄!”因此,在卢龙有各种关于伯夷、叔齐的传说及纪念物。卢龙城西,
原有夷齐庙一座,人们将兄弟二人奉为神明,终年香火不断,崇奉者络绎不
绝。在书院山前、城子山与牛耳山两岗相抱的山助处,有一座云居寺,寺中
有伯夷、叔齐塑像,西峰峭壁有“夷齐读书处”五个颜体摩崖大字,殿后有
一小池,被人们称作“洗砚池”。现在,寺庙虽然毁地圯,但其它古迹依旧
完好,且树林森森,云雾缭绕,庄严肃穆。
      “老马识途”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据《韩非子·说林》(上篇)记载,
春秋时期,孤竹国属于周朝边远地区的小附属国,不向周天子朝贡。燕庄公
为了扩大燕国的领土,便请五霸之首的齐桓公来帮助征服孤竹国。当年春季,
齐桓公和宰相管仲领雄兵东渡濡水 (今滦河)攻打孤竹。孤竹国君闻讯弃城
率军避入深山。齐军攻进孤竹城后,只夺得一些马匹,不见国君及将士踪影,
齐桓公便下令追赶。孤竹国君设计诱齐桓公陷进迷沟、旱海之中。这里山路
崎岖,千回百转,齐军兵马找不到出口,齐桓公为此焦急万分。这时,足智
多谋的管仲献计说“老马之智可用也。”于是,他们放走几匹从孤竹国缴来
的老马,依其所往,随其踪迹。果然走出了迷谷、旱海,找到归路。齐兵队
伍平安返回。最后终于打败了孤竹。根据这个故事,后来人们引申出“老马
识途”的成语,用来比喻经验丰富的人,遇事能够应付自如。
     西汉武帝时期,卢龙为右北平郡。汉代名将李广从小练就一副好臂力,
箭法惊人,百发百中,人称“飞将军”。公元前128年,李广任右北平郡太
守,镇守边陲,防御匈奴进犯。当年这一带时常有老虎出来伤人,老百姓极
为惊怕。李广闻讯出去猎虎,虎碰见他,无不箭下毙命。一次李广出猎夜归,
乘着朦胧月色,从一村外经过。这里山谷纵横,且天色半明半暗,正是老虎
出没之时。李广抖起精神,寻觅老虎,忽见山脚下草丛里蹲着一只。他连忙
张弓搭箭,猛然一拉,“嗖!”箭正中老虎。其随从见射中,忙跑近瞧看,
发现中箭的是一块其状如虎的巨石。那支箭连头带尾都射入石中。李广不相
信自己的箭能穿石,回到原来的地方再射时,却怎么也射不进去了。事后有
人就此事感叹说:“至此则金石为开。”意思是说,只要诚心诚意,最坚硬
的金石也会受到感动。这一故事发生在卢龙城南的虎头石村,村东山腰,原
有黑石一块,形同虎头,相传便是李广的射虎石。随着李广箭射石虎故事的
传播,“金石为开”就作为一则成语流传下来。
                            粉红清香的胭脂稻
     渤海岸边,冀东丰南县境内有一个古老的小镇,名叫王兰庄。这小镇地
处陡河之滨,土肥水美,气候温和,盛产稻米,闻名遐迩。其中一种被称为
 “胭脂稻”者,更是稀世珍品。《红楼梦》第53回写到里山村庄头乌进孝来
宁国府送礼的“胭脂稻”就是指的御田胭脂稻。
     胭脂稻的米粒外形呈椭圆形,粉红色,顺纹带有紫红色的米线,用这种
稻米做成的饭,具有特殊的清香味,食后回味,仍然余香满口。不仅如此,
这种稻米还具有回锅三次米质不散、色香犹存的特点,而且每一次回锅,米
粒都能伸长一段。所以,当地人又把它叫做“三伸腰”。因此,这种稻米被
视为珍品,作为贡品供皇家宫院食用。据地方志记载:清雍正五年(1727年)
王兰庄一带始辟营田,“王兰庄有营田两处,南围菱角泊水田共地八顷五十
一亩一分,播种稻谷;北围三角淀旱田共地三十顷四十九亩,播种杂粮,此
项营田系工部侍郎王钩捐置。”
     关于“御田胭脂稻”的得名,当地群众的传说颇多,一说为当地地主王
兰者,因种植这种稻米闻名百里,经举荐,进宫求官,皇帝及宠妃见此稻后
喜爱倍至,赐名“胭脂稻”。又一说此项营田系皇宫娘娘和后妃用胭脂体已
钱所营,专供内宫食用的贡米,因米色微红,颇似胭脂色,故名“胭脂稻”。
另有一说,因这种稻米的颜色跟娘娘和后妃的梳妆打扮时用的胭脂红相似,
故被皇帝封为“胭脂稻”。
     不过《康熙几暇格物篇》却别有一种说法,云:“丰泽园中有水田数区,
布玉米谷种。岁至九月始收获登场。一日循行阡陌,时方六月下旬,谷穗方
颖。忽见一颗高出众稻之上,实已坚好。因收藏其种,待来年验其成熟之早
否。明岁元月时,此种果先熟。从此生生不已,岁取千百。四十余年以来,
内膳所进,皆此米也。其米色微红而粒长,气香而味腴。以其生自苑田,故
名御稻米。”这里所说的丰泽园,即为皇家的御苑。
     1954年,毛泽东主席在查阅古籍时得知王兰庄产胭脂稻,遂给河北省委
写信说:“唐山专区丰南县有一个王兰庄营田,种一种特种水稻,可否由粮
食部门收购一部分,以供中央招待国际友人。后来,丰南县粮食部门曾收购
胭脂米10万斤进京。六十年代初,又曾征集该稻米送全国农览馆展出,声誉
大振。近年,作家关仁山著长篇小说《胭脂稻传奇》,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
版,问世后,南北各地钟情于这种神奇稻米者日众。
                                   清东陵
     清东陵位于遵化县马兰峪西,是清朝皇室的陵墓群之一,埋葬着顺治、
康熙、乾隆、咸丰、同治5个皇帝,15个皇后,141个嫔妃。其中包括慈禧
太后的陵墓,是我国现存规模宏大、体系比较完整的陵寝建筑群。始建于顺
治十八年 (1661年),以昌瑞山为中心,陵区南北长约125公里,东西宽约
20公里。东临蜿蜒起伏的丘陵,西傍山峦叠翠的黄花山。四周群山起伏,中
间原野坦荡,山清水秀,气象万千。
     清朝第一个皇帝顺治的孝陵,建于昌瑞山主峰下。以孝陵为中心,其它
陵寝各依山势分列两侧。除规模不同外,建筑形式大体相似。孝陵建筑最为
完备,从正南的石牌坊起,经10多华里的神道,依次为大红门、更衣殿、大
碑楼、石望柱、石像生、龙凤门、石桥、小碑楼、神厨库、朝房、隆恩门、
焚帛炉、配殿、隆恩殿、三座门、二柱门、石五拱、方城明楼和宝顶等。这
些建筑依次排列,脉络清晰,主次分明。而其余四个帝陵则没有石牌坊、更
衣殿和龙凤门。石像生的数目也都比孝陵少。皇后陵墓普遍规模较小,但建
筑体系与皇帝类似。后妃园寝比较简单,多为坟丘式的圆砖垛子,均用绿硫
璃瓦盖顶,与帝后的黄硫璃瓦迥然不同,反映了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
清东陵神道和桥梁纵横交错,黄绿硫璃瓦相融,画栋朱垣,汉白玉石殿陛栏
杆等等,建筑绚丽宏伟。
     清皇室为什么选择马兰峪为陵区呢?这里也有一些说法。相传,顺治皇
帝登基时才10来岁,一切大事由其叔叔摄政王多尔衮和额娘孝庄文皇太后作
主,选陵的事也就由他们操办了。一天早朝毕,孝庄文皇太后和多尔衮商议
好,决定从民间挑选两名钦天监组成一个班子,从南到北,由东到西去察看
风水,挑选陵址。说也奇怪,一班人马走遍了许多地方均未选中,还是顺治
皇帝在一年夏天到京东马兰峪打猎时,在遵化丰台岭一带发现了一处陵地,
并在当地找钦天监察看风水。后来多尔衰和孝庄文皇太后又差人从南方调回
选陵地的钦天监杜若预、杨宏量等去马兰峪再次察看,最后确认那是一块独
一无二的风水宝地。回京后,顺治传旨让杨宏量进见。顺治问杨宏量:“朕
自选之吉地如何?”杨宏星立刻跪下详告:“回禀皇上,此地三面环山一面
江,五凤朝阳拱太皇,福天之大为吉地,千秋万代掌朝纲。据人言,明代燕
王曾拟建陵于此,后因图其近便,才改建京城以北。我主英明,觅得如此福
地,实为大清之洪福也。”
     顺治闻言大喜,遂决定在丰台峪下建陵。为取吉利,赐名昌瑞山。这就
是东陵的由来。辛亥革命后,随着清王朝的覆灭,土匪盗陵时有发生。本世
纪20年代末期发生的军阀孙殿英“东陵大盗”,使慈禧、乾隆等陵墓遭到严
重破坏。新中国成立后,东陵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这座
雄伟的古建筑群成为我国古建筑中名副其实的一颗灿烂明珠,是一处理想的
游览胜地。
                                 汤泉浴日
     汤泉是遵化八大景之一,在遵化县汤泉村,位于县城西北20公里燕山丛
中的茅山脚下。因水如汤沸而得名。汤泉的发源处叫总池。据说总池下面有
一块一亩见方的焦石块,含有硫磺质,泉水遇热而热滚起来。泉口筑池,冬
日水气如云,缭绕天际。每当红日凌空,彩霞四溢,俯视池水,旭日在底,
明里透红,宛如一潭红朱砂,故有“汤泉浴日”之说。
     遵化汤泉开发历史十分久远。据光绪《遵化通志》考证,认为《水经注》
所称“渔阳之北有温泉”即指遵化汤泉。相传唐太宗东征时曾至此,辽萧太
后则在此建有妆楼。唐太宗贞观二年 (628年)在这里建立了寺庙,御赐庙
额称“福泉寺”。明将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期间,曾对汤泉设施加以整修,整
修后该汤泉“甃石池之深丈余,方四寻,石栏出地者三尺,外绕石渠,为龙
吻以泄之。又为南北窦以分疏之,南者流注山麓荷塘中,北者曲曲引入浴室,
官民异区,男女异域”。大概是由于在遵化建有顺治孝陵的缘故,康熙帝屡
次亲临汤泉,并建有行宫。此后,清帝多次临幸。池北有嘉庆皇帝的御制诗
碑。至今保存较完整的是泉池南的“流杯亭”(也称“转杯亭”),亭为八
角攒尖顶,檐下雕龙,檩仿饰彩画,柱角有雀替承托。亭基由两块大石对成,
基面凿有九曲式小水槽。温泉水入亭,随槽而转,槽内温泉流杯可以烫酒。
     说起“汤泉浴日”的来历,当地老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传说远古时期,这里的老百姓得了一种怪病——浑身奇痒,搔后皮肤溃
烂,苦不堪言。当地的郎中也无良方可治此病。汤泉村里有一年轻后生,生
得腰圆膀阔,身材高大,力大无比。他心地善良,见百姓如此痛苦,决心踏
遍名山大川,寻访名医仙人,定要讨得药方为百姓治病。许多年过去了,仍
一无所获。一日他正走得困乏,来到一座神农氏庙中休息,朦胧中见一仙人
飘然而至,对他说:“壮士,吾乃神农氏也。你的诚心感动了天帝,天帝特
派我来告诉你,世间药草皆不能医治此病,唯有在天燃滚水之中沐之,方可
断此病根。你可去九夷族找后弄,借得他的弓箭,于红日正中之时,射下一
块太阳,使之落入你村附近泉池之中,天燃热水可得也。”壮土惊醒来,方
知乃是一梦。他拜谢了神农氏神像,便启程去找后羿。历尽千辛万苦,总算
找到了,向后羿说明来意,后羿慷慨应允,并全力授之以箭法。不久,壮士
箭法习成,临别时,后羿对他说:“十日已去其九,如今只余其一,切不可
用力过猛,只射下一小块便足够了。切记,切记。”壮士记下了后羿的话,
又拜谢了后羿,便携上弓箭返回故里。到家第二天,恰逢红日高照,晴空万
里,他高兴地登上燕山之巅,待正午时分,摘弓搭箭,“嗖”地一声射了出
去。但听一声巨响,一小块太阳宛如一个火球从天而降,不偏不倚,落入泉
池正中,化作一块焦石。只见水气冲天,其状如云,煞是壮观。不一会儿,
云散雾收,泉池里的水变得滚热,红日仍映在潭中,只是红日上多了一个小
黑点。百姓无不为之欢呼,争往沐浴,果然病皆痊愈。
     这就是焦石和“汤泉浴日”的来历。新中国成立后,扩修了泉池,增辟
了浴室。现在,原佛殿、行宫已改建为遵化县工人疗养院等。
                                 秧歌拜年
     在冀东渤海岸边的昌黎、乐亭、抚宁等县,世代流传着一个奇妙的年俗:
拜年不磕头,而是扭秧歌。张家给李家拜年,张家的秧歌就扭进了李家;张
庄给李庄拜年,也是扭着秧歌进李庄。
     冀东秧歌是我国四大秧歌品种之一(另三种是陕北秧歌、胶东秧歌和东
北秧歌),属地秧歌。地秧歌,顾名思义是徒步于地上表演的一种民间舞蹈
形式,它不受演出场地和道具的限制,比较机动灵活,易学易演,是自娱性
和表演性相结合、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民间舞。传统的活动形式,基本上分过
街秧歌和场子秧歌两种。过街秧歌是走街串巷、沿途表演,其主要特点是:
节奏与动作统一,表演各异,舞姿简洁,边走边扭。场子秧歌是在广场或十
字街头,拉开场面,大扭一番,有时还扭一会儿唱一段,用锣、鼓、钗间奏,
然后表演带故事情节的“小出子”(即小型舞蹈节目),其主要特点是具有
人物性格,舞姿舒展、健美,灵活多变,引人入胜。
     冀东地秧歌的传统表演形式,大多是前边有两个武生打扮的人物(武松、
鲁智深)手舞花棒,开路打场,后跟提花篮、执佛尘的童子及田公、渔妇、
樵夫、书生等角色。在行当上分“妞”(少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