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果前行教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道果前行教授-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其果实出生快乐无量!”

从大悲出生的利益有三种:(a)对一切众生的悲心,(b)对佛法的悲心,和(c)无缘大悲。
(A)对一切众生的悲心(生缘悲)
当行者的心能体会到众生的痛苦,行者生出希望他们能脱离痛苦的心愿。如月称论师所说

的:

“护佑苦难中众生,此心即为大悲心。”

禅修此法门的方法是忆念自己的母亲,并且思念她的恩德,她经曾多生为自己母亲等等,

如上所述。再如下来思惟:“由于她曾经为我辛勤工作,她毫无自由的在这个世界流浪,

并且经历了极大的痛苦,这是很可悲的。我必须以慈爱来报答她的慈爱,以利益来报答她

对我的利益。什么对她才是最有益呢?她如果能脱离痛苦,将立即得到利益,而如果她能脱

离苦因,将能间接的得到利益。但是,在此时,她却是走在一条完全相反的路上,并且正

在经历着人生中的各种痛苦,由于沉溺于造作恶业,她造作了未来的痛苦之因。这是可怜

悯的。”
行者生出此心愿后,应如下思惟:“我多么希望她能解脱痛苦和痛苦之因。”而对于菩提

心,行者应如下思惟:“我应该使她获得解脱之乐(即是脱离痛苦和痛苦之因。)”行者应

如下来祈请:“愿她脱离痛苦和痛苦之因。”在禅修完上述三者任何一项之后,行者作结

行时应如下来祈请:“愿上师和三宝护佑一切皆如我所愿。”
同样的,行者应该对自己的亲人禅修悲心,如自己的父亲等等,以及对正在经历各种的痛

苦并且沉溺于恶业之中的众生,这正是未来的苦因,行者应对他们禅修悲心。如此依上述

的来禅修悲心。
对自己的冤亲债主作悲心的观修时,应如下思惟:“这些冤亲债主都曾多生为我母亲,并

且每次他们很慈爱的来利益我,并且保护我免于一切伤害。”如此依上述的一切步骤来观

修。之后,行者应如下来思惟:“虽然他正在伤害我,我对他感到悲心,因为他的心受到

蒙蔽,并且他不能了解他的所作所为。”如一部经中所说的:

“若恩将仇报,更予彼起悲,
彼仇我损我,以大悲报之,
阎浮最胜士,悲心对怨仇。”

在观修悲心的同时,行者应如下思惟:“不止如此,由于无法控制他们自己的心,他们对

他人的伤害,将使他们遭受到无间地狱的痛苦。”如大力瑜伽怙主毕哇巴所说的:

“众生如慈母!无始劫来抚育汝,
不断地呵护爱汝,忘失本性利益汝,
为汝造无量恶业,得无间地狱果报,
汝若未减泯良知,悲悯如母之众生,
如此禅修大悲心,完成悲心之观修。”

同样的,思惟六道各道众生以及他们个别的痛苦。在和上面相同的步骤上,来思惟他们每

一个人都作过我们的母亲,并且慈爱的抚育我们长大,并且生起想要报答他的慈爱的愿望

。行者应从心中生出自然的快乐,好像他们已脱离了痛苦和苦因。
B.悲心与法的关系(法缘悲)
行者将心转向众生的痛苦和无明一这是苦因,行者即藉着禅修,希望能使他们脱离痛苦和

无明的苦因。因为只有消除了无明的苦因,才能真正消除众生的一切痛苦。如在释量论

(Pramanavarttika)中提到的:

“根本之无明,执法为实有。”

更者,在入菩萨行论中提到:

“众生皆希求解脱,却狂奔向痛苦,
虽希求安乐,却由于无明,
反摧毁安乐,如同是仇敌。”

行者应如下思惟:“既然痛苦也是由于造业和烦恼而生起的,而这又是从无明(痴)中出生

的,这是多么可悲啊,众生皆充满了无明。”
(c)无缘大悲(无缘悲)
虽然众生皆不具自性,他们都因执著自我而被紧紧的绑住。行者将心调整至此,就应观想

希望能使众生从痛苦和执著中得到解脱,这是苦因,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的:

“众生如梦幻,审慎观修之,
其如水芦苇,脆弱不坚实。”

同样的,在入菩萨行论中又提到:

“若人欲问之:‘众生若如幻,
何能修悲心?’为求解脱故,
吾等应纳受,无明所生物。”

行者应该思惟:“虽然在自性上一切众生皆不存在,但是他无法了解本性,并且被对自我

的强烈执著捆绑住。这些众生是可怜的。”由于此,只要我们存有对自我的执著,必须会

由于业力和烦恼的力量在此轮回世间不断的受生。如在入中论中所提到的:

“对五蕴执著,则执著自我,
若执取自我,即造轮回业。
依执我业力,必堕入六趣。”  

禅修方法  行者应如下来思惟此意义:“可悲,我慈爱的母亲,她如此的帮助并且利益我

,而且她从无始劫以来即曾经作过我的母亲,每次她都利益我,保护我免于伤害。由于长

期的为我的幸福努力,她无法脱离轮回世间,并且因无数的痛苦而疲惫。这是可怜悯的!此

时,母亲正在承受与心愿相违的痛苦。由于她不了解消除痛苦的方法,她沉溺于造作痛苦

之因。这是可怜悯的!我多么希望她能离开痛苦和苦因。”如此从心底来思惟。用此并加上

菩提心或发愿来观修,或祈请文一可视何者对行者较合适。
行者应于心中生出如同母亲的痛苦落在自己的身上,这种难以忍受的感觉。行者应如此思

惟:“虽然她因此世间的痛苦折磨精疲力竭,她仍然在累积业力和烦恼,这是未来的苦因

。多么可怕!这对她是多么大的错误。这是可怜悯的!虽然我希望能使她解脱痛苦和苦因,

但是只有上师和三宝具有此能力。因此,愿上师和三宝护佑我母亲能脱离痛苦和苦因。”

行者应如此来祈求。
同样的,行者应对自己的父亲和其它的亲人用此同样方法来禅修。特别是行者应对自己的

怨亲债主长期的观修悲心。同样的,行者应思惟:“这是多么可悲!那些地狱众生都曾经作

过我慈爱的母亲,他们正在热寒地狱中受苦,并且因为承受痛苦而疲惫。”如同地狱众生

的痛苦落在自己身上,那种无法承受的感觉,并且依此来禅修。
同样的,行者运用此方法来观修饿鬼道和其它。当行者生起了自然的愿心,希望去解除一

切众生的痛苦,行者会对一切具有痛苦和无明苦因的众生感到悲心,因为痛苦和苦因都是

从业和烦恼中生起的,而此两者是从无明出生的。行者应如下思惟:“愿这些众生脱离痛

苦和无明的苦因”无明也是从对自我的执著中产生的,因此虽然众生皆不具真实的自性,

他们仍然无法了解此事实,并且依然被执著的心所捆绑住。这是可悲的。行者应如下来禅

修:“愿一切众生脱离痛苦和对自我的执著,这是痛苦之因。”
在每座法之间,行者应藉由专心的对怨亲债主等等来观修悲心,因为对他们很难生起悲心

的,或是专心的对有害的非人等等来作观修,他们的心为遮蔽的力量(无明及业力牵引)所

左右;对国王、猎人等等犯了大罪恶者作观修;还有对穷困、贫苦、生病和缺乏保护的众

生来作观修,如下思惟:‘愿我能帮助一切众生消除他们的痛苦。如果我不能消除他们的

痛苦,愿我能帮助他们分担他们痛苦。”如此行者应思惟藉由什么方法,行者可以解除他

们的痛苦。行者应训练自己在绝不舍离任一众生的法门上努力。
第十四章  菩提心

菩提心,为利众生愿成佛
    观修菩提心的原因  可能有人会问:“那么,如果我们想要达到究竟的证悟,是不是

只要舍弃恶业,实修善业,禅修慈心希望去利益他人,禅修悲心希望他人从痛苦中解脱,

就可以了呢?”虽然这些修持能帮助行者得到究竟的证语,然而单单靠他们,是没有办法达

到证悟的。例如,我们如不拔除植物的根,不管我们斩除枝叶多少次,他们都还会再长出

来。同样地,如果我们不断除轮回的根本,即是我执,我们一定会忘失菩提(觉)。因为世

间的苦来自于业,业则来自于烦恼,烦恼则来自我执。如同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娑婆多过患,希惧及苦厄,
皆源于‘我执’,巨大之魔鬼,
唯远离我执,痛苦方解除,
好比不熄火,我必被火焚。”

    有人也许会问:“烦恼是如何地起自我执呢?”众生由于对自性是完全的无知,就如同

把有颜色的绳子误以为蛇。所以在无“自性”和“我”的情况下,仍执著有“自性”和“

我”。当我们生起对“我”的想法的执著时,事实上是一个不实存的对象。由于如此,相

对于我,又生起对“他人”的执著。就这样,我们对自身起贪著,对他人起嫌恨,对自己

的本性则一无所知。因为如此,而由三毒引发业的累积,就这样进入轮回中的缘生之链。

而在受生之后,便出生了各种的过患。如同释量论中所说的:

“有我故有他,
从自他出生,
贪爱与嗔恨,
能生世间过,”

所以,所有轮回的过患,都根源于我执。智慧者关心他们自己的慧命,应当视我执为敌人

,以勤修两种菩提心来降伏我执。透过禅修此二者,世俗菩提心能够约束我执的生起,而

胜义菩提心则能从根本拔除我执。如同释量论所说:

“慈悲心种种,难对治无明,无明根深重,出离轮回难。”

又说:

“痴乃我执生,尽过患皆痴,
故痴乃邪见,违反空性见!”

    观修菩提心的利益  禅修菩提心有不可思议的利益。如同大宝积经勤授长者会第28中

所说:

“菩提心功德,若具有形像,
遍满尽虚空,故不可思议。”

入菩萨行论则进一步说到:

“轮回世间一有情,一念菩提心生起,
十方如来法子赞,诸天世人当礼敬。”

假如此人产生菩提心,他的“姓名”和“目标”两者都已变化,如同入菩萨行论所说:

“殊胜菩提心,恰似如意宝,
净化世俗身,转成佛宝身,
如是思惟之,保任菩提心。”

    如此,菩提心正像如意宝珠,将我们污秽之身转成佛身。更进一步地,在入菩萨行论

中说到:

“诸佛无疑智,领众度轮回,
了知菩提心,无上之珍宝,
希达解脱城,应持菩提心。”

    菩提心虽然很难得到,但却有很大的利益,像如意宝。如同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一切功德似芭蕉,果实出生树即枯,
唯有菩提心宝树,出生果实永无尽。”

所以,菩提心正像如意树一样,出生完美的果实。入菩萨行论中,还进一步说到:

“如人已造无间业,
但依菩提心宝筏,
懦夫心能生无畏,
此人速能得解脱,
汝何不依菩提心?”

    而菩提心将战胜罪恶,就像一位勇敢的将领。如在入菩萨行论中说到:

“(菩提心)如劫末之大火。
瞬间烧尽诸恶业。”

菩提心就像是劫末的大火,将所有的罪恶从根烧尽,既然菩提心的利益是不可思议,无论

天道或人道中,再找不到比菩提心更好的教授。
菩提心的特质是具有“得到无上菩提之不共修持”的利益。由于是不共的,此殊胜的修持

摒弃了世俗心和个人私我的解脱。所以这种菩提心是建立在不住涅槃的思想上。

“‘不共之修持’,吾等应完成,
无误菩提心,乃不共修持。”

    这是萨迦班智达的解释。
    得到菩提心须透过“发菩提心”的仪轨。假如菩提心被赋予了不忘失菩提的动机,就

变成了菩提心的誓愿。从目的的不同,我们可分成两种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

。从发心的方式来看亦有两种:口头上的和对究竟实相的证悟。从本来看,也有两种,愿

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从次第上来看,则有四个阶段:信、解、行、证。从譬喻来看,菩提

心有二十二种,从“如大地”到“如云朵”。从注解的观点看,菩提心配与二十二种意义

,从“发心”到“得到法身”。
    在了解菩提心一般的解释后,菩提心的实修包含了:(一)、愿菩提心:为利众生而希

望达到佛果。(二)、行菩提心:菩提道上的行持。以及(三)、胜义菩提心:止观双运。

一、愿菩提心,为利众生愿成佛
    愿菩提心的本质是为利众生而愿成佛。弥勒菩萨说:

“发菩提心是为利众生而愿证得究竟佛果。”

发菩提心具不可思议的利益。如同入菩萨行论云:

“若发愿已‘愿有情烦恼尽除’,
其发心具无量无边之功德。
更何况‘愿众生离苦得安乐’,
此愿具足不可思议之功德。”

    所以愿菩提心的生起是非常难得的,但一旦产生愿菩提心后,将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如在入菩萨行论中说到:

“可有父、母曾发菩提心?
可有天人、隐士、婆罗门曾发菩提心?
如果众生梦中都不曾为自己发菩提心,
他们&何能为他人发菩提心?”

    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有人会问:“什么是发菩提心的原因?”回答是:这来自于大悲心

,如同在菩萨藏(Bodhisattva pitaka)中所说:

“菩萨依大悲心而出生菩提心。”

    所以,假如没有大悲心的因,就没有菩提心的果。既然大悲心又源于悲心,行者应该

由自心中产生自然的慈心和悲心。所以,假如我们在禅修时,以有情为对象,发愿他们得

到快乐和远离痛苦,并且毫不造作的来思惟广使众生安住于快乐和从痛苦中得到解脱,是

我的责任。虽然我希望如此,但现在我并没有能力去完成此工作。即使是比我还要伟大的

,如大梵天,帝释天和其他伟大的世俗有情也没有如此的能力。甚至于在圣位者,如声闻

缘觉等,亦无如此的能力。那么,谁有如此的能力,只有通达诸法的佛陀有如此能力。原

因是佛陀已远离所有的错误,具足种种的功德,他们能得到最究竟的快乐,他们具足悲心

和超越的能力,能使一切众生从轮回中和个人解脱中得到解脱。假如我们向他们祈求,那

么只有佛陀,没有其他人,有能力轻易地完成所有短暂和究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