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2)自学要有周密的计划;
(3)在自学过程中要多想多练;
(4)要以长期性、艰苦性来克服自学中的困难;
(5)自学要善于抓住重点,突破重点,由点及面,融会贯通;
(6)自学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
(7)自学要注意同自己的工作结合起来。
为了为人民服务

在旧中国,教授收入微薄。华罗庚虽然当了教授,也只是个贫困潦倒的
“穷教授”,真可谓“越教越穷”。华罗庚曾说过一个笑话:“一个小偷跟
在一位教授后面,想偷他的东西,被这位教授发觉了。于是,他对小偷说:
我是教授。小偷一听,摇了摇头走开了。因为小偷知道,教授身上是没什么
油水的!”

那时候,华罗庚就是那么个“穷教授”。他住在离昆明城20 里外的小村
庄里,全家只有两间小厢楼。楼下是猪圈、牛厩,夏天蚊子、苍蝇、老鼠成
群结队地袭击,使他无处躲避。

华罗庚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晚上一灯如豆,所谓灯,乃是一个破香
烟罐,放上一个油盏,摘些破棉花作灯芯。为了节省菜油,灯芯捻得小小的。
晚上牛擦痒,擦得地动山摇,危楼欲倒!”他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写出了
60 万字的名著《堆垒素数论》。因国内无法出版,是在苏联用俄文出版的。

后来,他应美国中部阿尔巴那城的伊利诺大学的聘请,去当教授。当时,
伊利诺大学以年薪一万美元与华罗庚订立终身聘约。华罗庚的生活一下子变
了样:有4 间卧室,2 间浴室,还有1 间可容纳50~60 人开宴会的客厅。同
时,学校为他配置了4 名助手,1 名打字员。

此时的华罗庚待遇丰厚,生活舒适,科研环境优越。可谓是一位“阔教
授”。1949 年,当祖国解放后,华罗庚想到祖国还很贫穷,急需像他这样的
人才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他说:“为了抉择真理,我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应当回去!为
了为人民服务,我应当回去!”为此,他谢绝了朋友的挽留,毅然决然地带
着妻儿于1949 年回到北京。

当时,有位记者曾报道:“我去清华大学宿舍里看见他的时候,是在一
间拥挤着五张床和箱子杂物的房间里,他一家正在唯一的一张狭长的小桌上
吃午饭。。”。华罗庚就是在这种简陋的条件下,开始备课,忙着写讲义。
他这种心怀祖国、不贪图富贵荣华、以苦为荣的精神,受到党组织和广大人
民群众的赞誉。1979 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华罗庚回国后,边教学,边从事数学理论研究。1957 年他撰写的论文《典
型域上的多元复变数函数论》,获得了我国科学一等奖。另外,还出版过很
多著作。

华罗庚在搞理论研究的同时,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工农业生产服


务。他编写《统筹学平话》、《优选法平话》、《优选法》,并亲自到厂矿、
事业单位为广大工农群众、知识分子进行讲授,让科学方法为广大人民群众
所掌握,将科学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为国家创造了数以万计的物质财富,得
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赞扬,称他为人民的数学家。

华罗庚对青少年寄托了莫大的希望。他在从事教学、科研过程中,注意
培养青年一代。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王元等人都是他的学生。他曾总
结自己的治学经验:

“发白才知智叟呆,
埋头苦干是第一。
勤能补拙是良训,
一分辛苦一分才。”
华罗庚还为青少年写道:
“发愤早为好,
苟晚休嫌迟,
最忌不努力,
一生都无知。”(富芳)



钱学森
——“中国导弹之父”
(公元1911~)。。 

钱学森祖籍杭州,1911 年12 月11 日生于上海。在北京读完小学后,在
北京师大附中读中学,1929 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学习铁路机械工程专业。
1934 年他又考取清华大学第二届留美公费生。次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
学。

“火箭俱乐部”

1936 年钱学森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了硕士学位。他拿到硕士学位只用了
一年的时间。之后他又慕名来到洛杉矶市郊的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该系著
名的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先生在当时是研究航空科学的顶尖人物,后来
被誉为“超音速飞行之父”。钱学森成了冯·卡门教授的博士研究生。

在冯·卡门教授的影响下,钱学森对火箭技术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参加
了由5 个人组成的研究火箭小组,名为“火箭俱乐部”。

在卡门教授的热心培育下,仅有5 人的“火箭俱乐部”成立一年来,已
经扬花结果了。钱学森的《火箭发动机喷管扩散角对推力影响的计算》及同
伴对火箭发动机的一些实验结果的分析,在《富兰克林学会会刊》上发表了。
这些研究成果立即引起了美国科学家们对火箭技术的重视,美国政府对他们
的研究也密切关注着。

在研究的基础上,“火箭俱乐部”的成员们又在雄心勃勃地进行着实验,
他们在地面上安装测试着一枚自己做的小型火箭,他们在走一条前人没有走
过的危险之路。稍有不慎,后果则不堪设想。有很多次,火箭发动机因故障
喷出的臭哄哄的有毒气体,搞得大楼乌烟瘴气。

为了减小给大楼带来的危害,火箭小组搬到了一个无人使用的水泥平台
上。不料,实验中接连发生了两次意外的爆炸,特别是第二次爆炸力非常大,
竟然把一个定位部件深深打入墙壁内。自此,周围的人们给“火箭俱乐部”
改了名,叫做“自杀俱乐部”。

在多次危险的试验中,对火箭技术的研究日益丰富起来。这时第二次世
界大战的乌云飘到了美国上空。俱乐部的成员分散了,大家都在不同程度上
参与着战争。钱学森作为侨民,在取得博士学位后继续留校任教。

1942 年,德国人成功发射“V—1”导弹的情报,着实把盟国吓了一大跳。
这个7。5 米长、2。2 吨重的铁家伙,最大射程可达370 公里,飞行时速为600
公里,无疑,这在当时是十分可怕的打击力量。

美国军方立即联想到加州理工学院的“火箭俱乐部”。钱学森受委托进
行重大的军事科技研究。

首先,钱学森等人分析了用火箭发动机推进导弹的可能性,提出了三种
火箭导弹的设计思想,并整理成一份详尽的报告。这份报告如同一支兴奋剂,
给沉闷的美国军事科学研究带来了勃发的生机,军方首脑们纷纷传阅着报告
摘要,他们透过报告的字里行间,看到了战争之神手中那把银光闪闪的利剑,
看到了一种新的威慑力量。于是,这项被誉为“美国导弹先驱”的计划被迅


速推上研制的轨道。

二战结束时,美国空军在一份绝密报告中承认:“钱学森为战争的胜利
做出了巨大贡献”。美国专栏作家密尔顿·维奥斯特称钱学森“对建造美国
第一批导弹起过关键性作用。是使美国空军飞机从螺旋浆式向喷气机过渡,
并最后向遨游太空的无人航天器过渡的长远规划的关键人物。”“是帮助美
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军事强国的科学家的银河中的一颗明亮的星。”

5 年后,钱学森的研究工作已经极大地前进了,他的关于核火箭的研究
论文震惊了美国的科技泰斗。它将人们带入了一个无法想象的新天地,重新
唤起了人类开拓宇宙空间的火一样的热情。

钱学森设计的是一个重约5 吨,长27 米,箭体中间有一对短小飞行翼,
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6 万公里的细长的火箭。这种装有特种混合燃料的火
箭,发射的最初速度每小时约1。2 万公里。火箭所携带的燃料可维持几十分
钟,发动机停止工作后,凭火箭巨大的惯性还可继续升高90 公里;最初数分
钟内,就能够滑行2000 多公里之遥。。

世界为之轰动了,各地的报刊纷纷报道这一“惊人的火箭理论”,刊登
钱学森的大幅照片。一些出版商还争先恐后地推出有关这位中国火箭专家的
连环画。这时年仅37 岁的钱学森,已被世界公认为力学界、应用数学界的权
威和流体力学研究的开路人之一,是卓越的空气动力学家,现代航空科学与
火箭技术的先驱,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

回归祖国

1949 年10 月1 日新中国成立,钱学森兴奋极了。在当年的中秋节即新
中国成立的第六天,钱学森心中萌发起强烈的念头:回到祖国去,为新生的
祖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正当钱学森焦急地期待着1950 年夏季的到来,
一个学年结束就可辞职时,朝鲜大地燃起了战争的烽火。美国国内正掀起一
股疯狂反共的政治逆流,横阻在钱学森的归途上。

1950 年7 月,钱学森正式告诉主管他研究工作的美国海军次长准备动身
回国的事。这位次长爱恨交加,喊出了后来世人所共知的话:“无论在哪里,
他都抵得上五个师!”“不能让他走,我宁愿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

当时,中美在朝鲜战场上处于交战的敌对状态,美国又正盛行法西斯式
的麦卡锡主义,钱学森的回国决心触怒了美国当局。1950 年9 月,钱学森被
联邦调查局非法逮捕,关押15 天。15 天的折磨,使他的体重下降了30 磅,
精神受到的损伤比身体的损伤还严重。

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和正义的人们,心都是相通的。世界知名人士纷纷
谴责美国当局迫害科学家的暴行;加州理工学院的师生集体捐款15000 美元
作保释金,要求释放钱学森。

中国南京市,科学家潘菽等169 人联名致电联合国秘书长和美国总统,
抗议美国无理拘禁钱学森。

北京大学曾昭伦教授等48 人,特致电正在华沙召开的第二届世界保卫和
平大会,请该会制止美国政府的法西斯行为。

美国当局被迫释放了钱学森。但钱学森失去了自由,他的行动处处受到
限制和监视。

1955 年6 月,饱受折磨的钱学森为了早日回到祖国,写信给家人,信中


夹带了一封给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叔通的短信,向祖国发出了求救的
呼声。

周恩来总理对此事非常重视,立即指示参加中美大使级谈判的中国代表
王炳南,要他在中美谈判中,据理力争,营救钱学森回国。

会谈时王炳南对美方进行了无情揭露,在铁的事实面前,美方代表无言
以对。不久,美方有关方面就匆忙通知钱学森可以离美回国。

经过长达5 年多的斗争,钱学森及其家人在祖国的关心和努力帮助下,
终于乘坐轮船回到了渴望已久的祖国。当科学家与家人漫步在天安门广场,
鼓励儿女为新中国努力学习文化时,大洋彼岸陷入了难以形容的懊丧与埋怨
之中。

美国海军次长承认:“这是美国有史以来做得最愚蠢的一件事。”

加州理工学院院长意味深长地叹了一口气:“我们知道,他不是回去种
苹果的。”

冯·卡门教授什么也不说,只是关起门来失声痛哭了一场。

鲲鹏展翅

钱学森回国后,受到了党和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他在国内考察了大量
实例,祖国大地欣欣向荣,回荡着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隆隆脚步声,引
起了钱学森灵魂深处的强烈共振。一种盼望新中国强大的愿望,促使他上书
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发展中国导弹技术的规划设想,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
重视。

1959 年10 月,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了,
钱学森任院长。

那是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年代,除了几间旧房子外,一无所有。当务
之急是培养新中国第一代导弹人才。他组织有关专家一起讲课,让大家边学
边干,迅速提高。1960 年10 月,在钱学森的亲自领导下,我国第一枚国产
近程导弹制造成功了,它精确地击中90 公里外的目标。当天的庆祝会上,聂
帅激动地说:“在祖国的地平线上,飞起了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这
将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我国相继造出了导弹和原子弹之后,国防科技工作者面临的新的课题,
是如何将两者结合起来,组成有实战价值的威力巨大的核武器。这个课题,
也堪称当时世界国防尖端科技中的一个重大课题。钱学森参与了这个课题的
论证,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明确表明了必胜的决心和信心。

经过艰苦的研究、改进和制造,我国导弹核武器的一切试验准备工作就
绪。大家都期待着试验一举成功,因为这是导弹运载着原子弹在本国国土内
进行飞行爆炸试验,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如同死神从一个国家头顶擦
过,稍有疏忽,后果将不堪设想。

充分细致的准备工作确保了试验的成功。

1966 年10 月27 日凌晨,一枚乳白色的火箭载着原子弹从布丹林沙漠冉
冉升起,平平稳稳地朝罗布泊核试验场飞去。很快,千里之外的核试验场传
来喜讯:弹头精确命中目标,准确实现核爆炸。大漠又腾起一朵绚丽的蘑菇
云!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枚导弹核武器研制成功,美国用了13 年,我


国仅用两年多。这一成功震惊了世界,从而确立了中国是拥有核武器的大国
的地位。

在发射现场,聂帅与钱学森相互拥抱着。领导着国防科技大军的元帅和
著名的科学家同时流出了喜悦的热泪。

与此同时,钱学森还为我国的人造卫星上天倾注了大量心血。到1970
年,经过了5 年的风风雨雨,我国的卫星工程艰难地按预定计划接近了光辉
的尾声。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撒下了激越的《东方红》乐曲,再一次激发了
全国人民的热情。

中国人的骄傲

在钱学森的领导组织下,1980 年5 月的一天,中国又在新的高度上取得
了又一个成功——向南太平洋发射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这个消息在美国产
生了轰动效应。两天后,美国合众社向世界播发了记者罗伯特·克莱伯写的
一篇专稿,题目十分引人注目:《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主持研制中国洲际导弹的智囊人物是这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