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略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菩提道次第略论- 第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颇公极赞《入菩提心论》(衡如笔记为《入行论》)谓:”中有多要诀,当熟诵之,以与烦恼战。”噶当大德亦云:”此吾辈与烦恼战争时,战若不胜,则戒不能净。”烦恼仇敌,随时伺我,我亦当随时伺彼。如何伺彼,即以正知正念随时观心,遇彼一起即识。然欲求正知正念得力,又当先生出离心,认识烦恼仇敌,使刻刻难容。又须思惟业果,昔仲敦巴在热振寺,有德果扎波弟兄求开示,应行何法?仲敦巴曰:”於我所受於上师要门,为观业果,清净律仪,发菩提心,积资忏净,直至成佛,如是而已。”又有喜饶降央,欲往印度,请开示,答亦如前。故仲敦巴之教授要门即此,阿底峡教授要门亦即此。昔贡巴瓦入灭前,训其弟子列乌苏把曰:”我灭後,如有问我要门为何?切莫说我得神通,见本尊等。但谓我日对业果;渐次决定,烦恼渐次减少,律仪渐次清净而已。”神通非希有之物,惟有能得业果决定,律仪清净,乃为希有。至於成就验相,即在烦恼渐减一相。噶当派所传心要中心要,即是业果决定,烦恼减少,律仪清净,如是而已。昔仲敦巴在热振抱病,贡巴瓦在生区,相距三日程,知之,乘空而往探问,不由门入,仲敦巴力诃斥之,谓神通为可羞之事,汝以为当乎。又热振有上下二寺,一寺作法,缺粮,众皆惊恐。贡巴瓦云,不妨,有人已送至半山,已而果然。众散後,仲敦巴诃之,谓有功德,当善藏勿炫。因此禁现神通,遂成噶当定制。修法如重神通,多生过患。昔阿底峡时,有道勇翁喜为魔所附,能知夙命,尊者弟子中有库登,令试观尊者前生,彼应对如流,尊者知之,暗驱其所附之魔,便贸然无复能道一语。库登复於右置白石,於左置一豆,询之,彼不能答。赧汗而去。
  又有饶知噶吉者,为龙所缠,能飞行如鸟,众皆异之。遇仁亲桑波,知其所凭,因驱龙去,乃自空立堕。故神通非可喜事,或有以见本尊为喜者,不知末法之世,魔亦易乘,或变为本尊,以扰害行人,最为危险。又西藏神山有阿瓦杜底草,牛羊食之,可印影石上,故石上现影等,亦非足奇。最大可喜者,莫如调伏烦恼,清净律仪。由律仪清净,能住禅定,而得智慧,出离生死。上座修时,即照上思惟,三学重要,在乎律仪。守护律仪,在对治四过。下座则用正念正知,内守自心,外更谨护根门,余时则多阅此类经论。听此後,各人须为各人之事,在自心中思惟,方有义利,不可但听过,或记下,即置之脑後。灭道谛为马车竟。
      卷九终


卷之十
  戊三、上士修心之道次第。分三。己初、明发心为入大乘之门。己二、此心如何发起。己三、发心已学行之法。
  己初、明发心为入大乘之门
  “如是流转之过患,从种种门中长时修习,则见於此三有如陷火坑;为欲解脱惑苦,证得涅槃,意怀热恼,由是修学三学,从生死中而得解脱焉。然此虽非同善趣,不复退堕,而於断过证德,尚属少分,既於自利未圆,则利他亦不过零碎而已。终须佛为劝请而入大乘也。”
  如前依种种门长时修习生死过患,则见三有犹如火宅。三途如火坑,此人所易知,观天为火坑,此人所难知。若依经教话、故事、诸门,思惟生死过患,则不问人天三途,均无一可以安住。为欲解脱惑苦,求得涅槃,须具一种意念,使逼恼身心,如渴思饮,行住坐卧,均不能安。有如是迫切厌离心生起,再修三学,即可解脱生死。若未发起真实出离心,任修何善,皆为生死之因。故先生出离心,是为中士道要著。解脱生死後,即如天趣,後终退失。即证阿罗汉,亦仅有断德之一分,不能证得法身,及未能断所知鄣。因此,故自利尚非圆满,於利他亦仅少分。如舍利弗虽证阿罗汉果,而不知其母生处,即由德未圆之故,故不能利他。阿罗汉因厌离生起,经三学而得涅槃,即贪著寂静,住於寂静中,有如睡眠,须经佛放光照之,劝发大乘心,始能增上。但此种发心,非由自动。
  “故诸具慧者,从最初时便入大乘,甚为应理。《摄度论》云:‘於利世间无能力,二乘心量必断之,能仁所示大悲乘,一味利他为自性。’若此,则诸士夫应以爱乐威德,及士夫之功力,担负利他,方为合理。倘仅缘於自利。与傍生何殊。是故诸上士之本性,於利他乐专一而住。”
  具慧者,不应如是(不应如二乘),应从初即趣大乘。此种教授,非宗喀大师独创,系根据摄波罗密论所说:”无力引发世间利,毕竟弃舍此二乘。”此意非谓二乘当舍,谓专注二乘之心当舍。一味利他为性者,应趣佛乘。由悲心方面说,如佛见罗汉安住涅槃,等於二人同行,一人走入小路,以心悲悯故,劝入大路。故佛乘惟一味利他为性,是为大乘。若惟知自利,则傍生亦能,与彼何异,故大乘人,专以利乐他人为主;”利”即指现前利,”乐”指究竟乐。能利乐他人,乃为高出傍生。
  “《弟子书》云:‘畜类得草唯自食,渴时得水欢喜饮,士夫精进利他事,以乐威德功力胜。如日照世驾威光,大地载物不拣择,上士本性不自利,一味专作利世间。’如是见诸众生被苦所逼,为利他而忙者,名曰士夫,彼亦名为善巧。”
  意谓大乘士夫为异於畜生之”但知自利”故,勤行利他。因此,所感威德、安乐、胜力,均超一切。亦如日轮照世界,不自言疲,大地载世间,亦不择物,士夫无私之性亦然,一味利乐世间。众生为惑业苦所使,不能自主,於三界中流转生死。见如是众生为行苦所迫,而发起急切救彼之心,如是名为士夫,亦名聪慧。士夫梵名”布鲁卡”,即具功德意,具足利他功德,始名士夫。聪慧,谓知利他意义广大。
  “前书(《弟子书》)又云:‘无明覆世乱众生,无力堕在苦火中,见此如己头燃火,彼是士夫亦善巧。’是故能生自他一切利乐之本源,灭除一切衰损之妙药,为诸善巧士夫所行之大道;虽见闻念触,亦能长养一切众生,住利於他而兼能成就自利,无所不全。有於此具大善巧之大乘而趣入者,当念此甚为希有,我幸得之,应尽所有士夫之功力,於此胜乘而趣入之。”
  烟云,喻无明。火,喻苦。烟云覆蔽虚空,飞鸟迷乱,坠於火中。众生为无明所蔽,迷乱失路,坠入苦中。士夫见此,如头著火,发动勤忙。故能:(一)生起自他一切利乐本源。(二)能除一切衰苦妙药。(三)能随行一切智士所引大路。(四)见闻念触,悉能长养一切众生。(五)由利他兼成自利,无有所缺。(六)具足广大善权方便。如是大乘甚为希有。声闻缘觉,专为自利,菩萨专为利他,而菩萨所得自利。反胜过声缘。不可数计。以声缘专为自利,未得圆满法身,菩萨专为利他,始得圆满法身故。《摄度论》云:”净慧引发最胜乘。”净慧,指闻思修三慧。应尽士夫能力趣此大乘,能力为何,即断证二力,知大乘胜利,应起恭敬心趣入。《现观庄严论》之初赞佛德,次说入大乘方法,亦与此同。故欲入大乘,须先具出离心。学中士道。欲具出离心,须先学下士道,观死无常,弃舍现世心。至已入大乘,其不共方便如下:
  “如是若念须入大乘,何为入大乘之门耶?此中佛说有波罗密多乘及密乘二种,除彼更无余大乘矣。然此二由何门而入耶?唯菩提心是。”
  发菩提心为入大乘之门,大乘分波罗密多乘及密乘。前者为因乘,以佛因行为道;後者为果乘,以佛果行为道,不问何乘,其入门皆为菩提心。或以显乘由发菩提心入门,密乘由灌顶入门,不知未发菩提心者,只能得随顺灌顶,尚未得真实灌顶。真实灌顶,须以发起为利有情之心而行灌顶,始为真实入门,始为已得灌顶。又有谓灌顶为授权,有权可以闻思密乘,以是义故,解为入门。不知入门总以发菩提心为主。
  “此於身心何时生起,虽其他之任何功德未生,是亦住入大乘。”
  《金刚手灌顶经》仅谓:”若时成就菩提心,尔时当令入此大灌顶。”故虽未修行,仅发菩提心,亦入大乘数。
  “若何时与菩提心舍离,则纵有通达空性等功德,亦是堕入声闻等地,退失大乘。此众多大乘教之所说,理亦成也。是故大乘者,以菩提心之有无而作进退。”
  未发此心,虽有证空功德,亦不名大乘。若先有此心,其後何时退失此心,即退出大乘数,而堕声缘数。昔阿底峡尊者与阿扎惹,尽夜谈话,尊者问:印度有何新闻。答 有一奇闻,有修喜金刚法而得声缘果者。尊诸谓:喜金刚本大乘法,以小乘心修,不堕地狱,得小乘果,犹属大幸。即此证明。
  发心分二:即世俗与胜义。此处所说菩提心,指世俗发心。除此外,其余空性等,皆非能入大乘之门。宗喀大师以下,亦有谓入大乘门而未发世俗菩提心者,如见道无碍道、解脱道中,仅缘空性,世俗相不现在前,彼时於世俗菩提心即忆不及。惟佛乃能双见二谛,余者见道时,见胜义谛,即不能并见世俗谛。但此类亦必先发菩提心,由发心後乃证胜义;证胜义时,初所发心并未退失。故有问,初地菩萨菩提心生否?当答:”已生”。问退否?当答:”未退”。不过正证初地时,菩提心不现在前耳。故谓入大乘而无世俗菩提心者,系指彼时无发菩提心之方便言,非谓先未发心也。
  “如《入行论》中说,此心生起,无间即成佛子也。”
  《入行论》谓:”刹那发心後,虽困生死狱,亦应称佛子。”
  “慈氏解脱经亦云:‘善男子,所谓金刚宝者虽已破碎,胜出金等庄严,映蔽一切,亦不失金刚宝之名,一切贫乏亦能遮止。善男子。如是若发一切种智心之金刚宝,纵离修行,亦映蔽一切声闻独觉功德之金庄严,亦不失菩萨之名,一切世间贪乏,亦能遮止也。’谓於菩萨行虽未学习,但有菩提心便可称为菩萨也。”
  慈氏《解脱经》谓:金刚虽碎,光映一切,不失原名,亦能救贫。如发求一切智,其人虽未修行,亦能映蔽二乘功德,不失菩萨名,一切世间贫困,亦能净除。此谓发心而未行者,对於积忏大有力量,故能救世,入大乘数。若无此心,虽勤礼佛、诵咒,仅能生所有功德,仍不得入大乘。
  “以是若仅以法是大乘,则犹不足,必彼补特伽罗住入大乘为重要。故成大乘以菩提心而作自在。若於此心仅彼知解而已,则其大乘亦惟是虚名耳。倘彼有一性相完全之菩提心,则亦成一清净之大乘。当於此而励力焉。《庄严经》云:‘善男子,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之种子。’於此须得定解。”
  故非仅就所学之法为大乘,即是大乘,必其修法之补特伽罗能入大乘,始为大乘。入大乘须以发菩提心为主,发菩提心又以生起出离心为主。出离心分粗细二分,厌离生死为细分,怖畏恶道为粗分,而细分又由粗分生起。今人动辄自谓修大乘法,多於粗分出离心尚未生起,何能说得上菩提心,更何能说入大乘。正如欲赴成都而错入西昌,以未得正道故。如前人所说修喜金刚法,而得小乘果,犹为大幸,如在吾人,尚恐堕恶趣。藏人多喜学无上瑜伽,每见颇邦喀大师对求学者,必令先学道次发菩提心。但菩提心若未真发,仅依文解义,则所得大乘道,亦仅依文解义而已。具菩提心之性相,《现观庄严论》有偈云:”初、解义菩提,二、造作菩提,三、真实菩提。”须具此三者,乃为完全菩提心,而所入大乘,亦始为清净大乘。在完全菩提心之前,起心造作,亦可名为造作菩提心。此造作菩提心,比於解义。又胜一步。《华严经》谓:”菩提心为一切佛功德种子。”以佛断证二德,无量无边,皆由菩提心生故。於此当生决定,如何决定,由於思惟,依经依教,能精细思惟,即得决定。
  “此应喻释,如以水粪、暖及地等,若与谷种合者,则为谷苗之因,若与麦头等种合者,则亦为彼苗之因,故水粪暖地等是共同之因。青稞种者,随与何种缘合,亦不能为谷等苗之因。是青稞苗之不共因,以彼所摄持之水等,亦为青稞苗之因也。如是无上菩提心者,是佛苗因中如种子之不共因,通达空性之慧者,如水粪等,是三种菩提之共因也。”
  譬如水土风日,为麦共因,麦种乃为不共因,以麦种只能生麦,不能生豆谷故,反之豆谷亦然。菩提心为佛种子不共因,空性为共因,以空性为三乘之因所共故,菩提心如父,达空慧如母,父能决定种子,母不能故,但有菩提心,即属大乘种姓。
  “故《宝性论》亦云:‘胜解胜乘为种子,慧者为生佛法母。’此言於大乘起胜解者,如父之种子,通达无我慧者,则如母。譬之父为藏人,则不生汉胡等子,父为子姓,此因决定。於藏母身,则能生种种子。是乃共同因也。”
  《宝性论》谓:”菩提心如父,智慧如母,禅定如胎,大乘如乳母。”
  “龙猛《赞慧度》亦云:‘佛陀诸独觉,并诸声闻人,解脱唯依慧,决定无有余。’诸独觉声闻亦依於慧,以是亦说般若波罗密多为母,是大小二乘子之母。故不以通达空性而分大小乘,是以菩提心及诸广大行而判也。《宝鬘论》云:‘彼声闻乘中,不说菩萨愿,及行悉回向,菩萨如何成。’谓不以见别,而以行分,如是若通达空性之慧,犹不成大乘不共之道,而况除彼胜慧之诸余道品,则何待言哉。是故须将菩提心之教授。执为中心而修焉。”
  龙猛《赞慧度》谓:”诸佛辟支佛声闻,解脱惟依慧。”故慧为三乘母,不判定大小乘。《金刚经》说,须陀等四果,皆云若自起四果想,即有我人众生寿者,即不曰须陀洹等。可见小乘四果,在离四相乃能证得。离四相即是空慧,由是知小乘果,以空慧得之。般若母能生四子,佛、菩萨、缘觉、声闻,故论广、中、略三部均称母能生圣子,若仅有母无父,仍不能生。若遇菩提心大乘种,则决定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