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略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菩提道次第略论-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系著现世故,对於成佛深法,尚在障格中。死无常生起之量,须如临死人,医药已穷,生望已绝,如是心相任运而起,常现於前,即其(合)生起之量。博多瓦谓此种心量,本极难生,须照三根本、九因相,励力思惟,并修积资净障,启祷本尊以(而)为之助。以诸无常法性不安住,随时均易感触,亦不难使心变动。
  迦马巴弟子有修死无常,心略变动,启师欲修余法,迦马巴仍令续修,并云:”所谓余法,对前而言,前法尚未见,何能见余法。”
  “如是,若依止善知识与暇满、无常等,诸法品类,凡经论中所有者,於彼彼等,皆可了知,取而修习焉。则易得佛之密意,其余法类,亦当如是了知。”
  上述依师暇满大义念死等法,修时应依类检取诸大经论所说,反复研究,作修习资料,则能速得诸佛密意,修余法时亦当如是。
  讲下士道中死无常法竟。
  
  卷四终

卷之五
  念死无常马车
  兹讲马车,分析文中广义,以为座上修习方便。科判略如《朗忍》,受持心要分三士道。下士道分二:一、发生希求後世义利心。此又分二:一、以此世不久住起念死之心。此又分三:一、不修之过患,二、修之胜利,三、正修念死之心(即第三发何种念死心)。
  座间分初中後三行,供曼遮、三事求加等加行,如前。向顶上上师启白:我同一切如母有情,长劫流转,久处生死苦海中,皆由未了死无常故,愿上师加持,降光明甘露,注入自他一切有情。
  二、正修死无常法
  第一、先思不修之六过患:(一)忘失正法,(二)虽未忘失而不修习,(三)虽修而不清净,(四)虽修而不殷重(失精进力),(五)自不应理(自谋不善),(六)悔恨而死。(临死方悔)
  (一)思忘失正法之过患
  何以不能於法生起缘念?由於死执名闻利养、财物、眷属之贪著,为现世打算,疑虑防范,尽其心力之所能到,悉汇萃於此,故不遑思及後世义利为何如。死执二字,即指临终於其所爱坚执不舍之状。亦如商人在外经商,醉心厚利,则治装返里之心,不易生起,纵偶思及,亦不易遽尔成行。
  (二)思虽未忘失而不修习(虽思不修)之过患
  若但闻法知法,而无念死心,则视後世为轻,把握现世不肯放松,故不能即刻修行。即命名名闻利养满其所欲,而又得陇望蜀,了无止境。倘生起念死瑜伽,视现世甚轻,如弥勒日巴衣不蔽体,偶思补绽,甫拈针线,转念此身将死,衣於何有,置之。如是而修,则任何法皆可修矣。
  (三)思虽修而不清净(虽修不净)之过患
  此支难修易犯,以其所习心念,无非回向於此生之圆满,於後世养利毫未接近。脱墨常补有云:”於闻思修作障者,即现世利乐。於闻思修正法善行,染此现世利乐恶心,则如美食而杂恶臭,难入口矣。”又先德云:”为求现世圆满,不惜谮谤伤害,如何能打破此种恶心,惟死无常可以对治。”又,”观人入道与否,即以其能否舍弃现世之心为衡。”此言初闻似觉过激,如在未闻道者,势必以吾人将不食以存活耶等语相诘难。然此理至浅,实不难解答。以上皆依颇公教授语气而说。
  昔阿底峡将示寂时,其弟子洽泽却云:尊者示寂,我当闭户修。尊者云:此恶行也,应速舍。洽泽却又云:我且说法且修行。尊者曰:此恶行应速舍。洽泽却因请问:如何为修?尊者曰:舍执此生之心,斯可矣。洽泽却闻此,乃往热振寺後山中,取师袈裟置牛角中,以为供养。一日挚友访之,仅一举手示礼而已,一面仍绕行不辍,口诵舍世间八风一词,其友守候终日,不作一语,若不知其友之在旁者,其心之专一如是。又,仲登巴住热振寺时,有僧绕寺修行,仲谓之曰:沙门,何不以绕寺之心而修法?此僧乃闭户诵经。仲复在窗外谓之曰:汝何不以诵经之心而修法?僧又作礼佛等修。仲皆诫之。僧因请问,问何谓修法(问修何法)。仲乃告之曰:”舍此世心。”吾人虽现不能作到,感此嘉言懿行,亦应景仰,发愿作到。
  八月初八日讲
  噶当格西有云:”修法人有无所得,先视其有无舍现世心,有则入於修法类。故法本无咎,而咎在於行人之能否转变其心。”又云:”舍现世心,亦非徒具外形,而重在内心,内心之所应舍者,总而言之,不过世间八风而已。”颇公云:”世间八风,总摄为名闻、衣、食三者,亦非必须远拒,不过心不应贪执追逐耳。假如身为东方国王,具足荣威,而心无贪著追求,视若未有,亦即为舍此世心。反之,穷乏者,一无所有,而心恒追求於异日之富饶,亦即为不舍现世心。故虽富饶,而心能舍现世,谓之舍世,虽极贫而不能舍,谓之不舍世。又富者不汲汲於衣食,其事尚易,不贪名闻者则难。”昔大善知识佐威贡波有云:”有修行者榜其门曰:闭关若干年。此其动机乃在沽名,故其修行即不清净。”故学佛所忌者,即在藉法为衣食名等之贸易工具,每见许多号称善巧者、讲说者、著述者,皆不免流为此生之善巧、此生之讲说、此生之著述,以心为名利系缚,而入於彼权威之下,为其所操纵。推之布施等善法,亦莫不如是。藏谚有云:”为名闻而作善法,如於水上撒糌粑,仅浮於表面,而不能入於自心。”如是修行,何能对治烦恼。即以供佛而论,亦往往念及当有人见我知我在供佛,如此实非为自己及众生积福也。先德有云:”此种差别、执著,一切善法,皆趋於现世,故虽勤行善法,而实趋於恶道。”故对於此差别、执著,若不刺以对治之矛,则虽号称善巧者、持戒者、大修行者,实毫无利益。而真善巧,持律,大修行者,必闭三恶道之门,而开善趣之路。闭恶道门,开善趣路,即在舍此世之心,则不随烦恼所行,方为正法。昔博多瓦有弟子问法与非法之差别,以何为量。答曰:”能去烦恼者为法,否则为非法。”故观人之学佛法者,如其烦恼日益增长,即未入法门之象,以所学未入心中变为药石故,故修法者,应先辨此法究竟能变我心否?又须观心行是否合於经教,合即为法,否则非法。以故合於世俗者,非法人(非学法人),不合於世俗者,乃法人。颇公於此,反复叮咛。即我昔於此亦未加意,闻师说後心生感动。先欲学一甚深广稀有之法,闻此後,始知所谓深广稀有者非他,即在此也。学法至密集金刚,深广稀有,蔑以加矣!然若未生起舍此世心,则亦不能谓为深广稀有,因其发心仅为此生名闻利养。故佐威贡波曰:”虽修至密部之王(密集金刚),而未生起死无常观,即为浅,若已生起,虽仅修学法之行(三皈依)即为深。”又云:”未生起死无常心,而好高骛远者,必堕险处。”阳滚巴云:”一般人皆好高鹜远,不乐学低下者,闻空、空法、非、非法,则喜。但此诸法,每与有情器量不合,虽圆满次第亦无义利也。故所修不在法之深广,而在能修者须有圆满次第之根器也。於所修法虽如千金价马,而在不能修之人修之,则值等於死狗矣。故吾所修,仅为死无常,业果诸法而已。”马车修法不必如是繁,然此根据上师教授而言。要之,能念死无常,则可生起舍此世心。
  噶当格西云:”应依究竟十种宝而修,十宝者,即四依、三金刚、三德,是也。”四依者,谓心至极须依法,法至极依於穷,穷至极依於死,死至极依於旷野。言推其至极,不过如此。所谓至穷无非讨口,不死总要修心,是也。故推心至极,唯依法,推穷至极,亦唯知修法。而世人则不如是,心依於世,世依於荣华,荣华依於长寿,至死仍依於家也。颇公云:”真修行人亦无穷者”。噶当大德白贡吉云:”修世间法以求名利,反不如修正法所获之多。我(大德自称)昔在俗时,有麦田种二石,怨敌环视,昼劫於山,夜盗於室,迄未得安饱,虽励力戒备,而怨敌仍伺不休。现既於世间一无所求而衣食自至,身不佩寸铁,而怨敌反变为亲近眷属。今之住地用哇,较昔住之康弄把为快乐,今之聋须全境,又比昔之洽杂及瓦为快乐,此皆在法内修行之所得者。故知即为现世著想者,亦唯以修法为胜。”经云:”欲得一切乐,应舍此世贪,能舍此世贪,悉地亦能得。”故先能舍此世贪著,则此世与究竟安乐皆能得。若能舍一切贪执,则殊胜悉地亦能得。佛曾授记云:”後世众生能入我法者,绝不至穷,虽值饥馑凶年,亦可得饱。”佛成道时,其福报等转轮圣王六十万倍,佛当时即以此回向後世学法众生故。颇公云:”学法者虽不致穷,亦应下穷且益坚之修法心,更应下极穷不过至死之决心,再应下穷死之後,虽不能殓埋,抛置空野,亦不懈修法之决心,方为清净。”昔弥勒日巴在崖洞中修行,有歌云:”死不愿亲来,病不愿魔喜,死於此空洞,圆满我此心。”
  八月初九日讲
  行人修心不能感动,多诿为未闻无上深法,如风息脉络等所致,实则未生起念死心耳。如无念死心,虽有深法亦不能感动,有念死心,则任修何法皆易感动。颇公曰:”能渐次劝导吾人入於佛法者,舍念死外无他法”。噶当格西普穷瓦云:”晨不念死,则昼空过,晚不念死,则夜空过。”亦以无常一念,如锋利牛角,能刺入人心。世之修行者,虽亦偶有由闻思故,而心生感动者,然不能持久,未几即怠。就西藏言,此类人所在多有,故有时往北方习静者,或往喜马拉雅山习静者,住不数月即返,皆由於未生起念死心,不能舍现世故。博多瓦常举拴犊为喻,谓如系犊於桩,任其巡回,不离故处,直至缠绕不能转动而止。能解此贪绳者,唯念死心,而此心之生起,即首在四种依法,以净治不净之过患。
  三金刚者,即(一)无杂金刚,(二)智慧金刚,(三)无愧金刚。(一)将修时,以无杂金刚为前导,纵遇违缘,如父母眷属以世法相缠搅,须毅然决然处之,不为所动。犹如关外乘马渡河,选定一可涉处,鞭策直前,若稍犹豫,则马惧不能复渡矣。此亦博多瓦所举喻也。(二)正修时,以智慧金刚为助伴,即先以己之智慧,依理依教善为抉择而行。(三)修毕时,以无愧金刚为证明,谓欲下座时,回省所修,尚无所歉愧,以金刚作证(即自证无愧)。
  三德者,(一)越俗,谓超越世俗一般见行。世间一般见行,视之犹如疯狂,故当远之。(二)类犬。犬性常处卑下,行者心性应卑以自牧,远离我慢。古德云:”卑为胜者之所居,惟心能卑,其行始高。”(三)预於圣列。有前二行,自入圣流。总上四依、三金刚、三德,是为十宝。
  六患之(四),失精进之过患。吾人修法,每多一曝十寒,即失精进之咎。昔贡巴瓦居室外有棘刺,屡破其衣,每出,谓当归砍之,比归,以念死故,未知能复出否,置之。入时,谓出当砍之,及出,以念死故,未知能复入否,置之。其精进如此,故心常坚固。
  (五)自谋不善之过患,分二:(1)为此生谋不善。多数沉醉名利,而名利卒为损己之利器。(2)为後世谋不善。以无念死心,则贪瞋日炽,烦恼恶业愈增,清净正法愈远,则必堕恶趣。博多瓦有贡磨(即水鸟)喻云:”水边有狼鼠,与贡磨相持,鼠啮鸟颈,鸟负鼠飞,鼠曰:我虽吮汝血,然已无法归故土矣。吾人为世事营谋,而被世事引入恶趣,远离福乡,亦复如是。”又有吞仓(即陷阱)喻云:”昔有欲至印度者,遍问途中高山、深谷,终日营营而作准备,独於门前吞仓而未觉察,迨至首途,即堕陷阱而死。”吾人学法,常问何为粗正知,何为细正知,何为般若、生次、圆次、风脉等秘决,而执於现世心之门前陷阱,反不过问,亦复如是。复有一种自甘暴弃,即自谓不能修法,甘於堕落,此理易明。
  (六)临死方悔。常人每多临死方生悔念,一生错误,一善未行,诸恶丛集,徒增恐怖,而追悔已不可及。颇公云:”西藏有门珠却渣,善巧营谋世间事务,其知识能力,人尽赞之,由是忙碌一生,孜孜不辍,至临死方悟。时自患热病,反卧日中,乡人诘之,谓病热胡反曝於日下,何昔之智,今之愚耶。却渣曰:我诚愚不可及,然误我至此者,皆由乡人称赞之所致,於不应作之世间事,不异竭尽智谋而为之,於出世善业,曾无丝毫作得也。”
  八月初十日讲
  第二、修之胜利,亦有六:(一)大意义,(二)大力量,(三)最初即有重要之胜利,(四)中间亦有最重要胜利,(五)最後所获之重大胜利,(六)死时善逝胜利。
  (一)意义大者,能修念死,则六度自然生起,刹那刹那皆涉有圆满大义。积资忏净,皆由於此心,杜三途门,入人天道,亦由於此心。(二)力量大者,念死之力,能摧毁烦恼恶行,如念怨敌与自皆无常,何必苦争,则瞋心自然消灭。(三)初之重要胜利者,谓能劝导吾人入於法者,即最初之无常想。释迦牟尼弃国出家,亦死无常之所劝导也。佛在世转法轮,即先说死无常。故劝人入道之法,无有逾於此者。(四)中间之重大胜利者,能使所修法,无论显密,身心有获,辗转增上而不退失,皆由此力。修密行者,以骨为饰,皮为垫,头颅为器者,亦无令无常相,常现在前,使於甚深法生起精进,如风扇火,烈焰炽燃。(五)末後之重大胜利者,成就声闻独觉之法,不外二乘道果,亦不离念死为主。声闻乘中,如十二有支、四法印、十六无常等,总以证得无常,生起出离心而得解脱。大乘虽以菩提心为本,然菩提心之生起,亦由中士道於证得无常,悲众生苦而生。即以佛论,佛之大悲,归纳於法缘大悲及无缘大悲。法缘者,即见一切有情刹那生灭,以此为缘而生起大悲是也。证果後,亦须示现涅槃相而住於等持定中。二乘得果後,入无余涅槃,亦须念死无常。无缘者,须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