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之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伟人之间-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宁都会议后,周恩来特意来到毛泽东的住地黄泥草屋,探望道别。周恩来安慰道:    
    “润之,要顾全大局,相忍为党啊!”    
    “恩来,您放心!前方如有急需,打个电报我就回来!”毛泽东慨然表示说。    
    两位苏区领袖互道珍重,含泪握别……    
    宁都小源,种下了毛泽东在中央苏区的厄运。    
    毛泽东落难宁都,遭受了他在中央苏区乃至一生中最为激烈的打击和批判。作为中央红军的统帅和中央苏区的主要开创者,他能不痛心疾首,能不耿耿于怀吗?    
    毛泽东由此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失意、最落寞的日子,且怨情难消,成为他终身难忘的记忆。诚如他后来回忆所言:那时,“不让我指挥军队,不让我参加党的领导工作。我就在一个房子里,两三年一个鬼也不上门。”    
    毛泽东被削去军职离开宁都后,心境不佳,一屁股疾驰长汀,到了福音医院。在这里,他见到了老院长、老朋友傅连,见到了分娩后的妻子贺子珍,尤其是喜得贵子,郁闷中的他总算得到了某些慰藉,心境开始平和了许多。    
    根据傅连院长的安排,毛泽东下榻于长汀城北卧龙山下的红军干部休养所。    
    卧龙山是汀州八景之一。山上松柏参天,葱茏苍翠,建有重檐翘角、飞金鎏彩的北极楼和金沙寺。山的南麓有一幢精巧别致的淡红色两层小楼房,原是长汀一土劣的别墅,红军进占长汀后没收改建为红军干部休息所。    
    毛泽东在这里见到了周以栗(苏维埃中央政府内务部长)、陈正人(江西省委组织部长)二人,他俩是因患肺结核病到此疗养的。同时,还见到了在这里治疗腰伤的罗明(福建省委代理书记)。四位老熟人常在一起聊天,倒也自在。    
    毛泽东在卧龙山疗养、休整、读书,一呆就是三个月。    
    卧龙山下困卧龙。毛泽东倒是个很洒脱、很豁达的人,既然人家(博古等)不发“召回”电文,就在此呆着吧。他悠闲地侍妻育子,闭门读书。    
    大作家海明威说得好:“人可以被打败,但不能被打倒。”毛泽东退隐卧龙山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心态趋于平静。他从来就是一条硬汉。他是打不倒的!    
    红军和苏维埃的“卧龙”,总有一天是要“出山”的!


第二部分 祸起萧墙逆境相知第11节 反“罗明路线”的由来

    1933年1月,苏区上空,一片阴霾。    
    这时,以博古为首的中共中央首脑机关的“斗争的布尔什维克”们,因推行一套为当时形势所不允许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政策,在上海难以立足,迁到中央苏区来了。    
    博古等临时中央的头们,从上海沿中央秘密交通线,经大埔、永定,路过上杭白砂时,正巧遇见中共福建临时省委书记罗明在那里开展工作。博古二话未说,劈头就问:    
    “你是省委代理书记,不领导全省工作,跑到杭、永、岩来干什么?”    
    罗明几个月前因腰部负伤在闽西福音医院开刀治疗,适遇毛泽东也在医院养病,两人促膝畅谈了整整一个上午。毛泽东告诉他:“你们应在杭、永、岩老区开展游击战争,牵制和打击漳州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和广东陈济棠部的进攻,这对于当前粉碎敌人的第四次‘围剿’,保卫中央苏区十分重要。”罗明正是根据毛泽东的这一指示,与省委其他领导刘晓、张鼎丞、谭震林等人商议后作为省委特派员来到杭、永、岩一线开展工作的。因此,他脱口而出:    
    “我是按照毛泽东同志的指示并经省委决定,来这里开展游击战争的。”    
    “毛泽东的指示?”博古一怔,脸上泛起一丝不快,接着问道:“你对中央的新指示有何意见?”    
    “我还没有听到传达。”罗明坦然答道。    
    博古一听,很不高兴地问道:“那么你对当前的斗争有什么意见?”    
    罗明即说:“我认为,苏区的革命战争要和白区的抗日斗争结合起来,应根据中央苏区政府和军委会提出的抗日、民主和停止进攻苏区三条件,同各党派、各军联合起来共同抗日……”    
    又是“毛泽东同志的指示”,又是“中央苏区政府”的意见!博古感到话不投机,未等罗明讲完,便不耐烦地挥挥手说道:“吃饭了,不谈了。”    
    罗明感到困惑、纳闷:临时中央的领导同志怎么这样!他哪里知道,此次晤谈不久,一场横祸向他飞来!横祸的始作俑者就是这个戴着黑边近视眼镜的博古!    
    博古时年才24岁,气盛得很。他曾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吃过“洋面包”,回国后在全总做宣传工作,编《工人小报》。1931年1月王明上台后,他擢升为团中央宣传部长、书记。9月,王明去莫斯科时,指定博古接班。后经共产国际批准,成立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由博古、洛甫(张闻天)、康生、陈云、卢福坦、李竹声6人组成,博古负总责。他在中央主持工作,推行的当然是王明那一套“进攻路线”、“斗争哲学”。但“进攻”、“斗争”了4个月,就在上海呆不下去了。    
    博古到瑞金后,与原苏区中央局的成员相会合,随即组成了一个新的中共中央局。新的中央局以博古为书记,任弼时为组织部长,张闻天为宣传部长,严重为秘书长,办公机关设在瑞金下肖区观音山一幢红漆描金宅屋里。不久,以周恩来为书记的苏区中央局亦迁驻下肖区,与中共中央局合署办公,但实际上已名存实亡,不起作用了。博古此后成了苏区一统天下的最高领导人。    
    博古1月乍到,2月就气势汹汹地开展了一场批判“罗明路线”的政治运动。    
    博古等“左”倾领导人对罗明兴师问罪的名目是:罗明在新泉发出了一封《意见书》。    
    1932年1月21日,罗明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和杭、永、岩的实际情况,在连城新泉向省委写了一份《对工作的几点意见》,提出了“坚持杭、永、岩地区的游击战争”、“地方武装应着重打击团匪”、“要注意新区、边区工作的特殊性,不能千篇一律地分配扩红人数”、“土地税款收入不能完全集中到国库,应有地方的机动费用”等意见。这些意见都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可是,初来乍到的临时中央领导人断然拒绝了这些意见,认为罗明是“右倾悲观”的“机会主义路线”。这是事情的起因。    
    罗明在目睹敌人大举进攻、群众情绪有些低落、扩红出现一些困难的情况下,又于是年1月底向省委写了一份《关于杭永岩情形给闽粤赣省委的报告》。报告用语比较尖锐,强调要反对那种“左”倾空谈家的“政治说教”,并且出人意料之外地写了这样一段辛辣的话语:    
    如果我们不懂得这一点……那就请我们最好的领袖毛主席、项主席、周恩来同志、任弼时同志,或者到苏联去请斯大林同志,或者请列宁复活,一齐到上、下溪南,或者到其他已受摧残的地方去对群众大演讲三天三夜,加强政治宣传,我想也不能彻底转变群众斗争的情绪……    
    报告传到上面,一下就触怒了中共中央局的“左”倾领导人!博古火了!“我们最好的领袖毛主席!”“到苏联去请斯大林同志,或者请列宁复活”也不能解决问题!这不是把毛泽东与斯大林、列宁相提并论了么!罗明眼里还有共产国际、还有中共中央吗?!    
    博古不禁想起了不久前在上杭白砂与罗明那场谈话的情形。难怪他左一个“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右一个“中央苏区政府的意见”,这还了得,这个罗明简直太狂妄自大了!非狠狠地批斗、撤职不可!    
    于是,罗明大祸临头了。    
    是年2月15日,博古等中央局领导人把福建省委领导人刘晓、张鼎丞找到瑞金批了一顿,随即作出了《关于闽粤赣省委的决定》,宣布“在党内立刻开展反对以罗明为代表的机会主义路线的斗争”,“成立新的省委”,“以陈寿昌、刘晓、钟友勋等同志为临时常委,处理一切工作”,“撤销罗明同志省委代理书记及省委驻杭、永、岩全权代表”等。10天后,博古亲自在苏区一次大会上作了题为《拥护党的布尔什维克的进攻路线》的政治报告,在全党拉开了反“罗明路线”的帷幕。紧接着,党中央的机关报《斗争》等刊物上,连篇累牍地发表了《什么是罗明同志的机会主义路线》等重炮文章,将反“罗明路线”的斗争推向了高潮。    
    随后,罗明被责成到瑞金作检查,关在中央局的一间房子里。博古在与罗明谈话时威胁说:“你不承认错误就开除你的党籍,撤销你的党内外一切职务!”随后,又含有深意地说:    
    “还有比你更高级的领导干部,也犯了同样的错误!”    
    罗明心里明白:博古指的是在“宁都会议”上被剥夺了军权的毛泽东。    
    罗明是条汉子。他昂起了头,不肯屈服,默默地承受着无休止的批斗。有人还扬言要将他“枪决”……    
    在“左”倾中央的高压下,反“罗明路线”不断扩大、升级,福建省一大批资深领导人也遭受“无情打击”:张鼎丞、谭震林、郭滴人、刘晓、陈荣、游瑞轩、杨海如、霍步青、李坚贞、方方等,纷纷被撤职、调离、批判……    
    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呢?    
    罗明后来回忆说:“他们反对‘罗明路线’,实际上就是为了反对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路线。为了‘杀鸡吓猴’,就在我身上大作文章。”    
    毛泽东后来在《七大工作方针》中说:“反罗明路线就是打击我的,事实上也是这样。”


第二部分 祸起萧墙逆境相知第12节 所谓“寻乌事件”

    福建反“罗明路线”的2月恶风,3月间又刮到了江西苏区。    
    “左”倾中央领导人发明了一个时髦的政治术语:开始叫“会寻安的罗明路线”,矛头对准会、寻、安中心县委书记邓小平;后来又升级为“江西罗明路线”,矛头转向邓小平后面的江西省委。    
    罗明曾对此感到诧异。他在受审时看到中央局机关刊物《斗争》上曾刊登一篇《罗明路线在江西》的文章,就斗胆询问中央局宣传部长、党报委员会主任张闻天:    
    “我没有到江西工作过,为什么说‘罗明路线在江西’?”    
    张闻天回答说:    
    “江西省委的错误,同你的错误一样,所以也这样批。”    
    这是怎么回事呢?事情的起因要从所谓“寻乌事件”说起。    
    1932年11月下旬,邓小平正在会、寻、安中心县委书记的任上聚精会神地工作。由于会、寻、安三县地处边陲,环境险恶,国民党粤军陈济棠部在会、寻、安苏区的东、南、西方面,都驻有重兵。东边武平、上杭、蕉岭一线,驻有粤军第二纵队独立第一师;南边吉潭、牛斗光、留车、平远一线,驻有粤军第二纵队第七、第八师;西边信丰、南康、大余一线,驻有粤军第一纵队余汉谋部4个师。敌人对会、寻、安苏区形成三面包围的态势,而且虎视眈眈,觊觎着中央苏区的南线地盘,不断出动部队骚扰进犯。    
    粤军统帅陈济棠虽然与蒋介石有矛盾,但在进攻红军和中央苏区这点上是有共同利益的。陈济棠在蒋的诱逼下,达成默契,正式就任国民党赣粤闽湘边区“剿匪”副总司令。    
    当时,原活动在会、寻、安一线的红军独立三师、六师已组建为红二十一军开往北线参战。守卫会、寻、安苏区的兵力实际上只有江西军区第三分区游击大队100余人和三县的地方游击队、赤卫队。这些地方游击队、赤卫队,号称数千人员,装备上都是土枪、马刀、梭镖为主的一类武器,战斗力很弱,根本无力抵御国民党正规部队的大举进犯,何况敌人有几师之众的重兵!    
    是年11月下旬,国民党粤军利用红一方面军主力在北线发动建黎泰战役、南线空虚之机,向会、寻、安苏区发动攻击。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寻乌地处南端边陲,既无主力,又无援军,粤军第八师占领了寻乌县城。    
    寻乌失守了!这在当时不足为怪。因为边区一般都是不稳定的,敌进我出,我出敌进,进进出出,来来去去,是很频繁、很正常的事,只要保住了有生力量,无须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况且,寻乌失守后,邓小平及时地在筠门岭召开了会、寻、安三县县委书记、县苏主席、军事部长联席会议,研究和部署了新的军事行动,决定进一步开展游击战争,不断袭击和骚抗敌军,有计划地领导群众实行“坚壁清野”。    
    可是,“左”倾中央领导人一听说寻乌失守,就大动肝火,认定是邓小平的“逃跑退却的机会主义路线”,是“会、寻、安的罗明路线”,是“白军团匪进据寻城的事件”!于是,揪住所谓“寻乌事件”不放,开展了一场批判邓小平的“残酷斗争”!    
    首先,“左”倾领导人于1933年2月23日在《斗争》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什么是进攻路线》的署名文章,拉开了斗争的序幕。文章从“左”的观点出发,认为“许多的地方党部对于进攻路线的执行,表示了不可容许的机会主义动摇,甚至完全走到相反的逃跑退却的机会主义路线”。文章首次在中央的党刊上点名批判会、寻、安中心县委犯了所谓“纯粹防御路线”的错误,指责“会寻安长期陷在纯粹防御的泥坑中”,以至“会寻安方面,则产生白军团匪进据寻城的事件,使群众受到敌人的摧残”,并提出要“反对一切机会主义的动摇,反对机会主义逃跑和纯粹防御的路线,反对对于这些路线的调和”。文章把寻乌失守称之为“白军团匪进据寻城的事件”(即后来史称的“寻乌事件”),判断事件的性质为“纯粹防御路线”,是“逃跑退却的机会主义路线”。这预示着中央局即将在会、寻、安地区发动一场反“纯粹防御路线”的斗争。    
    果然,3月下旬,中央局撇开江西省委,直接在筠门岭倒水湾召开了会、寻、安三县党的积极分子会议。中央局代表主持会议并作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