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之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伟人之间-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果然,红军攻赣战役,历时33天,久攻不克,以失败告终。在攻赣战斗中,红军伤亡3000余人,10余名师团干部牺牲。    
    3月初的一天,项英奉命快马来到东华山,请毛泽东下山议事。毛泽东策马疾行到瑞金红军学校,通过红校电台与朱德取得联络,部署撤围。    
    3月7日傍晚赣州撤围,部队转至赣县江口一带休整。    
    毛泽东参加了由周恩来主持的江口会议,总结经验教训,研究红军新的军事行动。    
    在红军发展方向上,中央局成员有不同意见。有人提出红军应“夹江而下”,夺取吉安、抚州、南昌;毛泽东却力主东征入闽,攻取漳州。    
    经过一番争议、权衡,4月1日,周恩来在长汀主持召开苏区中央局会议,批准了毛泽东的东路军漳州战役计划,并同意毛泽东以中央政府主席身份,随东路军入闽,指挥作战。周恩来、朱德等移驻长汀,调动部队,筹措物资,保障东路军后勤供给。    
    4月10日,毛泽东和林彪、聂荣臻率领以红一军团为主体的东路军攻克龙岩,直下漳州,红五军团亦从赣南调来赶到前线。4月18日,东路军兵临漳州城下。    
    漳州之敌,不堪一击。红军发起攻击后,很快就在天宝、南靖一线歼灭张贞师主力两个旅,旅长杨逢年“弃袍割须”,泅水出逃,红军俘敌1600余人,缴枪2300余枝。敌师长张贞见大势已去,率残部逃往诏安。20日,东路军胜利进占漳州城。    
    红军在漳州筹款100余万元,这笔款子后来成为苏维埃国家银行创办的基本金;还缴获敌人两架飞机及大批军需物资,其中一架飞机修好后飞回了瑞金;还扩充了部队1000余人,拓展了闽南游击根据地。红军入漳后,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深得民众好评。    
    尤其让毛泽东欣喜的是,红军在漳州意外地获得《资本论》《两个策略》《论“左”派幼稚病》等马列著作及一大批报刊资料。毛泽东令人将其全部搬回瑞金,后来中央教育部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苏维埃中央图书馆。    
    漳州大捷,威震闽南。漳州的老百姓纷纷传说:“红军有仙人指点,在张贞49岁的时候,在4月19日这一天,打掉张贞的四十九师,占领漳州49天,焉有不胜之理!”    
    红军的“仙人”,就是毛泽东。    
    漳州老百姓如是说,朱德总司令也这样说。    
    1964年2月9日,朱德曾忆及这段历史,赋诗一首云:    
    不听仙人指,寻求武夷巅。    
    越过仙霞岭,早登天台山。    
    赣闽成一片,直至杭州湾。    
    出击求巩固,灭敌在此间。    
    朱德解释此诗说:“这首诗第一句以下的各句,都是毛泽东当时的指示精神。1932年春,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推行攻打中心城市的错误方针,当时以红军一部攻打赣州,结果没有打下来。毛主席针对这种错误方针,提出向闽浙赣地区前进,在那里发展农村根据地。但这一正确主张,未被采纳。”    
    的确,红军攻克漳州,是毛泽东“出击求巩固”战略思想的胜利。当然,“出击”的地域和方向要正确选择,因地而定。出击赣州,就错了;出击漳州,才是正确的。一字之差,两种方针、两种结果。打赣州,久攻不克,吃了苦头;打漳州,马到成功,尝到甜头。这是什么原因呢?    
    东路军的将士们在归途中议论、分析、比较,终于渐渐悟到了“战略”二字的真谛,无不佩服毛泽东的军事韬略!


第一部分 苏区聚首风雨同舟第9节 邓小平在会、寻、安

    漳州大捷后,毛泽东随红军东路军回师赣南,在大余、水口一线与敌作战,拓展红色区域。邓小平奉调就任新职。    
    1932年6月,中共江西省委根据苏区中央局关于粉碎敌人第四次“围剿”与党的紧急任务决议的精神,决定建立会昌中心县委(即会、寻、安中心县委),以加强对中央苏区南线中心阵地会昌、寻乌、安远三县的领导。6月下旬,会、寻、安中心县委在会昌筠门岭倒水湾正式成立,三县100多位党的活动分子参加了会议。邓小平受命担任会、寻、安中心县委书记,并兼任江西军区第三分区政治委员。会、寻、安中心县委上属江西省委(省委书记李富春)领导,下辖会昌、寻乌、安远三个县委,机关设在会昌筠门岭笃下。    
    会昌是中央苏区的南大门。会、寻、安三县鼎立,构成中央苏区的南线屏障,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然而,这三县都是边区、新区,工作环境比较艰苦、险恶。正如小平同志后来回忆所言:“三县都是中央苏区的边区,赤白对立很厉害,我们自己的武装每县只有百几十人的独立营,人民武装(赤卫军)的枪支很少,由于‘左’倾的经济政策,商店大都关了门,财政经济也很困难。”(《我的自述》)三县之东南方,皆是国民党粤军重兵驻防之地。会、寻、安三县苏区是否巩固,南大门、南线屏障是否安全,直接关系到中央苏区和中央党、政、军首脑机关的安危。    
    面对这种困境,年仅28岁的三县中心县委书记邓小平,肩负重任,意志坚定地为开拓和创造三县边区的新局面而斗争。他,犹如一擎天大柱,独当一面,支撑起苏维埃共和国的南天一角!    
    他率部来到三县的中心区域——筠门岭。    
    筠门岭又称“军门岭”,地势十分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古诗云:“长沙小密垒空空,各寨遗名指顾中。洋口峡收三县水,军门岭纳百蛮风。”这里不仅是三县通往中央苏区的交通要道,也是赣南通往闽、粤乃至南洋的咽喉之地。    
    邓小平一行将中心县委机关设在筠门岭笃下一幢朱氏民房里。邓小平有时住在笃下,有时住在二里路外的芙蓉寨。中心县委除邓小平任书记外,由罗屏汉任组织部长,廖醒中任宣传部长,张谨瑜任妇女部长。    
    邓小平率领中心县委一班人,大力开展了艰苦卓绝的工作。    
    ——迅速发展地方武装,大力开展游击战争。会、寻、安地处边陲,没有一定实力的地方武装,是很难立足和巩固三县红色政权的。邓小平一上任,就首先狠抓地方武装建设,仅7、8、9三个月内,三县地方武装就由三四百人发展到13568人。其中,会昌游击队390人,赤卫军4970人,模范师2529人;寻乌赤卫队721人,模范营1239人,模范少队635人;安远赤卫军2267人,模范少队520人,工人赤卫军35人,游击队262人。在发展武装力量的同时,邓小平和中心县委还率领地方武装攻击三县靖卫团匪、地主土围数十次,毙敌100余人,俘敌200余人,缴枪350余枝。1931年冬,邓小平、罗屏汉率领地方武装配合红军独立三师,攻打闽赣边的乌鸦泊、官丰、膳坑等地,消灭了细八哥、郭发贵、大头五等反动靖匪武装大部,恢复和建立了当地的革命政权,打通了会昌与武北的联系。    
    ——发展党的组织,健全党的领导机构。党是苏维埃运动的旗手。邓小平针对过去三县“拉夫式的拉老头子老实人”入党、“党内充满老年暮气”的倾向,注重“发展工人雇农苦力”入党,改变党员的成分,在此基础上整顿、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从6月到同年底,会昌党员发展到2500多名,乡党支部82个,区委13个;寻乌县党员2000多名,乡党支部45个,区委7个;安远县党员1400多名,乡党支部16个,区委5个。三县党员共6000余人,乡党支部143个,区委25个。在党的生活方面,以《新党员训练大纲》教育和训练党员,取得“相当的成绩”,尤其是“相当的发展了党内思想斗争、自我批评的精神”;在党的作风方面,纠正了过去“党包办苏维埃的现象”,开始注意“建立正确的的党团作用的领导”。这些,都是当年会昌中心县委向苏区中央局的报告中记载的。    
    ——深入进行土地革命。据当年《会昌县委七八九三个月报告》称,自邓小平主持会、寻、安三县工作后,“土地斗争较前深入了。许多的贫苦农民能起来参加分田与打土豪,现全县的土地正在进行重新分配”;发动群众的工作,“有相当发展和深入”,“各乡都组织了调查土地委员会与分田委员会”;在分田过程中,曾出现“拿富农也乱打,甚至打到中农贫农身上去”的现象,邓小平和中心县委都及时地进行教育与防范,使三县的土地革命得以深入、健康地开展,大都在1932年底顺利完成。    
    ——狠抓工农业生产。邓小平与中心县委、县苏维埃政府组织犁牛站、犁牛合作社,帮助农民调剂耕牛余缺,动员广大妇女下田参加农业劳动,组织农民兴修水利,开垦荒田,积肥换种,1933年三县农业生产喜获丰收;同时还组织各县有计划地恢复和发展刨烟、造纸、制糖、染布、造农具、烧砖瓦、烧石灰等;还开办了小型兵工厂,修理枪枝,制造子弹土炮,供应红军和地方游击队;大力支援苏维埃中央政府中华钨砂公司在会昌的铁山垅和安远的仁凤山开办的钨矿生产,要求这两县的党政组织要像支援前方打仗一样,支援国家矿山建设,做到要人给人,要物给物。    
    ——扩红优属,推销公债。在扩红突击运动中,邓小平坚持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强调党团员、干部带头参军,反对强迫命令和欺骗、贿买行为。为此,会、寻、安三县的工会、妇女、少共等群众团体组织了宣传队、游艺团、“提灯”大会等,动员青壮年男子参军参战。仅会昌一县,1932年7—12月就扩大红军784人。邓小平还亲自带领县委干部走访红军家属,帮助红属解决劳力、耕牛等实际困难,发展生产。会、寻、安三县还响应中央政府的号召,掀起推销革命战争公债的热潮,并提前超额完成任务。第一、二期共推销20万元,仅会昌县就超额8000元。在完成推销公债任务后,三县工人又开展了退还认购公债票活动,自愿无偿支援革命战争。    
    ——健全群众组织,实行赤色戒严。邓小平对边区三县的群众团体工作颇为重视,“改进和健全”了工会组织,指导订立劳动合同,维护工人的经济权益;“重新整理”了反帝拥苏同盟;发动妇女“争取特殊利益的斗争”;组织赤少队站岗放哨,实行赤色戒严,仅会昌一县就有39个步哨,49个查路票站。    
    ——推行干部礼拜六义务劳动制度。据刘质彬《回忆会寻安中心县委和粤赣军区的一些情况》所言,“邓小平亲自带领县委干部到桥东劳动,大家唱着歌:‘共产儿童团,实行礼拜六,帮助红军家,各做半天工……”由于邓小平的倡导,三县苏区干部密切联系群众,体察民情,蔚然成风。    
    ——重视文化建设工作。1932年8月间,会、寻、安三县共办起73所列宁小学,苏区儿童入学率达90%;三县各区、乡还设立了俱乐部、剧社、演出队,经常演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    
    总之,从1932年7月到1933年3月,邓小平在会、寻、安中心县委书记的任上,以勇于开拓的胆略,求真务实的姿态,雷厉风行的作风,卓尔不凡的才能,做出了显著的政绩,赢得了会、寻、安三县苏区人民的信赖和拥戴。    
    邓小平在会、寻、安的所作所为,都是按照“红都”瑞金的样子和毛泽东的教诲去做的!正因为这样,邓小平与会、寻、安,结下了不解之缘。    
    福兮,祸兮,都在这块红土地上萌生……


第二部分 祸起萧墙逆境相知第10节 毛泽东赋闲汀州卧龙山

    自古雄才多磨难。正当毛泽东、邓小平雄姿英发,为巩固和发展中央革命根据地竭智尽力的时候,“左”倾阴霾笼罩中央苏区上空。一股恶浪汹涌袭来,两人竟双双“落难宁都”:毛泽东在宁都小源村被撤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军职,在汀州赋闲三个月;邓小平在宁都七里村被罢免了江西省委宣传部长之职,并承受了生活上的种种痛苦。“疾风知劲草”,他们是如何面对厄运和困境,从相识到相知的呢?    
    宁都会议后,毛泽东赋闲汀州卧龙山    
    正当邓小平在会、寻、安深入拓展红色区域的时候,毛泽东于1932年10月在“宁都会议”失去军权,被解除了红一方面军总政委一职,靠边了。    
    历史,铸就了一个大错误!    
    1932年10月上旬,苏区中央局在宁都小源榜山翁祠召开扩大会议(即宁都会议)。会议根据“左”倾中央的指令,集中批评了毛泽东“反对攻打赣州”等所谓“右倾”错误,并开展“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决定撤销毛泽东的红军总政委之职,召回后方专做中央政府工作。会上,后方中央局几个同志声嘶力竭,劲头很大。周恩来据理抗争,顶风而为。他不仅替毛泽东解释、辩护,认为“泽东积年的经验多偏于作战”,“如在前方则可吸引他贡献不少意见,对战争有帮助”;而且力主毛泽东留在前方,并提出了两种方案供会议选择:“一种是由我负责主持战争全责,泽东仍留前方助理;另一种是泽东负责指挥战争全责,我负责监督行动方针的执行。”    
    由于“左”倾错误的盛行,这时的毛泽东尚不能取得中央局的全权信任,会议通过了周恩来的第一种方案,但最后又以批准毛泽东暂请病假为由,要毛泽东回后方工作,必要时到前方。10月26日,临时中央致电苏区中央局,正式宣布撤销毛泽东红军总政委职务,任命苏区中央局书记周恩来兼任红军总政委。    
    毛泽东又被解除军权了!    
    他满怀惆怅,离开了他熟悉的红一方面军,离开了他习惯的军旅生涯……    
    战争年代,失去了军权,就失去了实际领导权,就没有说话的分量,这是谁都清楚不过的。真难为周恩来了,他在毛泽东被解除军权的通令发出的第三天,在战役计划上还署了毛泽东的名字,还特意注明了一行字:“如有便,请送毛主席一阅。”周恩来真是用心良苦啊!可是,这又能怎么样呢?    
    宁都会议后,周恩来特意来到毛泽东的住地黄泥草屋,探望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