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宁玛派+刘立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藏传佛教宁玛派+刘立千-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等。

    要门部的彻却和妥噶两大法门,均为解脱成佛之道。彻却在求悟心体--空分,本
净之实相,妥噶求见心相--明分,元成之光明自显境界。“彻却悟法尔本自真空之法
性(心)如母;妥噶见元成本来清净之法界所显妙有(境)如子”(《大圆胜慧》24页)。
它们是母子关系,两大要门均不可偏离。所以要门部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即真空妙
有二者结合成为明空双运,以求达到即此肉身圆满现证三身境界。

    要门部的修法要点是先求见性修彻却法,明悟自心本性,随即修妥噶法,通过光明
现证三身自显境界,空五蕴而证光明之身。但凡显现皆应视为法性之游戏,远离取舍欣
厌之情。

    总之,心部、界部、要门部为大圆满三部。三部都求证本心实相,但各有侧重不同
。心部着重心体本净的空分上,界部着重在心性光明的明分上,要门部是二部的结合,
为明空双重。虽各自重点不同,但讲明的非不要空,讲空的非不要明,明空必须双融无
别,方能契合本心实相。大圆满讲本净心体具有三个双融无别智:体空而有觉,觉空无
别;空而能明,明空无别;空而能现,现空无别。无别就是不二。由于众生妄执,使双
融分离,起惑造业,遂轮流生死。故提出觉空、明空、现空三个双运,来达到觉空、明
空、现空三个无别,使对立统一,还它法性本然,如此方能获得究竟解脱。即身即证普
贤之位,或达十三最上智地。

    关于大圆满的因、道、果建立。一般是由上师直指,汝现前一念,未被轮回涅盘染
污,明空妙觉,即是本有佛性,是为因位;随心自在,任运无为,顿悟顿修,是为道位
;彻底清除一切烦恼,圆满一切功德,现证菩提,是为果位。其它说法尚多,就不细谈
了。


三、 宁玛派的教法特点

    宁玛派的教法全部包括在九乘三部之内。九乘中之大圆满法大多是公元12-13世
纪时才弘传出来的伏藏法门,其余的都是继承公元8、9世纪所译的经典。

    九乘中显三乘和外密三乘的教法,是西藏各派共同承认的,没有新旧派别之分。内
密三乘的无上瑜伽则有些差别。旧派的摩诃瑜伽约当新派的生起次第,阿鲁瑜伽约当新
派的圆满次第。但旧派的生起次第中也有风脉明点的修法,圆满次第中也有观修事相。
看来这些反映了早期印度密教的面貌,那时的密教尚未发展到如后来那样系统完整。

    三大瑜伽中最后一种瑜伽为阿底瑜伽,即大圆满的三部,为宁玛派的特法。

    其特点表现在见解方面,大圆满主张顿悟一心,即悟此现前本体清净,本性光明的
这个心。心不只是空寂而且具有光明,明而又空,心体空是空,心性光明是有,心无体
故非有,心有光明的性能和作用,故非无。所以,他们说的心是非空非有的。所说的心
性光明,这光明是气所化,气是物质,属四大元中风,气心中合而为一的,绝没有单独
的精神孤立存在,故心有精神的一面,也有物性的一面。他们说从本以来就存在空有二
分,色心(心物)二分,这是法界的本然,格鲁派派说,无论色、心二法皆是因缘和合,
假名安立,一切法皆是自性本空,空无有得,若有所得,则只有名言概念;若说心有空
的一面,又有有的一面,这就是自性实有论。大圆满派说偏于有者落于实,偏于无者落
于空。正是这种非空非有,使它既不落在空的一边,也不落于有的一边,二者结合起来
,才是远离二边的中观正见。

    宁玛派所说之有,似非自性实有。他们的轮回涅盘无别见,就是说轮回涅盘虽有,
但此二皆非谛实实有,故在法性中,二者本无差别。连佛的三身所显,他们也不承认是
法尔真体(《大圆满慧》171页)。他们认为一切诸法皆空无有体,体空中不妨有妙有,
妙有中不妨是体空,空有二者必须双融才是中道,不单独强调空性。大圆满主张圆悟一
心,既要能从有到空,还归法性;又要能从空到有,大用流行。如此才能融万有成一昧
,获得自在解脱。宁玛派的见解,与噶举、萨迦等派颇相近,与格鲁派则大相径庭。

    宁玛派承认众生是佛,这明而又空的明空妙觉就是佛心。佛与众生只是迷悟之差,
明空妙觉无二无别。格鲁派不承认众生是佛,说众生心有染污,离垢清净始有成佛的可
能性。宁玛说众生本心本自清净。格鲁派不承认心体本净,说凡夫不可能有本净的心体
,更不承认心体是明空妙觉。内地禅宗只提见心的清净部分则为见性,也不提明的部分
,更不提修报化二身之事,怕着相起执。

    在起修方面,宁玛派说只要顿悟一心,自性元成,一切具足,不假修造。格鲁派反
对本具之说,说从色乃至一切种智(佛),一切皆由因缘所生。成佛要创造条件,培积福
德和智慧二种资粮,长时修行,由种种因缘聚合方能证得,没有天生的自然佛。宁玛派
说见性就要见到心的明空两分,见空性证法身,见光明证报化二身。这光明是自心本有
,不是由修造来的,故只有顿悟,纵修亦不可得,密宗许即生成佛。而且还可即身成佛
。若众中不具备成佛之因,即生即身如何成佛,无因岂有果?

    宁玛派对起修主张顿悟,悟后只采用无作任运随心自在之行,不用有功用法门,不
承认用观察修法【123】能见自心实相,因为实相是离言绝思的,哪里容得凡情去推度
计量。格鲁派说任运修习,不加分别,是修无念法门,与支那和尚所说无异,这是入无
想定。宁玛派所说无念只是手段,并非目的,不是什么也不想,是要你歇息妄想,绝对
无念是不可能的。永离所缘真体自现。正如禅宗说的“心心不触物,步步无处所”。心
不沾在那一点上,就是无念。但不是安住修【124】,不走由定发慧的路子。他们认为
本有自然智慧(妙觉),只能内证,不是修来的,离言实相,必须无念无想之心方可冥合
亲证。

    在依光明修幻身方面,密宗新派,如噶举、格鲁多修无上瑜伽的圆满次第。如金刚
诵、三远离使生命暂停活动,出现死有光明,又由光明逆转起幻身来修报化。还有修空
色、入乐空大定起幻身,这仍要修圆满次第的风脉、明点法,引生俱生大乐智,证成俱
生大乐身,这些都是有功用的法门。宁玛派三大瑜伽中摩诃、阿鲁两大瑜伽也要用有功
用之双身法,独大圆满派认为光明中本具三身,只要无作任运,三身境界自然显现,再
以光明化精五蕴和粗色尘,在光明中解脱,身则成为虹身,不取男女双身之法。说这才
是全无功用的最上法门。

    对“光明的概念”,显密诸宗的解释各有不同。显教说凡能自证其了别的境界之心
,则说为光明,或说真实空性之心,则说为光明(《知识总汇》下257页)。这些说法认
为光明是比较抽象的。大圆满所说光明则是具体的事物。说心体不只是抽象的精神--
无相、空,而还具有光明的本性--有相、不空(《知识总汇》上263页)。光明能显境
界,属现分(《知识总汇》中755页)。

    密乘说外世界(物质世界),则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所组成,有情的生命也是
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组成。“六大”中前五种为物质,后一种精神。密乘
说人的生命一开始就是最微细的风心【125】进入母胎,显教只说是抽象的识(心),怕
提到物。风是四大元之一,其精微物质能放射光明,瑜伽行者在修定中见到人思维时心
间亦在放光。所以说心不是绝对无相的精神,也有有相的物质作基础。抽象的精神必然
有依托物。气是心的载体,“气为心马,心乘气行”,这是西藏密宗新旧各派所共同承
认的。

    光明是属于物质的,显教避而不谈除心而外还有物的存在。禅宗人说“心也非空如
虚空”,说“原来不空,明明不昧。曰:作公生是不空之体?曰:亦无相貌。言之不可
及”(《禅意》138页)。因为这是离言法性,非言语可表,或说心无相,说光明岂非着
相?心无相是就凡夫之眼来说的,光明是智眼所得(《智者喜筵》上356、358页)。

    心性光明,心非空无有物。近代气功师实践证明,思维活动能传递信息,带电磁波
,可见宁玛派说心不是空的抽象的精神,是有根据的。不过密宗所说的色(物)是指最精
微的妙色非粗陋色尘。

    最后还说几句,宁玛派的教法是古老的,晚期出现了伏藏法,与早期经典说法略有
不同,可见它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尤其是出现了《大圆满》的三部伏藏,比早期经典
的《心品》要充实得多。

    新派发展起来后,就人人提出宁玛派的教法是否纯正的问题。无可否认,吐蕃时期
莲花生入藏传授密法时,受到了当时藏地固有苯教的抵制。佛教为了能够在藏地立足,
便顺应了当时藏族人民固有的信仰习惯,在下三部密法中收入了一些苯教供祀鬼神的东
西【126】。若按上部密法如大圆满的教义来说,它是心宗【127】,不崇拜鬼神的。


注释

    【1】前弘时期:西藏佛教的发展分为前后两大时期。前期公元8-9世纪,佛教极
为兴盛,称为前弘;后期在公元11世纪,佛教经过毁灭之后又复兴起来,称为后弘。
    【2】禁佛:指达磨赞普禁止佛教传播的灭佛事件。
    【3】《青史》:桂·迅鲁白著(藏文本),1985年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
    【4】热巴坚王:(804-836年)吐蕃王朝第八代赞普。
    【5】《甘珠尔》、《丹珠尔》:即通称的大藏经。
    【6】达磨赞普:吐蕃王朝最末的一位赞普,或称朗达玛。
    【7】《西藏王臣记》:五世达赖嘛著(藏文本),1980年民族出版社出版。
    【8】金刚乘:密乘之异名,喻教法之坚利如金刚,在一切乘门之上。
    【9】一切智者·耶桑孜巴:即桂·迅鲁白,一切智是他的尊号,耶桑孜巴为他的
别名。
    【10】律乘教法:即戒律之教法,是弘扬佛所制定各种戒律之乘门。
    【11】赤松德赞王:(730-786年)吐蕃王朝第五赞普,他与其祖松赞干布、其孙赤
热巴坚三位都是弘扬佛教的赞普,合称为法王祖孙三代。
    【12】《摩诃、阿鲁、阿底三大瑜伽》:摩诃瑜伽,梵语是以生起次第为主,结合
求悟与真实义谛二无分别智获得解脱之法门;阿鲁瑜伽,梵语,是以胜慧为修悟界觉无
分别智的法门;阿底瑜伽,梵语,即大圆满法门,求悟本来是佛,即此义上获得解脱的
法门。三瑜伽属无上续部。
    【13】《经·幻·心》:若按九乘次序,应是《幻·经·心》。幻部属九乘中第七
乘的摩诃瑜伽;经部属第八乘的阿鲁瑜伽;心部属第九乘的阿底瑜伽。
    【14】《汉藏史集》:班九桑布著(藏文本),1985年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
    【15】赤扎喜孜巴王:为吐蕃王裔,白柯赞之子、沃松之孙,公元10世纪时人。奴
隶起义后,吐蕃王朝完全崩溃,他自据雅隆为王,开创了雅隆觉阿王系。
    【16】大钵阐布:为当时僧人参与政治而又有地位者的一种称号。
    【17】《智者喜筵》:保沃·祖拉称瓦著(藏文本),1986年民族出版社出版。
    【18】拉结·邬巴隆巴:拉结,意为医生。邬巴隆,地名,在西藏南木林境内香曲
河谷内。素·释迦炯乃即在此地出生,所以人称他为邬巴隆巴。
    【19】《大圆满法》:是宁玛派九乘中最上乘,是悟心见性的法门。内分心部、界
部、要门部三部。心部专重悟心显发自然妙智,成就法身;界部由妙智起现光明法性境
界,成就报身;再运用要门部无作任运的特殊方便,契合要点,即可现证三身,是急速
成佛的最高方便。
    【20】《心品》:是大圆满法门中最早的经典。
    【21】《绛地》:以昂仁宗为中心的藏北大草原之通称。
    【22】噶陀寺:在今甘孜自治州白玉县境内,公元12世纪时嘎挡巴·德协建。
    【23】邓坝:拉萨至堆隆一带的总称。
    【24】藏堆:即后藏上部,为彭措林和谢通门等地方的总称。
    【25】芒噶和南北拉堆:芒噶,拉孜以南的一带地方,接近尼泊尔。北拉堆,拉孜
西以昂仁宗为中心的一带地方。南拉堆,萨迦西以定日宗为中心的一带地方。
    【26】邓隆塘卓玛:邓即邓柯,在今甘孜州的石渠县。隆塘卓玛,庙名,公元7世
纪时松赞干布建。
    【27】《金刚桥》:为界部中修明空双运智证虹霓身的重要教授。
    【28】宁提:是心要的意思,说此法门最为精要。
    【29】空行:有男女之分,一般多是女性。如虚空天女、护法女神、佛母、密乘中
的明妃。或者是妇女修瑜伽行者和具有德相者的称号。
    【30】夏拉康庙:在西藏墨竹工卡东北的拉萨河旁,公元9世纪娘·丁增桑布建。
    【31】央提:央提意为精要之精要,即至精之意。
    【32】洛扎昆庭、扎森摩八吉、马沃角:洛扎昆庭,寺名,在西藏山南洛扎县境内
;扎森摩八吉,在洛扎东部乃西境内;马沃角,在措美县当许区。
    【33】敏珠林:寺名,在今西藏扎囊县藏布江南岸,公元1646年建。
    【34】多吉扎:寺名,在今西藏贡噶县境内,建于公元16世纪末期。绛地领主扎西
多吉建。
    【35】三业行:断身、口、意三造作不善事。身三不善:杀生、偷盗、邪淫;口四
不善:妄言、两舌、恶口、绮语;意三不善:贪欲、嗔志、邪见。
    【36】十二头陀苦行:持粪扫衣、但持三衣、但持毳衣、但一座食、次第觅食、不
作不余食、处阿练若、常住树下、常露地坐、常住冢间、长期端坐、随处坐。用这十二
种苦行来对治衣、食、住的贪恋。
    【37】四谛十六观法:四谛:苦、集、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