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宁玛派+刘立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藏传佛教宁玛派+刘立千-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事续为花蔓、水、冠三灌顶,行续加玲杵二灌顶,瑜伽续在此上还加不退转金刚阿奢
黎灌顶和秘密灌顶等。关于授三昧耶戒,三种续部各依本尊不同,授戒内容也不相同。
灌顶后,认为已成熟相续【58】,可以传授密法,讲解密经,以及指导实修等(《知识
总汇》中601-603页)。

    三种续部的正行。事续部有观修《六天法》【59】。六天总摄为字(咒字)、印(印
契)、身(佛像)三者之中,即三密之中,以此持心,便可契入佛的三密(《知识总汇》
中596、601页)。除修种子字、手印、天身外,还有住心于火的三摩地,住心于声的三
摩地,此二为有相瑜伽。无相瑜伽,即观声后悟自性空获得解脱【60】(《知识总汇》
中586、588页)。

    行续部的观修亦分有相修、无相修。有相修,即修《六天瑜伽》、《四支念诵》【
61】,与事续相同。不过修六天瑜伽要结合天、曼荼罗、密咒等十真实【62】而修,由
此可以悟入真实性。照宁玛派的说法,事续所谓的真实性,即悟明空离戏之智【63】,
一切显现皆是清净智慧之所显发,这是诸法法性,不过此种真实性还不属于自然智慧之
所显之真实。无相修,即修空性与大悲双运。入、住、起修胜义菩提心【64】。行续的
真实性即由灌顶加持之力观胜义中一切法无戏论,在世俗中观一切皆为金刚界天尊【65
】(《知识总汇》中597页)。

    瑜伽续部观修法,修《四大印》、《四瑜伽》【66】、《五现证菩提》以及修有相
的二胜事业【67】和修无相的有分别、无分别二种智【68】(《知识总汇》中605-608
页)。

    三种续部在修念诵观想的同时,也有风息瑜伽【69】。下三续所修法只是调息收心
,使息及分别心【70】不向外流散,摄持于内则可除去耽着凡庸境界,自身能明现为天
身【71】,并可坚固此慢。认为息是心马,若能内摄,则心亦自然摄持而住,能快速进
入三摩地(《知识总汇》中589页)。

    三续部在正行前所修之风息法与无上续部所修瑜伽法有所分别,正行后都有修求悉
地【73】法,悉地总分为胜共二种。共悉地修求世间成就,如得天眼等神通,不共者则
求速历地道【74】而至五部刹土中或三部持金刚道中成佛。

    以所有密宗,不是只修密法,不修显教。在修密之前都有显教的观修前行作为引导
,以便有个思想基础。如依显教,要观人身难得,观无常业果,发出离心,发菩提心等
等。宁玛派就有隆钦宁提的《普贤上师口教》的前行引文,正行有仪轨【75】,依仪轨
作法事。各部有各部的仪轨,各尊有各尊的仪轨,仪轨是实修的轨范。其它还有分支仪
轨,如修供祀护法神法、供空行法,布施一切鬼神等法事功课甚多。在修法上还应用许
多事相来即事表理【76】,即体显真,求得相应,这是密宗的善巧方便,把佛的果位智
德境界拿到因位作为目标而进行修持,成就佛果。所以密乘又称为果乘,或称金刚果乘
。修佛三密果德,一切所现皆为佛身,一切声音皆为佛语,一切心念皆为佛意,不仅可
以改变凡庸的观念,还能将造作烦恼的三业活动转为清净的佛业之中。这就是转识成智
,化烦恼为菩提的具体作法(《知识总汇》中579、603、608页)。他们相信感应道交之
理,为求急速相应,还应常修《上师相应法》,相信上师祖辈相传,有神密的加持之力
。宁玛派人常说要随时不忘三根本,则可以速得感应。三根本就是上师、本尊和空行,
随时要以三根本作为依怙。

    总之,宁玛派称事续、行续、瑜伽续三部为外密三乘。何以称“外”?因为他们相
信众生是佛,但还不敢自认是佛、自身是佛,对佛我要分高低,不敢承认烦恼菩提皆是
一心而作为在外,故要断要转总向外求。总的原因是外密三乘把胜义和世俗二谛【77】
各分别开,不相系属,其见修等都是外向的,故名为外。又内密三乘何以称“内”?因
为这些乘门把胜义和世俗二谛融摄为一、二无分别,一切世俗皆为是佛智所现,融摄在
一心之中,其见修等都是内向,故名为内(《汉藏史集》438-439页、《知识总汇》中
573页)。

    外三乘续部中,虽有顺佛果德的修法,而无顺三有生死【78】的所治相;有证三身
之修法,而无即身成佛之道(《知识总汇》中580页)。以上显教三乘、外密三乘,共六
乘。在教理方面,新译密咒派与旧译密咒派所说皆同,并无差别(《知识总汇》中735
页)。

    其次,内密三乘是专显内瑜伽最胜三摩地之修法。除此更无过者,故又称为无上瑜
伽,外密三乘还须有一定的苦行,故名苦行明觉三乘。内三乘是通达一切法为现空无别
之妙用,运用善巧方便强制成佛毫无困难,所以又名秘密自在方便三乘,比以下三乘为
高,故名为无上三乘。宁玛派的内密三乘有摩诃瑜伽、阿鲁瑜伽、阿底瑜伽。摩诃瑜伽,
约当新派之生起次第,观本尊坛城,空有双运,重在风息。阿鲁瑜伽,约当新派之圆满
次第,修风脉明点,乐空双运,重在明点。阿底瑜伽,为本派特法,求明见心性之体用,
界觉双运,重在光明。又说:旧派之三瑜伽约当新派的密三乘之父续、母续、不二续。
父续又称方便续,专重俱生大乐智的幻身修法,如《毗卢》、《大幻网》、《密集》等
皆属之。母续又称胜慧续,专重甚深光明之修法,如《胜乐》、《佛平等合》等续部皆
属之。不二续即光明与幻身二者的结合,在宁玛派看来,不二续也是属阿鲁瑜伽非大圆
满法。实际上父续中亦讲光明,母续中亦讲大乐,是交相错综的并无严格的划分(《五
部遗教》361、366页、《智者喜筵》上603页)。

    宁玛派无上三瑜伽分为《经·幻·心》三部,其中的经部《赫鲁迦格布》等续经也
讲说与新派相合的《六加行》【79】、《三次第》之解脱道和《密点》的方便道等要门
。经部的《集经》中之任运修习,幻部的《修部八教》中的《五次第》【80】等讲说与
新派所说法也大多相合,但宁玛派推重者惟在心部的大圆满法(《土观宗派源流》69页
)。

    其次,三大瑜伽之实修。在正修前都要修曼荼罗、入坛灌顶、授三昧耶戒及修其它
仪轨支分。无上部灌顶有外十饶益灌顶、内五功能灌顶、密三甚深灌顶和瓶、密、智、
句四大灌顶来成熟相续,达到实修的条件,然后正修。

    摩诃瑜伽属幻部,其修法按幻网规分为方便道与解脱道二道。方便道中又分上门和
下门,上门依六脉轮【81】修燃滴法【82】,生四喜智慧【83】,下门依阴阳密道而修
,即能于刹那倾强迫生起乐空无分别智而获解脱(《知识总汇》【84】下276-277页)。
解脱道以三智慧抉择二谛无别之正见获得通达,自己心中缠缚自然打开,天法性境界中
获得解脱(《知识总汇》中740-746页、下276-277页)。

    阿鲁瑜伽属经部,其修法以依于智慧圆满次第为主,证悟界觉无分别智【85】而获
得解脱。阿鲁瑜伽方便道亦有上门、下门等修法,其解脱道亦先依于正理,抉择界觉无
别之正见,其次进入实事,入无相无分别三摩地。又修法中还有有广行、无广行【86】
等种种分别(《知识总汇》中748、749、751页)。以上二续部之见,在胜义上,任运住
于离戏本性之中,在世俗上,由本尊坛城之自现,成现空无别。

    阿底瑜伽属心部,即要门大圆满。初悟心体明空,次观光明心用,最后体用合一,
自现元成,则任运无修,自然解脱,说此乃究竟成佛之道。

第二、大圆满三部教义

    大圆满内分心部、界部、要门部三部。

    1 心部。宁玛派大圆满是专门讲悟心的心地法门,与内地禅宗主张见性成佛颇有相
似之处 。但宁玛派是密教,心部讲的心是分作体、相(性)、用三方面来谈的,故与一
般显教所谈的有所不同。

    本派常有三句法语:“心体本净,自性元成,大悲周遍。”(《实相藏论释》29、
31页)。

    三句包括心的体、相、用三个方面:

      体--心体本净,空寂灵明;
      相(性)--自性元成,本具光明;
      用--大悲周遍,随缘显现。

    首先谈心体。心有真心和妄心。真心之体,本性清净,本无垢污,空寂光明。

    心体虽然空寂,并非顽如木石,而是空而有觉,灵知为体,故称自然智慧。

    《知识总汇》中说:“一切心上所显境界,皆是自心的妙用。心性是自然智慧”(
《知识总汇》下289页)。

    这就是说,万有均在心性光明中显现(明),而自心又能灵知不昧(觉)。这现和知都
是心性的妙用,心性空无有体(空),或故名为明空妙觉,或名自然智慧,此乃吾人之真
心。真心是不变不坏,永无生灭的。妄心是由根、境、识【87】和合所引起,是刹那生
灭的。《大圆胜慧》【88】中说:“本然智慧,无来无去,无始无终,甚为希有。众生
无量劫来须臾未离,不变不坏……”(《大圆胜慧》79页)。为什么真心能不生灭?《智
者喜筵》说:“真心不从因所生,不从缘而灭,最初无来处,最后无去处,过去现在皆
是湛然常寂。因其体空,故无生灭。”“即此真性,虽然现轮回涅盘之相,但真体未常
动摇”(《智者喜筵》上551、590页)。此即无生灭之意。

    这个真心之体,既不从因生,又不从缘灭,又非任何所造,虽能现万象,然真体亦
毫不动摇,不变不坏,故能“一物长灵,盖天盖地。”

    大圆满心部认为,心体是觉空无别,这个认识和内地禅宗的看法颇为一致,所谓“
诸法皆空之处,灵知不昧。不同无情,性自神解。此是汝空寂灵知清净心体”(《禅宗
大意》【89】139页)。

    这个灵明空寂之心,佛与众生同具。心部求悟此本空心体,即悟此明空觉性,亦即
是所谓为见性成佛。《普成经》说:“过去诸如来,皆为得见此性而成佛,别无法可修
,亦别无所得,现在及未来诸如来,亦为得见此性而成佛,别无法可修,亦别无所得”
(《大圆胜慧》80页)。

    其次说心性(相)。自然智慧之性,自性元成【90】,本具光明。心性光明能朗照万
象,空寂妙明。此光明与妙用结合,能现一切染净世界。“由于自然智慧妙用之元成妙
光现为轮回涅盘两境相”(《知识总汇》中756页)。

    心体是空寂无生,何以能现轮回涅盘?心体空,并非空无一物,体空而性不空,空
而有明,心性光明,明分不灭,所以能现。心是具有明分和空分两分,空而又明。明分
属于本有,本有则是非空。

    心体本净,何以又能明现染相轮回?染相净相都是由众生迷悟所造成,染净都属一
个根。《大圆胜慧》说:“自然本有光明,明了,则为解脱之根,不明,则为烦恼之根
”(《大圆胜慧》215页),这个根就是本性光明。悟者则见光明净相,迷者则见染相。
如同一白螺,常眼人则见白螺为白色,黄胆病人则见为黄色。胆病愈后黄色即空。白螺
的白色,为白螺所本有,这是空不了的。众生心体除去垢污后,染相则空,净相光明为
心的明分,乃自性本有,这个根是空不了的。

    如果心不具光明,只有空性的空分,则仅能成就法身【91】,单有法身成不了佛,
要法、报、化三身具足,始能圆满正觉,这是大乘显密各宗共同承认的。若心只有空分
,而无明分,则报化二身从何而出?岂能离开自身而另有依据?故体虽空而性不空。心
性光明,光明就是成就二种色身【92】的依据。《大圆胜慧》说:“本来清净自性中不
能化现,本体法性光明有法尔之力,出现色身,”“自然法性、自然光明、无忘无着,
此即报化二种色身之根源”(《大圆胜慧》237页);“空分属法身,光明属报化,三身
均具于一心之中,故光明出现自显三身境界亦属自性本具”(《大圆胜慧》237页)。

    空性是法身,法身是无相。报化是色身,属有相。无相何以出有相的报化?所谓无
相,无虚妄色尘【93】相,非无真空妙有之相(《大圆胜慧》170页)。光明属真空妙有
,是元成的妙色,或称空性妙色【94】。

    光明何以能现境相,光明具有五光【95】。“自性光明具有五光三妙色”(《知识
总汇》上260页)。“内五光为觉性之明显分(明分)”(《实相藏论释》【96】29页)。此
明分之五光能现三有【97】轮回涅盘之相。为一切境相显现之源(所依),称为元成之妙
色。

    此五光又是如何显现为情、器、轮、涅【98】的?按《实相藏论释》说,“觉性自
然智如水晶球,其本净明空广大体中,自性五光元成内显,此内显分,即五大种。从中
起现外显之时,其外境色相,即内五光,犹如水晶之内光,显现为外光。最初起时,以
执为我故,遂垢污五大。迷为情器”(该书31页)。五大元即地、水、火、风、空,此五
属物质,故光明应属于色(物)。不过他们说此色不同一般虚妄色尘之粗色,而称为空性
妙色。

    所以悟心既要悟到心的空分,也要见到心的明分。众生由于无明,使明空分离,悟
心人必须明空双运,使之结合为一,才能彻见自心本性,证得了明空妙觉,才能圆满三
身功德而成佛。

    禅宗不多谈光明,但有时也提到光明。如禅宗古德说:“开显了真实的知见,身心
廓然,没有一切尘垢污染。孤迥迥(体),光皎皎地(相),活泼泼地(用),洞然同于太虚
。”这是从三方面来描述本心实相,其中“光皎皎”三字心然指的是光明,光明虽是本
有,但光明是带物性。由于大圆满是密宗,密宗是色(物)心合一论【99】,故可秘密宣
说心的两分中有带物性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