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宁玛派+刘立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藏传佛教宁玛派+刘立千- 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阐明要旨(见)

    在见解上认识觉性菩提心为一切法之根本。若不了悟明空赤露当下本面,即
为轮回,若了悟者即为涅槃。
    
    一切现象无而明现,境相空寂唯是一界,觉性自体如虚空,明空离戏(26)唯
是一界。境相与觉性二者无别,合而为一,成为“唯一”大明点(27)界。
    
    觉性平等自然智中,一切地、水、火、风、空五大种亦从觉性体中起,觉性
体中现,觉性体中解脱,“唯一”觉性平等性中无有动摇。

    觉性是万法的“唯一”根本。
    
    总结“唯一”觉性。外境所现之一切法皆是觉性本光,如晶中光,知为无灭
之功德后,则远离异取之心,外无所取,内觉性亦通彻赤裸,以证悟故,无能取
之心,境心无二则皆是“唯一”菩提心之本相。

    觉性无体,离言绝思。

    觉性虽现一切,而于一中不动。

(2)总结关键(修)

    在修中总结关键,认识即此现(境)知(心)皆为自然智慧,诸法是“唯一”
一味。

    起现解脱,如水与波,皆为自然智慧之游戏。

    动静不二,即境心不二,无取无舍,自然解脱。
    
    总结密意(28)关键为三要:心境不二平等而住,获得无有破立之密意;悟与
未悟平等而住,获得无有来去之密意;动静不二,迷悟不二,平等而住,获得无
有中边之密意。此三并非有异,其关键在于自明法性中不动,六识放任宽松。

    总摄其义为一解脱。此觉性通彻,本来解脱赤裸,若能证悟则为到达法身边
际之密意。

(3)摄纳为纲(行)。
    
    在一切时中行动上,了知一切诸法皆摄于自然智一界。凡有所现皆觉性本体
中现,均包罗在自然智慧之中。诸边际亦皆包于一自然智中。总之:一切境相三
有轮涅皆摄集于普贤佛母(29)之法性中,于觉性菩提心外无有余法可得,这就是
大圆满。

(4)肯定宗义(果)
    
    肯定菩提心自然智慧是无有始终的,其心要义则为明空赤露,肯定无有能所
二取,皆自然智。外所取境空,仅觉性体中所现,内能执心亦空,觉性觉醒即隐
没无踪。此二本空(30)远离根源,清净犹如虚空。

    肯定觉性超越诠表言说。觉性空寂,无生,无有转变,远离诠表。

    一切轮涅所现皆肯定为菩提心。菩提心空如虚空而无生。觉悟后之所觉,与
最初本觉无有稍分差异。
    
    上面从四个部分来说明菩提心。菩提心无实体相状,其中所现三有轮涅内外
诸法,皆是空无自性,了不可得,一切如幻,故总说为“无有”。空有,色心,
一切相对之法在法性中皆归平等,不可偏执,故说“平等”。空有,色心是菩提
心之体,相,用,三位一体,本自元成,故说为“元成”。最后肯定一切皆为菩
提心体用所摄,故说“唯一”。以上是原书的内容提要。
    

第二部分  个人体会

(一)觉性菩提心三分。
    
    觉性菩提心的实相具有体、相(性)用三分。体─明空,空分;相(性)─
光明、明分;用─周遍化现,现分。
   
    “三有轮涅诸法,本体空寂,自性光明,大悲(妙用)种种化现,是三身本
有妙色,住大元成中。此体、相、用三者名为本元三身”(《实相宝藏论释》
52页)。
    
    觉性体虽空寂,但有光明和妙用,能起现一切万有。觉空为觉性之体,明现
为觉性之用,此三分是统一于一体,是本自“元成”的。体不变而相用随缘。觉
性之体犹如虚空,无为无生,远离因果善恶而恒常不变;觉性有性能和作用,因
此觉性所现具有随缘而变之因果性,有生灭变化,但觉性相同是觉性本体功能,
不随所化而有生灭变化。

    现分为三个方面来论述:第一,体、相、用。第二,统一大菩提心;第三,
如何致迷,如何解脱。

    首先谈体、相、用。
                                                     
                觉性菩提心   
   ┌───────┴─────────────┐
   体           相(性)                       用  
   │              │                          │
  空寂            光明                        周遍
   │              │                          │
  空分            明分                        现分
   │              │                          │
  本净            元成                         │
   │              │  (地水火风空五大种)      │
   │              └─────────────┘
   │                妙光(五光)   │ 妙用
   │                             │         
   │                             │
   体(为万有所依之界)             用(相;用为万有显现之源)
   │                             │
无生;不动;不变            随缘起现(本有显现)(迷悟之本;因
                有风动;随缘变化;世界缘起)
   │                             │妄
   │                     ┌───┴──┐
   │真                 悟(智风)     迷(业风)
   │                     │            │
   │                    净相(佛幻)    染相(众生幻)
   │                     ┕───┭──┘
   空(胜义谛)。。。。。。。。。。。。。。。。。。。。 有(世俗谛)
   │                             │         
   │                             │          
   └───────────── ─┘
                  │               
                           
                 大元成(二谛双融)               



    ①体,觉性之体为空明体,“空”无实体相状,不可认取,无有方分,周遍
一切,妙明真净。

    “觉性明空,无有中边”(31)(《实相论》38页)。

    “觉性菩提心,明空本净,从最初起则是元成,犹如虚空”(《实相论》
38页)。

    空是无,明是有,空有虽有对立,然是法性自然成就,非他造作,故称“元
成”。

    “大圆满自然智,非任何所成,是明空大元成,住于最初本净大界,名为本
位”(《实相论》19页)。
    
    “觉性自身无有实体相状,无有方分,不可以因明,声明(32)求得理解,其
体不可认取,远离言说,无有断常来去,平等,无碍,周遍圆融”(《实相论》
40页)。
    
    “明”指觉性之体虽然空寂,无为无因缘生灭,但非冥顽如木石,有体有用,
有灵知照用“明是自明,明分不灭”是天然成就之自然智慧,即《楞严经》所说
之“精灵光明,清净虚妙”之真心。
    
    “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以来,常住清净,昭照不昧,了了常知”
(宗密大师语)。此心即大圆满所说明空赤露之心。
    
    这明空之心,灵知不昧,就是吾人之觉性,也就是佛性。此觉性菩提心是本
净,本无一物,但它能为万法所依之界,万法皆从此心起,在此心中现,在此心
中灭,作为万法之依处,而非万法之生源,觉性是无为法,是无生的,不是万有
之本体。菩提心如虚空,万有皆以空为所依处,万有均包罗在此虚空之中。
    
    “总之,此大菩提心为一切法之根源或界,如三有情器显现,在虚空中现,
三有轮涅亦在觉性菩提心上现,非有余处也”(《实相论》8页)。
    
    “此明空二者成为一体,双融不二,平等圆融,为觉性明空大元成,称为“
明空离戏之法”(《实相论》69页)。

    《实相藏论释》所谈的觉性菩提心包罗一切,它是超宇宙大心。

    “觉性菩提心外无有余法,故无有能超越此心外者”(《实相论》45页)。

    所谓包罗指“万有”的起、住、灭都在菩提心的范围之内。
    
    “五大种(33)所现,亦依觉性体中起,觉性体上现,觉性体中解脱(灭)。
现为众生,亦是觉性体中起,觉性体上现,觉性体上解脱(灭),故皆是空之本
色(34)”(《实相论》65页)。

    觉性是万有所依之界,万有之生灭现象,虽在觉性之中,而觉性不随“万有”
境相生灭而生灭。
    
    “于觉性体中,一切显现(万有)虽有生、住、灭相,然空体中并无动摇,
如圆镜中现一切影像,圆镜之面并无动摇”(《实相论》24页)。故万有非是
觉性之所生,万有虽有生灭变化而觉性却未尝动摇。
    
    “外一切境相,内分别妄念均有生、住、灭三相,然觉性之体并无动摇,如
海中波涛,虽有起、住、灭三相而海水并无动摇。一切法身本位明空,而现门不
灭,能现三身,然于元成境中亦并无动摇”(《实相论》24页)。

    菩提心作为万有之依处,故不能变动;否则万有失去所依托处。
    
    ②相(性),觉性之相(性)为自性光明,心体空但具有光明的本性。明是
自明,不是由造作始明,如珠宝之光亮,为珠宝所本具;非由它法而使之明亮。
“明”乃觉性本具性德;故能明分不灭;无法阻止其不朗照万有,此觉性菩提心具
有五光三妙色(35)。
    
    “觉性自然智如水晶球,本净明空,广大体中自性五光本自元成。其内显分
即五大种,光外显时,实为内五光,犹如水晶之内光,外显时则称妙色”(《实
相论》53页)。

    “觉性自性(光明)如明镜,其中具有能明现一切之现源”(《法界宝藏论
释》(36)47页)。
    
    “觉性之自性光明,为一切轮回涅槃明现之源,从本以来即是元成,然觉性
之体上并无轮回涅槃可得”(《实相论》59页)。故轮回涅槃应知皆是觉性之
妙用,觉性自身轮回涅槃皆不可得,“然明现之本,应知不灭”(《实相论》
10页)。妙用不灭,即无法阻止其不显现境界,这里明现之本即指的是光明。
光明是觉性之性(相用)与觉性之体为一,有体即有用觉性之体不灭,相用岂能
独灭。
    
    能明现一切指能现一切染净之相,现染相即现三有情器。如何能现染相?由
于光明受无明所障遂迷现情器。然光明本身并无变化。此光即“五光,为地水火
风空五大种,住于自明之中”(《实相论》10页)。在迷之时,由于垢污五大
种,遂产生迷相情器,若觉悟时,知为五大种妙色垢污所显境界,如现地水火风
空五大之当时,则不作心境之分别,“唯住于自明之中,光明则恢复本来,迷情
则归消失”。(《实相论》53页)。
    
    明则有境,若要认识光明,故须在境中体认光明。“一切外境显现之时,明
分不灭,要全无所执(实执心),觉性即住于本有妙色之上,出现明空离戏之法
性”(《实相论》69页)。
    
    “现境自明不灭中,起现能明五光相”(《实相论》50页)。五光是明现
一切色相之本元,染净二相之所依。然三妙色是觉性光明清净分,具有本元三身,
何以又能现众生之染相?

    光明是菩提心的相用。相用能随缘,故能现净相,亦能现染相,虽如所现而
体不变。
    
    “如以同一黄金为体,作佛像则庄严,作环钏则美妙,作唾器则污秽。体性
为黄金,本属金质一界,无美恶之分,净则为佛,不净为众生。业与习气(37),
不论如何显现,皆唯是在一心之分位上各别安名而己,菩提心及其妙用,唯是一
界,于菩提心上无有胜劣之分”(《实相论》50页)。此又“如同琉璃宝珠,
日照之出火,月照之出水。仅一觉性,由于不悟,则成轮回,悟则成涅槃。缘起
不同,显现各异,然皆是唯一觉性之受用,觉性之体并无有异,且未动摇”
(《实相论》84页)。
    
    光明的最初明现之根为本元显现,作为万有明现之源,能现染净诸相,故为
迷悟之根。悟者则现净相,迷者则现染相,本元显现上并无迷悟之分。
    
    “本有觉性菩提心明空大元成,其本元显现中所现之法即一切境相三有轮涅
是也。从元成门中起现,虽如其胜劣而现,而一真界中无有胜劣,名为远离一异
(38)自然智慧之境界”(《实相论》48页)。

    由于光明能现佛三身净相,故称为“一切种胜相”,又能现一切染相,故总
名为“一切种相之大空”。

    “心性清净无相,犹如虚空,但又圆满具足(元成)一切境界之相”(《法
界宝藏论释》52页)。
    
    “觉性空明犹如太虚,是为具一切种相之大空,而诸种相则具最胜之光明,
于本来清净法身之体中自现之妙用,其不净者为轮回,净者为涅槃,虽如是现,
而其本元显现在觉性之体中,并无动摇,故虽现为不净,于实义上则无所有,以
本来是佛故”(《实相论》65页)。
    
    ③用,觉性之用为周遍显现。觉性体空,然空而能现,故不是一切能现一切。
现为自现,而现门不灭。“现”指现出三有情器,轮回涅槃诸法。此具一切种相
之大空,不是空空如也之顽空,而是明空觉性,它具有随缘现出一切境相之功用。

    此中妙用者乃是觉性之功能,各别现出轮回和涅槃”(《实相论》11页)。

    “轮回涅槃所现,皆觉性之妙用,觉性本体轮回涅槃皆不可得”(《实相论》
10页)。

    一切染净诸法,由觉性之用在觉性之相(光明)上明现,觉性之体空,所现
亦无有体,故空无所得。
    
    “如是情器染净一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