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宁玛派+刘立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藏传佛教宁玛派+刘立千-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力多大多久,或者神通很大,大到已证了四禅天,升入天界为神,但到定力消失
后,仍然要堕入轮回生死的。在定中也可获得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如近世所说的
特异功能,或者如佛教徒所说的神通,神通是出入定后的附带产物,不是本质的
东西,不能超出轮回导致涅盘。要出轮回,只有现证空性,破除实执,才能斩断
生死之根。至于修定,也可以在定中使心灵得到安乐。如米拉日巴在一次修定时
就出现了乐明无念境界(第四章80页12行、第七章127页2行),甚至由掌握了身
要、风要、脉络开解、摄风归脉,出现了不可思议的力量(第四章126页起),
但在他看来没有生起明空妙智,这些意义都不甚大。因为用这些不能求得解脱,
超出轮回。瑜伽法是属于方便道,方便道仅仅是一种手段,不是究竟目的,由于
运用瑜伽法使主观精神和客观事物都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都是由因缘聚汇而起,
是缘起法。瑜伽法也是缘起法,譬如求解脱者要渡生死河,借用筏子渡水,到彼
岸后,便要抛去筏子,若留执不放,则成实执,反成生死流转之因。所以方便道
还要加上解脱道的大手印见,即噶举派中所说的显密结合的明空双运大手印道才
能获得彻底解脱,这就是佛教和一切外道根本差别之处。

    修无上瑜伽方便道,主要是修身,因此不能过分克制身体,在显教出家沙门
要守持戒律行清净梵行,不能饮酒食肉,密宗反是。《米拉日巴传》中提到米拉
日巴在修风脉时,由于克制身体,反而功夫不能大进,食美好食物,便引生了乐
空美妙的内证(第七章119页10行起)。他由于身体太弱,反而引起风脉障碍,
后来他饮了一些地妹妹送来的酒和未婚妻送来的美好食物,则功夫大进,因此领
悟到密乘“以妙欲为道”的奥义。这就说明了只是心悟大手印,而身体不行,亦
不能征得乐空无别的俱生大手印,也说明修身在密宗内的重要性。

    总之,《米拉日巴传》的精神在告人以学佛不能只凭日讲经教,而要重实修,
传中就讽刺了博通经教的拔日挥师(第七章135页起)和专讲名相而言行不一致
的咱甫巴(第九章11页)。反对只是口头佛教而无实践之人。

    这本传记反映了吐蕃崩溃后,在我国宋代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
的面貌,成为研究这一时期藏族历史极为珍贵的参考资料,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
视。近年来在国外有各种译本,如法国的巴考将此传翻译成法文用本河口慧海也
译成日文,其后英国的埃文·斯漫茨也译成英文本等等,对有关研究者,均有很
好的参考价值。

(原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2期)
读《实相宝藏论释》笔记──关于大圆满的思想

刘立千 著


    【编者的话:西藏的神秘莫过于藏传佛教,佛教的神秘莫过于“实相”,它
是佛教徒所追求的境界,一般人对实相的窥视犹如盲人看鲜花的颜色一样难,要
看见花的颜色除非将眼疾治好。《七宝藏》为西藏的隆清尊者著,是人类的瑰宝,
但很多人没有阅读的机会,或看不懂。刘立千善知识将《七宝藏》之一部《实相
藏》内的精华取出奉献给大家,但愿有所收获。】


第一部分 原书概述
第二部分 个人体会


第一部份 原书概述

    《实相宝藏论释》是宁玛派之隆钦宁提支派的始祖隆钦然绛巴所著。隆钦然
绛巴是尊号,意为广智博学大师。本名智美沃色,公元1308-1364人,
生于前藏约茹的扎浦堆①地方。《实相宝藏论释》为其所蓍《七宝藏论》中之一。
原书藏文为德格木刻版,汉文为郭元兴译。本文中之引文大多采取郭译。

    《实相藏论》,主要说明大菩提心②即自心本性的实相③,属大圆满的思想,
与内地禅宗说法大体相似。但禅宗是遮诠,重在不明说,本论是表诠,重在说理,
故又不尽同。大圆满的意义就是指宇宙万有、轮回涅磐一切诸法莫不包罗在自心
本性──明空妙觉之内,无欠无缺,故名大圆满。全论概括了大圆满心部、界部、
要门部三部的究竟要旨,并引据许多经续论证。论文中心分为无有、平等、元成、
唯一,四个部分来论述菩提心。每一部份又分为见、修、行、果四纲:“见”阐
明经旨;“修”总结关键;“行”摄纳为纲;“果”肯定宗义。


第一、无有

(1)阐明要旨(见)

    在见解上认识菩提心之体无有实体相状,本来空寂无生、无为、无一切戏论,
犹如虚空,故说“无有”。

    菩提心体中所现诸有为法亦无自性,无实体,虽在菩提心中幻起幻灭(无有),
而菩提心体并无动摇。
    
    一切境相三有轮回涅槃之法皆是自然智慧之游戏,妙用与庄严,除自现外无
有其它。所现之相无造作者,皆是空寂不变之界。

    外境所现诸法,刹那不住,无而明现之空色,无有自性,故是“无有”如幻
化。
    
    觉性妙用能现轮回涅槃,觉性自体轮回涅槃皆不可得(无有)然明现之源乃
为本性,不可能无明,应知不灭。
    
    妙用者乃觉性之功能,能各别出现轮涅之法,然仅是觉性之庄严与游戏(无
有)现为体之妙用,不可阻止其现,应知无灭。

    觉性菩提心超越善恶因果和迷悟苦乐,无修无治本自解脱,无增无减,住平
等界。

    觉性本体全无所得,超越其它诸乘有相之法④。

    觉性自然智即灵明妙觉,是明空大元成,住于最初本界⑤大本净⑥中,名为
住于本位⑦。

(2)总结关键(修)
    
    在修持中,于“无有”义上安住本位不动,入流水三摩地,不以勤行和二边
执等来作中断,如恒河水滔滔不绝。

    心境相遇,认识一切皆是觉性之妙用,不随境转,心境皆归隐没。

(3)摄纳为纲(行)
    
    一切时中的行动纲领:掌握“无有”之义,了知如太虚中包罗三有情器⑧。
一切自现之外五境,内起灭之心识亦均包罗于自然智慧中,此智又包于空寂大本
觉⑨中,无有动摇。

    一切时中皆无有功用勤行。菩提心不是修善培福的功能而来的,它是无为法。
    
    三门⑩之法,皆应了解觉性无为之义。有为则有所得,造善造恶,轮回无边。
故应一切放下不管,随心自在,任运无为。凡是有为皆属缘起,因缘生法皆生灭
无实,故应无为。

(4)肯定宗义(果)(结论)

    以“无有”义决择一切法皆无自性,则不住于有、无、断常、是非等边。

    法性自初无作,无取无舍,愚夫以种种见而起实执,取相着相,漂流于生死
轮回。

    以“无有”义决择一切法则超越于因果。

    总括“无有”果义。觉性之体无生,现性无灭,形相无实,性果无修。


第二、平等

(1)阐明要旨(见)
    
    既了解“无有”实相后,在见上还应了解一切诸法,皆是从法界中起,法界
中灭,觉性所现,无美恶,无是非,无取舍,无差别,平等圆融。
    
    因、道、果⑾“平等”无有差别:无偏向,不堕边执,为因“平等”;无思
无取,为道“平等”;无有希求,无有转变,为果“平等”。
    
    能所二取“平等”,能取心和所取境与菩提心皆是一根,是一体之相用,其
性“平等”。无二取实执,轮回与涅槃平等,佛与众生平等。
    
    有功用⑿无功用二者“平等”。一切能修所修,能治所治,能依所依,皆无
实义,皆是性空,有勤治与不勤治皆是“平等”。

    元成“平等”⒀。自体清净,自性光明,体用圆成,即是法性大圆满“平等”。

  自明,自现⒁“平等”。觉性体空,但其性有明,明能无方明现,凡所显不
出觉性之体,一体“平等”。觉性体中能自起妙用,于妙用所现,不起偏执,则
自现解脱,无碍“平等”。

    穷尽⒂“平等”,如太虚中一切浮云自现自隐,皆归本空寂然之“平等”本
地。
    
    总之,了知一切法皆不超越觉性及其妙用。觉性为一切法之根源,无有偏向,
本来“平等”。觉性之用,如从根识⒃所现境相,或从妙用中起现游戏庄严,一
切皆无实义,乃明现之空色,于内于外皆不可得;于“无有”法中亦本来“平等”。

(2)总结关键(修)
    
    能所二取不偏向,住于如空“平等”之中,在境界上(所取)无论生起何种
心识(能取)都不要随着忆想杂念后走,清清楚楚的将其置于觉醒,赤裸,明空
之中⒄,此即将二取置于真界体中,即归“平等”。
    
    自然放下即大“平等”。对于心境不偏执,无能所二取,则心境打成一片,
身心坦然解脱,悉归“平等”。
    
    外境所现不去计度构画,则所取之境清净,内心所现不用功用断除,则能执
之心清净,此境心二者若无诱引,即皆归“平等”。

    六识安然放下。在觉性广大明空中,六识放任于所现境界,则虽有明现而无
能取,成为广大“平等”。

    根境作意之当时,自心“平等”,大乐自显,能取无缚,自然光明,此为摄
“平等”之关键。

(3)摄纳为纲(行)
    
    一切时中之行的纲领。“平等”是金刚界之本有法印。觉性如无碍虚空,其
中境心所现皆是无生⒅,此为金刚之纲本自摄纳故。

    菩提心为总纲。一切皆觉性之自现,心所现故,无而明现,皆觉性之化用⒆,
体用“平等”。
    
    平等包罗之纲,一切所现法,包罗于自心法性中⒇,本来是一、一亦无有,
自现空寂,由一种性,成一大空,离诸边执“平等”。
    
    觉性包罗之纲。从觉性起,在觉性上现,觉性中解脱,一切皆为觉性所包罗,
觉性之外无有余法。于觉性中觉了其相,即得解脱,法性“平等”。

(4)肯定宗义(果)

    无内外境“平等”。

    本空无有因果“平等”。


第三、元成

(1)阐明宗旨(见)。
    
    在见解上认识根本规律,即认识心境,心物皆是相对而有,本自“元成”,
有体即有用,体用之间无有固定自性,是一体的两面。
    
    体相大“元成”。如虚空中显现情器,轮回涅槃亦由觉性的不灭妙用而起现,
即现之时,自现为空,是相空,觉性之体,空湛清净,是体空,二空皆本自大“
元成”。换言之觉性有用要现,现而成空,摄用归体;空而又要现,从体起用,
这是“元成”规律。
    
    “元成”如摩尼宝(21)。觉性菩提心全无可得,而其妙用能现一切,从本以
来则为诸法之界或所依,本自“元成”。

    无二“元成”(22)。本体觉性和所现法无一异之分别。
    
    三身大“元成”。觉性空湛分为法身,明分为报身,现门不灭分为化身,三
身是一体,故本自“元成”。
    
    一切“元成”宝库之本元显现(23)大“元成”。觉性中染净俱现,自明自现。
本元显现(内光)外显时有八门,能现染净世界,故称为“元成”八门(24)。世
界的缘起即从此起。

    “元成”不须造作,自然成就。

    “元成”觉性菩提心有体,相,用三分,本自“元成”,非由修造来。

    一切皆菩提心,佛之四身五智,众生的三业烦恼皆是菩提心一界,其外无有
余法。

    “元成”无勤修。

    “元成”无所作。

(2)总结关键(修)
    
    在修持上,了知觉性明空,如水晶球,自具五光,五光即地、水、火、风、
空五大种,故现境不灭,本自“元成”,应放松六识,安然而住。
    
    五光外显,在众生因位有无明业力,初不超越根识,但知照是觉性本有功能,
知而不分别推求,根识觉念本空,摄用归体,则自然住于自明之中。

    无修无作,任运自在,则是住于自性大三摩地(25)。
    
    总结“元成”关键就是一切放下,觉性之体如虚空本净,无修无治,一切放
下,任运自在,内外诸法皆为“元成”所摄。

(3)摄纳为纲(行)
    
    在行动上认识一切世间现象,皆在觉性中本来自现“元成”,犹如梦境亦是
自现中“元成”;一切三有轮涅皆觉性妙用所作之游戏,犹如晶体现出五光,是
本自“元成”;菩提心之空明亦是本来“元成”,故一切除“元成”外无有其它。

    了知一切皆是任运成就“元成”则不须勤修。
    
    “元成”无转变。觉性之体明空本净,觉性之用出现一切。三有轮涅之法,
然皆是一体之游戏化现,其中并无生死,苦乐,轮回,涅槃可得,是现而无有,
故唯是普贤一界,无有转变。

(4)肯定宗义(果)
    
    肯定超绝思虑言说之“元成”。觉性菩提心中无有得失转变,亦无内外上下,
所显所现皆是超绝一切思议言说之界。

    肯定“元成”之实义心要为菩提心。空有本自元成,离断常有无四边。元成
亦属假名安立,非实体有。

    肯定体性本净,全无所得,迷情皆由事用而生起。本无无明,由起悲心,无
明自生,起现元成八门。
    
    肯定归体之理。摄用归体,如云融归于虚空,自现五光,融归于晶体中,所
现三有轮涅,亦将融归于本体本净之地,于“元成”界中平等解脱。
    
    肯定当下本位。一切法在“元成”觉性中肯定,“元成”在本位大本净中肯
定,本净在离言绝思中肯定,此为“元成”究竟之肯定。
    

第四、唯一(指自然智)

(1)阐明要旨(见)

    在见解上认识觉性菩提心为一切法之根本。若不了悟明空赤露当下本面,即
为轮回,若了悟者即为涅槃。
    
    一切现象无而明现,境相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