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宁玛派+刘立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藏传佛教宁玛派+刘立千-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三时判教正反映了佛教的思想是在逐步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
  本来龙树开辟之空宗;无着开辟之有宗;在藏在印均称为大乘之二车乘;喻如
日月二光或称世间二眼故空有二宗是相辅相成的;不应有高下之分。(《宗派源
流》1页)、(《知识总汇》中553页)。
  关于无着的学说;在印在藏大多都说为是唯识学;觉囊派不承认只是唯识;认
为无着世亲是解释佛的末次法轮;提出如来藏和自觉智(44);属于大中观的了义
教。他们就是随行无着所倡导的胜义有即他空见的中观学说。西藏的学者们对无
着产生误解;主要是他们没有把唯识和唯觉明(45)(不二智)分开的原因。因此他
们独尊龙树认为是中观正宗;贬低无着认为只是唯识而不是中观派。(《知识总
汇》553页)。
觉囊派的看法认为这些学者对中观的理解还不全面。多罗那他把中观分为四个
层次:一、共通中观;二、大中观;三、中观不共义;四、秘密义。(一)共通中观
只承认缘起性空;胜义世俗皆无自性空;佛护、清辩、解脱军、静命皆属这一观
点;他们说中转法轮后宣说之《般若经》等为了义经。龙树为解释经义著《中观
理聚》等论成为中观派的最大权威。末转法轮各经都是不了义经。共通中观唯
主“空”义;后来发展成为应成派则主张诸法自性皆空;唯名言安立而有;胜义世
俗一切皆空的“毕竟空”论。(《他空精义》232…233页)。
  二、大中观主胜义有的他空见;觉囊派自认在藏就是他们的这一派;大中观的
根据的经典方面有:《如来藏经》、《大法鼓经》、《央掘魔罗经》、《胜曼
经》、《妙臂请问经》、《大般涅 经》、《宝云经》等究竟了义诸经。阐释
经义的有:弥勒、无著、世亲等的著述。弥勒在《现观庄严论》里略提他空之
义。在《经庄严论》、《辨中边论》、《辨法性论》等中作了详细解释;在《宝
性论》中更详细为决择他空之义。依觉囊派说;龙树亦说他空见;他在理聚论中
为除常边;成立为空;在赞聚论中为除断边;成立为有(《文选》165…166页)。如
《法界赞》中亦提出胜义不空的中观了义思想。陈那、安慧更发展了这种思
想。从上述经典来看不仅宣说有唯识理论;并提出了法界真性;如来藏;不生不灭
等(《二谛论》19页);且是开创了中观了义之宗(《他空精义》232…255页)。
  龙树无着的他空思想传入西藏由素·噶瓦多吉译师和赞喀布齐等人所翻译;
觉囊派先辈所继承;到了笃补巴时则更为发扬光大(《他空精义》234…237页)。
  三、中观不共义;提出了如来藏;指明此即佛性;一切众生皆具。这佛性就是
指常;乐;我、净、正、真、善。(《文选》)154页)。又说此为法身。
  四、中观秘密义;提出佛本具有身智(46)一切德相;并提出了“法界”
(47)、“法身”这些概念。法界不是一般概念所说的空;它是出生一切法之界;
尤其是胜义法界指的是一切涅 功德之所依。法身说明此为佛之身、智万法之
所依。皆为胜义有。(《他空精义》)241…245页)。
  染法空了;净法不空;此本根不变;因它为胜义智慧善品之根;属胜义有。自
认为这就是究竟的了义大中观。
  觉囊派的大中观;实际是在唯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唯识提阿赖耶识(48)是
有为法;只能含摄染法;他们改提如来藏;是无为法(49);染净兼摄。
  为表示他们的教义是本自佛语经教;还提出了四依不依:依法不依人;依经不
依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他空庄严论》148…149页)。又引《楞伽
经》说;依于唯识理;不观察外境;依于无相理(空宗);始知超唯识;缘于缘真实
(有宗);又超过无相;非有相瑜伽;不能见大乘(《了义海论》274页)。他们主张
的胜义有;就是有相瑜伽。

觉囊派对三法轮的看法

初转法轮──四谛法轮──小乘色心实有(色心并重)──重世俗有─┐
                              │─自空不了义
 中转法轮──无相法轮(中观)──色心皆空──胜义世俗皆空 ──┘
                               
                    │初期──法相唯识──色无心有未明提胜义有──
  半了义未转法轮──分辩法轮──┤ 
                    │后期──究竟中观唯觉明──如来藏──胜义有── 他空了义教

             (色心并重;现空双运;乐空双运)

(二)

  关于他空见。觉囊派提出“自空”和“他空”这两个术语。什么是自空?
说世俗诸法各以因缘而生;缘生不会有自体;仅是世俗假有。自己本身空者名为
自空”相反“自己本身本具万德而不空者;则为胜义有;加在胜义上的东西如他
世俗二执离戏(50)等皆空则名为他空”(《二谛论》3页)、(《知识总汇》中550
页)。自空、他空是对待来说的;说世俗是自空胜义当然是他空了;〃他空”换言
之就是承认胜义不空;〃胜义有”反对“毕竟空”。这个名词在印度的佛典中是
没有的;觉囊派为了显出他们的不共宗见(51);故特立此新名。
  他空见不仅是依据印度的经论;纯属理论问题;他们他空见的来源;还是由于
实际修证所体验出来的。
  胜义有论是来源于印度;他空见之名始自裕莫·木居多吉。他在修密乘的
“时轮六支行”时;见到空色的天身之相由内显发;乃众生因位本具(52);以此为
据;倡说他空胜义谛恒常不变;由他秘密传到衮邦巴·吐杰尊追;著《时轮心要本
释》和《瑜伽六支导引》。到笃补巴·协饶坚赞时始广为宣讲他空见;其本人著
有《了义海论》等;广引显密经教;证成其说。又后巧勒南杰著《广略破迷论》;
聂温·衮噶白著《宗派庄严论》;多罗那他有关他空见的著述更多;不胜枚举;于
是他空之见遂广为传播出来了。(《宗派源流》213…217页)。
  他空的理论如何建立的;他们提出三空说。三空说出自《经庄严论》(《二
谛论》4页)。
  首先弄清空的概念。什么是空;什么是不空;空的是什么;应当分辩清楚;于
何物上无有何事则此事空;而其所余者则为不空。(《了义海》
242;247;246页)。因此关于空性提出三种空性来进行观察。三空性有:无物空
性;有物空性;胜义空性。一、无物空性;指虚构的幻想抽象的概念;如方分、时
间、大小;美恶等空无实质可得;这是一种空法;二、有物空性;指一切因缘生法
有实际事物作为条件;但是缘起无自体可得;这又是一种空法。空的情况大概可
以概括为这两种。任何事物均有两面;空的反面就是不空。三、胜义空性,胜义
是离戏而空。空的什么就是离戏;胜义本身不空。离戏就是离开加在胜义上的断
常有无诸边执和二取有相之法(53)(《知识总汇》中547页)。胜义空性具足一切
胜义善品是诸法之本性(《文选》102页);它既不是抽象的空;也不是缘起的无自
性空;而是恒常不变之实相。此实相有种种异名;如真如、自觉智、空性、胜义
谛、智慧、法性、法界等等;此为慈氏(有宗)和龙树(空宗)之所共许(《了义海
论》295页)。
  《知识总汇》说智慧法性;其体本自元成;永不变易;不空常往。(原书中547
页)。《经庄严论》云;知道无物空;又知有物空;知自性空后;方谓知空性(《他
空精义》241页);(《二谛论》4页)。
  再从二谛来看空有问题。二谛即世俗谛与胜义谛。世俗谛指世俗诸法;在世
俗心中认为实有,故名世俗谛,然皆是生灭变化;虚妄不实;是假有之有为法。
胜义谛在智慧观照中见为实有之法;则为永恒不变之真实;故名胜义谛,是真有
之无为法。觉囊派特别强调胜义有;说它是常恒、坚固、雍仲(54)离戏、寂静、
园成、自性成就、实义有、实有等(《了义海论》189页)。
  无物空和有物空属世俗谛;均无自体是自空;属空。胜义空、属胜义谛自体
不空;而是他空;属有。按觉囊派说凡缘起性空有为法皆是自空;非缘生之无为法
是他空。就“有”的方面来说;世俗谛属名言有;假有不实;而胜义谛则属真有;
永恒真实的有 。       

  │世俗谛─┤无物空│
 空 │    │有物空├──自空──有为法──空
(性)│         
  │胜义谛──胜义不空──他空──无为法──有

  │世俗谛──假有(名言有)──有为法──空
 有┤
  │胜义谛──真有(真如体)──无为法──有

  龙树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那么非因缘生之无为法;当然就是不空
了。所谓空性;空的是因缘生法和无有自体之自空。本然智慧、法性元成非因缘
生法;是无为法;本具万德自体不空名为胜义空性(《知识总汇》547页)。他们的
胜义空;即指佛的身智等,实际是不空的,智慧法相是佛本具;故不可空。
   胜义空就是胜义不空,胜义具有二相即不生灭;不垢不净。胜义是无为法;
无为法不空。若有为也空;无为也空;则有为无为成为一回事;没有分别了。所以
笃补巴说“离去因缘生法(有为)之法性决定是有”(《了义海论》527页)。世俗
虚妄不实故说空,若胜义也说空,那么胜义也成了虚妄不实了,故胜义是有。
  再从三性来看;空有、真妄的问题;三性有偏执性;依他起性、元成实性。三
性非全为唯识之说;见于慈氏后论中(55);属究竟中观之见(《二谛论》20页)。
  三性各从世俗胜义二谛两方面来看;偏计执性为假名有;虽世俗中亦无;属无
物空;依他起性;依他因缘条件结合而生为实物有;世俗中有;属有物空;此二皆妄
皆空。园成实性;空去执着戏论而自体不空;因其具足一切善品,为胜义有。此
有为偏计;依他二者之根是有;不可空此则为真如有。(《他空精义》241页)、
(《二谛论》13页)。
  为什么要用三性三无性来决择他空见?主要决择什么是可空;什么是不可
空;偏计空后之根为依他;依他空后之根为园成;园成则不可空;不可空的就是诸
法之根,则为有。世俗之法以阿赖耶为根;赖耶是依胜义而存在;以胜义为根;因
赖耶亦非真根;赖耶空后;其真实之根为胜义真如。称为根中之根。此根则不可
空。笃补巴说;偏计;依他生灭无体;此二空后之根即园成实。离开世俗心之根则
为真如;真如亦名法身、法界;法性等等皆为异名(《了义海论》249、275、527
页)。
  此根从本即有又称为本根(《文选》213、223页)。
  法性不变始名法身;法身具备佛的一切功德乃佛本具;非由修来;众生有佛性
故众生也本具法身为一切功德之所依。
  法界是诸法之界;诸法虽无自体;但有所依之本;即依存之处;法界则是万有
依存之处。否则成为断灭;则不能维持诸法之连续性。
  宇宙万有刹那生灭变化;无自体;万有空了剩下来空不了的就是真如法性。
是法性胜义;无论说空;说有;或说真如自性;万有都必须要有个统一体;作为归属
之处;这统一体一定要是不生不灭;无变化;无为;真实存在之体;这真实存在体;
就是胜义有;自体不空而是他空。真性是不动的不能随万有变化而变化。人类就
是为摆脱有为的生灭化规律和因果的支配追求不生不灭的真理境界;若无此真
性;则学佛何用?
  觉囊派承认有空性;那空性只能是因缘生法;是虚妄。真实之法是胜义;胜义
即园成实性;无生灭来去;作为诸法之法性。笃补巴说;胜义园成实;不管佛出世
与不出世;法性和诸法所依之界而是常在(《了义海论》266页)。决不可说空。
此语亦见《楞伽经》(楞讲168页)
  一般中观还提出三无性说(56);这是自空论;只能决择诸法无自性;本派胜义
有;非是无性;是离言法性。
  园成实就是胜义有;自体有;自性光明;自性俱生智;自性清净;自性而住;自
性元成。他是法身、法界、真如性。界智无分别自证自明之胜义谛;是法身无边
功德之本性;是非空非不空之大空(《了义海论》261页)。若胜义只有空性;即无
佛一切智慧德相之所依─法身;亦无报化身;佛性成断灭。故法身之空名为一切
种相之大空;可见非毕竟空;乃真空之妙有(57);所以他们认为应成派一切皆空乃
是无遮(58)顽空、断空;其根断了。《金刚曼续》云: 〃空性和觉性;皆本性常
住;为瑜伽所悟;非乾慧行境”。(《文选》303页)。所谓万法之根的园成实性;
是什么?就是自觉自证之智;即本体法性;明觉自明之相;不二智;从本以来则为诸
法之本性本自元成(59)(《知识总汇》557页)。自觉自明之智即吾人之灵性;灵
明妙觉;它是不空是胜义有。因它为无明二取实执所垢污;起种种虚妄分别;轮流
生死。垢污去后灵明现前;自证自明。灵明觉性;就是佛性;承不承认众生有佛
性;就是承不承认有真常本性的问题。
                            
                            
  ┌ 偏计执性 无物有 世俗中无(倒依世俗)安名有────┐
三 │                          │ 
   │                                              │     
  │ 依他起性 有物有 世俗中有(正世俗)──唯识有;假  │因为虚妄不实──自体空;
  ┤       有(依他因缘生法;由无明他力所生境相 ─┚自空;有为法──世俗谛──空性
  │                          
   ┕ 圆成实性 离戏有 世俗中无;胜认中有──真实──自体不空;无为法;他空──胜义谛──有
                                  
    唯觉明有;真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