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磨俱舍论略释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阿毗达磨俱舍论略释记- 第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唯修所断。不随他惑。自力而起。唯与无明。共相应故。名为自在
  从此第二。明三性。论云。此随烦恼。谁通何性。颂曰。
  欲三二余恶  上界皆无记
  释曰。欲三二者。欲界眠。昏。掉。三。通不善无记二性。与身边见相应。
是无记性。余恶者。所余随惑。皆不善性。上界皆无记者。上二界中。一切随
惑。皆唯无记性。
  从此第三。三界分别。论云。此随烦恼。谁何界系。颂曰。
  谄诳欲初定  三三界余欲
  释曰。谄。诳。唯在欲界初禅。臣众相依故三三界者。三谓昏。掉。憍。
三。皆通三界。余欲者。余者。除前五外。所余随惑。唯欲界系。
  从此第四。明六识相应。此下总明本惑及随惑。于六识中。何识何地起。颂
曰。
  见所断慢眠  自在随烦恼
  皆唯意地起  余通依六识
  释曰。见所断惑。及修所断慢眠。并自在随烦恼。即前嫉等五缠。及六垢是
也。此见断等。唯意地起。依五识身。无容起故。余通依六识者。余谓修断贪。
瞋。无明。及与修惑相应。无惭。愧。昏。掉。并大烦恼中。不信。懈怠。放
逸。此等名余也。此余惑等。一一皆通六识地起。
  从此第五。明五受相应。就中分二。一明本惑相应。二明随惑相应。且第一
明本惑相应者。颂曰。
  欲界诸烦恼  贪喜乐相应
  瞋忧苦痴遍  邪见忧及喜
  疑忧余五喜  一切舍相应
  上地皆随应  遍自识诸受
  释曰。欲界诸烦恼中。贪与喜受乐受相应。以欢行转遍六识故。瞋与忧苦相
应。以戚行转遍六识故。言痴遍者。谓痴遍与前四受相应。以欢戚行转遍六识
故。邪见忧及喜者。谓邪见以欢戚行转唯意地故。与忧喜相应。先造罪业。后起
邪见。喜受相应。不惧报故。先造善业。后起邪见。忧受相应。福唐捐故。疑忧
余五喜者。疑与忧受相应。以戚行转唯意地故。余五喜者。谓余身见等四。及慢
为五。此之余五。与喜相应。以欢行转唯意地故。一切舍相应者。约通相应说。
此上一切。皆舍相应。以诸随眠相续断时。必住舍受。上地皆随应遍自识诸受
者。此明上界所有烦恼随其所应。遍与自地诸识俱起。诸受相应。如初禅中。具
有四识。若眼等三识。所起烦恼。与乐舍相应。若意地起惑。即与喜舍相应。二
禅已去。乃至有顶。唯有意识。若二禅起惑。即与喜舍相应。若第三禅起惑。即
乐舍相应。第四已去。乃至有顶。所起烦恼。唯舍相应。
  从此第二。明随惑五受相应。论云。已辨烦恼诸受相应。今次复应辨随烦
恼。颂曰。
  诸随烦恼中  嫉悔忿及恼
  害恨忧俱起  悭喜受相应
  谄诳及眠覆  通忧喜俱起
  憍喜乐皆舍  余四遍相应
  释曰。随烦恼中。嫉。悔。忿。恼。害。恨。此六唯与忧受相应。以戚行转
唯意地故。悭喜受相应。谓以欢行转。唯意地故。谄。诳。眠。覆。此四通与忧
喜相应。以欢戚行转。唯意地故。憍与喜乐相应。二禅已下。喜受相应。第三禅
侨。乐受相应。以欢行转。唯意地故。颂言背舍者。此上随惑。约通相应说。一
切皆与舍受相应。相续断时。必住舍故。余四遍相应者。余谓无惭。无愧。昏
沈。掉举。此四通与五受相应。以欢戚行转。遍六识故。
  从此第三。明五盖。论云。今次应辨盖相云何。颂曰。
  盖五唯在欲  食治用同故
  虽二立一盖  随蕴故唯五
  释曰。上两句明盖。下两句废立。盖五唯在欲者。佛说盖。有五。一欲贪。
二瞋恚。三昏眠。四掉悔。五疑。然此五盖唯在欲界。以契经说如是五种。纯是
圆满。不善聚故。上界无不善。故知唯在欲。问何缘昏眠二法。及掉悔二法。合
为一盖。答颂言食治用同故。虽二立一盖。食谓所食。治谓能治。即非是食也。
言食同者。且昏眠盖。同有五食。一□瞢。二不乐。三嚬呻。四食不平等性。即
过度饱也。五心昧劣性。即因疲劳生也。言治同者。此二非食。谓光明想。言用
同者。此二俱能。令心沈昧。掉悔二盖。言食同者。谓四种法。一亲里寻。二国
土寻。三不死寻。四随念昔寻。随所经事。忆念寻求也。言治同者。此二非食。
谓奢摩他。言用同者。此二能令心不寂静。问诸烦恼等。皆有盖义。何缘世尊唯
说此五。答颂言障蕴故唯五。谓贪恚盖。能障戒蕴。昏眠能障慧蕴。掉悔能障定
蕴。定慧无故。于四谛疑。疑故能障解脱蕴。及解脱知见蕴。皆不得起。故唯此
五。建立为盖。依经部释。昏眠障定。掉悔障慧。定障理应先慧障故。
  从此大文第二。明惑灭。就中分六。一明断惑四因。二明四种对治。三明断
烦恼处。四明四远性。五明断惑得灭。六明九种遍知。此下第一。明断惑四因。
论云。今应思择。他界遍行。及见灭道断。有漏缘诸惑。于彼断位。不知彼所
缘。知彼所缘时。而彼不断。如是诸惑。断由何因。解云。问也。他界遍行者。
九上缘惑也。此遍行所缘者。上界苦集是也。及见灭道断有漏缘诸惑者。谓灭道
下。贪瞋慢是也。谓贪。瞋。慢。缘邪见疑无明。起名有漏缘。此贪等所缘者。
即邪见疑无明也。于彼断位者。若他界遍行断位者。谓苦集智忍生时也。若灭道
有漏缘。断位者。谓灭道智。忍生时也。不知彼所缘者。若断他界遍行时。不知
上界苦集也。若断灭道有漏缘时。不知彼邪见疑无明也。以灭道智忍。但知灭道
谛故。知彼所缘时而彼不断者。知他界遍行所缘者。谓上界苦集类智也。而彼他
界。遍行不断者。谓已断故。故不断也。知灭道下。有漏缘惑。所缘时者。谓苦
集智忍也。以苦集智忍知苦集故。彼灭道下。邪见。疑。无明。体是苦集故。苦
集智忍生。能知彼也。而彼贪瞋邪见等。不断者。谓未起灭道智忍故也。又论
云。非要遍知所缘故断(答前问也)若尔断惑。总由几因。(却徵也)由四种
因。(总答)何等为四。(问也)颂曰。
  遍知所缘故  断彼能缘故
  断彼所缘故  对治起故断
  释曰。前三句。明断见惑因。第四句。明断修惑因。且断见惑。总由三因。
遍知所缘故者。第一因也。此名遍知所缘故断。谓苦集断自界缘惑。以自界缘。
缘自欲界苦集谛故。苦集忍生。既知苦集。故知自界缘惑断。由遍知所缘故断。
言所缘者。即苦集也。及见灭道断。无漏缘惑。以邪见。疑。无明。缘灭道无
漏。灭道忍生。知灭道谛故。彼邪见。疑。无明。即断。名遍知所缘故断。言所
缘者。即灭道谛也。断彼能缘故者。第二因也。此名断彼能缘故断。谓见苦集。
断他界缘。以自界缘惑缘他界缘惑。他界缘惑。是所缘境。自界缘惑。是能缘心
也。若断自界缘惑时。彼他界缘惑即随断。名断彼能缘故断。言能缘者。即自界
缘是也。断彼所缘故者。第三因也。此名断彼所缘故断。谓见灭道。断有漏缘
惑。以灭道下贪等有漏缘惑。缘邪见等无漏缘惑。无漏缘惑。名为所缘。所缘若
断。彼能缘有漏缘惑亦随断。故名断彼所缘故断。言所缘者。即无漏缘惑是也。
对治起故断者。明断修惑。由第四因。此名对治起故断。谓九品修惑。由九品能
对治道。断若上上品惑。下下品道。为对治。乃至下下品惑。上上品道。为对
治。此对治门。后当广释。
  从此第二。明四种对治。论云。所言对治。总有几种。颂曰。
  对治有四种  谓断持远厌
  释曰。对治有四。一断对治。谓无间道。断烦恼故。二持对治。谓解脱道。
此道能持择灭。得故。无间道后。名解脱道也。三远分对治。谓胜进道。令所断
惑得转更远故。解脱道后。名胜进道也。四厌患对治。谓加行道。缘苦集谛。深
生厌患故。无间道前。名加行道也。论主正此文云。第一加行。二无间。三解
脱。四胜进。
  从此第三。明断惑处。论云。诸惑永断。为定从何。颂曰。
  应知从所缘  可令诸惑断
  释曰。应知诸惑。得永断时。不可令其离相应法。以相近故。但可令惑远离
所缘。令彼所缘。不复生故。
  从此第四。明四远性。论云。所言远分。远性。有几。颂曰。
  远性有四种  谓相治处时
  如大种尸罗  异方二世尊
  释曰。上两句标。下两句释。远性有四。一相远。二治远。三处远。四时
远。如大种者。如四大虽俱。以相远故。亦名为远。如尸罗者。如持犯戒。此名
治远。虽一身中。有持戒犯戒。以相治故。亦名为远。异方者。如东西海。此名
处远。虽同一世界。方处隔故。亦名为远。二世者。如过未世者。此名时远。虽
一法上立此二世。望现在世。时分隔故。亦名为远。等言。为明举事未尽。如所
造色等亦名相远。如善恶性等。亦名治远。如南北海等亦名处远。故致等言。
  从此第五。明断惑得灭。论云。前言惑断由治道生。道胜进时。所断诸惑。
为再断不(第一问)所得离系。有重得耶(第二问)颂曰。
  诸惑无再断  离系有重得
  谓治生得果  练根六时中
  释曰。初句答第一问。下三句答第二问。诸惑无再断者。诸惑顿断。若更不
退。必无后时再。断惑义。离系有重得者。离系者。谓择灭无为也。道胜进时。
重起胜得。得前无为。是故无为。更许重得。所言重得。总有六时。谓治生一。
得果有四。练根第六时也。治生时者。谓解脱道。得果时者。谓得预流。一来。
不还。阿罗汉果。练根时者。谓练钝根。转为利也。此六时中。诸惑离系。随道
胜进。重起胜得。如欲界系。见四谛断。色无色界。见三谛断。除道谛也。所有
无为。具六时得。色无色界。见道谛断。所有无为。唯五时得。以治生时。即得
果故。不应于此。分为二时。解云。道类智起。名治生时。即得预流果也。故六
时中。除治生一。欲界修断。五品无为。亦五时得。除预流果。欲界修断。第六
品无为。唯四时得。谓于前五。更除一时。得果治生。时无异故。解云。第六解
脱道起。名治生时。即得一来果。除治生一时也。欲界修断。第七八品无为。亦
四时得。得果四中。除前二故。欲界修断。第九品无为。唯三时得。谓于前四
中。又除一时。以治生时即得果故。解云。第九解脱道起。名治生时。即得不还
果。除治生一时也。色无色界。修断无为。唯除有顶。第九品无为。所余无为。
亦三时得。得果四中。除前三故。有顶第九。唯二时得。谓前三内。又除一时。
以治生时即得果故。解云。第九解脱道起。名治生时。即得阿罗汉果。除治生一
时也。此约钝根及次第证者说。若利根者。则无练根。若超果者。则不定也。
  从此第六。明九遍知。就中分六。一列九遍知名。二明六对果。三明建立遍
知缘。四明成就遍知。五明集遍知处。六明得舍遍知。此下第一。列遍知名。且
遍知有二。一智遍知。二断遍知。智遍知者。谓无漏智。于四谛境。周遍而知。
名智遍知也。断遍知者。谓即诸断断即是择灭。由断显故。择灭名断。断遍知
者。此于果上。立因名故。遍知是因。断名为果。故断名遍知者。是果上。立因
名也。论云。为一切断立一遍知(问也)不尔(答也)云何(徵也)颂曰。
  断遍知有九  欲初二断一
  二各一合三  上界三亦尔
  余五顺下分  色一切断三
  释曰。初句标数。次三句明见谛六遍知。后二句明修道三遍知。欲初二断一
者。谓欲界系。初苦集二断。立一遍知。二各一合三者。二谓欲界。灭道二谛。
各立一遍知。言合三者。欲界四谛。合成三遍知也。一见苦集断遍知。二见灭断
遍知。三见道断遍知。上界三亦尔者。上二界四谛。合成三遍知。如欲界数。故
言亦尔。一色无色。见苦集断遍知。二色无色。见灭遍知。三色无色。见道断遍
知。此上六种遍知。名三界见谛。所断法断。六种遍知。言法断者。择灭名也。
余五顺下分色一切断三者。余谓三界。修断法。断立三遍知。见断外故。名之为
余。欲修惑尽。立一遍知。名五顺下分结尽遍知。此遍知体。并前见谛。六种遍
知。及此修断。九品无为。总集名为五顺下分结尽遍知。故论云。五顺下分结。
尽遍知并前立故。解云。并前见谛也。色一切断三者。色谓色界。修道惑尽。立
一遍知。名色爱尽遍知。一切断者。谓无色修道惑尽。立一遍知。名一切结尽遍
知。此遍知体。总集三界见修无为。名一切结尽遍知体也。故论云。一切结尽。
通前遍知。并前立故。解云。并前见修断无为也。颂言三者。结上三界修道。立
三遍知也。问何缘色无色修断。别立遍知。非见所断。答以色无色。修所断惑。
治不同故。遍知别立。见断治同。遍知合说。
  从此第二。明六对果。论云。如是所立。九种遍知。应辨于中。几何道果。
颂曰。
  于中忍果六  余三是智果
  未至果一切  根本五或八
  无色边果一  三根本亦尔
  俗果二圣九  法智三类二
  法智品果六  类智品果五
  释曰。此有六对果。初两句明忍智果。次两句明未至根本果。次两句明无色
近分根本果。次一句明俗圣果。次一句明法类智果。次两句明法类智品果。于中
忍果六者。于遍知中。忍果有六。谓见谛六。遍知也。忍谓八忍。六种遍知。是
忍所得。名为忍果。余三是智果者。余谓修断。三种遍知。此三智果。唯智得
故。未至果一切者。谓未至定。能断三界见修惑故。具有九遍知果。故言一切。
根本五或八者。毗婆沙师说。根本静虑。果唯有五。以根本地唯能永断色无色界
见修惑故。故有上界见谛三果。修断二果。以不能断欲界惑故。故欲界四遍知。
非根本果也。或八者。或言。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