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磨俱舍论略释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阿毗达磨俱舍论略释记- 第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性。名有随眠。唯局随增。名有随眠。谓由随眠缘无染心。随眠未断。名有随
眠。言未断者。随增义故。故唯局随增。名有随眠也。
  从此第八。明次第起。就中分二。一正明次第。二明起惑因。且初明次第
者。论云。如上所说十种随眠次第生时。谁前谁后。颂曰。
  无明疑邪身  边见戒见取
  贪慢瞋如次  由前引后生
  释曰。一无明。二疑。二邪见。四身见。五边见。六戒禁取。七见取。八
贪。九慢。十瞋。烦恼生时。先由无明。于谛不了。由不了故。次引生疑。于四
圣谛。生犹预故。从此疑心。引生邪见。谓定拨无苦集灭道。由拨无谛。引身见
生。谓苦蕴中。拨无苦理。便决定执此为我故。从此身见。引边见生。谓依我执
断常边故。从此边见。引生戒禁取。便计前执。为能净故。从戒禁取。引见取
生。谓计能净已。或必执为能胜故。从此见取。次引贪生。谓自见中。情深爱
故。从此贪后。次引慢生。恃自见解。生高举故。从此慢后。次引生瞋。违已见
中。必憎嫌故。如是且依次第起说。越次第者。前后无准。
  从此第二。明起惑因。论云。诸烦恼起。由几因缘。颂曰。
  由未断随眠  及随应境现
  非理作意起  说惑具因缘
  释曰。由三因缘。烦恼现起。一由未断随眠。即惑因也。二随应境现。说言
无随应者。随其所应也。如顺境生贪。违境生瞋等。此惑境界也。三由非理作
意。即起惑加行也。由上三因。烦恼现起。说惑具因缘者。此上三因。谓此且据
具因缘。说或有唯托境界力生。如退法根阿罗汉等。
  从此大文第三。杂明诸烦恼起。分三。一明漏等四门。二明结等六门。三明
五盖差别。就明漏等四门。分二一出体。二释名。此下出体。论云。即上所说。
随眠。并缠。经说为漏瀑流轭取。漏谓三漏。一欲漏。二有漏。三无明漏。言瀑
流者。四瀑流。一欲瀑流。二有瀑流。三见瀑流。四无明瀑流。轭谓四轭。如瀑
流说。取谓四取。一欲取。二见取。三戒禁取。四我语取。如是漏等其体云何。
颂曰。
  欲烦恼并缠  除痴名欲漏
  有漏上二界  唯烦恼除痴
  同无记内门  定地故合一
  无明诸有本  故别为一漏
  瀑流轭亦然  别立见利故
  见不顺住故  非于漏独立
  欲有轭并痴  见分二名取
  无明不别立  以非能取故
  释曰。初两行明三漏。次一行明瀑流及轭。后一行明四取。欲烦恼并缠除痴
名欲漏者。此四十一物。名欲漏体。谓欲界系。根本烦恼。有三十一。并十缠成
四十一。有漏上二界唯烦恼除痴者。此有五十二物。为有漏体。谓上二界。根本
烦恼。各二十六。五部惑中。各除瞋痴也。两界合论。故成五十二。彼上二界。
虽有昏沈掉举二缠。不立为漏体者。以缠少故。又此二缠。随从他起。不自在
故。同无记内门。定地故合一者。明上二界。合为有漏也。一同无记性。二同内
门转(缘定及身。名内门转也)。三同是定地。由此三义。二界随眠。合为一
漏。无明诸有本故为一漏者。三界无明。各有五种。此中十五物。为无明漏。谓
由无明。为三有根本。别为一漏也。瀑流轭亦然者。瀑流与轭。体与漏同故。说
亦然。谓前欲漏。折出诸见。名欲瀑流。及名欲轭。如是有漏折出诸见。名有瀑
流。及名有轭。折出诸见。名见瀑流。及名见轭。如是已显二十九物。名欲瀑
流。谓贪。瞋。慢。各有五种(十五也)疑四(四谛下疑也。足前成十九)缠十
(足前成二十九)二十八物。名有瀑流。谓贪与慢各十(上二界。各五。总成二
十)疑八(上二界各四。疑成八。足前成二十八也)。三十六物。为见瀑流。谓
三界中。各十二见(苦下五见。集灭各二。见为四。足前成九。道谛下三见。故
成十二也)十五物。为无明瀑流。谓三界无明。各有五也。应知四轭。如瀑流
说。别立见利故者。折出诸见。别名见瀑流及见轭者。以见推求性猛利故。见不
顺住故非于漏独立者。令住生死。名为漏义。见性猛利。不顺住义。由此于漏。
不独立名。但可与余合说为漏。欲有轭并痴见分二名取者。此明四取体。同四
轭。欲轭并痴。名为欲取。有轭并痴。名我语取。见轭分二。一名戒禁取。二名
见取。应知三十四物。为欲取体。谓贪。瞋。慢。无明。各五(四五二十)疑有
四(足前成二十四)并十缠(足前成三十四)三十八物。为我语取体。谓贪。
慢。无明。各十。疑有八(上界合论)六物为戒禁取体。三界各有二戒禁取。故
为六也。(若下一道下一)三十物。为见取体。三界各有十种见(十二见中。除
二戒禁取)上界烦恼。名我语取者。我语谓见身。依之说我。故上界烦恼。多缘
内身。名我语取。我语之取。依主释也。于诸见中。别立戒禁取者。由此独为圣
道怨故。双诳在家出家众故。谓在家众。计自饿等。为天道故。诸出家众。计舍
可爱境。为清净道故。无明不别立以非能取故者。不立无明。别为取者。能取诸
有。故名为取。谓不了相。名为无明。非能取故。不立为取。但可与余。合说为
取。此上四取。依萨婆多宗说也。若依经部。四取谓以贪为体性。贪缘五欲境
起。名为欲取。贪缘六十二见起。名为见取。贪缘戒禁起。名戒禁取。贪缘三界
我语起。名我语取。故彼四取。以贪为体。
  从此第二。释名。论云。此随眠等。名有何义。颂曰。
  微细二随增  随逐与随缚
  住流漂合执  是随眠等义
  释曰。微细者。释随眠义也。根本烦恼。行相难知。故名微细。犹如眠也。
二随增已下。三义释随。且第一二随增者。所缘随增相应随增。能随烦恼。于所
缘境。及所相应。增昏滞故。随逐者。第二释随义。烦恼起得。此烦恼得。随逐
有情。常为过患也。随缚者。第三释随义。烦恼现行。随缚有情。住流漂合执
者。释上漏等名也。住者。能令众生久住生死流者。能令有情三界流转。于六根
门。泄过无穷故。名为漏。漂者。极漂善品。故名瀑流。合者。和合有情。受种
种苦。故名为轭。执者为有漏依。执取生死。故名为取。是随眠等义者结上也。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一
  从此第二。明结等六门。就中分二。一正明结等。二诸门分别。就正明结
等。分二。一明结等五门。二明六垢。就明结等五门分二。一标章。二别释。且
第一标章者。论云。如是已辨随眠并缠。世尊说为漏瀑流等。为唯尔所。为复有
余。颂曰。
  由结等差别  复说有五种
  释曰。除漏等外。由结等差别。复有五种。一结。二缚。三随眠。四烦恼。
五缠。
  从此第二。别释就中分五。一释结。二释缚。三释随眠。四释随烦恼。五释
缠。就明结中分三。一明九结。二明五下分结。三明五上分结。且初第一九结云
何。颂曰。
  结九物取等  立见取二结
  由二唯不善  及自在起故
  缠中唯嫉悭  建立为二结
  或二数行故  为贱贫因故
  遍显随惑故  恼乱二部故
  释曰。结九者。一爱结。二恚结。三慢结。四无明结。五见结。谓三见也。
六取结。谓二取也。七疑结。八嫉结。九悭结。于中恚。嫉。悭。唯欲界系。余
遍三界也。问何缘三见名。为见结。二取名为取结。答颂言物取等。谓三见二
取。一则物等。二则取等。言物等者。物者体也。三见有十八物。二取亦十八
物。故名物等。见十八者。谓苦下有身边二见。四谛下。各有邪见。合成六见。
三界各六。故成十八。取十八者。苦下有二取。集灭各有一取。谓唯见取。道下
亦二取。故成六取。三界各六。故名十八。言取等者。三见等。是所取也。二取
等。是能取也。故名取等。谓由戒取。执身见等。为能净故。或起见取。执身见
等。以为胜故。故身见等。名为所取。戒见二取。名能取也。由二唯不善及自在
起故者。谓嫉悭二。唯不善性。又嫉。悭。唯自在起。不随从他。唯自力起故。
名自在起。由二义胜故。于缠中别立为结。此释非理。论主破云。若缠唯八。此
释可然。许有十缠。此释非理。以忿覆二种。亦具两义故。故应立为结。由此应
言嫉悭过失尤重。一数现行故。谓由嫉悭数现行也。二为贱贫因故。嫉为贱因。
悭为贫因也。三遍显随惑故。谓遍显欢戚随烦恼也。谓嫉与忧相应。遍显戚随惑
也。悭喜相应。遍显欢随惑也。四恼乱出家在家二部故。谓出家于教法。为嫉悭
恼乱。在家于财物。为嫉悭恼乱。五或恼乱天阿素洛故。谓天帝释。有甘露味。
阿素洛。有女色。天悭味嫉色。阿素洛悭色嫉味。便兴斗诤。六或恼乱人天二胜
趣故。七或恼乱他及自部故。部者众也。谓悭恼自众。嫉恼他朋。由上七义。故
于十缠。唯二立结。颂言恼乱二部故者。应知摄后四种二部也。
  从此第二。明五下分结。论云。佛于余处。依差别门。即以结声。说有五
种。颂曰。
  又五顺下分  由二不超欲
  由三复还下  摄门根故三
  或不欲发趣  迷道及疑道
  能障趣解脱  故唯说断三
  释曰。又五顺下分者。一身见。二戒禁取。三疑。四欲贪。五瞋。问何缘此
五。名顺下分。答下谓欲界。此五顺益下分界故。名顺下分。由二不超欲由三复
还下者。正释顺下也。由贪瞋二。不超欲界。设有能超上生有顶。由身见等三。
还生欲界。故说贪瞋如守狱卒。身见等三。如防逻人故。说此五名顺下分。有说
言下分者。谓下有情。即异生也。及取下界。谓欲界也。前三能障超下有情。后
二能令不超欲界故。五皆得顺下分名。问如诸预流。断六烦恼。云何经说断三结
耶。答此有二师。第一释者。颂云摄门根故三。言摄门者。谓身见在一门。即苦
门也。戒禁取在二门。谓苦道门也。疑通四门。谓四谛门也。说断三种。摄彼三
门故。说断三已说断六。言摄根者。谓边见依身见转。见取依戒禁取转。邪见依
疑转。故说断三种。摄彼三根。故说断三。已说断六。或不欲发趣。已下第二释
也。或言。谓显有余师释。凡趣异方。有三重障。一不欲发趣。二迷正道依邪道
故。三疑正道。趣解脱者。亦有三障。一不欲发趣。谓由身见。执我我所。怖畏
解脱。不欲发趣。二者迷正道。谓由戒取。执非道故。迷于正道。三者疑于道。
谓由疑故。于道犹豫。佛显预流永断如斯。趣解脱障。故说断三。
  从此第三。明五上分结。论云。佛于余经。如顺下分。说顺上分。亦有五
种。颂曰。
  顺上分亦五  色无色二贪
  掉举慢无明  令不超上故
  释曰。顺上分五。一色界贪。二无色界贪。三色无色掉举。四色无色慢。五
色无色无明。由此五种。能令有情不超上界。名顺上分结。以贪过重。两界别
论。
  从此第二。明三缚。论云。已说结缚云何。颂曰。
  缚三由三受
  释曰。缚有三种。一者贪缚。二者瞋缚。三者痴缚。何缘说此三。为缚。谓
依三受。故立三缚。谓于乐受。贪缚随增。谓于苦受。瞋缚随增。谓于舍受。痴
缚随增。所缘相应。俱随增故。谓于舍受。亦有贪瞋。非如痴故。
  从此第三。明随眠。论云。已分别缚。随眠云何。颂曰。
  随眠前已说
  释曰。随眠有六。乃至九十八品。初已说也从此第四。明随烦恼。颂曰。
  随烦恼此余  染心所行蕴
  释曰。随烦恼此余者。此随眠外。余。缠垢等。名随烦恼。随根本烦恼起
故。名随烦恼也。此随烦恼。是染心所。行蕴所摄。
  从此第五。明缠。颂曰。
  缠八无惭愧  嫉悭并悔眠
  及掉举昏沈  或十加忿覆
  无惭悭掉举  皆从贪所生
  无惭眠昏沈  从无明所起
  嫉忿从瞋起  悔从疑覆诤
  释曰。前一颂标缠。次一颂半明根本等流。缠八者。品类足论说。或十者。
毗婆沙师说。缠有十。一无惭。二无愧。三嫉。四悭。五悔。六眠。七掉举。八
昏沈。九忿。十覆。无惭。无愧。根品已释。嫉谓于他诸兴盛事。令心不喜。悭
谓财法巧施相违。悔即恶作。根品已释。眼谓令心昧略为性。悔眠二种。虽通善
恶。令十缠中。唯取染污。掉举昏沈。亦根品已释。令心愤发。说名为忿。隐藏
自罪。说名为覆。无惭。悭。掉举。是贪家等流果也。无愧。眠昏沈。是无明等
流。嫉。忿。是瞋家等流。悔是疑等流。覆有说贪等流。有说痴等流。有说贪痴
等流。有说智人覆。是贪等流。无智人覆。是痴等流。颂云。覆诤者。三说不
同。故名为诤。
  从此大文第二。明烦恼六垢。颂曰。
  烦恼垢六恼  害恨谄诳憍
  诳憍从贪生  害恨从瞋起
  恼从见取起  谄从诸见生
  释曰。前两句明六垢。次四句明本惑等流。一恼。二害。三恨。四谄。五
诳。六憍。此从烦恼生。秽污相粗。名烦恼垢。恼谓坚执诸有罪事。由此不取如
理谏诲。害谓逼迫。行打骂等。恨谓结怨。谄谓心曲。诳谓惑他。憍根品已释。
诳憍贪等流。害恨瞋等流。恼见取等流。谄五见等流。颂言诸见者。即五见也。
  从此大文第二。诸门分别。就中分五。一三断分别。二三性分别。三三界分
别。四六识相应。五五受相应。且第一三断者。论云。此垢及缠。为何所断。颂
曰。
  缠无惭愧眠  掉惛见修断
  余及烦恼垢  自在故唯修
  释曰。缠中无惭。无愧。睡眠。惛沈。掉举。此五与见惑相应。是见所断。
与修惑相应。是修所断。余谓嫉悭忿覆悔。及烦恼六垢。此之十一。自在起故。
唯修所断。不随他惑。自力而起。唯与无明。共相应故。名为自在
  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