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后妃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北齐后妃传-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个女人被丈夫抛弃,无奈之下选择改嫁,从妻到妾,想想也算是天与地的差别了!
  此时,高澄的妻子元仲华看见夫君的棺木,面色却相当平静,没有撕心裂肺的痛,也没有流下一滴眼泪。
  李祖娥不知道在她平静的面容下,会不会有一丝不甘或是埋怨,也许对于她而言这一切都过去了,就像一缕尘烟,被风吹散,再没有一丝痕迹。
  元仲华看着那口棺材,淡淡地说:“子惠,只愿你一路走好。”
  恨也罢,怨也罢,人既然已死,就没有必要再去追究什么,或是恼恨什么。
  丧事办完以后,众人也都散了。
  回到自己府邸,李祖娥缓缓步入书房内,看见高洋独自一人站在窗前,一动也不动,似在想些什么。
  李祖娥走至他身侧,轻轻唤了一声:“子进。”
  高洋侧头看向她,叹道:“祖娥,他走了,他真的走了!论关系,我与他是同父母所生的兄弟;论感情,我也不知对他是恨,是怨,还是其他。按理说,他死了你就会摆脱这个人,他的位置也将属于我,可是,我却始终开心不起来。”
  李祖娥清楚,丈夫对高澄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或许,他自己也说不清对这个兄长究竟是怎样的感情。
  “既然大哥已死,夫君还是节哀顺变吧。”见他伤心的模样,她便继续劝说:“子进,我不想看见你这样,毕竟人死不能复生,无论你怎样难过他都回不来了。”
  高洋问道:“你这是在关心我吗?”
  李祖娥浅笑道:“你是我的夫君,我当然关心你。”
  高洋这才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嘴上却没有说什么,只是痴痴地看着她的脸庞。
  她微微低睫,面色瞬时变红;他也没有言语,只静静地凝视她垂首的模样。
  良久后,李祖娥忽而开口:“这件事发生得太突然了,没想到大哥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高洋不语,只听她又道:“而且我听说,那时大哥与亲信们正在商议禅让称帝的事,未曾想恰巧是这个时候被家奴杀害……”
  话音未落,高洋便问:“所以,你认为刺杀大哥的家奴,是受人指使才这么做的?”
  “我不知道,”李祖娥摇了摇头,“这些话我都是听别人说的。”
  高洋看了她半晌,方才轻轻笑道:“那些人唯恐天下不乱,所以他们的话,你最好不要理会,更不要相信。”
  李祖娥疑惑地看着他,不知道他为何会突然对自己说这些话。
  随即,高洋笑道:“想必你也累了,快去歇息吧。”
  李祖娥问道:“那你呢?”
  高洋叹了叹,“我的心很乱,想一个人静静地待一会儿。”
  李祖娥只好依言离开,在出门前又对他说了一些安慰的话,才替他关上了门。                    
作者有话要说:  

  ☆、篡魏

  现在的高洋可谓大权在握,不仅承袭兄长高澄的爵位,晋封为齐王,还总揽东魏政权,其母娄氏也封为王太后,妻子李氏为王后。
  高洋在设立官署之时,任命渤海人高德政为管记,二人关系非常亲密,几乎言无不尽。
  金紫光禄大夫徐之才、北平太守宋景业,皆善于图谶之术,以为太岁在午,将会有改朝换代的事情发生,于是将此预言通过高德政告知于高洋,劝其受禅。
  此事正中高洋下怀,但他依然迟疑不决,想听听母亲娄昭君的意见,于是将此事告知于母亲,但从她口中听来的却是一句:“你的父亲如龙,兄长似虎都未能如愿,你是什么样的人,还想行舜、禹禅让之事?”
  高洋将娄昭君的话告诉给徐之才,徐之才却道:“正因为不及父兄,所以才应该早升尊位。”
  高洋因为人心不一,于是令高德政到邺城观察众位公卿的意向。未及返还,高洋便拥兵而东,到达平都城,召集诸勋贵一同商议,却没有一个人敢吭声。
  半晌,长史杜弼出言道:“西边的宇文氏是我朝的强敌,大王若受魏禅,恐怕他们会自称义兵而向东讨伐,到那时大王要如何对付宇文氏呢?”
  徐之才却道:“如今与大王争天下者,他亦欲做大王想做的事,纵然他屈强,不肯承认,不过也跟我们一样想要称帝建国。”
  杜弼听了此话,无言以对。
  在徐之才、宋景业与高德政的多次怂恿下,高洋让术士李密占卜此事,最后得到了大横卦,李密说这是汉文帝刘恒的吉卦。
  然后又让宋景业以蓍草占卜,结果遇到了乾卦,后又变为鼎卦。宋景业称乾卦是君主之象;而鼎卦,是说改朝换代的事将在五月发生,应该在仲夏的时候接受东魏禅让。
  有一人忽而开口道:“按照阴阳学的说法,五月不可入居官位,若犯了这一条,将会死于其位。”
  宋景业却道:“大王贵为天子,自然没有离位的时候,岂能不死于自己的皇位上呢!”
  高洋闻言大悦,遂向东进发,从晋阳赶赴邺城。
  高德政将在邺城察访到的诸多事情都一一记录下来,呈送于高洋。高洋接过以后立即命侍从陈山提快马奔行,将高德政记录下的事条与一封密信一并送与杨愔。
  是月,陈山提到达邺城,杨愔便召集太常卿邢邵造新皇帝登基的仪节制度,秘书监魏收起草九锡、禅让、劝进等诸多文告,并召集东魏宗室诸王进入北宫,留在东斋。
  初六,东魏群臣拥戴高洋为相国,总领百官,加九锡殊礼,齐王如故。
  高洋行至前亭时,没想到所乘骑的马忽然倒下。高洋本身心里就着急,想即刻到达邺城,因此他甚是厌恶,勉强到了平都城,却不肯再前进一步。
  高德政与徐之才二人知道此事若再耽搁,消息很快会泄露出去,到那时只怕他们的性命不保,于是苦苦请求道:“陈山提已然到达邺城,若我们不前去,一直在这里耽搁,只怕时间拖延得太长,会泄露消息。”
  高洋听罢,即命司马子如与杜弼两人奔赴邺城,观察人情世态的发展。待司马子如等人至邺城,众人以为形势已定,无人再敢发表异议。
  没多久,高洋终于到了邺城,召集了很多民夫携带工具来到城南……
  这时,高隆之走来喝问:“你召集这么多民夫做什么?”
  高洋闻得此言,甚是不悦,作色道:“我做这些事自然有我的理由,你问那么多干什么?莫非,你是想受到族灭的灾祸?”
  高隆之不敢再言,当即谢罪而退。
  不久,众多民夫开始修建天坛,准备登基时用的法物。
  东魏灭亡已经成为定局,元善见也知道自己的皇位坐不稳,迟早会被高氏取代,没想到这一天还是来了!
  司空潘乐、侍中张亮、黄门郎赵彦深等人请求入宫奏事,于是元善见在昭阳殿召见了他们。
  张亮看着元善见,上前一步,先开口道:“五行相互运行,有始有终,齐王圣德钦明,受万众爱戴,臣等望陛下法尧禅舜,将帝位禅于齐王。”
  元善见敛容道:“此事推挹已久,我应当谨遵众意。只是这样,要制定好禅让诏书才能逊位。”
  中书郎崔劼、裴让之道:“诏书早已写好。”
  杨愔当即上前,将诏书呈给元善见,逼迫他盖上印玺。面对颇有气势的大臣,元善见别无选择,只好依言行事。
  盖上玺印的那一刻,他的心里有一丝悲凉——没想到魏朝基业竟毁于自己手中。
  元善见看向众位大臣,问道:“退位之后,会将我安置在何处?”
  杨愔答道:“北城另有一座房舍,陛下可以住在那里。”
  元善见起身走下御座,向东廊行去,口中缓缓吟道:“献生不辰,身播国屯。终我四百,永作虞宾。”
  这是《后汉书》中的赞辞,是刘宋王朝范蔚宗(范晔,字蔚宗)所写。
  当年,曹操之子曹丕篡汉,称帝建魏,汉献帝刘协被迫逊位。
  献帝生不逢时,国亡家亡,祖宗留下的江山未能保全。汉朝四百年基业,终是毁于一旦。
  吟罢,元善见忽然驻足,转身看向高隆之,问道:“朕想与后宫妃嫔们告别,不知可不可以?”
  高隆之回道:“今日的天下仍是陛下的天下,何况六宫呢。”
  于是元善见入宫与后妃们告别,看见昔日的帝王成为亡国之君,众人皆失声哭泣,泪流满面。
  李嫔上前紧握元善见的手,嘴里念出陈思王曹植的诗:“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
  李嫔的意思元善见自然明白,她是希望夫君能珍爱自己的身体,望他健康长寿,这样才能与她共度黄发之年。
  直长赵道德已经准备好了一乘牛车,要送元善见离开宫廷。他正欲上车,未及站稳,赵道德就立即在身后抓住元善见的胳膊肘,想将他推上去。
  元善见大怒,喝斥道:“朕顺从天意才让出帝位,你这奴才算个什么东西,敢这样逼我!”
  赵道德仍是不肯下车,还露出一脸不屑的表情。
  出了云龙门,王公百僚向元善见拜辞,莫不伤感,尤其是高隆之看着故主离去,泪流不止。
  虽然元善见已经失去一个王朝,失去了祖宗留下的江山基业,但仍是想保留一个帝王的尊严,于是他依旧故作平静,面无一丝波澜。
  东魏武定八年五月,于公元550年,高洋受禅,定国号为齐,改元天保,建都邺城。
  天保初年,追尊父亲高欢为献武皇帝,庙号太祖;兄长高澄追谥为文襄皇帝,庙号世宗。
  同年,封东魏帝元善见为中山王;二年十二月,高洋鸩杀故主元善见,年仅二十八岁,奉谥号为孝静皇帝,葬于邺西漳北。                    
作者有话要说:  

  ☆、立后

  文武百官站在朝殿之上,仰头望向坐在御座上的皇帝。
  高洋此刻召集大臣前来,自然是为了立后一事,众臣也已听见他让他们来的目的。
  高洋话音刚落,高隆之便上前一步,道:“依臣之意,陛下应当立其他后妃,而非李氏。李氏是汉人,不宜为天下之母,陛下应该立段氏为皇后。”
  高德正接着道:“臣也认为应当立段氏为后,以结勋贵之援。陛下,请废黜李氏,册封段氏为国母。”
  这时,一位汉臣杨愔忽道:“李氏是原配,依照汉、魏以来的旧例,自然是立元妃。况且,李氏才貌兼美,还是圣上的结发妻子,被立为国母又有何不可!”
  两派朝臣站在大殿上争执不休,纷纷向皇帝进言,说出自己的想法。
  忽然,高洋开口喝道:“行了,别再吵了!这里是与大臣们议政的地方,岂容你们大声喧哗,无视天子!”
  听到后面四个字,众臣惊慌不已,微微垂首,连连道:“臣等不敢。”
  高洋依旧看着御座下的大臣,道:“此事就依杨卿的意思办,立李氏为皇后。”
  高德正急道:“可是陛下……”
  高洋打断道:“朕意已决,不必再议,众卿还是退殿吧”
  大臣虽然都依言退殿,但高德正却依旧请求进宫见高洋一面,阻止他立李祖娥做皇后。
  高洋本来是不愿见他的,不过高德正执意坚持,于是无奈之下,高洋只能让他进入内殿。
  高德正看向座上的高洋,缓缓道:“陛下,段氏之母是娄太后的姐姐,若陛下执意封李氏为皇后,只会伤及陛下与太后之间的母子之情。”
  高洋显得十分不耐烦,尤其说到“母子之情”时他更是一脸的不悦。
  “我倒差点忘了,段氏是朕的表妹,若是封她为国母,娄太后自然是欣喜的。你现在这般执意阻止我立李氏,莫非是太后派你来让我改变主意的?”
  高德正说出这番话,自然会让高洋起疑,不过也是因为心情不好,才会把气撒到他的身上。
  半晌,高德正才开口道:“臣不敢。臣只是认为段氏是段荣之女,又是段韶之妹,他们二人与献武皇帝一同打天下,曾甚得献武皇帝器重,可以说是齐国的功臣。所以臣才会提议废黜李氏,册封段氏为后,以此亲近勋贵大臣。”
  虽然高德正屡次劝说,但高洋仍是坚持自己的想法,不愿改变。
  立后之事很快传到了宣训宫,娄昭君听说后自然心里不快。她坐在榻上,对段氏道:“杨遵彦是汉人自然会站在李祖娥那一边,也希望皇帝立汉家女子为后。不过也不能说只以他一人之力,李氏就能坐上皇后之位,关键还是要看皇上自己的想法。”
  段氏道:“不过,妾身听闻皇上已对大臣们说要立李氏为国母,无论朝臣宗室们如何劝谏,圣上始终不愿改变。”
  娄昭君道:“没想到他会这么坚决。”
  段氏劝道:“姨母,既然圣上想将李氏立为皇后,不如就随他去吧,我们不要阻止了。”
  娄昭君侧头看向她,笑了笑道:“你还真是与世无争啊!”
  段氏低眸道:“皇上对李氏是情深意重,无论怎么阻止都是白费心机。与其跟圣上为了这事而闹矛盾,还不如按照圣上的心意立她心爱的女子为后,若真的逼迫圣上立他不喜欢的人,只怕皇上会对妾身更加厌烦。”说到最后,她的神情更显失落。
  娄昭君仍是不甘心,似是想起了什么,问道:“听说澄儿生前宠爱过一个叫李昌仪的女子,现在进宫了是吗?”
  段氏轻声问道:“太后为何突然问起这个人?”
  娄昭君淡淡道:“也许,这个人对我们来讲还有用处。”
  段氏虽然没有听明白她话里的意思,却也不愿多言,只问了一句:“姨母要见李昌仪吗?”
  一语正巧说中了娄昭君心中的想法,但她却未言语。思量半晌后,只是对段氏说自己还有事情要处理,让她离开宫殿。
  段氏出殿不久,娄昭君就命人去找了李昌仪。她依命来到宣训宫,向娄昭君微微行了一礼,口中恭敬地称她为一声“太后”。
  娄昭君细细地打量了李昌仪一番,面前的女子果然姿色出众,美艳动人。娄昭君现在才知道,长子高澄在生前为何会宠爱她,执意要从高仲密的身边夺过来。
  “知道我为什么秘密召见你来吗?”娄昭君问道。
  李昌仪只答四字:“奴婢不知。”
  娄昭君也不拐弯抹角,直言道:“我已在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