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七诫 作者:和仁 管家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管理七诫 作者:和仁 管家民- 第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奖励忙碌行为而不问其结果是非常错误的。如果游泳运动员跳进游泳池只是在水里溅起许多浪花而不向前游去,他就会成为国际笑柄。摆脱困境的办法就是鼓励用出色的工作去实现预定目标,而不是鼓励人们装作忙忙碌碌的样子。这要求我们:确定工作范围,避免忙乱;鼓励人们每天抽一点时间来思考、计划和运筹,使工作有条不紊;提防“程序化”,因为“程序化”的人只关注“确保每一个程序的正确”,而不管结果是对还是错,这种人往往把错事做得十分出色;将对下属的时间型管理改为目标型管理。

  6.奖励简化,反对不必要的复杂化

  领导要做到:简化工作,取消不必要的事情;简化领导层次;简化程序和控制方法;奖励简化者。

  7.奖默默无闻,不奖夸夸其谈,奖有效行动,而不是哗众取宠

  任何组织都包括四种不同的人:希望别人干活的人;说得很多干得很少的人;对别人所做的事评论没完的人;默默奉献的人。我们都希望拥有最后一种人,少有或没有其他类型的人。但是,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的功绩常常被喋喋不休、哗众取宠的人所掩盖。不注重奖励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而是用大量时间去安抚叽叽喳喳者的领导,很快就会看到很多人都在叽叽喳喳而不再认真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做到:有意识地发现下属好的行为,并鼓励他们做得更好;提防投机者,决不纵容他们;找出手下的无名英雄,及时奖励,不要让老实人吃亏。

  回答下列问题将有利于你去发现无名英雄:谁是最难得的人,少了他们会怎样?谁在有压力时工作得最好?谁始终如一地高质量地按时完成任务?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谁会牺牲个人利益而去维护集体的利益?在总经理不在场的情况下,谁最值得信任?简言之,谁总是在你最需要的时候出现?

  8.奖工作质量,不奖工作数量

  为什么一些企业产品质量上不去?因为这些企业领导往往奖励产品数量而不是质量,只注意下属干了多少而忽视干得怎样。这就要求我们做到:让每一个下属都必须懂得质量的重要性,帮助下属树立质量意识的有效方法就是让其反主为客,自制自用,如让降落伞的制造者和质量检验者随便拿一件自己的产品,穿好跳出飞机;对每一个人进行质量控制的基础训练,并且从组织高层领导开始;设立一块质量记分牌或布告栏,定期公布质量情况,并给予优胜者以奖励。

  9.奖忠诚企业,不奖朝三暮四

  每个组织都需要忠诚,但事实上许多组织在教导人们不忠诚。

  如当别的组织向某人提供更好的工作机会和优惠的报酬时,上司才想起给其提升和增加报酬。因此,人们常常以离职相威胁。再如很多组织里的领导首先从稳定、平衡出发,安抚、照顾的是“刺头”,而不是首先考虑那些忠诚老实、默默奉献的人。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以心换心,以诚换诚;保持信息渠道的公开和透明,以建立相互的信任;奖励忠诚者,给忠诚的职员更好的职位,这等于告诉每一位职员:忠诚就会得到奖励。

  10.奖团结协作,不奖内讧

  一个组织在其内部坚持合理冲突的情况下,首先奖励的应是有团队精神和全力工作的行为。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使工作相互依赖。每一个人的工作都是模糊的,只有当所有的人都全力将工作成功完成后,才能看清;确定一个只有相互合作才能达到的共同目标;根据人们或组织对全局作出的贡献和相互帮助的情况给予奖励;建立和创造一个良好的合作气氛,使人们具备这样的姿态:“假如事情没做好,我说这是我做的;假如事情比较好,我说这是我们做的;假如事情确实好,我说这是你们做的”。

  □惩罚应注意的原则

  在组织管理中,领导多是奖惩并用。在大力倡导“以人为本,有效激励”的今天,我们仍不能忽略惩罚的功用,关键是要善用惩罚。

  长期以来,惩罚在组织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一直是一个引人争论的话题。尽管美国行为科学研究表明,在对员工行为的长期管理中,采用以正面强化为主的办法,通常比压抑性控制更有效,但惩罚在管理中自有其应有的地位,其在组织中的广泛应用便证明了这一点。显然,在实际工作中,许多管理人员喜欢运用惩罚,是因为惩罚容易在短期内很快奏效,可以立即矫正员工的不良行为,确保组织正常有效的运行。

  但在现实的组织管理中,惩罚管理的现状却令人担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企业惩罚手段呈现简单化和两极化。尽管大多数企业都将惩罚分为口头批评、一般处罚、严厉处罚、辞退几级,但在实施惩罚过程中,众多企业用的更多是批评和辞退两种。这种情况在外资企业尤为突出。这固然是由于口头批评与辞退易于操作和执行,而一般处罚和严厉处罚则较难确定标准及统一实施,但更反映了许多企业疏于管理,为了追求高效率而不惜将管理简单化的现实。

  (2)员工对企业惩罚制度的满意度普遍较低。惩罚作为一种管理手段,若不能被领导者认可,就是极不成功的,即使短期内奏效,也会埋下长期的祸根。“员工论事,先及人”,往往使员工一时间不知自己错在哪里,等到恍然大悟时,怨恨和抵触情绪早已生根了,惩罚的教育功能也无从发挥了。

  具体执行惩罚时,领导者必须首先认识到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合理的惩罚教育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其次,还必须始终坚持公平性原则、适度性原则,面对因懒散、失职或渎职所造成的不良后果,控制反感和恼火的情绪,保持理智冷静的态度,做出合情合理的判断和决策,使错罚相当。此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惩微原则

  古人常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的微小善举,不一定要给予正式的奖励;然而,人的微小恶行,却不能不给予某种形式的惩罚。因为人们的不当行为,一般总有个量的逐步积累过程,应将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防微杜渐,甚至在问题还未出现前就预测到可能的倾向,及早采取措施,尽可能少地依赖惩罚措施。即使必须惩罚,也要遵循惩微性原则。优秀的领导者总是能做到未雨绸缪,在员工滑向泥坑前,及时设立“禁止通行”的黄牌,或者对初犯者予以适当的批评、惩责,以免将来病重时下猛药。所以,领导者应注意各类小问题的发展及其对众人的影响,要重视“惩微”以“杜渐”。

  2.沟通原则

  惩罚总发生在员工的不当行为之后,要惩罚他,必须了解他做了什么错事,违反了什么规定,更要弄清楚他为什么违反这个规定。比如一个一向工作认真的文秘近期总是打错字或迟到,领导者就有必要在做出惩罚之前和她进行有效沟通,弄清情况,查明原因。若她的错误源于可以原谅的原因,但为了严肃纪律,表明公司制度的公正而不得不罚,此时,也会使她口服心服。

  3.及时原则

  根据中止原理,当员工错误行为开始出现时就给予及时的惩罚,这样错误的行为就会与惩罚所起的焦虑、恐惧等经验相连接,那么员工就不得不中止行为,惩罚也会相应结束。这样员工会清楚地认识到:惩罚的引起与结束都是自己的行为造成的,以后就会避免出现类似行为。如果在员工不当行为发生之后很久才施以惩罚,就会使他不十分清楚受罚的原因,甚至有些员工还会认为是领导者对他个人有意见而故意找茬。

  4.反馈原则

  惩罚只教人们不做什么,而没有教人们去做什么。因此,管理人员在实行惩罚的同时必须给员工指明替代性行为,当员工作出了管理层所希望的替代行为时,最重要的是管理人员及时地给予反馈,对此进行正面强化。如果员工受公司派遣外出学习,但未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如未能通过结业考试,公司罚他自负一半费用,同时限期完成学习任务,达到结业要求,若此员工如期完成任务,那么另一半费用则由公司负担。当一项惩罚措施执行之后,并不以此为对某个人不良行为管理的结束,而是领导者向员工指出了“限期改正”这样的替代行为,并对这种替代行为符合要求的程度给予及时的反馈。

  5.综合原则

  惩罚过程涉及的因素一般包括:惩罚的方式、惩罚的类型、被罚者的态度等等,在实践中要综合地协调和处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发挥系统的最大功能。

  □将制度推向更高层次

  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进行制度管理创新,使企业内各要素在质和量上发生新变化和新的组合,以适应新的形势需要,从而推动企业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

  1.观念创新

  必须从企业领导的观念入手,紧跟形势的变化,树立全新的制度管理理念。

  (1)人本制度管理。

  人本制度管理意味着企业制度管理由传统的“管事”和“管人”向“激发人”转变。企业员工素质高低和才能发挥程度决定着企业的成败,人将是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本,如何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成为企业制度管理的关键。

  与国企相比,企业普遍存在着人才缺乏、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企业必须以人为本,培养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员工与企业的“亲和度”,向员工提供发展的机会,使员工的个人发展和企业发展融为一体,给员工“获利”的空间,使员工利益和企业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

  (2)知识制度管理。

  知识制度管理的实施在于建立激励员工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设立知识总监,培养企业创新的集体创新能力。

  知识制度管理思想是全新的制度管理思想,既继承了人本制度管理思想的精髓,又结合知识经济这一新的经济形态的特点予以创新。

  这要求企业:对知识与人才高度重视,把企业看作“学习型组织”,要求员工不断获取知识,并发挥知识的整合效应;制度管理重视对员工的激励,通过赋予员工更大的权利和责任,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充分挖掘员工的潜能;重视知识的共享与创新,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和制度管理方式的转型,实行集体领导,用一种共同的价值观来激励员工。

  2.战略创新

  企业经营战略与经营环境密切相关,随着竞争的加剧,企业的经营战略面临创新,这要求企业做好以下工作:

  (1)企业要确立全球一体化的企业发展战略。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经济瞬时沟通,企业的市场已经国际化、全球化。面对挑战和机遇,企业战略制度管理模式和观念必将发生变化。企业不能将视野局限于某一区域,而必须考虑整个市场和技术发展的趋势。

  企业必须了解全球性战略环境,结合自身竞争条件和目标,作出战略决策。同时,参与全方位的竞争。

  (2)企业必须从适应市场转向创造市场。

  企业的经营战略必须适应市场环境,若要等环境变化了再去适应就会处于被动地位,因此,企业应主动创造市场,引导消费。企业在进行战略创造时,应密切注意相关产业的发展动向,积极寻找可以利用的机会,把新生事物的创立、新技术的开发、新市场的开拓等战略课题列入企业战略之中,为企业的未来环境创造良好的条件。

  3.制度创新

  企业制度创新就是通过调整和优化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三者的关系,使各个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得到充分的体现。

  企业制度主要包括产权制度、经营制度和管理制度三个层次。产权制度是决定企业其他制度的根本制度,是有关经营权的归属及使用权的条件、范围、限制等方面的原则规定,它构成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包括目标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没有一个创新的制度,企业的其他创新活动就不会有效和持久。这要求企业调整组织结构和完善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使用权内部各种要素的合理配置,使之发挥最大限度的效能:

  (1)企业力争站在发展的前沿。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网络化的形成,企业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开放,只有和外界保持良好的关系,才能经久不衰,站在发展的前沿,反之,若是体制僵化,创新不足,便会造成毁灭性的损失。

  (2)企业要搞好基础建设。

  企业制度从广义上讲就是管理的制度化,为了使管理不断创新,必须从制度上为其开道。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谁胜谁负关键在于创新,创新已成为企业的生存之本。企业必须将创新体现于企业制度当中,更好地发挥生产者,甚至消费者创新的积极性。

  (3)企业要充分发挥人才的能量。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作用比任何时代更为突出。企业必须致力于资源的开发,来创造新的财富,这要求企业充分发挥智力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再改革,不断调整权责结构、运行规则、制度规则。

  4.组织结构创新

  随着技术革命特别是信息的网络化,企业的组织结构也在向扁平化发展,原来承担上下级沟通联络的中间管理层将大大减少,企业组织结构变为以分权为特征的扁平化的横向网型组织结构。

  企业规模小,员工人数不多,必须进行组织结构创新,保证最好、最快的信息迅速地在企业内部传递,使员工成为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能力的人,并可以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独立工作,承担责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的制度管理方法日趋新颖、多样,计算机、互联网在企业制度管理中开始应用。

  与国企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