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部经- 第1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时,世尊告尊者难陀迦曰:“同13难陀迦!汝明日亦同以教诫应教诫彼等诸比丘尼。”
  尊者难陀迦奉答世尊:“如是,世尊。”
  时,尊者难陀迦,其夜过已,清晨着衣,持衣、钵,为乞食而入舍卫城。于舍卫城游行乞食已,食后,由行乞归来,共一同伴至王园寺。彼等诸比丘尼,见尊者难陀迦从远而来。见已,设座,且备置洗足水。尊者难陀迦坐于所设座。坐已而洗足。彼等诸比丘尼敬礼尊者难陀迦,坐于一面。尊者难陀迦如是告坐于一面之彼等诸比丘尼曰:“诸姊!应由问答而论说。此中,若有知者,对此应言:“我等知。”若不知者,对此应言:“我等不知。”而且对此有疑惑或犹豫者,具时应问我:“尊者!此如何?”“此义为如何?”
  诸比丘尼曰:“尊者!我等于尊者圣难陀迦圣难陀迦对我等所教述唯此,我等即欢喜、满足。”
  尊者曰:“诸姊!汝等如何思惟?眼是常耶?或是无常耶?”诸比丘尼曰:
  “尊者!是无常。”
  尊者曰:“然而,无常者……乃至……诸姊!应去之时矣!”
  时,世尊于彼等诸比丘尼去后不久,如是告诸比丘曰:“诸比丘!譬喻于今日十五之布萨日,众多诸人,无疑惑或犹豫:“月实亏否?月实满否?”而实恰好月满。诸比丘!恰如是,彼等诸比丘尼由欢喜难陀迦之说法而有饱满之思。诸比丘!彼等五百比丘尼,是最后比丘尼,彼等亦是预流者,不恶趣法、决定者,而善正觉究竟。”
  世尊如是说已。欢喜之彼等诸比丘随喜世尊之所说。

第一四七 教罗喉罗小经

  北传汉译 杂阿含八、一九九(大正藏二,五一页。)
  世尊为罗喉罗,说观六根、六境、六识五蕴等之苦无常无我,由厌此等,而得离欲
  解脱。罗喉罗依此教诫而漏尽解脱,集其处听之诸天亦远尘离垢。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只陀林给孤独园。时,独住之世尊,心起如是之思念:“罗喉罗之解脱,应成熟法令成熟。今我如何更导罗喉罗以灭尽诸漏。”
  时,世尊清晨着衣,持衣、钵,为乞食而入舍卫城。于舍卫城游行乞食已,食后,由乞食归来,告尊者罗喉罗曰:“罗喉罗!应取座具。应至彼生茂之森林昼住。”
  尊者罗喉罗对世尊言:“如是,世尊。”则持座具唯随世尊之后。时,恰好数千之天神亦奉随世尊:“今日世尊,更导尊者罗喉罗灭尽诸漏。”
  时,世尊已入生茂之森林,于一树下设座而坐。尊者罗喉罗敬礼世尊,坐于一面,世尊如是告坐于一面之尊者罗喉罗曰:“罗喉罗!此,汝如何思惟?眼是常耶?或是无常耶?”
  罗喉罗曰:“世尊!无常。”
  世尊曰:“然而,无常者,彼是苦耶?或是乐耶?”
  罗喉罗曰:“世尊!苦。”
  世尊曰:“然而,此无常、苦、变易法,如何得善观察耶?“彼是我所有,
  我是彼,彼是予之我。”
  罗喉罗曰:“世尊!彼实不然。”
  世尊曰:“罗喉罗!汝如何思惟?眼识是常耶?或是无常耶?”
  罗喉罗曰:“世尊!无常。”
  世尊曰:“然而,无常者,彼是苦耶?或是乐耶?”
  罗喉罗曰:“世尊!苦。”
  世尊曰:“然而,此无常、苦,变易法……我。”
  罗喉罗曰:“世尊!彼实不然。”
  世尊曰:“罗喉罗!此,汝如何思惟?眼触是常耶?或是无常耶?”罗喉罗曰:“世尊!无常。”……“世尊!彼实不然。”
  世尊曰:“罗喉罗!此,汝如何思惟?彼缘眼触而生受类、想类、行类、识类,此等亦常耶?或无常耶?”罗喉罗曰:“世尊!无常。”……“世尊!彼实不然。”
  世尊曰:“罗喉罗!此,汝如何思惟?耳是常耶?或是无常耶?”“世尊!无常。”……乃至……“鼻是常耶?或无常耶?”“世尊!无常。”……乃至……“舌是常耶?或是无常耶?”“世尊!无常。”……乃至……“身是常耶?或是无常耶?”“世
  尊!无常。”……乃至……“意是常耶?或是无常耶?”“世尊!无常。”“然而,无常者,此……”“世尊!彼实不然。”
  世尊曰:“罗喉罗!此,汝如何思惟?法是常耶?或是无常耶?”“世尊!无常。”……“世尊!彼实不然。”
  世尊曰:“罗喉罗!此,汝如何思惟?意是常耶?或是无常耶?”“世尊!无常。”……“世尊!彼实不然。”
  世尊曰:“罗喉罗!此,汝如何思惟?意触是常耶?或是无常耶?”“世尊!无常。”……“世尊!彼实不然。”
  世尊曰:“罗喉罗!此,汝如何思惟?缘意触而生受类、想类、行类、识类,此等亦常耶?或是无常耶?”“世尊!无常。”……“世尊!彼实不然。”
  世尊曰:“罗喉罗!如是见之有闻圣弟子乃厌眼、厌色、厌眼识、厌眼触、缘彼眼触而生受类、想类、行类、识类,亦厌此等。厌耳,厌声;厌鼻,厌香;厌舌,厌味;厌身,厌触;厌意,厌法;厌意识,厌意触;缘意触而生受类、想类、行类、识类,亦厌此等之类。厌已而离欲,离欲故解脱,对于解脱,而有“解脱”之智: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辨,更不来此世。”
  世尊如是说已,尊者罗喉罗,欢喜世尊之所说。然说如是之说明时,尊者罗喉罗之心无取而解脱诸漏。且彼数千之天神亦远离尘垢而生法眼。“凡有物者,是所集法,彼之一切,皆灭法。” 

第一四八 六六经

  北传汉译 中阿含八六、说处经(大正藏一,五六二页。)杂阿含一三、三0四(大正藏二,八六页。)
  本经说有关六内处、六外处、六识、六触、六受、六受之六六。先说明六六开始,说此等非我。说如何起随眠耶?如何诸随眠灭,得向离欲解脱耶?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只陀林给孤独园。于其处,世尊告诸比丘:“诸比丘!”彼等诸比丘答世尊:“世尊。”世尊如是曰:“诸比丘!我应为汝等说法,初善、中善、后亦善、备义、亦备言相。绝对充足而应宣说偏清净之梵行。此即六六。此,应谛听,善思念之!我当宣说。”
  诸比丘奉答世尊:“世尊!如是。”
  世尊如是说:“应知六内处。应知六外处。应知六识身。应知六受身。应知六爱身。”
  然,如是言:“应知六内处。”彼缘何而言?有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如是所言:“应知六内处。”彼乃缘此而言。此为第一之六。
  然,如是言:“应知六外处。”彼缘何而言?有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如是所言:“应知六外处。”彼乃缘此而言。此为第二之六。
  然,如是言:“应知六识身。”彼缘何而言?依眼与色而眼识生。依耳与声而耳识生。依鼻与香而鼻识生。依舌与味而舌识生。依身与触而身识生。依意与法而意识生。如是所言:“应知六识身。”彼乃依此而言。此为第三之六。
  然,如是言:“应知六触身。”彼缘何而言?依眼与色而眼识生,三之和合而有触。依耳与声而耳识生,三之和合而有触。依鼻与香而鼻识生,三之合和而有触。依身与触而身识生,三之和合而有触。依意与法而意识生,三之和合而有触。如是所言:“应知六触身。”彼乃缘此而言。此为第四之六。
  然,如是言:“应知六受身。”彼缘何而言?依眼与色而眼识生,三之和合而有触,依触而有受。依耳与声而其识生,依鼻与香而鼻识生,依舌与味而舌识生,依身与触而身识生,依意与法而意识生,三之和合而有触,依触而有受。如是所言:“应知六受身。”彼乃缘此而言。此为第五之六。 
  然,如是言:“应知六爱身。”彼缘何而言?依眼与色而眼识生,三之和合而有触,依触而有受,依受而有爱。依耳与声而耳识生,依鼻与香而鼻识生,依舌与味而舌识生,依身与触而身识生,依鼻与香而鼻识生,依舌与味而舌识生,依身与触而身识生,依意与法而意识生,三之和合而有触,依触而有受,依受而有爱。如是所言:“应知六爱身。”彼乃依此而言。此为第六之六。
  若人言:“眼是我。”如是即不17可。于眼有生又有灭。而物有生又有灭者,“予之我乃且生且灭,”对其物应有如是之归结。故如是为不可。若人言:“眼是我。”如是者眼即非我。
  若人言:“色是我。”如是耶不可。于诸色有生又有灭。而物有生又有灭者,“予之我乃且生且灭,”对其物应有如是之归结。故如是为不可。若人言:“色是我。”如是者眼即非我、色即非我。
  若人言:“眼识是我。”如是耶不可。于眼识有生又有灭。而物有生又有灭者,“予之我乃且生且灭。”对其物应有如是之归结。故如是为不可。若人言:“眼识是我。”如是眼乃非我、色乃非我、眼触亦即非我。”
  若人言:“眼触是我。”如是耶不可。于眼触有生又有灭。而物有生又有灭者,“予之我乃且生且灭。”对其物应有如是之归结。故如是耶不可。若人言:“眼触是我。”如是,眼乃非我、色乃非我、眼识乃非我、眼触则非我。
  若人言:“受是我。”如是耶不可。于受有生又有灭。而物有生又有灭者,“予之我乃且生且灭。”对其物应有如是之归结。故如是乃不可。若人言:“受是我。”如是,眼乃非我、色乃非我、眼识乃非我、眼触乃非我、受则非我。
  若人言:“爱是我。”如是耶不可。于爱有生又有灭。而物有生又有灭者,“予之我乃且生且灭。”对其物应有如是之归结。故如是乃不可也。若人言:“爱是我。”如是,眼乃非我、色乃非我、眼识乃非我、眼触乃非我、受非我、爱亦则非我。
  若人言:“耳是我。”言:“鼻是我。”言:“舌是我。”言:“身是我。”言:“意是我。”如是耶不可。于物有生又有灭。而物有生又有灭者,“予之我乃且生且灭。”对其物应有如是之归结。故如是乃不可,若人言:“意是我。”如是,意则非我。
  若人言:“法是我。”如是即不可。于法有生又有灭。而物有生又有灭者,“予之我乃且生且灭。”对其物应有如是之归结。故如是乃不可。若人言:“法是我。”如是,意乃非我、法即非我。
  若人言:“意识是。”如是耶不可。于意识有生又有灭。而物有生又有灭者,“予之我乃且生且灭。”对其物应有如是之归结。故如是乃不可。若人言:“意识是我。”如是,意乃非我、法乃非我、意识即非我。
  若人言:“意触是我。”如是耶不可。于意触有生又有灭。”对其物应有如是之归结。如是,意乃非我、法乃非我、意识乃非我、意触即非我。
  若人言:“受是我。”如是乃不可。于受有生又有灭。而……应有如是之归结。故如是耶不可。若人言:“受是我。”如是,意乃非我、法乃非我、意识乃非我、意触乃非我、受即非我。
  若人言:“爱是我。”如是耶不可。爱有生又有灭。而……故如是为不可。若人言:“爱是我。”如是,意乃非我、法乃非我、意识乃非我、意触乃非我、受乃非我、爱即非我。
  诸比丘!如是又有导身见之集道:即以观眼是“我所有,我是彼,彼是予之我。”以观色是“我所有……”以观眼识是“我所有……”以观眼触是“我所有……”以观受是“我所有……”以观爱是“我所有……”以观耳……鼻……舌……身……意是“我所有……”以观诸法是“我所有……”以观意识是“我所有……”以观意触是“我所有……”以观受是“我所有……”以观爱是“我所有……之我他。”诸比丘!如是又有导身见之灭道:即观眼是“非我所有,我非彼,彼非予之我。”观色是“非我所有……”观眼识“非我所有……”观眼触“非我所有……”观受“非我所有……”观爱“非我所有……”观耳……鼻……舌……身……意“非我所有……”观法“非我所有……”观意识“非我所有……”观意触“非我所有……”观受“非我所有……”观爱“非我所有……”
  诸比丘!缘眼与色而眼识生,三之和合而有触。缘触而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之受生。彼由乐受之所触,欢喜、赞说、系着而住。于彼即随增贪随眠。由苦受之所触,即陷于忧、恼、悲、打胸哭泣而其妄。于彼随增嗔恚随眠。由不苦不乐受之所触,不如实知其受之集因、没、味、过患与舍离,于彼随增无明随眠。诸比丘!彼实不断由乐受之贪随眠,不舍离由苦受之嗔恚随眠,不破害由不苦不乐受之无明随眠,不断无明,不令明生,于现法之中不应成为有苦之边者,即无如是之道理。
  诸比丘!缘耳与声而耳识生……诸比丘!缘鼻与香而鼻识生……诸比丘!缘意与法而意识生,三之和合而有触。缘触而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之受生。彼由乐受之所触,而欢喜、赞说、系着而住,于彼随增贪随眠。由苦受之所触,而陷于忧、恼、悲、打胸哭泣冥妄,于彼随增嗔恚随眠。由不苦不乐受之所触,不如实知其受之集、没、味、过患、舍离,于彼随增无明随眠。诸比丘!彼实依乐受而不断贪随眠。依苦受而不舍离嗔恚随眠,依不苦不乐受而不破害无明随眠,不断无明,不令明生,于现法之中,不应成为有苦之边者,即无如是之道理。
  诸比丘!缘眼与色而眼识生,三之和合而有触。缘触而成乐、或苦、或不苦不乐之受生。彼由乐受之所触,不欢喜、不赞说、不系着而住,于彼乃不随增贪随眠。由苦受之所触而不陷于忧、恼、悲、打胸哭泣冥妄,于彼不随增嗔恚随眠。由不苦不乐受之所触,如实知其受之集、没、味、过患、舍离,于彼不随增无明随眠。诸比丘!彼实依乐受而断贪随眠,依苦受而舍离嗔恚随眠,依不苦不乐受而破害无明随眠,断无明而令明生,于现法之中,成为有苦之边者,即无有如是之道理。
  “诸比丘!缘耳与声而耳识生,诸比丘!缘鼻与香而鼻识生,诸比丘!缘舌与味而舌识生,诸比丘!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