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青少年必读-外国文学名著提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青少年必读-外国文学名著提要-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套中人》〔俄〕契诃夫

  小说《套中人》发表于1898年,是契诃夫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小说集中刻画了别里科夫这一典型形象。别里科夫是一个顽固乖僻、因循守旧的中学古希腊文教师,他习惯于把一切装在套子里,他生活的一切内容也变成了套子。即使是在晴朗的天气,他出门也要穿着雨鞋,带着雨伞,裹着暖和的棉大衣。他害怕任何变动,时刻担心自己和别人有越轨行为,甚至连睡觉时也惊恐不安。就是谈恋爱,他也是按“例行公事”进行,想结婚又怕承担义务和闹出乱子,“生出什么事来”,恋爱对象华莲卡无拘无束的言行,尤其使他心惊胆颤。他对上司毕恭毕敬,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谁的言谈稍有对上司不敬,他立即进行规劝,甚至向上司报告。他用盯梢和向当局告密等卑鄙手段,引起了全城人的恐惧。后来,他看见华莲卡竟骑自行车上街,认为太不体面,因此和她哥哥发生争吵,被从楼梯上推下来,总害怕被别人耻笑,以致积郁成疾而死。

  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俄国专制制度正濒临崩溃的年代,各种矛盾迅速激化,契诃夫痛感改变俄国现状的必要,塑造了别里科夫这一典型形象。别里科夫是俄国专制制度的产物,在这种的深刻影响下,他的思想已经完全退缩和僵化,被状在琐屑生活的“套子”里,完全窒息了创造精神。不仅如此,别里科夫又是旧制度忠实的卫道士和整个专制制度的化身。“他象害怕瘟疫一样,害怕一切新事物,害怕一切超出平凡庸俗的生活常轨以外的东西”,拼命维护旧秩序。他不仅自己生活在“套子”里。他的存在长期危害了这个小城居民的自由,小城的生活也因此变得死气沉沉。通过别里科夫这一丑恶形象。小说深刻批判了俄国沙皇社会禁锢人的思想,摧残人的精神的反动本质。小说的结尾写到人们埋葬了别里科夫感到人心大快,深切表现了作者对别里科夫所代表的腐朽的专制制度的厌恶,揭示了别里科夫们必然走向灭亡的趋势。

  小说构思精妙,结构严谨,思想深邃。在刻画别里科夫的形象时,显示了非凡的艺术功力,集中表现了契诃夫的讽刺幽默艺术,小说对于别里科夫生少细节不厌其烦的夸张性描写让人感到可笑的同时,深刻地揭示了生活的真实。

  《沉船》〔印度〕泰戈尔

  泰戈尔 (1861—1941)是印度著名诗人、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社会活动家。他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其父为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改革家,家庭文学艺术气氛极浓,从小受到较好熏陶。1878年他留学英国伦敦大学,攻读法律,但致力于研究英国文学和西洋音乐,回国后,从事文学活动。1884年泰戈尔参加“梵社”并任秘书,历时二十年。1901年投身教育改革,创办儿童教育实验学校,至1921年发展为亚洲文化交流的国际大学。一次大战期间,积极投入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并曾走遍世界各地,与世界文化名人组织反战和平团体。泰戈尔一生写有诗集五十多部,中、长篇小说十二部,短篇小说百余篇,戏剧二十余部。主要作品有诗集《吉檀迦利》、《暮歌》、《晨歌》、《飞鸟集》、《园丁集》;戏剧《邮局》、《红夹竹桃》、《摩吉多塔拉》;小说《沉船》、《戈拉》等。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     19505年被定为印度国歌。泰戈尔在印度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沉船》是一部以反封建为基本主题的长篇小说,描写出身富裕的婆罗门家庭的大学法科学生罗梅西,和梵教家庭出身的姑娘汉娜丽妮相爱,但他父亲强迫他与远方不相识的姑娘撒西娜结婚时,他推托不成屈从了父命。在随父乘船接回新娘的途中,所有的船被风吹沉了。当他醒来时,他把另外一个穿着红色新娘服的女儿卡妈娜当成了撒西娜,带回家中。后来,罗梅西与汉娜丽妮意外重逢,重叙旧情,他对汉娜丽妮隐瞒了他与卡玛娜的关系,不料在婚礼上被人揭穿,对方除了婚约。有一次,卡玛拉无意中见到罗梅西给汉娜丽妮的信,明白真相,便悄然离开罗梅西,而这时汉娜丽妮打算与医生纳里纳克夏订婚。卡玛娜几经周折也到了纳里纳克夏家,原来纳里纳克夏正是卡玛娜的真正丈夫。卡玛娜与丈夫相认团聚,而罗梅西向所有的人澄清原委后,孑然一身离去。

  《沉船》通过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罗梅西在爱情上的境遇和表现,反映了腐朽的封建意识同婚姻自主之间的尖锐冲突,对封建婚姻制度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对印度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了批评。《沉船》情节生动曲折,引人入胜,人物个性鲜明,心理描写真实细腻的艺术魅力。

  《牛虻》[爱尔兰]伏尼契

  爱尔兰女作家伏契尼 (1864—1960)生于一个学者家庭。襁褓丧父,随母迁居伦敦,曾就学于德国柏林音乐学院。1885年毕业回国,与流亡伦敦的各国革命者有过广泛接触,从中吸取思想养料和创作素材,其中以受俄国民粹派作家克拉甫钦斯基的思想和创作影响最深,并在其支持下侨居俄国两年。其间,接触过彼得堡的革命团体,结识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普列汉诺夫,并以外侨身份作掩护,为沙皇牢狱中的革命志士传递过信件。回国后,与从沙皇流刑中逃亡的波兰革命者米哈依、伏尼契结为夫妻。此后继续参与流亡者活动,担任过俄国流亡者的《自由俄罗斯》杂志编辑,翻译果戈理、奥斯特罗夫斯基等人的作品,以及创作反映革命斗争的小说。晚年移居美国直至逝世。主要作品有《牛虻》、《奥丽维亚·拉塔姆》、《中断了的友谊》等长篇小说。

  《牛虻》是伏契克的代表作,作于1889——1897年,描写“青年意大利党”的信徒亚瑟·勃尔顿刚开始参加民族解放运动时,因年轻单纯而又虔信宗教,被伪善的牧师利用他的忏悔而告密,导致他和战友一同被捕。此时又得知其最崇拜的神父蒙太尼里原是他非法生父,更使他认清了宗教的虚伪和反动,因而追悔莫及。出狱后少年时代的女友琼玛视他为叛徒而与之断绝关系;回到家中又受兄嫂的侮辱和虐待,于是愤然出走,流亡到南美洲。十三年后回到意大利已成残废,改名为范里斯·列瓦雷士从事革命活动,并以“牛虻”的笔名发表揭露和批判天主教会的文章,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后私运军火,在亚平宁山区组织志义时被捕,判处死刑。主教蒙太尼里明知他是自己的亲生子,但见死不救,仍按其阶级意志同意军事当局将他处死,牛虻英勇就义。

  小说《牛虻》塑造了彻底的无神文化论者和坚强的革命者牛虻的英雄形象,反映了意大利人民反对奥地利统治、争取祖国独立和统一而进行的英勇斗争,揭露了反动统治阶级和天主教会为镇压民族解放运动而勾结、狼狈为奸的丑恶面目,但是小说也有在夸大个人作用,宣扬人性论等思想局限。《牛虻》1897年出版后,立即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在世界许多国家拥有广泛的读者,对进步青年产生过很大影响。

  《我是猫》 [日本]夏目漱石

  夏目漱石(1867—1916)是日本近代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生在江户 (今东京)一个多子女的世袭“名主”家庭,原名夏目金之助,漱石是他的别号。夏目漱石从小学习汉语诗文,青年时代接受了汉文学所蕴含的道德观念。1893年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系毕业后,在一些学校任职,这时也积极参加正冈子规等人的俳句改革运动,成为有名的俳句作者。1900年他获官费出国留学,接受了英国文学里的启蒙主义思想的影响。回国后他在高等学校任教,从事教学工作,并进行创作。夏目漱石是明治、大正时期拥有读者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我是猫》、《三四郎》、《其后》、《门》、《过了春分节之后》、《行人》、《道草》、《心》等,其中以《我是猫》是为著名。

  《我是猫》是夏目漱石的代表作。小说采用新颖的艺术手法,因一只猫作故事的叙述者,通过它的经历和见闻,描写了中学英语教师苦沙弥家庭生活、他和周围各种人物的交往和矛盾关系。小说不仅抨击了食利者丑恶肮脏的嘴脸。市侩们庸俗卑劣的灵魂,也用嘲讽的笔调刻画了一群精神空虚的知识分子形象,淋漓尽致地反映了二十世纪初期,日本中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生活,用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充分地暴露了明治时期日本社会的黑暗面。

  《我是猫》描写了多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作者使用漫画式的笔墨,将他们的缺点与可笑之处加以夸张的描绘,塑造了一群日本现代“多余人”。作品中猫的主人苦沙弥,为人正直老实,但是懵懂低能,执迷顽固。除了躲在书房里写一些错误百出、不知所云的文章,就是和朋友们一起发发牢骚。水岛寒月是一个浅薄轻狂的文人,在追求资本家金田的女儿时搞了一阵博士论文,结果不了了之。越智不风则家是一个唱文明戏的戏子。迷亭虽然极有才华,但是玩世不恭,以拆白胡说为乐趣,他的“世界”也不过是“画上的世界”。这些知识分子自命清高,生活无聊、愤世嫉俗、玩世不恭,但又不知所向,行动无力,对此作者都极尽调侃和讪笑之能事。他们不满现实,揭露时弊,在他们尖刻、讥讽的语言中,也表达了处在黑暗之中的人民的愤懑的情绪。另一方面,小说也辛辣地揭露了日本资产阶级及其附腐附庸的丑恶面目,充分显示了批判现实主义的思想锋芒。

  《我是猫》的艺术构思独具匠心。作者用一只能说善道的猫来做叙事者,让它凭着猫眼来观察身边的一,凭着猫心来分析、思索、抒情写意、讥讽嘲弄、具有感人的力量,小说中充满清新隽永的奇思妙想,语言细腻、夸张、诙谐有趣,在艺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母亲》[前苏联]高尔基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姆维奇、彼什柯夫,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第一个伟大代表。他生于俄国尼日尼·诺夫戈罗德一个细工木匠家庭,早年丧父,他从十一岁开始独立谋生。 1884年,他离开故乡到喀山,做工之余勤奋读书,并接触到民粹派和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1892年,高尔基初次发表作品,1898年,他的《特写和短篇小说集》出版,引起文坛重视。二十世纪初,高尔基亲身参加了1901年彼得堡的群众示威,1905年参加莫斯科武装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受到政府迫害,不得不于 1906年流亡国外。这一时期,他的著名作品有《海燕之歌》、《底层》、《敌人》、《母亲》等。

  《母亲》是高尔基最优秀的代表作,也是俄国无产阶级文学中第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小说生动地描述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和群众的觉醒过程,出地塑造了工人阶级先锋巴威尔以及他的母亲尼洛夫娜的高大形象。巴威尔是一个由普通工人成长起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作者在他身上倾注了自己的理想和革命热情,并通过他反映了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巴威尔作为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塑造的第一个无产阶级英雄人物,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母亲尼洛夫娜是这部小说另一个主人公。她不仅受到剥削阶级的压榨和宗教的精神奴役,而且受到夫权的压迫,养成一种胆怯、悲愁的性格。儿子被捕后,她出于对儿子的热爱,主动参加了革命工作。她回忆自己过去的痛苦,认识到“有钱人”和人民是对立的,初步批判了自己的母爱情感的自私和狭小,开始关心别的同志。他觉得自己对革命是个有用的人,摆脱了狭隘的精神状态。作者意味深长地安排了母亲这一人物,正是在儿辈被抓去的地方,一个年老的新战士站出来了。母亲在斗争中获得了新的信念,心胸日益开阔,自觉地把革命事业、战友和儿子三者溶为一体,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革命工作,并对这种战斗的沸腾生活产生了热爱、体验到战斗的愉快和幸福。

  除了巴威尔和母亲,小说还着意塑造了贫农出生的革命者雷宾以及一群革命知识分子的形象。《母亲》最初发表于美国杂志,1907年至1908年先后在欧洲许多国家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对国际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对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都发生了积极的影响。列宁说,这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很多工人不自觉地、自发地参加了革命运动,现在他们读一读《母亲》,对自己有很大的益处。”

  《追忆似水年华》[法]普鲁斯特

  马塞乐·普鲁斯特于1870年7月10日出生在巴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一名医学院教授。他从小养尊处优,过着纨绔子弟的生活,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出入于所谓上流社会的交际场合,成为沙龙的宠儿,“在少女们身旁“过着安闲的日子。上流社会的生活丰富了普鲁斯特的阅历,他在二十岁左右就产生终生从事文学创作意愿。大约从三十五岁起,到五十一岁去世,普鲁斯特由于患有严重的哮喘病,开始过一种自我禁闭的生活。在这十五年当中,普鲁斯特生活在回忆中,回忆他童年、少年以及青年时期的经历。他早已知道自己的痼疾难愈,对生活的前程已经不抱希望。他唯一的希望在于利用他非常特殊的生活方式,写一部非常特殊的文学作品,这就是《追忆似水年华》。

  《追忆似水年华》是一本回忆录式的自传体小说,包括《在斯万家那边》、《在少女们身旁》、《盖尔芒特家那儿》、《索多姆和戈摩尔》、《女囚》、《女逃亡者》、《重现的时光》等七卷。其中《在少女们的身旁》曾荣获1919年度龚古尔奖。《追忆似水年华》和一般的回忆录以及一般的自传小说都有所不同,作者对于回忆的概念,对于时间的概念都与众不同。他把今昔两个时间概念融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回忆方式,在这一点上可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