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23-晚清民国人物另类档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223-晚清民国人物另类档案-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长,确立律师制度,设置新式法庭。历任内务总长、安徽省长、内阁总理、财政委员会主席等职,并曾担任驻日大使。


《晚清民国人物另类档案》 第三部分徐锡麟:为革命而花钱当官

    徐锡麟    
    曾经考上举人的徐锡麟,在加入光复会后,为了方便进行反清活动,竟不惜花钱买官,并获得安徽武备学校副校长一职。由于该校校长由安徽巡抚恩铭兼任,他很欣赏徐锡麟的才干,不久便升其为巡警处处长兼巡警学校校长。    
    秋瑾男装照片因为这层关系,让徐锡麟得以策划枪杀巡抚并举事的革命行动。    
    鉴湖女侠秋瑾从日本辍学回国后,经徐锡麟的介绍,加入了光复会。由于她对革命抱着高度的热忱,并积极从事妇女运动,因此徐锡麟即将自己创办的大通学堂交给她负责。光绪三十三年(1907),他们共谋起事,但因提前发动,双双失败,先后就义。    
    光绪三十三年七月六日(1907年8月14日),革命志士徐锡麟在安庆巡警学堂毕业典礼上,枪杀巡抚恩铭,并与清军激战四小时,最后因寡不敌众而不幸被捕,翌日遭处决。    
    民国成立后,在其牺牲地安庆大观楼旁修建了纪念楼阁,楼阁柱上悬有黄兴一副对联谓:    
    登百尺楼,看大好河山,天若有情,应识四方思猛士;    
    留一抔土,以争光日月,人谁不死,独将千古让先生。    
    安庆民间也流传一联如下:    
    铁白主义,民族思想,早已与世并臻,未及睹白帜飘扬,地下英灵应不瞑;    
    只知公仇,安识私恩,胡竟为救所厄,幸尚有群雄继起,天涯芳木俱生春。    
    徐锡麟(1872—1907)    
    字伯荪,浙江山阴人。出身富商家庭,早年读书时,喜欢天文、算术。光绪三十年(1904)加入光复会,并与陶成章等创办大通学堂,借以培养、训练革命同志。后与秋瑾在浙江、安徽一带起事反清,因寡不敌众,失败被擒,壮烈捐躯。


《晚清民国人物另类档案》 第三部分梁启超:不能与老师同为罪人

    梁启超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海外,力倡保皇(光绪皇帝),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团体,有过激烈论争,长年处于对立的局面。    
    梁启超    
    但辛亥革命成功、民国创建后,胡适却称许梁启超为革命的第一功臣。他在日记里写道:“任公(梁启超号)为我国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十五年来,吾国人士所以稍知民族思想主义及世界大势者,皆梁氏之赐,此百喙所不能诬也。去年武汉革命,所以能一举而全国响应者,民族思想、政治思想入人已深,故势如破竹耳。使无梁氏之笔,虽有百十孙中山黄克强,岂能成功如此之速耶?”    
    胡适又说:“近人诗‘文字收功日,全球革命时’,此二语惟梁氏可以当之无愧。”    
    徐志摩与陆小曼    
    1917年,康有为伙同张勋进行复辟,把溥仪抬出来当皇帝,身为康有为学生的梁启超却与段祺瑞结合,讨伐复辟;马厂誓师一电,即由梁启超执笔。    
    当时有人对梁启超说,他的老师康有为正建立新朝,他却草檄声讨,不为老师留丝毫余地,这在师徒情谊上实讲不过去。    
    梁启超则认为,师徒归师徒,在政治方面,不妨各有其主张。他还说:“我不能与我师同为国家罪人。”    
    1926年10月3日,徐志摩与陆小曼在北京结婚,央请梁启超证婚。由于徐志摩是离婚再娶,陆小曼则是离婚再嫁,面对这种情况,梁启超非常不以为然,所以他虽然答应了,但在证婚时,却前所未有地当着满堂宾客,把新郎新娘狠狠训了一顿。    
    训过之后,他气犹未平,第二天还写一封信给女儿梁令娴,以表达心境。该信内容为:    
    我昨天做了一件极不愿意做之事,去替徐志摩证婚。他的新妇是王受庆夫人,与志摩恋爱上,才和受庆离婚,实在是不道德之极。我屡次告诫志摩而无效,胡适之、张彭春苦苦为他说情,到底以姑息志摩之故,卒徇其请。我在礼堂演说一篇训词,大大教训一番,新人及满堂宾客无一不失色,此恐是中外古今所未闻之婚礼矣。今把训词稿子寄给你们一看,青年为感情冲动,不能节制,任意决破礼防的罗网,其实乃是自投苦恼的罗网,真是可痛,真是可怜。徐志摩这个人其实聪明,我爱他,不过此次看着他陷于灭顶,还想救他出来,我也有一番苦心,老朋友们对于他这番举动无不深恶痛绝,我想他若从此见摈于社会,固然自作自受,无可怨恨,但觉得这个人太可惜了,或者竟弄到自杀。我又看着他找得这样一个人做伴侣,怕他将来苦痛更无限,所以想对于那个人(即陆小曼)当头一棒,盼望她能有觉悟(原注:但恐甚难),免得将来把志摩弄死,但恐不过是我极痴的婆心罢了。    
    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在北京逝世,享年五十七岁,他身后留下的遗墨手迹,据胡适估计,约为三万件,件件都笔锋严整遒劲,绝无轻率苟且落墨的。    
    为什么会这样?胡适说那是因为梁启超成名太早,自知其片纸只字,都不会被人丢弃,都有人会要收藏,所以即便是张小小的便条,也都慎重其事,笔笔不乱写。    
    梁启超(1873—1929)    
    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十二岁中秀,十七岁中举,有“神童”之称,后拜康有为为师。光绪二十一年(1895)赴京会试,与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维新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民国建立后,先后在袁世凯的“人才内阁”里担任司法总长,段祺瑞政府出任财政总长。后来在北京、南开、东南、清华等大学任教,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贡献卓著。


《晚清民国人物另类档案》 第三部分黄兴:生死成败都在十月

    黄兴    
    光绪三十一年(1905)同盟会成立后,在对国旗图式的问题上,黄兴与孙中山意见严重分歧。黄兴鼓励长子黄一欧杀贼救国孙中山主张用兴中会时代的青天白日旗,并表示该旗乃陆皓东所制,许多烈士为它流血,不可扬弃。但黄兴认为青天白日旗与日本的国旗相近,主张用井字旗式,以标榜中国井田制度的社会意义。可孙中山嫌它不好看,又有复古思想。    
    除孙、黄两人意见外,另有主张用五色旗表示五族共和,也有认为应采十八星旗,以示全国十八行省。    
    在彼此争议,相持不下时,黄兴秉革命团体团结之义,毅然放弃自己的主张。他在写给胡汉民的一封信中说:“名不必自我成,功不必自我立,其次亦功成而不居;先生(指孙中山)何定须执着第一次起义之旗?然余今为党与大局,已勉强从先生意耳。”    
    光绪三十三年,黄兴领导发动“钦廉之役”,结果不幸失败。在最危险时,仅剩四人逃到山上,而围攻之清军,则有约六百人。    
    身处危局,黄兴极为从容镇定。他命其他三人随自己,在敌未接近时隐伏不动,待进入五十步内,即一齐开枪,每排枪下来,清军必死两三人,连开三四排枪后,敌人死了十多个,再不敢冒进,四人也终告脱险。    
    以四而能敌六百,全得力于命中、隐伏与耐劳之技能,换了旁人,恐难幸免。    
    1916年10月10日,黄兴胃出血住院,10月31日逝世。    
    黄兴出生于同治十三年(1874)九月十六日,阳历为10月25日,比孙中山小八岁。回顾他的一生,其重要经历都与10月有关:他生于十月,病逝在十月,革命大业成功于10月10日的武昌起事,得病也是在10月10日,可说极为巧合。    
    黄兴(1874—1916)    
    字堇午,号克强,湖南善化人。辛亥革命领袖之一,与孙中山并称“孙黄”。曾赴日留学,并多次领导反清起事行动,最有名的一次为广州黄花岗之役。民国建立后,曾任陆军总长兼参谋总长,和讨袁军总司令,“二次革命”后与孙中山因改组政党意见不合,一度避居美国。


《晚清民国人物另类档案》 第三部分吴佩孚:雨正在莫斯科下着

    吴佩孚    
    直系军阀吴佩孚思想守旧,个性固执,特别迷信。他自称是大军事家吴起的后代,在行军打仗方面,当世不作第二人想。    
    吴佩孚山海关督战他曾说,当大将的必须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又表示每当战事开始之前,他都会派人在清晨六点整看天气,若是有云自左边来,则敌人必从左右两方夹攻,若是云自后方来,那么必定有敌人突袭我军后方。    
    他还特别强调,这个方法百分之百灵验,为将者若能明白,即可立于不败之地。    
    冯玉祥有一次去向吴佩孚报告说,河南省干旱严重,得想办法解决。吴佩孚听罢,要他先别忙,并表示:“让我卜个卦看看。”说着煞有介事地取出六枚制钱,连掷数次,才满脸堆笑地告诉冯玉祥:“你不用着急,雨明天就会下,旱象可立即解除。”    
    冯玉祥闻言,便问他:“卦上有没有说明天几点钟下雨?”吴佩孚肯定地表示:“下午两点多。”冯玉祥听他这么讲,只好告辞回去。    
    第二天直到过了下午三点,雨还是半滴都没下,冯玉祥于是理直气壮地到吴佩孚的办公室,质问他:“怎么没下雨?”只见吴佩孚面无表情,不慌不忙地说:“谁讲的,雨正在下呢!只是你没瞧见罢了!”冯玉祥问:“那你倒说说看,在那里下?”吴佩孚慢条斯理地说:“在西北方的莫斯科。”冯玉祥闻言简直哭笑不得。    
    吴佩孚好卜卦,不仅借以问运道休咎,而且还应用到日常生活上来。    
    某日清晨他卜一卦,得“有不速之客三人至”之句,即命厨房准备四人吃的午饭。    
    但那天等到下午一点钟,还只有两位客人来到。他的副官为了不让“大帅”出洋相,临时又跑到外面拉一个不相干的人来凑数,以达“不速客三人”之数。    
    此事副官当然未向吴佩孚报告,于是吴佩孚更加相信自己的卦灵验无比。    
    吴佩孚(1874—1939)    
    字子玉,山东蓬莱人。光绪末年自武师学堂毕业后,在北洋陆军第三镇统制曹锟部下任职。他镇压京汉工人大罢工,排斥异己,挑起军阀混战,敌视南方革命政权。“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返回北京,并拒当日人傀儡,不久因牙疾由日本军医开刀,旋即暴亡。


《晚清民国人物另类档案》 第三部分丁惟汾:“生”出一个丁肇中来(1)

    丁惟汾    
    民国建立以后,老同盟会成员丁惟汾以省议员的身份到北京,当选为国会议员。    
    1913年,“宋教仁案”发生,袁世凯的阴谋与企图昭然若揭,尤其是国会议员里的革命党人,更是视为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当时丁惟汾有个远房亲戚在北京,见此情势十分担忧,便力劝他委曲求全以避祸,但丁惟汾不为所动,且很生气地说:“就让老袁(指袁世凯)把我的头拿了去吧!”    
    丁惟汾毕生做事不做官。1925年北伐成功后,蒋介石请他出任山东省政府主席,他拒绝了,理由是不能破坏中国传统政治上“鲁人不治鲁,湘人不治湘”的成规。    
    过没多久,蒋介石又请他担任交通部长,他也拒绝了。他说:“我不论跟什么人都懒得交通,还当什么交通部长呢!”    
    丁惟汾年轻时酒量很好,每顿饭自己一人能喝山东黄酒五斤,年过七十以后,还能每次喝白干二三斤,而且从没喝醉过。    
    他喝酒很能自制,每喝到八分量,略带酒意,就不再喝了,从不酗饮烂醉,酒品一流。    
    丁惟汾的故乡是山东省日照县涛雒镇。在那里,丁家算是赫赫有名的望族,除了丁惟汾这个同盟会老成员之外,最有名的,要算是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丁肇中了。    
    丁惟汾算是丁肇中的叔祖辈,他所收养的义女王隽英,便是丁肇中的母亲。当年丁肇中的父亲丁观海在济南求学时,因常去丁惟汾在按察司街的家里作客,因缘际会认识了王隽英。王隽英的父亲王以成是革命党人,武昌起事时不幸牺牲,由于丁惟汾和他私交甚笃,所以便认王隽英作义女。后来王隽英和丁观海还在丁惟汾的协助下,到美国留学,并在那里生下丁肇中。    
    丁惟汾(1874—1954)    
    字鼎臣,山东日照人。清末至日本明治大学研习法律,并在东京加入同盟会,回国后任政法学堂校长。民国建立后,当选为众议院议员,并参与国民党党纲、总章草拟工作。


《晚清民国人物另类档案》 第三部分丁惟汾:“生”出一个丁肇中来(2)

    丁惟汾    
    民国建立以后,老同盟会成员丁惟汾以省议员的身份到北京,当选为国会议员。    
    1913年,“宋教仁案”发生,袁世凯的阴谋与企图昭然若揭,尤其是国会议员里的革命党人,更是视为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当时丁惟汾有个远房亲戚在北京,见此情势十分担忧,便力劝他委曲求全以避祸,但丁惟汾不为所动,且很生气地说:“就让老袁(指袁世凯)把我的头拿了去吧!”    
    丁惟汾毕生做事不做官。1925年北伐成功后,蒋介石请他出任山东省政府主席,他拒绝了,理由是不能破坏中国传统政治上“鲁人不治鲁,湘人不治湘”的成规。    
    过没多久,蒋介石又请他担任交通部长,他也拒绝了。他说:“我不论跟什么人都懒得交通,还当什么交通部长呢!”    
    丁惟汾年轻时酒量很好,每顿饭自己一人能喝山东黄酒五斤,年过七十以后,还能每次喝白干二三斤,而且从没喝醉过。    
    他喝酒很能自制,每喝到八分量,略带酒意,就不再喝了,从不酗饮烂醉,酒品一流。    
    丁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