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学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海上学人-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叛芯垦醯慕淘辈患没队杂谇袄醇婵蔚恼保」芩鞘笔鼻爰伲跃苫队煤埽康氖茄罢依鲜ψ隹可健2淘嗳衔馐强凭偈贝粝吕吹牧痈裕匦敫锍叫:蟮牡谝淮窝菟担退得鳌按笱а币匝芯垦跷熘埃坏币源笱俜⒉浦滋荨薄R蚱凭捎泄勰睿紫纫偈ψ识游椤K馄噶四切┎谎奘醯慕淘保ㄒ恍┘嬷暗墓僭焙屠捏某涫耐夤淘薄U庾匀换嵋鸱绮ā>菟约涸凇段以诒本┐笱У木防锼担笔庇幸幻ü淘币馗嫠幸幻⒐滔熬挂⒐せ怪於淅赐概校淮鹩Γ於涑鋈ズ笏怠安淘嗍遣灰僮鲂3さ牧恕保膊挥枥聿恰?杉笔泵苤馊瘢部杉淘喔母锞鲂闹蟆5杂谟姓娌攀笛У慕淌Γ蛭蘼凼粲谀囊桓雠杀穑蘼塾惺裁囱恼吻阆颍急硎净队S谑且环矫嫫盖肓颂岢挛幕某露佬恪⒑省⒗畲箢取⑶⒘醢肱⒅茏魅说热耍硪环矫嬖蛄羧瘟苏叛锞裳У墓己杳⒒瀑⒊潞赫隆⒘炙鸬热恕A跏ε嗨淙徽紊洗蠼谟锌鳎蛭裳в懈祝故瞧赣昧耍涣菏樽世跚常挥猩瞎笱В蛭в凶ǔぃ聘衿肝彩ΑR皇奔洌诒贝笮T澳冢髯坝肼砉臃壮剩髋裳瞬⒋妫瞬偶皇敝ⅰV劣诼逞福淘嘁幌蚝芘宸难屎褪都乖诿窆辏1912)出任教育总长时,就把他招至教育部任职,但也正因为鲁迅是教育部的官员,他在北大是兼职而非专任,所以只能当讲师,而没有教授的名义,这就是原因所在。但这并不妨碍鲁迅的学术地位和他在北大所发挥的作用。——据说,这种兼任教员只有讲师名义的规定,直到1950年代初才被改掉,因为其时大学讲堂又需要为政府官员开放,“兼任讲师”的名义太不好听,就转而认为蔡元培的规定为不合理了;而办学的理念一变,聘任的规定一改,人们以“新”的眼光去看“旧”事物,也就觉得鲁迅当年就“兼任讲师”之职,是由于学术水平不够了。  蔡元培出任教育总长时,曾发表过一篇《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文章开头就说:“教育有二大别:曰隶属于政治者;曰超轶乎政治者。”他认为前者是专制时代所派生,而后者则为共和时代之产物。他是主张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所以他出长北大之后,就推行兼容并包主义,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各种见解都可发表。于是新旧两派在学校里就斗得很厉害,据说黄侃每次上课,总要先骂一通胡适,这才正式讲学;新派也不示弱,我们只要看看鲁迅和钱玄同等人在文章中大骂国粹派,就可以想见一斑。北大的学术空气也空前地活跃起来,它之成为全国的学术中心,并非由于清代皇上的钦定,而是由于蔡元培推行新的教育方针的结果。  但是,到蒋梦麟、胡适主持校政时,情况就起了变化。他们虽然也接受了不少西方民主教育,但襟怀远不及蔡元培开阔,排斥异己、培植私人势力之风渐起,干出了许多与蔡元培办学方针背道而驰之事。如:解除了马裕藻中文系主任之职,要由文学院院长胡适兼任;把黄侃、林损等对立派陆续排挤出北大。这实际上是削弱了北大的力量,磨损了北大精神。  但蔡元培所开创的北大精神,在中国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造就了一代独立的知识阶层,培养了一种自由的学风,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现代化进程。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五四时期的北大,只成为历史的胜景,供人景仰而已。但仍有许多知识分子为这个理想境界而斗争。比如,1925年鲁迅等人支持女师大学生运动,1938年朱光潜等人在四川大学反对教育部委派CC系特务头子来做校长,就都是为“教育自由”所做出的努力。这些斗争虽然取得了局部的胜利,但在当时中国的大背景下,最终还是失败了。女师大后来还是合并了;而朱光潜也终于挡不住政治压力,在国民党政府作出学校“长”字辈都要入党的规定下,只好加入了国民党。而这一切,留给人们的却是无穷的深思。    


第四部分顾影看身不自惭——周作人的晚年心态(1)…(图)

  这里所谓周作人的晚年,是指从1949年1月26日周作人被保释出狱,到1967年5月6日在北京去世,即从65岁到83岁这段时期。  1949年1月,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都已结束,共产党胜局已定,解放军饮马长江,南京政府眼看就要垮台。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以汉奸罪被判徒刑的周作人才得以获释。但这时,南京城里已是人心惶惶。周作人出狱的那一天,居停主人就连夜逃往上海,丢下周作人一个人住在他的房间里。好在第二天,周的学生尤炳圻父子来接他赴沪。但车站上也是一片混乱,周作人是在尤氏父子的帮助下从车窗里爬上火车的,不吃不喝,不拉不撒,在火车里呆了24个小时,这才到得上海,情形颇为狼狈。  到上海后,周作人在尤炳圻家寄寓了198天。这段时期,对周作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考虑何去何从。解放军占领上海前夕,胡适过沪逗留,曾两次约见周作人,都被他回绝了。胡适又托人转告,建议他去台湾、香港,并保证他有教授职务,也不为他所接受。但这并非周作人对共产党有认识、有感情,也不是什么爱国情怀,故土难舍,而是别有原因。前几年,有人将周作人的下水与共产党的地下工作挂在一起,那是曲为之辩,殊属不伦不类;又说是共产党向他做过工作,叫他不要走,那也没有什么根据。不错,周作人曾经多次帮助过李大钊的后人,那是属于私人情谊,而非对于主义的信仰。周作人与共产党领袖毛泽东也有一面之缘,但那是多年以前的往事了。那时,周作人是北京大学名教授、新文化运动的风云人物,毛泽东只是一名北大图书馆管理员,一个受新文化运动洗礼的新青年,所以毛泽东到八道湾拜访周作人,是表示仰慕之意。而现在,毛泽东已成为胜利之师的统帅,周作人则戴着汉奸的帽子刚从监狱里保释出来,情况已是今非昔比。共产党虽然与国民党是对立的,但是,对于被国民党判过刑的汉奸,则是不会奉为上宾的。何况,周作人一向与共产党领导的左翼文艺运动相对立,现在,共产党即将取得全国胜利,又会如何对待他呢?这实在是难以逆料之事。周作人并非不想离开大陆,事实上,还在出狱之前他就通过尤炳圻写信给台湾的林炎秋,说他获释后,想到台湾,托他设法安置。后来他之所以没有接受胡适的建议,也没通过别的途径到台湾去,那是因为:一则,他认为胡适说话不大可靠,说过的话会忘记;二则,他对国民党政府完全失望了,觉得如果离开大陆,难免会像流亡的白俄一样,要做白华,甚至会成为政治垃圾。——这些想法,后来在书信和回忆文章里,他自己都有所追述。他也曾考虑在上海安家,但是要在上海租赁房屋来安顿这么一个大家,经济上实在不胜负担。好在北京总还有房子可住,几经权衡之后,他还是决定回北京去。  周作人于1949年8月14日回到北京,10月18日搬回八道湾旧居。住房解决了,但衣食还是一个大问题。周作人自从担任北大教授之后,虽然收入一向颇丰,但他治家无方,听凭太太羽太信子挥霍,向来没有什么积蓄。加以定罪之后,家产大部没收,这就必须为谋食而虑了。以他现在这种身份,教书是不相宜的了;有人劝他卖字,他自忖并非书法家,也未必会有多少人来买;剩下来只有一条路,只能卖文为生。好在周作人在文坛上熟人尚多,别人也还愿意帮他的忙,于是,他一面翻译一些作品,一面就给报刊写散文。周作人本是散文大家,而且见多识广,读书甚多,可写的东西自然不少,但当时乃兄鲁迅的地位正隆,而其早期生活又只有他最为了解,正属奇货可居也。周作人于1923年与鲁迅决裂后,一直与之处于对立的地位,鲁迅逝世时他只马马虎虎写过两篇文章,就拒绝别人的约稿,说是以他的身份,是不便于写此类文章的。这些话,他自然不会忘记,但是,为了吃饭问题,也就顾不得身份关系,顾不得以往的声明了,就在《亦报》上大写起有关鲁迅的文章来,后来结集起来,以周遐寿的名字出版了两本书:《鲁迅的故家》和《鲁迅小说里的人物》。这些文章,自然很有资料价值,但是为了多拿稿费,也就难免搀进不少水分。直到1956年纪念鲁迅逝世20周年时,他还写了不少有关文章,后以周启明的名字出版了一本书:《鲁迅的青年时代》。  周作人从不肯写纪念鲁迅的文章,到大写而特写,来了一个180度的转变,难免贻讥于世人。许广平就讽刺他当初骂鲁迅,现在吃鲁迅。而此时,周作人实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如此也。那时,他几乎是把他所占有的鲁迅资料当作钞票来使用的。周作人自己也说,他手头掌握的鲁迅资料,好比是有限的钞票,用掉一张就少一张的。所以他不肯轻易示人。曾听唐彛壬倒敝茏魅税阉氐穆逞肝奈锕毕赘遥茏魅瞬豢希啬贸隼椿磺摹S幸淮危茏魅四贸鲆恍┞逞肝奈铮匆园才潘咏本┩际楣莨ぷ魑跫! 〔还膊痴杂谥茏魅说纳罨故亲髁税才拧O仁侨盟霭孀苁鹨胧椋罄慈盟嗣裎难С霭嫔缫胧椋寄苁顾竦靡恍└宸眩鞘保墙ü蟾宸驯曜甲罡叩氖焙颉1960年起,又以预支稿费的形式,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每月付给他生活费400元。这时,教授还属于“高薪阶层”,以上海8类地区而论,一级教授的工资是360元,六级副教授是165元5角,北京是6类地区,还略低于此数。这就是说,周作人当时的生活费已超过了一级教授的工资,而一级教授在全国是为数不多的。周作人在致曹聚仁的信中,也承认:“其实政府对于弟是够优厚的了。”但是,他还是不够开销,靠向香港报刊投稿,赚点稿费来弥补亏空。后来,出版社以他家的病人已经去世,物价已经低下为理由,将周作人的生活费减去一半,降为200元。当然,这同当时阶级斗争的弦愈绷愈紧的形势不无关系。周作人自然更为窘迫了,他不得不多向港报投稿。但港报讲究趣味性,周作人一向以冲淡为尚的文笔难以适应,稿子常常压着发不出去。好在有曹聚仁等朋友帮忙,总还能不断发表一些文章,40多万字的《知堂回想录》虽然没有能够在报纸上连载完毕,但在曹聚仁的努力下,也还是出版了单行本。在几年物质生活困难时期,香港的朋友还不断给他寄糖、油、海味和药品等物。周作人的生活水平,比起过去来,当然是降低了很多,手头显得颇为拮据,但比起当时一般的高级知识分子来,还算是较好的了。


第四部分顾影看身不自惭——周作人的晚年心态(2)

  对于周作人来说,最难过的还不是生活上的困难,而是心理上的负担。有两件事,对于他说来,一直是解不开的死结:一是和大哥鲁迅的决裂,由兄弟怡怡变为形同参商;二是在日本占领时期担任伪职,抗日战争结束后以汉奸罪被捕判刑。  鲁迅最重兄弟情谊,当年在南京读书时所作《别诸弟诗》就可见他对兄弟的深情:“谋生无奈日奔驰,有弟偏教各别离。最是令人凄绝处,孤檠长夜雨来时。”年轻时,鲁迅一直充当周作人的引路人,后来又为支持周作人的生活而牺牲自己的学业,提早回国谋职。周作人到北大教书,也是鲁迅引荐的。八道湾的房子买下修好后,鲁迅又把主房大院让给周作人一家住,自己则住在前院较差的房子里。五四时期,他们兄弟一同成为新文化战士,二周是并提齐名的。但是,周作人却听信患有歇斯底里症的妇人的谗言,把鲁迅赶出了八道湾,绝情到了极点。从此,二人走着不同的道路:鲁迅继续他的社会改革主张,成为左翼文坛的盟主;而周作人则提倡闲适小品,从叛徒变成隐士,最终堕落为汉奸。现在,鲁迅被毛泽东誉为现代圣人、文化革命的旗手、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受到人们的崇敬;而周作人,则被视为民族的罪人,受到人们的指责,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劳绩,也被一笔抹杀了。两个地位原来相等的兄弟,现在一个上天,一个入地,反差实在太大。鲁迅已经逝去,世情的变化他是无从感知了,而活着的周作人,则心态难以平衡。周作人在书信中常对当时的鲁迅研究论著有所非难,而独欣赏曹聚仁的《鲁迅评传》,特别是其中所云鲁迅的思想根本是虚无之说,此尚可说是学术观点的不同,不足为怪,而他对鲁迅坟头所设塑像,说是“那实在可以算作最大的侮弄,高坐在椅上的人岂非即是头戴纸冠之形象乎?”就难免使人感到论者有些心理障碍了。盖世间文人作家的纪念像多多,坐像立像都有,难道都是头戴纸冠乎?周作人因握有鲁迅的第一手材料,写了许多回忆鲁迅的文章,而重新赢得了文学界的重视,但这种附骥于鲁迅之后的存在价值,对于他说来,无疑是一种讽刺。所以,他一方面为了生活问题而不断写作回忆鲁迅的文章,另一方面又决不承认他当年对待兄长的错误行为。此事知者不多,鲁迅又不愿在自己的文章和书信中提起,连日记中也是隐约其辞,不知内情者未必会引起注意。事情本来可以含糊过去,偏偏老朋友许寿裳和鲁迅夫人许广平都在回忆文章中翻出这笔陈年老账,这不能不使周作人感到尴尬和恼怒。  1960年暑假,我和两位同学到北京进行鲁迅研究调查访问,周作人自然列入访问对象之内,但听说他正为许广平《鲁迅回忆录》中《所谓兄弟》一节所写之事而光火,拒不见客。我们找到他和鲁迅当年的学生,后来与他们双方都有来往的常惠先生带领,这才接受访问。但所谈都是他在书中已经写过的,盖因新的内容他要留着另写文章也。后来读到《知堂回想录》和他给曹聚仁、鲍耀明的信件,知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