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菩萨道(简体)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南传菩萨道(简体)全- 第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故事显示了接收到慈爱的人(众生)不单只喜爱那散播慈爱的人,在他们之间(接收者)也因为那慈爱的影响而互相慈爱。
一位猎人的慈爱
  在《大鹅本生经》里提到,有一次大鹅王(菩萨)中了陷阱而受了重伤。看到牠时,后悔的猎人细心地拾起鹅王,散播慈爱给牠以减轻牠的痛苦。由于这猎人慈爱的力量,鹅王的伤竟即刻恢复,变得有如不曾受伤一般,完全没有留下任何伤痕。
伪装为慈爱的欲爱
  修习慈爱者应小心避免错误地培育了伪装为慈爱的欲爱。注释里警告说:「伪装为慈爱的欲爱是很会欺骗人的。」《清净道论》的「说梵住品」也说:「去除了瞋恨即是成就慈爱,然而欲爱的生起却表示慈爱已被毁了。」
  其意义是:若有人能对他所生气的人散播慈爱,而令到怒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慈爱。因此瞋恨的消失导致慈爱生起。若在他培育慈爱时生起了欲爱,那么他的慈爱即是消失了。现在他已受到外表跟慈爱相似的欲爱所欺骗。
  至于要达到波罗蜜的程度,所散播出去的慈爱必须足以令到对方也以慈爱来回应,就好像黄金睒摩的例子一般。慈爱不只是属于十波罗蜜之一,同时它也是四十种止禅之一,能够令到禅修者证得禅那与神通。因此菩萨与古代大德皆以非常深且强的定力来修慈,直到证得禅那与神通。我们可以从《善人本生经》与《一王本生经》看到这种修慈的成就。
《善人本生经》
  以下是善人本生经的简短摘要:
  当梵与王统治波罗奈国时,他公正地治理国家,尽了国王的十项任务。他行布施、持五戒与布萨戒。其时有一位犯了罪的大臣被国王驱逐出境。那大臣就去到邻近的憍萨罗国,为那里的国王服务。他煽动憍萨罗王派兵去攻打与占领波罗奈国,说那是很容易就可办到的。憍萨罗王照他的建议去办,很轻易地就捉到及囚禁了毫不反抗的梵与王及其众大臣。
  在牢里,梵与王散播慈爱给憍萨罗王,而证得了慈心禅那。由于那慈爱的力量,憍萨罗王感到全身有如被火焚烧一般。受到这痛楚时,他问众大臣道:「为什么我会这样?」众大臣答道:「噢,陛下,您会这么痛苦是因为您囚禁了具有德行的梵与王。」
  听后,憍萨罗王就赶去见梵与王,请求他原谅,再把国家还给他。从这故事里,我们已清楚地知道慈爱是有助于证获禅那的。
《一王本生经》
  《一王本生经》、《善人本生经》与《大戒本生经》里的故事是差不多一样的。
  在《一王本生经》里的不同点是:当梵与王与大臣们坐在皇宫里时,憍萨罗王到来把他捉住绑起来,再把他倒吊在宫门上。其时梵与王散播慈爱给憍萨罗王,而证得了禅那与神通。过后他成功脱绑及盘腿坐在空中。憍萨罗王感到全身有如被火烧一般,痛得他在地上翻来滚去,不断地号叫:「很热,很热!」过后他问众大臣道:「为什么我会这样?」众大臣答道:「噢,陛下,您现在这么痛苦是因为您把无辜而有德行的梵与王捉起来倒吊。」「若是如此,你们就快去把他给放了!」
  在他的命令之下,大臣们即刻赶去见梵与王,却见到梵与王盘腿坐在空中。所以他们转回去告诉憍萨罗王他们所见之事。
佛陀的慈爱
  有一次,以佛陀为首的僧团去拘尸那罗时,马罗国的众王子在他们之间立了一个协议,若有谁不去欢迎僧团的话就要受到惩罚。当时有一位名为罗加的马罗王子,他是阿难尊者还未出家前的朋友。(虽然他不想去迎接,却也)只好依照协议去欢迎僧团。其时阿难尊者就告诉罗加说能这么做是一个难得的机缘,因为那僧团是以佛陀为首的。罗加则答说不是因为对三宝信心,而是因为他们之间的协议才这么做。由于不满意罗加的回答,阿难尊者把这件事告诉佛陀,也请求佛陀设法令罗加的心变得更柔软。佛陀就单散播慈爱给罗加一个人,令到他好像一只离开母牛的小牛,即刻赶来寺院见佛陀。由于真正对佛陀生起了信心,他向佛陀顶礼,再听他说法,而成为须陀洹。
  另一回,当以佛陀为首的僧团进王舍城托钵时,早已跟阿闍世王商量好的提婆达多放了醉象那拉奇林去攻击佛陀。佛陀散播慈爱给那只醉象而制伏了牠。当时王舍城的市民都欢呼道:
  「有些驯牛师、驯象师与驯马师以棒击、鞭打地来驯兽。然而佛陀不用棍棒或任何武器即驯服了疯象那拉奇林。」
  
慈波罗蜜一章至此完毕。





























第十章:舍波罗蜜
舍的含意
  在此舍的巴利原文是upekkha,意为避开苦乐两端而保持中舍。若不深入省察的话,有些人会把它曲解为「不关心」或「漠视」。然而舍心并非不关心或漠视。舍心是对目标有关心的,只是它是以中舍与平稳的态度去面对苦乐而已。
培育舍心
  培育舍心的方式与《无碍解道》中提及培育慈爱的方式是一样的。由于修习慈爱有四种基本方式,所以一共有五百二十八个方式。反之,修习舍心只有一个基本方式,即「愿一切众生以自己的业为自己的资产」,所以只有一百三十二个方式,即五百二十八的四分之一。
  跟修习慈爱一样,众生可分为十二组,即五无限及七有限。由于修习舍心只有一种基本方式,所以没有分别方向的散播方式只有十二个,即:
  一、「愿一切有情以自己的业为自己的资产。」
  二、「愿一切有息者以自己的业为自己的资产。」
  三、「愿一切生物以自己的业为自己的资产。」
  四、「愿一切人以自己的业为自己的资产。」
  五、「愿一切有生命者以自己的业为自己的资产。」
  六、「愿一切女众以自己的业为自己的资产。」
  七、「愿一切男众以自己的业为自己的资产。」
  八、「愿一切圣者以自己的业为自己的资产。」
  九、「愿一切凡夫以自己的业为自己的资产。」
  十、「愿一切天人以自己的业为自己的资产。」
  十一、「愿一切人类以自己的业为自己的资产。」
  十二、「愿一切恶道众生以自己的业为自己的资产。」
  
  当把这十二个方式运用于十个方向时,即有一百二十个方式。所以加上十二个没有分别方向的方式,一共有一百三十二个方式。任何一个适合的方式皆可以采用来修习舍心,然而不可把其他方式视为无效。
  与修习慈爱一样,若采用其他字眼来修习舍心也是可以的。我们可以把「以自己的业为自己的资产」跟有相同涵义的字句相换,就有如《增支部?五集?盖品?常习经》里提到的,即:
  一、「以自己的业为自己的资产。」
  二、「以自己的业为自己的遗产。」
  三、「以自己的业为自己的出处。」
  四、「以自己的业为自己的朋友。」
  五、「以自己的业为自己的依归。」
  
  由于它们都有相同的涵义,所以修习舍心者可用任何一个他喜欢或最明白的来替换。如把「愿一切有情以自己的业为自己的资产」换成以下任何一个:
  「愿一切有情以自己的业为自己的遗产。」
  「愿一切有情以自己的业为自己的出处。」
  「愿一切有情以自己的业为自己的朋友。」
  「愿一切有情以自己的业为自己的依归。」
  
  在此,有一点值得考虑的是:慈爱属于波罗蜜是可以理解的,因它是为了促进众生的幸福。反观也是属于波罗蜜之一的舍心,它持有「乐或苦是各自拥有的。若某人有获得乐的善业,他就会快乐。若某人拥有的是获得苦的恶业,他就会痛苦。我是无法改变他们的业力的」的态度,这不是很难说这种态度是圣洁的吗?若说舍心是不理会他人的幸福,是一种无情的态度,难道会有错吗?因此我们应该思考为何舍心被列为崇高的波罗蜜。
  在世俗与精神两方面,自然地难得的东西是珍贵的,易得到的东西则只有低微的价值。因此世上易得的东西,譬如沙石都是便宜的。而难得的金、银、宝石等都是珍贵的。
  在精神方面也是如此。贪、瞋等不善心易于生起,所以它们是没有价值的。我们不需要特别努力它们也会生起。事实上,难得的是如何防止它们变得不受控制。它们根本就像是无用的杂草。反之,若没有正精进的话,布施、持戒等善业就不会产生,它们是不会自动发生的。在众善业之中,修习慈爱是其中之一,它比布施和持戒更为崇高。事实上要培育慈爱是很难的。
  人可分为三类,即敌人、中立之人(非敌人也非友人)和友人(亲近之人)。散播慈爱给敌人来修慈是很难的,散播给中立之人比较不难,而散播慈爱给友人则最容易。若慈爱的对象并无敌人与中立之人,而只是友人,那么无论修习多久,那慈爱依然是没有很大价值的,因为这只是一件易办之事。
  若有人想正确地成就慈波罗蜜,他必须先散播慈爱给自己。由于每个人都乐于对自己慈爱,所以慈爱能够很容易与透彻地生起。这对自己的透彻慈爱可作为一个榜样或标准。由此他应先散播慈爱给自己。
  当散播慈爱给敌人、中立之人与友人时,他应平等与无分别心(无喜恶之心)地散播慈爱给他们,就好像对待自己一样。这是易办到的吗?不,这是不容易的。事实上,要像对待自己一样地散播慈爱给友人也是很难的,更别说是散播给敌人或中立之人,因为我们最爱的人即是自己。只有在我们能够有如对自己的慈爱一样,平等与不分别地散播慈爱给友人、中立之人和敌人时,那才是真正属于慈波罗蜜的标准。
  这显示了要培育真正的慈爱是多么的难,以及它的价值是多么的高。由于培育了这种慈爱,黄金睒摩受到老虎、狮子等野兽喜爱。而修舍波罗蜜却比修慈波罗蜜更为困难。
  即使要对中立之人培育舍心也是不易的。有些人会说:「现在我对他保持舍心」,或在这件事里,我要采取「自己的业是自己的资产」的态度等等。这种说法看起来像是没有关心与热忱,使到舍心看来是不重要的。事实上,舍心是对目标有关心与热忱的,但它只是站在中舍的立场而已。
  以友人为对象易于培育慈爱,以中立之人为对象则易于培育舍心。由于对中立之人不爱也不恨,我们比较容易保持中舍的态度,而没有想要见到他快乐或痛苦之心。但对于敌人,要培育舍心就比较困难。由于恨他,当见到他失败时,我们就会高兴;见到他有成就时,我们就会妒嫉。要防止这两种心生起是很难的。当其中任何一个只要生起了一点点,我们已经失去了舍心。
  更困难的是对友人保持舍心。由于执着于朋友,当见到他有成就时,我们就会高兴;当见到他遭遇不幸时,我们就会伤心。要防止两种心生起是很难的。
  只有在能不受到这些困难影响地对那三种人与自己保持中舍的心时,我们才能修习舍心。只要对这三种人还有分别心,我们的舍心就还离成功很远。
  如前所述,舍心并非不关心或漠视的态度,反之,它是对目标具有关心与热忱的。在这么修习舍心时,他心想:「我无法令到众生与自己快乐或痛苦。有善业的人会快乐,有恶业的人则会痛苦。由于他们的苦乐是与过去业有关,我不能做什么去改变他们由于过去业成熟而须面对的果报。」只有以众生为目标,作了如此清晰的省察才是真正的舍心。由于它不涉及忧虑与不安,它是圣洁、安详与平静的。当它超越慈爱愈远时,它的精神层次就愈高。
  跟慈一样,舍也是四十种止禅之一,也是十波罗蜜之一。想要修舍心禅的人,只能在最高的禅那层次修它,而不能在较低的禅那层次修舍。那些钝慧的人必须经过五个层次才能证得最高的禅那,对于这些人,佛陀教他们的色禅分为五个禅那,即第一次证得的禅那是初禅;第二次是第二禅;第三次是第三禅;第四次是第四禅;第五次是第五禅。
  然而,利慧者只需要四次即可证得最高的禅那。对于这些人,佛陀教他们的色禅分为四个禅那,即第一次证得的禅那是初禅等。
  至于那些未曾证得禅那的人则不应尝试修舍以证得最高的禅那,因为舍心禅是属于禅那五分法的第五禅及禅那四分法的第四禅。钝慧者只可在通过其他止禅证得第四禅之后才修舍心禅,而利慧者只可在证得第三禅之后才可修舍心禅。其原因是舍心是非常微细、安详与圣洁的,所以它只属于最高的禅那,而不属于较低的禅那。
  反之,慈心则是属于较低的四个禅那(禅那五分法)或三个禅那(禅那四分法)。这显示了舍心比慈心更高级。若不是把舍心作为禅修,而是作为波罗蜜来修,那么我们是可以在任何时候都培育舍心的。
大身毛竖立行
  关于舍波罗蜜,在此我们将举出《行藏注疏》里提到的「大身毛竖立行」。
  有一次,菩萨出生于一个富有的贵族之家。长大后他去向一位闻名的老师求学。学成后他回家乡照顾双亲。在双亲死后,亲戚要他保护所获得的遗产,以及赚取更多的财富。然而,由于看透一切有为法(因缘和合之法)的无常性,菩萨对所有三界都感到害怕。他也看透了身体的不净,所以他也不想被世俗生活的烦恼缠住。事实上,长久以来他都一直想要脱离欲乐的世界。所以他想在舍弃自己的财富之后就出家。他又心想:「但人们称颂我所做的舍弃将令我闻名。」由于他不喜欢出名与荣誉,所以他并没有出家。为了考验自己是否能够毫不动摇地面对世间的一切起起落落,譬如得失等,他穿着平时的衣服就离家而去。他这么做是为了通过忍受他人的恶待来成就最高等的舍波罗蜜。他的艰苦修行与作为令到人们以为他只是一个懦夫,是不会向别人发怒的。当他漫游于各大小村镇时,人们都无礼地对待他,认为他是不值得尊敬的人。当某地的居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