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菩萨道(简体)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南传菩萨道(简体)全- 第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说完兆相及决意新月十四布萨日当天持戒之后,瞻波龙王离开了龙界,去到人间躺在蚁丘上。」
  瞻波龙王的这项决意是纯粹与持戒有关的。
  在以上的所有故事里,布施或持戒是一回事,而决意则是另一回事。尸毘王的布施在他把眼睛送出去时发生,但他的决意则在布施之前已发生。因此是决意在先,布施在后。在龙王持戒的事件,也是决意在先,持戒在后。在俗事里,一般上也是在决意「我将这么做」之后,才会真正有去做的行动。
德米亚王子的决意
  有一次菩萨生为迦尸国国王的儿子,名为德米亚。(他父亲把他命名为德米亚是因为在他出生那天,迦尸国全国下了一场大雨,这令到百姓们都很欢喜。)当王子一个月大时,他的父亲抱着他审判四个小偷,每个小偷都受到处罚。当王子看到时感到很惊骇与悲伤,心想:「我应怎么做才能脱离这皇宫?」
  隔天当他独自躺在白色华盖之下时,他想起了父亲的作为,而害怕以后会成为国王。当时保护那华盖的女神在过去其中一世是他的母亲,她抱起菩萨说:「孩子,别害怕。若你想要脱离这皇宫,你只须决意装成哑巴、耳聋及全身瘫痪,那么你的愿望就会实现。」其时王子就决意照着办。
  在接下来的十六年里,王子受到了各种考验,但他还是对自己的决意坚定不移。最后他的父亲下令说:「我的儿子真的是哑巴、耳聋及全身瘫痪。把他带去坟场活埋了。」
  虽然他在漫长的十六年里受到各种艰难的考验,他还是有如不受动摇的岩岳一般地坚定。他那坚定不移的决意是非常高难度的决意。只有人们能够有如德米亚王子一般尽全力不动摇地去实行任务决意时,他们才是在成就菩萨所修的决意波罗蜜。

决意波罗蜜一章至此完毕。










第九章:慈波罗蜜
  慈的巴利原文是metta,pema则是爱。慈是一种特定的爱,pema则是爱的普遍用语。所以pema可分为三种,即:
  一、爱爱(tanha…pema);
  二、世俗爱(gehasita…pema);
  三、慈爱(metta…pema)。
  
  (一)爱爱是男女之间的爱,是由渴爱与贪欲所引起的。
  (二)世俗爱是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间的执着,是由于一家人相处所引起的。
  爱爱和世俗爱两者皆是不善的,前者是爱欲(tanha…raga)后者则是贪(lobha)。
  (三)慈爱是无界限地希望他人幸福。这是完全无执着、不会想要时常与他人相处的爱。人们可能各处一方,然而却在听到住在远方的那人生活幸福而感到快乐。这种分离不会令到他感到不满足。因此慈爱是清净与圣洁的,所以它被称为梵住。这即是说,培育慈心即住在梵心里。除了慈之外,悲、喜与舍也是梵住。
  所以梵住包含了这四种美德;它们也名为四梵住。(梵住的另一个名称是无量心,因为它们是应受到培育与散播给无量众生的内心素质。)
  我们必须小心地注意到培育慈爱并非培育不净的爱爱与世俗爱,而是清净与圣洁的慈爱。过后我们将讨论如何培育慈爱。
慈与无瞋
  慈是一个究竟法。然而在列举诸究竟法(即心、心所、色及涅槃)时,慈并没有被列为个别的究竟法,因为它是包括在无瞋心所之内的。无瞋心所本身有很广泛的含意。所以慈是无瞋心所的一部份。
  再进一步的解释:根据《阿毗达摩概要》,无瞋心所与五十九种美心相应。每当这五十九个心的任何一个生起时,无瞋心所也会同时生起。无瞋的目标有许多种,然而慈却只能以有情生命为目标。只有在取有情生命为目标,心想「愿他们健康快乐」,希望他们幸福时,所生起的无瞋心所才是慈。
  关于之前所提及的忍辱波罗蜜,忍辱也是无瞋心所,但不是一切的无瞋心所都是忍辱。只有在受到他人的恶待,而能保持不生气时,那时生起的无瞋心所才是忍辱。同样地,不是一切无瞋都是慈,只有在希望众生幸福时生起的无瞋才是慈。
五百二十八种慈爱
  关于慈,有些人说慈爱有五百二十八种,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应该知道,人们会这么说是因为《无碍解道》里列出了培育慈爱的五百二十八种方式。
  在这五百二十八个方式中,五个是无限的,即:
  一、一切有情;
  二、一切有息者;
  三、一切生物;
  四、一切人;
  五、一切有生命者。
  
  当禅修者采用这五个方式的任何一个去散播慈爱给三十一界的一切众生时,一切众生都毫遗漏地被包括在内。由于没有任何众生是不被这五个方式包括在内的,所以它们被称为无限。(也称为五无限众生。)
  散播慈爱给有限众生时,其分类法如下:
  一、一切女众;
  二、一切男众;
  三、一切圣者;
  四、一切凡夫;
  五、一切天人;
  六、一切人类;
  七、一切恶道众生。
  
  以上每一个皆是属于个别种类的众生,所以他们被称为有限众生(也被称为七有限众生。)
  如此我们应该散播慈爱给这十二种众生,五无限的与七有限的。
  我们应以下列的方法散播慈爱给这十二种众生:
  一、愿他们得以脱离仇敌;
  二、愿他们得以脱离身体的痛苦;
  三、愿他们得以脱离内心的痛苦;
  四、愿他们生活快乐。
  
  当以这四个方式散播慈爱给每一组的众生时,散播慈爱的方式一共有了四十八个。在这四十八个方式里是没有方向的分别的。
  在这四十八个方式里,若再依东、西、南、北、东南、西北、东北、西南、下方和上方十个方向分别时,一共再有另外四百八十个方式。譬如:「愿东方的一切有情得以脱离仇敌、得以脱离身体的痛苦、得以脱离内心的痛苦、生活快乐。」也应如此地散播慈爱给其他方向的众生。
  若把没有分别方向的四十八个方式跟有分别方向的四百八十个方式加起来,那么就一共有五百二十八个方式。
  这五百二十八个为人们所熟悉的培育慈爱的方式是《无碍解道》里所教的。该经在解释如何散播慈爱后,并没有提及散播悲心、喜心与舍心。然而现今有些课文在列出散播慈爱之后,再列出:
一、 「愿他们得以脱离痛苦」,即属于培育悲心;
二、 「愿他们所得不失」,即属于培育喜心;
三、 「愿他们以自己的业为自己的资产」,即属于培育舍心。
  
  古代导师把它们列入课文里的,以便那些想培育悲、喜与舍心的人可以运用培育慈心为前导。因此想要培育悲心的人应该心想:「愿一切有情得以脱离痛苦。」想要培育喜心的则心想:「愿一切有情所得不失。」想要培育舍心的则心想:「愿一切有情以自己的业为自己的资产。」
  然而这并不意谓我们只可采用经典里所提及的方式,因为不只是「有情、有息者、生物、人、有生命者」这些词才包含无限众生,其他的词句,譬如「身、命、生类」等也包含了无限众生的意义。所以我们也可以「愿一切身得以脱离仇敌」来散播慈爱给一切众生。
  《无碍解道》中列了四个散播慈爱的方式,然而我们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譬如「愿一切有情快乐」、「愿一切有情平安」,这些心念也是慈心。事实上,《慈爱经》已证明了可采用其他句子与方式培育慈爱。
《慈爱经》培育慈爱的方式
  《慈爱经》是佛陀向一群住在森林里的比丘所说的。在结集时,这部经被列入于《经集》和《小诵经》里。这部经的开端举出了欲培育慈爱的人所应具备的素质。
  经中说:
  「欲获得寂静(涅槃)的善行者应具备:
一、 能干;
二、 坦诚;
三、 绝对正直;
四、 谦恭;
五、 温文;
六、 不骄傲;
七、 知足;
八、 易于护持;
九、 事务少;
十、 简朴(即远行时不应带太多自己的物品。比丘应该只带自己的八资具,简便如鸟只带着双翼地去远行。)
  十一、五官安详;
  十二、摄受诸根;
  十三、谨慎;
  十四、不执着俗家(这是为比丘特设的,因为这部经 原本的对象是比丘。在家众则不应该执着家庭和 朋友。)
  十五、只要智者会指责,即使是最小的错也不犯。」
  
  经中解说在具备了上述十五个条件之后,应如何培育慈爱。它提到「愿他们快乐与平安,愿一切众生快乐」等。
  以下是《慈爱经》所教的培育慈爱的方式:
一、 对一切众生培育慈爱(全体慈爱);
二、 把众生分为两组来培育慈爱(二组慈爱);
三、 把众生分为三组来培育慈爱(三组慈爱)。
全体慈爱
  若有人想以这个方式来培育慈爱,他应该心念:
一、 「愿一切众生身体舒适」;
二、 「愿一切众生平安」;
三、 「愿一切众生内心快乐」。
二组慈爱
  众生可分为四对,即:
一、 弱与强(指阿罗汉)两种众生;
二、 可见与不可见两种众生;
三、 住在远处与近处两种众生;
四、 不会再生(指阿罗汉)与还会再生两种众生。
  
  所以我们可以这么培育二组慈爱:
一、 「愿一切弱与强的众生身心皆快乐」;
二、 「愿一切可见与不可见的众生身心皆快乐」;
三、 「愿一切住在远处与近处的众生身心皆快乐」;
四、 「愿一切不会再生与还会再生的众生身心皆快乐」。
三组慈爱
  三组的众生有三种,即:
一、 长、中与短的众生;
二、 大、中与小的众生;
三、 胖、中与瘦的众生。
  
  所以我们可以这么培育三组慈爱:
一、 「愿一切长、中与短的众生身心皆快乐」;
二、 「愿一切大、中与小的众生身心皆快乐」;
三、 「愿一切胖、中与瘦的众生身心皆快乐」。
  
  由于运用全体、二组及三组培育慈爱都是希望看到他人幸福与快乐,所以它被称为「乐利益处慈爱」。
  希望看到他人脱离不幸痛苦的慈爱则被称为「灭苦利益处慈爱」。巴利文有这么形容这种慈爱:
  「愿无人欺骗他人,
  或在任何地方轻视任何人,
  愿他们不互相怀恨,
  不思挑拨与敌对。」
  
  有人可能会问:「为何《无碍解道》和《慈爱经》形容多种培育的方式,而不是一个方式而已?」
  其答案是:凡夫的心不断地从一个感官目标飘荡至另一个目标。这样的心是难以用单一个培育慈爱的方法来使它稳定下来的。只有采用不同的方式才能使心定下来。因此,佛陀教导多种培育慈爱的方式。后代的圣者也这么解说各种培育慈爱方式。
  另一种解释是:修慈心的人都有不同的资质,对于有些人,无限的方式比较易于理解;有些人则对有限的方式比较明白;有些人以各种方向来散播慈爱比较清晰;有些人对全体慈爱比较清楚;有些人比较适合二组慈爱;有些人则感到三组慈爱比较恰当。由于修慈爱的人有不同的资质,因此佛陀教各种不同的方式,以适合每个人,所以后代的导师也这么解说。
菩萨的慈爱
  《行藏》与《大集》解释在《黄金睒摩本生经》里的菩萨如何修慈爱。摘自《行藏》的故事简要如下:
  「舍利弗,当时我是黄金睒摩,住在帝释天王所准备好的住所。我散播慈爱给森林里的狮子与老虎。我与狮子、老虎、花豹、野狼、水牛、花鹿和熊相处在一起生活。这些动物都不怕我,我也不怕牠们。我很快乐地住在森林里,因为我充满了慈爱的力量。」
  从这段经文里,我们并不知道黄金睒摩的家庭、出生等,我们只知道他是圣洁的,以及无畏而快乐地与野兽住在森林里,心中充满了慈爱。
  然而《大集》则说当黄金晱摩菩萨中箭时,他问道:「为何你用箭射我?」华利夜佉王则答道:「当我瞄准一只花鹿时,牠却被你吓跑了。所以我生气地射伤了你。」
  黄金睒摩就说:「鹿是不会因为看到我而害怕的。森林里的其他动物也不会怕我。」他也说:「噢,国王,即使住在香醉山非常胆小的人非人,当他们来到这座山林漫游时,也会欢喜地来见我。」
  从这段经文里,我们就知道住在森林里的黄金睒摩菩萨时常播慈爱给森林里的一切动物,包括人非人。因此他与每只动物都能互相爱护。
  在培育慈爱的十一个益处之中,其中一个是受到人、天人与非人的喜爱。然而从黄金睒摩的故事里,我们知道动物也会喜爱有慈心之人。关于受非人喜爱的益处,《清净道论》的「说梵住品」举出毗舍佉长老(Visakha Thera)故事为例子。
毗舍佉长老的故事
  住在波咤厘子城的毗舍佉居士听到锡兰的情形后,就想到那个国土去修习佛法。离家后,他乘船去到锡兰,在大寺成了比丘。在他已有五个戒腊时,他已通晓二部母论(比丘戒本及比丘尼戒本)。过后,他离开大寺出外游历,准备在每一间寺院居留四个月修禅。
  在去羯但罗山寺的途中,他遇到条分叉路。当他在想该走那一条路时,住在该山的山神向他指明正确的路。来到羯但罗山寺时,他就在那里住了四个月。当他准备好明天去另一间寺院后就去睡觉。当他正在睡时,摩尼树的树神便坐在梯级上哭泣。长老问:「是谁在哭?」「尊者,我是摩尼树神。」「为什么哭?」「尊者,因为您就要离去了。」「我住在这里对你有什么好处?」「尊者,您住在这里令到此地诸非人得以互相慈爱。您走后,他们就会互相争吵,甚至说粗言恶语。」
  长老说:「若我住在这里能帮助你们快乐地过活,那么我就再多住四个月。」当四个月过后,他再想要离去时,那树神又再悲泣。如此那长老无法离开那寺院,最终在那寺院里进入般涅槃。
  这故事显示了接收到慈爱的人(众生)不单只喜爱那散播慈爱的人,在他们之间(接收者)也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