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选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杜甫诗选注- 第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                                '二' 
江上秋已分,林中瘴犹剧  。畦丁告劳苦,无以供日夕 。蓬莠犹不焦, 
              '三'                               '四'                '五' 
野蔬暗泉石 。卷耳况疗凤,童儿且时摘 。侵星驱之去 ,烂熳任远适 
'六'                '七'                '八'                '九'                '一○' 
    。放筐亭午际 ,洗剥相蒙幂 。登床半生熟 ,下筋还小益                               。 
加点瓜薤间,依稀橘奴迹'一一'。乱世诛求急,黎民糠籺窄'一二'饱食复何心? 
荒哉膏粱客'一三'!富豪厨肉臭,战地骸骨白'一四'。寄语恶少年,黄金且休 
掷'一五'! 

     * 七六七年在夔州作。对于这一件小事,杜甫也会想到广大的人民身上去,足见他那种“穷 

年忧黎元”的精神。竖子,此指童仆。苍耳,即卷耳,形似鼠耳,丛生如盘。 

      '一'秋已分,即已秋分。瘴犹剧,瘴热还很厉害,是说天旱。 

      '二'畦丁,园丁。杜甫这时请了几个雇工。因秋旱,早晚食物缺乏,所以说无以供日夕。 

      '三'这两句是说野生的东西不因旱而焦枯,还是长得很繁盛。 

      '四'不但可供食,而且可洽风疾 (杜甫有此病),所以说“况”。且时摘,且及时往摘。以 

上八句为一段,叙述摘苍耳的缘故。 

      '五'侵星,星还未落时。 

      '六'烂熳是无所拘束。任远适,任凭到远处去摘。 

      '七'放筐,指归来说。亭午,正午。 

      '八'洗其土,剥其毛。幂,音觅。浦注,“相蒙幂,乃信手堆放之谓,不必以幂字作覆食巾 

实用。” 

      '九'凡放置器物之架,古人多日床,如笔床、墨床、琴床、笛床之类。登床,犹登俎,放在 

食盘里拿上饭桌。半生熟是半生半熟,取其脆。 

      '一○'筋,即筷子。以苍耳供食,原出不得已,所以只说是“还小益”。 

      '一一'加点,是说搀用一点苍耳在瓜茬里面。古人多用橘调和食味。杜预《七规》:“庶羞 

既异,五味代臻,揉以丹橘,杂以芳鳞。”又种橘可以发财,故李衡有“千头木奴”的话。庾信诗: 

 “甘橘万头奴。”这里只是用它的字面。依稀,犹仿佛。把苍耳比橘奴,也是一种幽默的说法。以上 

八句为一段,叙摘苍耳及食苍耳之法。 

      '一二'诛求,是残酷的剥削。籺,音核,是一种粗屑。窄,不够,是说连糠籺也吃下上。 

      '一三'这是痛骂一班官僚地主的话。荒,荒唐、荒谬。哉,感叹词。 

      '一四'这两句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用意和造句都差不多,但各有其特定的时代内涵, 

此诗作于安史之乱的寸年以后,人民多死于战争,故特提到“战地”。 

      '一五'未二句是教训。恶少年也就是膏粱子弟。黄金且休掷,不要挥金如土。掷,抛掷。亦可 

解作赌钱。以上八句为一段,由自身说到人民和整个社会,是作诗的本旨。 

… 页面 228…

                                            * 
                               复愁十二首 (录五) 

                                                              '一' 
万国尚戎马,故园今若河;昔归相识少,早已战场多  。 

     * 大约作于七六七年秋。杜甫几乎是无时不愁。复愁,是一愁未已,一愁复至。 

      '一'乾元元年 (七五八)冬杜甫曾由华州回洛阳,那时相识的人已少,而今又屡经战乱,大 

概根本就没有相识的人了。 

                              '二'                                '三' 
胡虏何曾盛?干戈不肯休  !闾阎听小子,谈笑觅封侯 ! 

      '二'《通鉴》卷二百二十三:“广德二年(七六四)郭子仪以安史昔据洛阳,故诸道置节度 

使以制其要冲;今大盗已平,而所在聚兵,耗蠹百姓,表请罢之,仍自河中为始。”但当时诸将皆拥 

兵白重,故杜甫有此感慨。所谓“干戈”实指诸将。 

      '三'长期的战争,和“高官皆武臣”的局势,造成了一种喜乱乐祸的反常心理,而且影响到乡 

里儿童,所以杜甫不胜慨叹。 

              '四'                '五'                                 '六' 
今日翔麟马 ,先宜驾鼓车  。无劳问河北:诸将角荣华 ! 

      '四'唐太宗所乘十骥,其九曰翔麟紫。 

      '五'鼓车,皇帝出行时的乐队。鼓,鼓吹。这两句是说今日之事,先宜息战,和 《有感》诗 

 “大君先息战,归马华山阳”同意。《普书》卷五十六《江统传》:“昔汉光武皇帝时,有献千里马 

及宝剑者,马以驾鼓车,剑以赐骑士。高世之主,不尚尤物,故能正天下之俗,刑四方之风。” 

      '六'角,角逐,即争夺的意思。河北虽跋扈不臣,但如起兵问罪,徒然为诸将争功邀赏、角逐 

荣华造机会,所以说“无劳问”。一方面提醒代宗先注意内部问题,一方面也讽刺将军们的骄情。无 

劳问,非不欲问罪,特将骄不可用,问不如不问之为愈。乃一时权宜之计。 

                              '七'                                '八' 
任转江淮粟,休添苑囿兵 :由来貔虎士,不满凤凰城 ! 

      '七'转,指漕运。苑囿兵,指禁兵。首二句是说,转运军饷,虽然困难,但可不去说它,任凭 

你转运多少都行,只是有一条,就是不要用来增添禁兵。为什么呢?下两句才正言点破。 

      '八'二句申言其故。见得欲求国家安全,应加强边防。由来,自古以来。貔虎士,精兵。凤凰 

城,即长安城,后来凡是说京师,也通称凤城。时代宗信任宦官鱼朝恩,使为天下观军容宣慰处置使, 

总禁兵,领神策军屯禁苑,因供应困难,以至“百姓挼穗以给禁军”(俱见《通鉴》卷二百二十三)。 

杜甫此诗,实际上是反对宦官掌握兵权,挟制朝廷。 

              '九'                '一○'                               '一一' 
病减诗仍拙 ,吟多意有余                。莫看江总老,犹被赏时鱼              。 

      '九'观此句可见杜甫在创作上对自己要求的严格。 

      '一○'观此句,可知杜甫诗之所以真实。这几首绝句,多感慨时事,但意仍有未尽,故日意有 

余,其实是愁有余。 

      '一一'未二句亦庄亦谐。是说莫看我老,我山曾作过官,吃过俸,至今还佩着鱼袋,对国家灾 

难,又哪能不愁呢?江总,初仕梁、陈,陈破入隋,后复归老江南。总亦工诗,故以自比。被,服也, 

佩也。赏时鱼,当时所赏之鱼袋。严武曾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唐会要》:“开 

元中,张嘉贞奏曰:致仕及内外五品以上检校试判,听准正员例,许终身佩鱼。以理去任,亦许佩鱼。 

… 页面 229…

自后赏绯紫,例兼鱼袋,谓之章服。”杜甫大概把这个鱼袋常佩在身上,故又有句云“银章破在腰”。 

… 页面 230…

                                                   * 
                                 同元使君舂陵行并序 

                                                                            '一' 
           览道州元使君结《舂陵行》兼《贼退后示官吏作》二首  , 
                                                         '二' 
      志之日:当天子分忧之地,效汉朝良吏之目  。今盗贼未息,知 
      民疾苦,得结辈十数公,落落然参错天下为邦伯,万物吐气,天 
                         '三'                                              '四' 
      下小安,可待矣           !不意复见比兴体制、微婉顿挫之词 。感 
                                                      '五' 
      而有诗:增诸卷轴,简知我看,不必寄元 。 

遭乱发尽白,转衰病相婴。沉绵盗贼际,狼狈江汉行。叹时药力薄,为客赢 
      '六' 
瘵成 。 
                                                              '七' 
吾人诗家流,博采世上名。粲粲元道州,前圣畏后生  。观乎《舂陵》作, 
                                                                                    '八' 
歘见俊哲情,复览 《贼退》篇,结也实国桢。贾谊昔流恸,匡衡常引经 。 
                                                              '九' 
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两章对秋月,一字借华星  ! 
致君唐虞际,纯朴忆大庭'一○'。何时降玺书,用尔为丹青'一一'?狱讼永衰 
息,岂唯偃甲兵'一二'!悽恻念诛求,薄敛近体明'一三'。乃知正人意:不苟 
飞长缨'一四'!凉飙振南岳,之子宠若惊。色沮金印大,兴含沧浪清'一五'。我 
多长卿病'一六',日夕思朝廷。肺枯渴太甚,漂泊公孙城'一七'。呼儿具纸笔, 
隐几临轩楹。作诗呻吟内,墨淡字欹倾。感彼危苦词,庶几知者听'一八'。 

     * 这是大历二年 (七六七)夔州所作。元使君,元结,字次山,号漫叟。同就是和,是杜甫 

有感于元结的《舂陵行》而作的。通过这首诗,不仅可以看出杜甫热爱人民的伟大精神,而且可以看 

出他的有意识的现实主义的文学主张。他在序中所说的“比兴体制”,实质上就是白居易所提出的“诗 

歌合为事而作”的同义语。他极力表扬元结的《舂陵行》,显然是企图为当时作者指出一个方向,希 

望他们向元结看齐,多反映些人民的疾苦。此外,通过这首诗,我们还可以看出杜甫奖掖后进和“乐 

道人之善”的良好作风,这些都值得我们注意和学习。 

      '一'二诗见后附录。浦注:“元诗作于甲辰岁,系广德二年(七六四),至是(七六六)凡 

三年矣,何传致之迟欤!”按当时交通不便,又无印刷,元作此诗,亦未必寄杜,故事隔二三年才读 

到。 

      '二'二句赞美元结。汉宣帝曾说:“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 

与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 (《汉书:循吏传》)二千石指太守,元为道州刺史,故日当天子 

分忧之地。 

      '三'自“今盗贼未息”至此,是作诗的本旨。邦伯,即州牧,这里指刺史。“万物吐气”一作 

 “万姓壮气”。 

      '四'不意,不料。有喜出望外意。当时诗人很多,作品很多,但如元结这样能同情人民的诗 

篇却如凤毛麟角,所以杜甫下禁有一种“空谷足音”喜出望外之感。 

      '五'和诗目的,本在救世,不在应酬,故不必寄原作者。 

      '六'首段六句自叙。因长病,所以说沉绵。因忧患重,故吃药不见效。羸,音雷,弱也。瘵, 

音债,病也。黄生云:“前后皆自叙,自叙多言病,共筋节在‘叹时药力薄’五字,则知此诗全是借 

酒杯,浇块磊,盖身疾可医,心疾不可医耳。” 

      '七'四句承上“叹时”接入元结。“流”一作“秀”。吴论:“吾人既为诗家之秀,必博采 

世上之名士,而道州之才,前圣所谓后生可畏者非耶?” 《论语,子罕篇》:“子日:后生可畏,焉 

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按元小杜甫十一岁,故可用后生字样。 

      '八'贾谊、匡衡,皆所谓国桢,以比元结。贾谊 《陈政事疏》:“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 

… 页面 231…

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汉书:匡衡传》:“衡上疏陈便宜,及朝廷有政议,傅经 

以对,言多法义。” 

      '九'二句即“与日月争光”意。第二段赞美元结的诗品。备极推崇,意亦在转移文风。 

      '一○'言元结之心乃欲致君尧舜,使民安乐。《庄子:胠箧篇》:“昔容成氏、大庭氏结绳 

而用之,若此之时,则至治已。” 

      '一一'二句希望元结能居大位。丹青,以绘事为喻。《盐铁论》:“公卿者,神化之丹青。” 

      '一二'二句言朝廷如大用元结,则将使天下无讼狱,岂但偃甲息兵? 

      '一三' 《新唐书:元结传》:“结以人困甚,请免百姓租税及和市杂物十三万缗,为民营舍 

给田,免徭役,流亡归者数万。” 

      '一四'是说不肯苟且的牺牲人命来保持自己的官儿。缨,冠系,这里用长缨代表高官。 《碧 

溪诗诸》:“漫叟所以能然者,先民后己,轻官爵而重人命故也。观其赋《石鱼》诗云:‘金鱼吾不 

须 (唐时官员佩金鱼袋),轩冕吾不爱。’此所以能不构权势而专务爱民也。杜云:‘乃知正人意, 

不苟飞长缨。’可谓相知深矣!” 

      '一五'以上为第三段,进一步赞美元结的人品。意亦在激劝其他官吏。南岳,衡山,在道州 

邻近,故即以其地之名山,美其人之标格。凉飙,犹清风。官高任重,故金印大而色反沮丧。元诗有 

 “思欲委符节……穷老江湖边”之句,故云“兴含沧浪清”。 

      '一六'司马相如字长卿,有消渴病。 

      '一七'公孙城,即自帝城,西汉未公孙述尝据此城。 

      '一八'未段仍以自叙作结,说明和诗之意。刘克庄 《后村诗话后集》:“杜公为诗家宗祖, 

然于前辈如陈拾遗、李北海,极其尊敬,于朋友如郑虔、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