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谜--世界文化史500疑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千古之谜--世界文化史500疑案- 第8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6世纪一位意大利画家瓦萨里在《艺术家生平》一书中写道:乔托是个农民的儿子;出生在文艺复兴中心城市之一的佛罗伦萨附近的一个小乡村;他一生中有很长一段时间在佛罗伦萨度过。相传乔托自幼喜欢绘画;是个天生的绘画奇童;他凭着本能描摩大自然中的一切。有一天;当时已很有名的画家齐马布埃(1240—1303年)路过这个不起眼的小乡村;正好见到乔托以石头、树枝为工具在描绘一只形象生动的动物;这令齐马布埃大为惊异;遂收之为徒;瓦萨里所记的这个传说真伪难辨;但另有记载表明乔托在13岁前后确实曾在齐马布埃的画坊干过活。此外;同时代的文学巨匠、画家的好友但丁在他的名著《神曲》中写道:〃齐马布埃强逞能;自负艺坛最英雄;而今乔托名扬远;竟将先生变后生〃;这些诗句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乔托与齐马布埃间的师生关系;因而;现在有许多研究者认为:乔托是齐马布埃的入室弟子。但是;对于谁是乔托之师;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乔托青少年时代在齐马布埃那儿并非是学画;而只是干杂活;诸如打扫画室、研磨颜料或出外办事;其间可能偷学到一些技法;但这些不足以使他后来成为一位艺术大师。这派借助于另一些证据认为乔托是彼得。卡瓦里尼的学生;后者是当时罗马画派的领袖人物。然而;这两派观点哪个正确;到底谁将乔托领进了绘画这个艺术殿堂?也许答案已经随着画家的逝去而融入久远的历史长河中去了;也许吾辈及将来的研究者会有惊人的发现而找到答案;也许正如达。芬奇所写的那样是〃由大自然指引他(指乔托)的艺术〃;赋予他绘画创作的灵气……
识辨乔托的作品所遇到的问题更多。乔托一生到过意大利的许多地方;在各地画下的作品很多;有镶嵌画、架上画及素描、壁画;其中绝大部分是壁画;但却大多被损毁失传。在现存的作品中;帕多瓦城的阿里纳小教堂内的壁画《圣母和基督生平》被公认为乔托的代表作。它是以宗教故事为题材的连环式壁画;壁画将基督的历史、性格等用富有亲切感的画面来表达;使得庄严的宗教与人间的真实组成和谐的统一体。后人一般都以这组壁画中的特点来识别乔托的作品。
乔托的绘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传统题材;画面执着于表现人及其所做的事;2。中心人物往往放在画面对角线的交叉点上;3。构图上层次分明;陪衬的景物或人都以淡化的手法简练带过;4。色彩基于明朗的冷色调;摒弃拜占廷风格崇尚的抽象的金黄色背影;并藉明暗来表现形体的空间感和透视感。然而掌握了以上这些特点有时仍很难识别出乔托的作品;《天堂》和《圣弗朗西斯生平》这两大壁画就是典型的例子。
《天堂》是画在佛罗伦萨的巴尔述洛宫一个大厅的墙上。画面上;在佛罗伦萨人的行列中有但丁的形象。有人认为这是乔托的作品。因为画家与但了很熟;并曾在帕多瓦收留过当时被流放的但丁;同这种较为深厚的交往;画家才把但丁这位文学天才放进自己的作品。持不同意见者则认为该画并非
乔托之手笔;至于画面上但丁的出现并不奇怪;因为但丁曾经当过佛罗伦萨共和国的行政长官;且有较大的影响。于是该作品的归属至今仍未确定。绘在阿西西圣弗朗西斯教堂内的壁画《圣弗朗西斯生平》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该画取材于圣弗朗西斯宣传中的场面;为方形组画;其中对自然景物描绘的技法上有了很大的进步。由于从总体上看;该画风格与乔托作品的基本一致;而且大约1297——1303年间;乔托曾在阿西西主持圣弗朗西斯教堂的内部装饰工作;因而有不少研究者认为这组画是乔托留下的真迹。但另一些人研究后认为:画面缺乏乔托作品所有的力量和严谨;而在描写景物及色彩运用方面与乔托的画风不尽相同;尤其是画面注重对一些细枝末节的描绘;这正是乔托所不屑的。还有研究者识别出该教堂下面部分的一幅表现已进入天国的圣弗朗西斯的壁画出自另一个画家之手;那么其余部分又属于谁的作品呢?
这仍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在识别养托作品的过程中产生分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乔托的画风影响广远;在当时他就拥有许多学生、追随者和模仿者;从而产生不少风格相似的作品;这些人后来被称为〃乔托派〃;区分这些人与大师的作品就是项较为艰巨的任务。其次;乔托一生作品众多;绝不可能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因而那些学生和追随者们就是他当然的协作者;协作者的工作也使乔托的画中有了其他风格因素。第三;时间的久远及乔托作品所受的不同程度的损伤也对识别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另外还有其他一些影响;综此;使得《天堂》等画的归属仍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环绕着乔托这位绘画大师的诸多谜点还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你如果有兴趣;也不妨一试。
(陈凌云)
蒙娜。丽莎的微笑为何神秘莫测?
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代表人物、艺术大师达。芬奇有一幅名画:《蒙娜。丽莎》;通过画中人的面部表情;尤其是嘴角浮现出来的永恒的微笑;显示出了一种不朽的艺术魅力。此画现悬挂在巴黎卢浮宫的一间正方形大厅内;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据统计;1989年有295万人次;1990年为400万人次;1991年达634万人次。
《蒙娜。丽莎》真是迷煞人!且看:拿破仑将《蒙娜。丽莎》挂在卧室中;每天早晚都要独自欣赏多次;有时面对画中人竟然仁立一天半日;被迷得如痴如醉。戴高乐总统在遇有棘手问题或心绪不宁时;便驱车前往卢浮宫赏画;当他从《蒙娜。丽莎》殿厅走出来时;令人惊奇的是;原先的烦恼早已烟消云散;而是神采奕奕;春风满面。《蒙娜。丽莎》这幅名画;又称作〃微笑〃;画中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充满了神秘莫测。但是;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却是实有其人的。她是佛罗伦萨一位富有的女市民。达。芬奇刚开始为她画像时;她年仅24岁。据说;在这之前不久;蒙娜。丽莎心爱的女儿刚刚去世;因此她整天愁眉苦脸;闷闷不乐。为了唤起模特儿发自内心的微笑;画家一边为她画像;一边请人在她身边奏乐;如此这般千方百计地引出这位美人的一刹那的微笑;仿佛稍纵即逝。你看:蒙娜。丽莎嘴角微皱;眉宇舒展;脸部则显出了刚可察觉的微笑。这微笑似乎是从脸上掠过似的;既显示了她内心的激动;又没有失去安详的表情;显露了人物内心深处微妙的心理活动;引人遐想;令人神往。不是吗?蒙娜。丽莎的微笑;有时让你
觉得温文尔雅;令人陶醉;有时仿佛内含哀愁;似显凄楚;有时又略呈揶揄之状;虽则美丽动人却又有点不可接近……自从《蒙娜。丽莎》问世几百年来;人们在她面前品味着、揣测着、争辩着;神秘莫恻;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当然、讨论蒙娜。丽莎的笑容;关系创作者的艺术思想及表现手法。这一问题的探讨决不同于中世纪经院哲学家们争论一枚针尖上可以站几个天使那样无聊。学者们是从科学的观点;认真地在研讨着蒙娜。丽莎的微笑因何神秘莫测?
有的从审美心理学的观点出发认为;同一件艺术品;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心境下观赏;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人们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能从中不断发现作品的新含义。
有的学者如美术史学家詹森;从美学角度指出;这一神秘微笑的造成是因为作者力图要在一个个性非常具体的人物身上;创造出他理想化了的美的典型;力图要使一闪即逝的面部表情;成为一种喜悦的永恒的象征;正是这种矛盾的结合产生了令人觉得出奇的客观效果。
有的画家则从绘画技巧上进行探讨;说达。芬奇为这个坐在阳台上的少妇;设置了一幅透视不一的背影;当人们的视线集中在左边;感到远景下降而人物上升;反之;当人们集中到右边看时;觉得远景上升而人物下降。画像中的人物五官;其位置亦在游移不定之中。加上作者把体现人的笑容的嘴角、眼角部位;又画得若隐若现;界线不甚分明;这就使得画中主人公的微笑颇费猜疑。
有的研究者从医学角度;别出心裁地研究了蒙娜。丽莎的〃生理状况〃;认定她患有内斜视;甚至发现她右下脸上有一霰粒肿。而现代派画家迪费则坚持认为蒙娜。丽莎应是有胡须的;为此他大笔一样;硬给蒙娜。丽莎嘴上添了两撇八字翘须。令人观后啼笑皆非。
著名的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者弗洛伊德则将此问题同达。芬奇的母亲联系起来。他认为;画家由于离别生母;多年来随父与继母生活;不免思母之情甚切;他从〃蒙娜。丽莎〃模特儿的脸上和嘴唇间发现了他母亲那样的微笑;唤起了他无意识中对母亲的爱;但画家已不能再从那唇上得到亲吻;于是便以高超的画艺把那迷人的美连同他自己的感情全部表现在画布上;以至使那微笑具有诱人的魅力。
需要指出的是;不仅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是神秘莫测的;而且有关画中主人公的身份、年龄及该画真品究竟藏在何处;也莫衷一是;众说纷坛;这就使得蒙娜。丽莎的微笑越发显得扑朔迷离了。且略举一二:据意大利学者皮德利梯和苏联教授昂斯基研究的结果;认为《蒙娜。丽莎》实际上是〃一个妓女的肖像〃!一反过去此乃贵妇人之说;此论一出;学术界哗然。
至于画中人的年龄;一些研究家也认为并非如过去〃定论〃说的只是一位二十几岁的妙龄女郎;而已经〃人到中年〃——她应该在三十七八岁或四十岁以上。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原画藏于巴黎卢浮宫。但几百年来;不少收藏家各自称他们藏有真正的《蒙娜。丽莎》。此画1911年失窃;两年后失而复得;这就使得《蒙娜。丽莎》的真品究竟藏在何处的公案;更显得〃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了。据说;全世界已有形形色色的假《蒙娜。丽莎》200多幅;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就收藏有4幅;她说:〃我实在太喜欢《蒙娜。丽
莎》了;但它又是一件孤品;所以只得以赝品自娱。〃更有趣的是;1984年美国东部缅因州波特兰美术馆又收到一幅《不微笑的蒙娜。丽莎》;经使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一测定;此画确是当年达。芬奇的手笔;画中的人物除〃不微笑〃外;其余都酷似蒙娜。丽莎本人。画家们由此推测;这幅《不微笑的蒙娜。丽莎》可能是作者同时画的一幅底稿……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有一首广为流行的诗歌:〃青春多美丽;时序若飞驰。
前程未可量;奋发而为之!〃它充分地显示了那些摆脱神学思想禁锢;憧憬未来与锐意进取的人们的精神境界;且抛开〃蒙娜。丽莎〃的微笑何以神秘莫测不论;说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为这首流行诗篇作了一个生动的例证;恐怕不为过份吧!
(张广智)
蒙娜。丽莎是达。芬奇的自画像吗?
蒙娜。丽莎又称《佐贡多》。公元15、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画家达。芬奇的著名肖像画。作于1503—1506年。巴黎卢浮尔美术馆藏。这幅画描绘了一个新兴的资产阶级妇女的典型;充分表现出这个新女性自信乐观的情绪;端庄温雅的性格。画面虽然保留着宁静、端庄的古典画风;但已消除了中世纪绘画中那种抽象化的呆板;僵冷的面孔。画家敏捷地抓住所描绘对象一刹那间微笑的表情;表露了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给人以丰富的联想;被后人称之为〃永恒的微笑〃。作者把刻画人物的脸部、胸部和手作为画像的主体部分;用柔和细腻的笔调表现出富有生命力的肌体。为了衬托主体;把服装处理得很朴素;省略任何华丽的装饰品。画家还用明暗法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光影、空间以及体积关系;追求一种完整的艺术效果。这幅作品;不仅成为文艺复兴肖像画中的经典之作;而且对后辈画家的人物画创作影响深远。
长期以来;《蒙娜。丽莎》的生活原型是谁?传说纷坛;莫趋一致。
一种说法认为;她是乔康达伯爵的妻子。另一种说法认为;她是佛罗伦萨一位皮货商的妻子。
1986年底;美国新泽西州贝尔实验室的电脑专家莉莲。施瓦茨发表新说;认为《蒙娜。丽莎》是达。芬奇的自画像。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莉莲。施瓦茨的观点虽饶有兴味;但论据能不能成立;仍令人怀疑。其一;据考证;此画作于1504年;画家52岁;已是一位老人。
根据达。芬奇一贯的艺术主张和工作作风;他非常注重科学;注重写实。为了提炼绘画的艺术法则;他深入研究了解剖学、光学和力学。他不断探索征服自然的道路;通晓生理学、物理学、数学、天文学。他为了研究人体的构造;不顾教会的禁例;解剖了人的尸体。所以说;很难想象;他会开这么大的玩笑;在画像中把自己的龙钟老态转化为娇媚动人的少妇。其二;画像中的人物;无论面部的各个部位;包括躯体和手势;都无懈可击;具有宁静之美、柔和之美;显示了女性特有的气质和风度。很难想象一个活生活现的原型没有的情况下能够创造出如此完美无缺的艺术形象。画中人物和画家本人所以相似;一方面不能排除两个人物之间在面部轮廓上有某些相似的可能;另一方面要考虑到画家在创作时;很有可能注入了自己的审美理想;可以推想;《蒙娜。丽莎》的原型一定是实有其人的。但达。芬奇很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或多或少地把自己的面部特征渗透到画像之中。
《蒙娜。丽莎》画的到底是谁;仍是个谜;有待人们去探索;去研究。
(王东明)
《摩西》雕像的原型到底是谁?
雕像《摩西》——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米开朗琪罗闻名于世的杰作。画面上摩西以沉思和明哲的神情出现在世人面前;他那充满睿智和活力的脸部;鲜明地反映着爱与恐;这两种人类不同的情感。米氏传记的第一位作者瓦扎利说:该雕像人物构造之精巧;超过了任何古希腊、古罗马的人物造型;米氏传记的第二位作者科尼迪维则赞誉道:这是在罗马能看到的最杰出的艺术品;米开朗琪罗自己也说过这样的话:〃我用最理想的方式来表现我对这位先知原型的敬仰之情。〃人们当然会问:那末摩西雕像的原型是谁呢?
有的说原型是教皇尤里二世。自从尤里成为新的教皇后;即召米氏去罗马;一位做建筑师的朋友把雕塑家推荐给了尤里二世;据专家们考证:尽管他们两人的关系不很融洽;但如果没有尤里二世;米氏未必有机会施展其全部的惊世之才;尤里二世将文艺复兴的中心从佛罗伦萨移到罗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