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9-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69-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来入阴经。虽有自利、欲寝、唇青、手足厥冷、舌卷。囊缩等证。不可妄投热药宜泻其阳之 
在阴经也。 
若阳病下之太过。阳气已脱。遂变为阴。所谓害热未已。寒病复起。或初得病。便是阴 
此是阴中之阴。盖缘阴气攻阴经。阴自得传。非自传诸阳经来只当以温药回其阳。故阳入阴 
者。变阳以救阴。阴入阳者。用阳以救阳。二者不可不辨。 
伤风伤寒。初得病时。俱见发热头疼体痛。属太阳经。但伤风恶风有汗伤寒恶寒无汗。并宜 
和解散。芎芷香苏散。或养胃汤加草芎各半钱。热服温覆。若的是伤风。有前自汗恶风等证 
可用桂枝汤。令其热服温覆。喘加杏仁一钱。咳加五味子一钱。渴加参半钱。外热未止者 
败毒散。热而有汗者。败毒散加桂枝半钱。或阳旦汤。呕者不宜用桂枝汤。合于本方加半 
夏一钱添姜煎。此非合病之呕。系伤寒杂病。即非正伤寒。故可用也。风寒二证。理当发汗 
而其人虚不可汗者。宜桂枝汤加黄 半钱。若的是伤寒。有前恶寒无汗等证。可用五积散 
热服。浓被覆之取汗。喘嗽者。杏子汤加麻黄半钱。欲汗而不得汗者。再进。已汗而身热不 
退者。参苏饮。或败毒散加桂枝半钱。呕者。养胃汤。此非治合病之呕。若风寒俱伤。或恶 
风而无汗。或恶寒而无汗。疑似之间。只宜五积散半帖和败毒散半帖。名交加散。喘嗽 
者。小青龙汤。有初得病太阳证具但寒而未即为热。至一二日后方热。此伤于寒。若伤风即 
有热矣。但寒未有热者。五积散发汗。有已服解表药。不恶风。不恶寒。诸表证已罢于里又 
未躁未渴小便亦未赤大便如常。独身热未除者。宜香苏饮败毒散。小柴胡汤加桂枝半钱有 
已服解表药。证已罢又无里证。其人体痛不减者。恐是发汗多。荣卫不和所致。宜小建中汤 
用半浓半薄之桂。 
若风寒二证。传经后、身热烦渴。小便赤。大便不通。言语不得。睡不宁。鼻干头目疼。日 
晡增剧。不恶寒。反恶热。舌上白胎。中有断文。或黑胎方为极热。甚则昏不知人。此属阳 
明经。宜大柴胡汤。小承气汤下之。若具诸证。而大便自调者。宜白虎汤少加小柴胡汤。 
若胸胁俱痛头疼。耳聋。口苦。或渴或呕。大小便或利或不利。往来寒热如疟。此属少 
阳证 
宜小柴胡汤嗽加北五味子半钱。渴甚加栝蒌根半钱。不渴而外有热者。加桂枝半钱。自汗而 
尚恶风者。以小柴胡汤半帖。加桂枝汤半帖。 
如妇人病中。经水适来。或经水失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寒热往来如疟。昼 
则明了。夜则谵语。宜小柴胡汤。或加生地黄半钱。 
若胸膈不快。手足自温。或自利而渴。或腹满时痛。此属太阴经或自利不渴。宜理中汤 
重 
则加附子四逆汤。此阴中之阴也。腹满而痛。当得通壅。宜桂枝汤加芍药。即是小建中汤。 
但易浓桂为桂枝耳。不愈。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芍药一钱。或枳芍各半钱。腹痛甚、大便不 
利者。桂枝汤加大黄一钱临熟入。或大柴胡汤。以诸实各痛当下。此阴中之阳也。 
若兀兀欲吐。心烦喜寐。或自利口燥而渴。或口中和而背恶寒。此属少阴经但少阴用药 
有阴 
阳之分。自利而渴者宜猪苓汤。盖阳热传入肾。少阴经肾系舌本。故自利口燥而渴。以猪苓 
汤利肾中之热。不愈。则当自大便去之。古法合用大承气汤若难用大承气汤。则用小承气汤 
或且进白头翁汤。上项诸药。为阴中极阳者也。 
泄利下重。其人四逆。先以水盏半。葱白二根。煎一盏去葱。煎四逆散至七分。咳加北 
五味子、干姜各半钱。悸加桂枝一钱。小便不利加茯苓一钱。腹痛加熟附半钱。 
若审是下利清谷。手足四逆。其人面带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四逆汤倍干姜。面赤 
者。加葱一根。腹痛加芍药一钱半。呕加生姜。咽病加桔梗一钱。 
若口中和而背恶寒。宜正方四逆汤不必加减。四逆散四逆汤。俱治少阴下利。四肢逆冷 
泄 
利下重者。与下利清谷者。一凉一温。又自有阴有阳之别。(四逆散是治四逆阳证。四逆汤 
是治四逆阴证。) 
若初得病。便见少阴证。其人发热恶寒。身疼头不痛者。宜麻黄细辛附子汤微汗之。或 
五积 
散加熟附半钱。或五积散加以顺元散。若烦闷厥逆。或舌卷囊缩。或下利清谷。里寒外热。 
此属厥阴经下利清谷者。阴中之阴。宜进通脉四逆汤。或当归四逆汤。加生姜茱萸。舌卷囊 
缩。不特阴中之阴 
有之。阳明之热。陷入厥阴亦有之。盖阳明主宗筋。宗筋为热毒风所致。故弗荣而急引舌与 
卵风以舌卷囊缩。当泻阳以救阴宜大承气汤。阳传太阴而利故用小建中汤。及小柴胡汤去黄 
芩 
加芍药。此一药治太阴泄利。肠鸣而痛。已利而痛为虚。虚则肠鸣。盖为传阴之阳气渐微。 
不敢过用冷剂。但以芍药通壅耳。 
南阳谓伤寒手足必微冷。若手足自温者。系太阴也。说欠分晓。若阳明手足安得微冷。 
少阳 
厥阴而大冷。安得言微冷。但当言三阴经。少阴厥阴手足厥冷。惟有太阴手足自温耳。 
凡渴。问其所饮。欲冷欲热。欲多欲少。若饮多而欲冷者阳渴也。更须审其有何证在经 
也。 
其太阳证小便不利而渴者。五苓散。其阳明证。大便不利而渴者。宜于前本经求之。已利犹 
渴。宜白虎汤。其少阳证。寒热往来而渴者。小柴胡汤去半夏。加括蒌根如其数。阴亦有自 
利而渴。各已见本经。但阴有渴。古人多有冷剂。以其皆挟阳气耳。经虽阴而病则阳也。然 
亦有下利清谷不系热利。纯是阴证。而反见渴者。此是阴在下隔阳于上。兼因泄泻。津液既 
去。枯燥而渴。其人虽引饮。所饮自少而常喜温。不可投冷剂。宜理中汤。或四逆汤加人参 
一钱。渴甚连理汤。 
有阳证不渴。阴证反渴者。阳明不甚渴。太阴乃大渴。不可不知。治渴一也。有坚肾水 
而 
渴止者。有利小便而渴愈者。坚肾水则用天花粉之属。利小便则用茯苓猪苓之类。盖太阴以 
利小便为先。阳明以利小便为戒少阳以胆经。半表半里未可下之。其人或大渴不止当以小柴 
胡汤加天花粉之属。坚其肾水。肾水既坚。自还渗入大肠。大便微通。热去而渴解。若病在 
太阳。太阳在膀胱肾经非利小便。则热无从去。渴何由愈。外有非阳一证。烦躁发渴。此乃 
阴盛隔阳。不当顺其渴。惟当治其阴。 
烦躁、阴阳经皆有之。阳明经胃有热屎故烦。此当下之。太阳经已得汗而烦者、五苓散 
少 
阳亦或有烦。宜小柴胡汤。阴烦少阴为多。由阳气传入阴经。阴得阳而烦。自利而渴。烦不 
眠者、辰砂五苓散。若非是阳气传阴。阴气犯阴经。吐利手足厥冷而烦。经云。阳虚阴乘之 
故烦。又云。阴盛发躁。欲坐井中。吴茱萸汤。甚者四逆汤加葱白二根。 
外有虚烦一证。乃是病愈后。阴阳未复。时发烦热。竹叶石膏汤。痰多睡不宁者。温胆 
汤。 
呕者。橘皮汤。详见寒热门。潮热虚烦证。若误用药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 
自利须辨阴阳。三阳自利。各已本经见之。太经与阳明合病。下利头痛腰疼肌热目疼鼻 
干。 
宜葛根汤。阳明与少阳合病。下利身热胸胁痞满而呕或往来寒热目疼鼻干。宜大柴胡汤。大 
抵阳热之利。与阴热之利。与阴寒之利。自不同。阳利粪色必焦黄热臭。出作声。脐下必热 
得凉药则止。得热药愈增。阴利必洞下清谷。粪色或白或淡黄。脐下多寒。宜温中止泻之 
剂 
此之谓阴利阳利。指阴阳二气而言。非曰阴阳二经也。缘阴中亦自有阳利。不可因下利便 
以为阴也。 
外有太阳证。医反下之。遂下利清谷。身体又自疼痛者。急用四逆汤救其里。后得大便 
已调。身上疼痛。却用桂枝汤解其表。(先救里后解表。恐洞下阳脱变生不测。) 
又有内不太满。犹生寒热。未可下而便下之。内虚热入。挟热自利。脐下必热。大便赤 
黄色。及下肠间津汁垢腻。名曰利肠。宜白头翁汤。黄芩汤。 
要知均自为利。身不热手足自温者。太阴身体四逆者。少阴厥阴其余身热下利。皆属阳 
经。 
然阴利有反发热。或初病无热。利后却热。或初得病即身热。继而自利。此阴利。非阳传阴 
经之利。详见后段发热证。 
又有大便秘五六日。以药利之。利遂不止。用极热剂方瘥。阳有利。阳有秘。当更以他 
证别之。 
外热内烦。下利上渴。或痞或痛或呕。常法多用黄芩汤。半夏泻心汤亦可。不若生姜泻 
心汤之当。或温胆汤加入黄连。其中枳壳去取在人。 
诸阳发热。已见前三阳经。阴不发热。惟少阴能发热。然少阴发热。有二证初得病即见 
少阴 
证。发热恶寒头不疼。宜麻黄细辛附子汤。(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者。多在表。宜此汤。) 
若下利清谷。身热躁扰。里寒外热。仲景谓之反发热。此乃阴盛隔阳。宜四逆汤。附子 
理中 
汤。盖阳气传阴经而下利者。乃是热利。阳陷入里。外所以无热。阴气入阴经而下利者。乃 
是里寒自利。寒既在里为主。则阳气必客于外。所以外反热。要知阴阳二证。发热自是不同 
发于阳而发热者头必疼发于阴而发热者头不痛。此为验矣。 
汗下后发寒热。又发汗后只恶寒者为虚。虚乃表虚。发汗后只恶热者为实。实乃里实只 
恶寒 
者。是发其汗汗出太过。所谓阳微则恶寒。宜芍药甘草附子汤。只发热者。是表已解而里不 
消。所谓阴微则发热宜大柴胡汤。或小承气汤。 
又有汗下后。阴阳不相入。水火不相济。致余热未退。不可更用冷药内外俱未可攻。宜 
小建 
中汤。若其人已虚。虚能生热。宜小建中汤加当归一钱。或四君子汤加黄 半钱。或十全大 
补汤调其荣卫。虚者。四桂汤真武汤。审之是邪热未解。虽经汗下。却不畏虚汤养病。宜竹 
叶石膏汤。 
又有潮热一证。经云。潮热者。胃家实也。属阳明经。当下。此之潮热。乃独热往来。 
多于日晡时发。如潮之期长落。非若先寒后热。寒往即热来此也。 
外有病瘥后。多食发热。名曰食复。作劳发热。名曰劳复。复者。愈而复作之义。食复 
宜小 
柴胡加大黄一钱。劳复宜枳实栀子汤。或小柴胡汤。今人有澡心浣衣沐发易床之戒。遂以幽 
冥鬼神之说。盖虑患者初愈。以垢秽为嫌。作劳太过。致成劳复耳。 
呕吐。有寒热二证。无物为呕。有物为吐。何以为吐有物。古语只闻有干呕。不闻干吐 
太 
阳与阳明合病。身热头疼项强烦热鼻干目疼而呕。宜葛根汤加半夏一钱。太阳与少阳合病。 
头疼腰疼往来寒热胸胁疼痛而呕。宜黄芩汤加半夏一钱半。入生姜五片煎。若少阳证俱不系 
合病。呕而热者。宜小柴胡汤。若阳明证具虽显然有可下之者。兼之呕多。犹属上焦。未可 
遽下。宜小柴胡汤。若太阳不与少阳阳明合病。而独见太阳证。或吐泻者。恐病患膈间素有 
痰饮停饮伤滞 
且以二陈汤定之。候呕吐定。徐进解太阳经药。若先呕却渴者。宜猪苓汤。先渴却呕者。 
宜治膈间有水。小半夏茯苓汤。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吐已复渴。名曰水逆。由心经受 
热。 
而小肠不利也。宜五苓散。若少阴不渴而吐。或干呕者。理中汤去白术。加生姜。呕而吐涎 
沫者。吴茱萸汤。太阴厥阴间有呕吐。太阴宜理中汤。厥阴宜四逆汤。并加生姜煎。以上阴 
证。乃阴中之阴。宜用热剂。阳入阴者。能为利而不为呕。呕属上而近于外也。阳之所入者 
深故利也。又有阳证病新瘥后见呕。别无所因。此余热在胃脘也。宜竹叶石膏汤。或橘皮竹 
茹汤。 
大凡得之太阳而呕者必是合病。呕乃病渐入内。非正太阳也。曾记有人。初得病。太阳 
证在 
呕吐不止。药投暖剂。莫能治之。知太阳已汗解。固当用冷剂。是太阳见呕。非合阳明。 
则合少阳。其呕为热。用暖剂非矣。(曾见太阳证大呕。因呕吐药只解表自除。) 
又记人有初病具太阳证而呕。一家少长。患状悉类。进养胃汤八服。无不立效。此时行 
之气。适然如此。是为伤寒杂病。又非可以正经伤寒律之。 
面赤。分阴阳毒。太阳不解。阳气怫郁。令人面赤。宜败毒散。下虚、故面戴阳而赤。 
此阴证。更审有何病。在何经用药施治。 
仲景谓咳逆为哕。有阴阳二证。阴证乃胃寒所生。亦有初本是热。因大发汗后。复吐下 
之。 
攻热太过。以致胃寒。因寒而咳逆者。橘皮干姜汤。或半夏生姜汤。咳逆就桔梗枳壳汤中加 
半夏陈皮等分。生姜十片煎。亦治阴咳逆。阳证咳逆。乃胃家热。小柴胡汤。橘皮竹茹汤。 
阳咳逆而又兼腹痛者。问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前部猪苓汤。后部调胃承气汤。 
发黄有阴阳二证。阳证发黄。留热蓄在脾胃。瘀热与宿谷相搏。蒸郁而黄。凡病患身体 
发热 
头面汗出。颈以下都无汗。渴饮水浆。小便不利。通身头目悉黄。身干无汗。溺又不利。 
则热不外越。必蕴蓄而成黄证。宜五苓散 
用茵陈煎汤调。或栀子汤调服。 
又有瘀血一证。遍身亦黄。但瘀血则发狂。大便必黑。小腹按之急痛。而大便却自利以 
蓄血不利小便也。宜桃核承气汤。 
阴黄。乃太阳经中湿。体痛发热。身如熏黄。终不如阳黄之明如橘子色也。当叩其小便 
之利与不利。小便自利。术附汤。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五苓散。 
、有刚 。柔 。又有阴 。阳 。 有汗。为柔。无汗为刚。缘先因伤风。又感寒 
湿致 
然。外证俱能发热恶寒。头颈强急。腰背反张。或螈 口噤。状如发痫。又如产后角弓反张 
风。小续命汤。皆可用。审是柔 。有汗者。桂枝汤加葛根一钱。重则附子防风散。 
审是刚 无汗。宜葛根汤若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切牙。不恶寒者。大承气汤。 
发狂。阳证有二。阴证有一。阳证蓄血如狂。已见发黄条中。阳毒发狂。躁而狂走。妄 
言叫 
骂。如见鬼状。面赤咽痛。鼻如烟煤。或身斑如锦。或下利赤黄。宜阳毒升麻汤。阴证。乃 
是病发于少阴。不当正发汗。医见其恶寒。遂强发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