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9-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69-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书名: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作者:戴思恭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属性:尝闻医者。意也。盖人之致疾。有风寒暑湿劳逸之异。药之为味。有酸苦辛咸甘澹之殊 
非神圣工巧。焉能测其表里虚实之证。审其浮沉滑数之脉。变化顺逆。千态万状。要在因 
病制宜。临机应变。药不执方。随时增减。辩其温凉寒热。度其缓急重轻。定以君臣佐使。 
制方施治。非造诣精深。洞明阃奥者。乌能与于此哉。本朝太医院使戴元礼。得神农品尝之 
性。究黄帝问答之旨。明伊芳尹汤液之法。察叔和诊视之要。精东垣补泻之秘。故凡疗疾。加 
减用药。取效如神。虽古之扁鹊华陀。不是过矣。况其际遇明时。遭逢圣主。位总医流。名 
扬四海。有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之心。惟以活人为念。尝着证治要诀类方二册。藏之 
箧笥。甚为秘惜。惟灵隐住持永乐寺僧缵西绪者。极与为方外契交。间尝获睹。爱而录之珍 
藏什袭。正统辛酉。监察御史陈君嶷。巡按浙江。至宁波之慈溪。道经永乐寺。西绪以御史 
之先大夫。尝丞其邑。迨今颂其德政。由是情意欢洽。出其秘藏医书见示。陈君遍阅。不能 
释手。味其论断。出新意于法度之中。推测病源。着奇见于理趣之极。观其随病加减之妙。 
不特药之咸精。抑亦治疗之有据。诚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之欲为方圆平直者。可不于是而 
取则焉。今陈君得之。如获至宝。亟欲锓梓。广布流传。征予为序。着其所得之由。其与人 
为善之意。利人济物之心。何其至哉。予惟陈君簪缨世裔。积德行善。凡有可利于人者。靡 
不尽心。且如今 
年春朝鲜国渔人数辈。泛海捕鱼。被风飘至浙江。官军以为倭寇。擒获解京。送院收候。饥 
寒困苦。君独念之。悉备衣粮供赡。使无失所。卒复宁归。其存心制行。率皆类是。若是书 
刊行使天下后世。不惟赖要诀而脱沉 。亦必转夭横而跻寿域矣。其有功于医道、康济斯 
民之德。岂浅浅哉。正统八年岁次癸亥十一月初四日资德大夫正治上卿礼部尚书前太子宾客兼 
国子祭酒毗陵胡 序。 

卷之一·诸中门
中风
属性:(附破伤风漏风) 
天地间惟风无所不入。一罅不塞。来不可御。人之一身。缜密者少。疏漏者多。风乘之 
轻则为感。重则为伤。又重则为中。古人谓避风如避寇。盖欲窒源以防患。中风之证。卒然 
晕倒。昏不知人。或痰涎壅盛。咽喉作声或口眼 斜。手足瘫缓。或半身不遂。或舌强不语 
风邪既盛。气必上逆。痰随气上。停留壅塞。昏乱晕倒。皆痰为之也。五脏虽皆有风。而 
犯肝经为多。盖肝主筋属木风易入之。各从其类。肝受风则筋缓不荣。或缓或急。所以有 
斜、瘫缓、不遂、舌强、语涩等证。治之之法调气为先经云。善治风者以气理风气顺则痰消徐 
理其风庶可收效。先用麻油调苏合香丸。或用姜汁。或用白汤调。如口噤抉开灌之。稍苏 
则进八味顺气散。 
诸中或未苏或已苏。或初病或久病。忽吐出紫红色者死昏沉不省人事。口噤不可进药。急以 
生半夏为末。吹入鼻中。或用细辛皂角为末。吹入喉。喷嚏则苏。此可以验其受病深浅。则 
知其可治不可治。若稍得苏省者。八味顺气散便服治风药。然未遽绝治气药。小续命汤煎熟 
去滓。调苏合香丸一粒。或五积散加麝香少许。或星香散。或醒风汤加木香一钱。如服前药 
不效。其人顽涎愈盛。或前证不解。或增困重。宜星附汤。或三生饮加全蝎三个。间磨沉香 
汤下养正丹肥人多有中病。以其气盛于外而歉于内也。肺为气出入之道。人肥者。气必急。 
气急必肺邪盛。肺金克木。胆为肝之腑。故痰涎壅盛。所以治之必先理气为急。中后气未尽 
顺。痰未尽除。调理之剂。惟当以藿香正气散。星香散煎服。此药非特可治中风之证。治 
中气中恶霍乱尤宜。寻常上呕下疼多痰者。亦可用之。 
若中后体虚有痰。不可峻补。热燥者。宜四君子汤和星香饮或六君子汤和之。中而口眼 
斜者。先烧皂角烟熏之。以逐去外邪。次烧乳香熏之。以顺其血脉。若前证多怒。宜小续命 
汤加羚羊角。热而渴者。小续命汤去附子加秦艽半钱。恍惚错语者。加茯神远志各半钱。不 
得睡者。加炒酸枣仁半钱。不能言者。加竹沥一蚬壳许。人虚无力者。去麻黄加茯苓如其数 
若人自苏者。能言能食。惟身体不遂。急则挛蜷。缓则耽曳。经年累月。难以起止。加 
仙丹常服。若中饮食。坐卧如常。但失音不语。俗呼为哑风小续命汤。去附子加石菖蒲一 
筋骨疼者。俗呼为痛风。或痛而游走无定。俗呼为走注风。并宜乌药顺气散。利煎复元 
或青龙丸。未效。用大防风汤。或五积散调乳香末。胫细而膝肿者。俗呼为鹤膝风。宜 
感冒后四逆。手足不遂。牙关紧急。与霍乱后四逆。手足搐捻。欲成风者。草果饮和星 
各半帖煎服。有无故口眼 斜。投以中风药剂不效。盖缘骨虚中受风所致。当于此求之。 
不可例作寻常中风治之川乌一味。决不可少。宜炮熟用。 
遍身骨节疼痛。昼静夜剧。如虎之啮。名曰白虎历节风。并宜加减地仙丹或青龙丸乳香 
有于窗牖间梳洗。卒然如中。呼为檐风。五积散加防风一钱。有痛风而痛有常处。其痛 
处赤肿灼热。或浑身壮热。此欲成风毒。宜败毒散。 
两颊赤肿。其状如痱。名头面风。酒调消风散食后服。仍以生杏仁去壳频揩之。诸般头 
见在诸痛门头痛证。病有终身不愈者。其在腰或屈而不能伸。或伸不能屈者。在手足亦然。 
以风伤肝。肝主筋。筋为之也。治法活血为先。多服四物汤吞活络丹。 
治风之法初得之即当顺气。及其久也。即当活血。此万古不易之理。久患风疾。四物汤 
络丹愈者。正是此议。若先不顺气。遽用乌附。又不活血。徒用防风天麻羌活辈。吾未见能 
风有偏枯。风痱、风懿、风痹。此皆言其至重也。外有证状不同。其名亦众。非旦暮可 
非口耳可受不复繁引。若中人发直、吐清沫、摇头、上撺、面赤如妆汗缀如珠。或头面赤黑 
眼闭口开。手撒遗尿。声如鼾睡。皆不可治。所谓风中脉则口眼 斜。中腑则支体废。中 
脏则性命危不特中风。他中亦然。 
其有害大风者。古谓之癞风。欲呼为麻风。病之至恶无出于此。得此病而眉发髭髯先落 
犹风撼木而叶先落也。间有食蛇服大风油而愈者亦幸耳。 
破伤风者。因皮肉曾有破伤处。风从疮口入。其证项强牙关紧。状如发 。不似中风。 
又似产后角弓反张用苏合香丸。进防风散。玉真丸。 
漏风不论冬夏。额上常有汗出。得之醉后当风所致。头乃诸阳之会酒能发阳。所以饮必 
醉后阳气上升。头面之毛窍必开。当风坐卧。风邪入之。以致头面汗。名曰漏风。黄 六 
一汤加防风。麻黄根。桂枝各半钱。风已除、只口开 斜未正者。以萆麻去壳烂捣。右 涂 
在左。左 涂在右。或以膳鱼血入麝香少许涂之也。 
有虚热生风。元气虚。虚则风乘之。治虚当兼风治。有虚证似风。此权当治其虚。不可 
中风而疼痛甚者。或在遍身。或在手足。惟铁弹丸佳。如碧霞丹。青州白丸子。防风丸 
角丸。八风散。骨碎补丸。乌荆丸。大三五七散。四生散。省风汤。五痹汤。四生丸。轻脚 
丸。伏虎丹。秘方换腿丸。左经丸。木瓜丸。胡麻散。皆治诸中风。斟酌病源。当用治效方 

卷之一·诸中门
中气
属性:中气、因七情内伤。气逆为病。痰潮昏塞。牙关紧急。但七情皆能使人中因怒而中尤多 
气之状。大略与中风同。风与气亦自难辨。以气药治风则可以风药治气则不可。才觉中气急 
以苏合香丸灌之。候醒。继以八味顺气散。或调气散。中气与中风相似。所以别者。风中身 
气中身冷。既苏之后。尚有余痰未尽平复。宜多进四七汤。及星香散。若其人本虚痰。气上 
逆。关膈不通。上下不升降。或大便虚闭宜用三和丹诸气皆可用。不独中气。 

卷之一·诸中门
中寒
属性:中寒之证。人身体强直口噤不语。或四肢战掉或洒洒恶寒或翕翕发热。或卒然眩晕身无 
此为寒毒所中。宜先用酒调苏合香丸。轻则进五积散加香附一钱。麝香少许。重则用姜附 
汤若人渐苏。身体回暖。稍能言语。须臾。问其别有何证。挟气攻刺姜附汤。加木香半钱。 
挟气不仁。加防风一钱。挟湿而肿痛者。加白术一钱。筋脉牵急者。加木瓜一钱。肢节疼痛 
者。加桂二钱。 

卷之一·诸中门
中暑
属性:中暑为证。面垢闷倒。昏不知人冷汗自出手足微冷。或吐或泻。或喘或满。切不可以冷 
水及 
用十分冷剂。却暑散水调灌下亦得。或以来复丹末同苏合香丸用汤调灌。或以来复丹研末汤 
调灌之。候其人稍苏。则用香薷饮香薷汤煎熟去滓。入麝香少许服或剥蒜肉入鼻中或研蒜水 
解灌之。盖中伤暑毒阳外阴内。诸暑药多有暖剂。如大顺散之用姜桂。枇杷叶散之用丁香。 
香薷饮之用香薷。香薷味辛性暖。蒜亦辛暖。又蒜气臭烈。能通诸窍。大概极臭。极香之物 
皆能通窍故也。 
初觉中暑。即以日晒瓦。或布蘸热汤更易熨其心腹脐下。急以二气丹末汤调灌下。 
曾有客人。中暑迷闷。四肢厥逆。冷汗如雨裸形欲投水中。口吻涎沫流溢。此中暑已深 
阴阳离绝难除。又有暑途一证。似中而轻。欲睡懒语。实人香薷饮加黄连一钱。虚人星香饮 
加香薷一钱。苏后冷汗不止。手足尚逆。烦闷多渴者。宜香薷饮。苏后为医者过投冷剂。致 
吐利不止。外热内寒。烦躁多渴。甚欲裸形。状如伤寒。阴盛隔阳。当用温药。香薷饮加附 
子浸冷服。渴者缩脾饮加附子亦浸冷服。 

卷之一·诸中门
中湿
属性:风寒暑湿。皆能中人。惟湿气积久。留滞关节。故能中。非如风寒暑之有暴中也。中湿 
之证 
关节痛重浮肿喘满腹胀烦闷昏不知人。宜白术酒。有破伤处。因澡浴湿气从疮口中入。其 
人昏迷沉重。状类中湿。名曰破伤。宜白术酒。 

卷之一·诸中门
中恶
属性:中恶之证。因冒犯不正之气。忽然手足逆冷。肌肤粟起。头面青黑。精神不守。或错言 
妄语 
牙紧口噤。或头旋晕倒。昏不知人。即此是卒厥、客忤、飞尸、鬼击、吊死、问丧、入庙 
、登冢、多有此病。苏合香丸灌之。候稍苏。以调气散和平胃散服。名调脉平胃散。 
霍乱之病。挥霍变乱起于仓卒。与中恶相似。俗呼为触恶。但有吐利为异耳。其证胸痞 
腹 
气不升降。甚则手足厥逆。冷汗自出。或吐而不泻。或泻而不吐。或兼作吐泻。或吐泻不 
透。且苏合香丸以通其痞塞。继进藿香正气散加木香半钱。仍以苏合香丸调吞来复丹。若果 
泻已甚。则不可用来复丹。泻而不吐。胸膈痞满。先以阴阳汤。或浓盐汤。顿服以导其吐。 
已吐未吐。并藿香正气散。间进苏合香丸。吐而不泻。心腹 痛。频欲登圊苦于不通。藿香 
正气散加枳壳一钱。多下来复丹。欲捷则用生枳壳。若不能见效。逼迫已甚。其势不容不用 
神保丸。但神保虽能通利。亦入大肠而复有功。若膈于上而不能下。转服转秘。须用来复丹 
研末。汤调吞下养正丹百粒。庶可引前药到下。吐泻兼作。心腹缠扰未安者。藿香正气散加 
官桂木香各半钱。不愈则投四顺汤。 
吐利不止。元气耗散。病势危笃。或水粒不入。或口渴喜冷。或恶寒战掉。手足冷逆。 
或发 
热烦躁。欲去衣被。此盖内虚阴盛。却不可以其喜冷欲去衣被为热。宜理中汤。甚则附子理 
中汤。不效。则四逆汤并宜放十分冷服。 
欲吐不吐。欲泻不泻。心腹缠扰。痛不可忍。上下不通。言语不定。如见鬼神。俗谓之 
干霍 
乱。先以浓盐汤顿服。次调苏合香丸吞下来复丹。仍进藿香正气散加木香枳壳各半钱。近世 
俗医谓之卷肠沙多信之。殊不知即是霍乱。侥幸而愈者。一通之功耳。 
霍乱转筋。理中汤加冻胶锉炒一钱。仍令其系缚腿胫。若筋入腹。及通身转筋者不可治 
筋转者。以造曲蓼汁暖热浸。或用浓盐汤浸。 
霍乱已透。而余吐余泻未止。腹有余痛。宜一味报秋豆叶煎服。干者尤佳。 
霍乱之后。阳气已脱。若遗尿而不知。或气少而不语。或膏汗如珠。或大躁欲入水。或 
四肢 
不收。皆不可治。霍乱并诸吐泻后。胸膈高起痞塞欲绝。理中汤加枳实半钱。茯苓半钱。名 
枳实理中汤。吐泻已愈。而力怯精神未复者十补饮。 
夏天感暑。吐泻如霍乱者。六和汤香薷汤。皆是要药。大吐泻复厥逆躁扰。审之因暑得 
之。 
止宜香薷饮。人于夏月多食瓜果。及饮冷乘风。以致食留不化。因食成痞。膈绝上下。遂成 
霍乱。六和汤倍藿香煎熟调苏合香丸。 

卷之一·诸中门

属性:厥者、逆也。手足逆冷也。其证不一。散之方书者甚多。今始撮其大概。寒热厥逆。见 
诸伤门风寒证。 
尸厥。即飞尸、卒厥、本门中恶证。 
蛔厥。见呕吐门吐蛔证。 
痰厥。饮厥。见呕吐门各证。 
气厥。即中气。见本门中气证。 

卷之二·诸伤门
伤风寒
属性:(附感冒 凡看病不令染用雄黄末涂鼻孔及须知避忌行从客位边入男子病秽气 
出于口。女子病秽气出于阴坐立对语间宜识得向背)。 
伤风。伤寒。俗呼为伤寒。传经分三阳三阴。三阳。是太阳、阳明、少阳经也。三阴。 
太阴、少阴、厥阴经也。经之阴阳以脏腑言。腑为阳膀胱胃胆是也。脏为阴脾肾肝是也。病之阴 
阳。乃是外邪之阴阳。阴气阳气是也。阴阳二气。皆能犯脏腑。故阳气犯太阳。则为伤风。 
恶风而有汗阴气犯太阳。则为伤寒。恶寒而无汗在太阳未得解。转入阳明、少阳二经。则纯 
乎阳。不如太阳易其治。若阳气未能罢。以次传入阴经。则为阴中之阳。盖缘阳经之阳气。 
来入阴经。虽有自利、欲寝、唇青、手足厥冷、舌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