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9-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69-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散。酒调。此病多缘肌肉疏。为风邪所袭而成。风热则赤。风冷则白。则今人呼赤为丹。白 
为瘼。所以用酒调土朱服之而愈者。亦以脾主肌肉。土能入脾。各从其类。古方一名为瘾疹 
非特分寒热。亦兼备四气。近世方论呼为白婆瘼。赤为血风。赤白二证。并可用乌药顺气散 
和消风散。酒调服。白者。多用顺气散。赤者。多用消风散。病此者俱宜用煎藿香正气散。 
有人一生不可食鸡肉及獐鱼动风等物。才食则丹随发。以此见得系是脾风。脾主一身之肌 
肉。藿香正气散乃治脾之药。而土朱亦入脾之药。此方屡试应验。 

卷之十一·疮毒门

属性:瘰 之病。皆血气壅结。根在脏腑。多结于项颈之间。累累大小无定。发作寒热。脓血 
溃漏 
或此没而彼起。宜于隔宿用米饮调下桂末滑石二钱。重钟动时。进黑白散。必有物如蒲萄 
肉。从小便出其数枚于肿核则愈。仍常服四七汤。加木香或苏子降气汤。其匝颈者。俗名蟠 
蛇。难治。 
先以石菖蒲烂研 患处。微破。却以猫狸皮连毛烧灰。香油调敷。一味白蔹末。酒调服 
多 
多为上。仍以酒一呷敷白敛 患处。掘取生者尤好。或用猪胆内水。调雄黄末。敷患处亦好 

卷之十一·疮毒门

属性:痒证不一。疥痨作痒。当求之本门。疮疥证。血虚皮肤燥痒者。宜四物汤。加防风七钱 
半。如 
以四物汤半帖。水二盏。调消风散一钱重亦可。妇人血气或通身痒。或头面痒如虫行皮中。 
缘月水来时。为风所吹。不然 
则是产蓐中。食动风物致之。亦宜如前四物汤调消风散。有脾虚身痒。本无疥痨。素非产蓐。洁然一身。痒 
不可住。此仍脾虚所因。经云。诸痛为实。诸痒为虚。又云。 
脾 
主身之肌肉。宜实脾为先。四兽饮。去草加藿香浓朴川芎当归各半钱重姜枣煎服。名增损资 
胃饮。 

卷之十二·妇人门
经事不调
属性:妇人每月经水应期而下。不使有余。犹太阴之缺也。其有或先或后。或少或多。或欲来 
先病 
或遇来而断续。皆谓之不调。和气饮加香附子半钱。兼咽独附丸。经事来而腹痛者。经事 
不来而腹亦痛者。皆血之不调故也。欲调其血。先调其气。四物汤加吴茱萸半钱。香附子一 
钱。 
和气饮加茱萸半钱。亦可用。痛甚者。玄胡索汤。然又恐感外邪。伤饮食致痛。痛不因血。 
尤宜详审。和气饮却能兼治。 
有经事不通。血入四肢化为水。遂成肿满。非独产后为然。名曰血分。误作水治。其害 
不少。 
宜调经散。因冷而节。因节而痛。宜大温经汤。冷甚者。去麦门冬。有因惊气上逆。致月经 
不 
通。涎多神昏。昏则不知人。或妄言歌笑。似心风。似五痫。醒时又似正人。或病来身如摇 
动。手足如搐搦。四七汤大温经汤各半帖。和匀服。有经候失期。或过二三月。变生诸证者 
和气饮须用桂枝者。性最动血。和气饮加苏木红花干漆各半钱。桃仁一钱。或醋或酒煎去 
渣。入麝香少许。仍以醋汤调黑神散。因血节而腹内有块者。四物汤去地黄。加官桂白术各 
半钱。 
因经候不调。血不循故道。从后粪出。腹或疼或不疼。不可作寻常便血治。宜顺其经四 
物汤去地黄。加阿胶香附子各一钱。仍以黑神散和调气散。白汤点服。 

卷之十二·妇人门
血疼
属性:(附血瘥) 
男子谓之小肠气。妇人谓之脾血疼。多因血虚后感冷。致血气凝滞小肠。 痛牵引腰胁 
宿 
有病根。不关月事通闭。宜和气饮。或玄胡索汤失笑散。间进艾附丸。或以盐一捻。置铁匙 
上。火烧研碎。酒调下异攻散。大便通则愈。若审知血海虚冷而疼。宜小温经汤。若只瘥不 
痛。常如肚饥。此乃血虚胃中枯燥生热。宜益血药滋之。可用四物汤。久不治则成消中。 
血瘥者。心头瘥痛。四物汤去地黄。加香附子如数。 

卷之十二·妇人门
血虚
属性:有病后血虚者。有本体血虚者。其人往来寒热。或五心发热。言语无力。面色痿黄。头 
目昏 
晕。变生诸疾、芎归汤加羊肉少许。或十全大补汤、四物汤、养荣汤服之。血虚而气旺宜抑 
气汤。即香附末。 
血虚而腹疼者。四物汤。 
妇人血虚。怒气用心者。如颠状。又如心风。或笑歌。或妄语。月事来及产中。多有此 
证。四物汤半帖。去浓朴加人参麦门冬桂芎归各半钱。名增减四七汤。 

卷之十二·妇人门
崩中
属性:崩中血热而成者。有气虚而成者。血大至曰崩中。或清或浊。或纯下瘀血。或腐势不可 
止 
证状非一所感亦异。甚则头目昏晕。四肢厥冷。并宜胶艾汤。咽震灵丹。佐以三灰散。或 
以童子小便煎理中汤。或以沉香降气汤加入百草霜。米饮调下。血崩甚而腹痛。人多疑恶血 
未尽。 
又见血色瘀黑。愈信恶血之说。不敢止截。大凡血之为患。欲出未出之际。停在腹内。即成 
瘀色。难尽以瘀为恶。又焉知瘀之不为虚冷乎。若必待见瘀血之后截之。恐并与人无之矣。 
此腹痛更有说。积而腹痛。血通而痛止。崩而腹痛。血住则止。止宜芎归汤加干姜熟附一 
钱。止其血而痛自定。仍以刺花绣拭黑片。烧灰研末。米饮调下。一方以毛蟹壳烧存性。米 
饮下。亦有以早黄麻根烧灰为末。米饮下。 

卷之十二·妇人门
赤白带
属性:赤白带下。皆因七情内伤。或下元虚冷。感非一端。大率下白带多间有下赤者。并宜顺 
气散 
吞震灵丹。仍佐艾附丸。或米饮调沙参末。带下不止。成 羸者。四物汤加 牡蛎粉半钱 
吞固阳丸。多服取效。 
有带疾愈后一二月。或再发。半年一发。先血而后下带。来不可遏。停蓄未几。又复倾 
泻。 
此名漏带。最难治。下截之血。小腹主之。有因血虚而虚热陷入小肠。致小便涩痛。色白如 
泔。或成沙粒。皆不可作淋治。用冷剂。宜以四物汤五苓饮各半帖和煎。 

卷之十二·妇人门
胎前产后
属性:胎前恶阻。见食呕吐。喜啖酸物。多卧少起。俗谓之病鬼。盖其人宿有痰饮。血壅遏而 
不行 
故饮随气上。停滞肝经。肝之味酸。则必喜啖酸物。金克木。以辛胜之。小半夏茯苓汤。 
或二陈汤。甚者二陈汤。若呕吐不食心虚烦闷。宜橘苏饮。加竹茹指大。有服热药致膈闷热 
成 
疾。宜蒲黄散。荷叶散。转胞之说。诸论有之。以胎渐长。且近下逼近于胞。胞为所逼而侧 
令人数泄。故名转胞。胞即膀胱也。然子淋与转胞相类。但小便频数点滴而痛为子淋。频 
数出少而不痛为转胞。间有微痛。终是与淋不同。并宜生料五苓散。加阿胶一钱。更于胎前 
诸方求之。五味子八味丸。加当归亦治转胞。或更加车前子一味。发灰汤尤好。 
有胎转胞。用搐鼻药。多打喷嚏。或用拳打脚心知痛。令病患浑身掇起。则脏腑摇动而 
胞自反上。 
产后诸病。有作寒作热。而亦有独热。然独热亦有三。恶血未下者。腹痛而发热。感外 
邪者。必有头痛恶风而发热。惟血虚即但发热而无余证。名曰蓐劳。宜于前血虚证求药。 
产后血虚而烦。蒲黄隔纸炒。东流水调下。产后腹疼。恶血不止。诸药不效。宜芎归汤 
加五味灵脂玄胡索煎。 
妊妇子死或不死。胎动决安水酒宜合煎芎归。未死即安已死即下。戴腹庵谓累曾经用万 
不失一。 
将产脚赤肿。俗名皱脚。香苏散加木香一钱。 
将产当顺气瘦胎。使临期易产。宜瘦贻饮。加缩砂少许。 
鸡产者。用香油半盏。乌醋鸡子清并水与香油等打匀。冷进一服。胎衣不下。赤小豆小 
麦等分煎服。仍以蓖麻去壳研七粒。涂两足心。衣下即洗去。 
产后血入肺。面黑发喘。宜以参一两为末。别锉苏木二两。水二碗煎七分。调参末。名 
参苏饮。 
产后去血。大便不润而秘。宜橘杏丸。麻仁丸。应失血秘结者。皆可用。 
产后发热迷闷。俗谓之发热血。新瓦上炒荆芥。不拘多少。半炒半生为末。温热水调下 
一钱 
名独行散。或疑豆淋酒太热。用童便调尤宜。若锉散便煎亦得。荆芥乃产后要药。角弓反 
张。豆酒调极妙。盛怒失喜。迷闷不发热者。便调无不效。 
产后以手摸肚遂痛。俗呼为嫁母痛。童便调白芷末。破血用归须。补血用归身与头。即 
是官桂肉收汗枝发汗之义。 
四物汤。妇人要药。于内加吴茱萸半钱。或一钱。应血气病无不治。 
妇人有一生不破腹而虚者。既不破腹。何缘有虚。大抵妇人以血为主。血衰气旺定无儿 
正 
因血虚。所以不育。妇人怀子。服固胎药太多。或正产。或半产。胎虽下而恶血不即去。或 
经二三月而恶露犹滴。此非败血之比。正缘当来有固经药在内。致血滞而不化。药宜顺血通 
气。不宜蓄血闭气。 
弥月俗名满肚。多有恣意食物。致伤食发热。有类伤寒。食复之证。宜先用红丸子一二 
服。却进小柴胡汤此论盖有所本。 
妇人之药。大率皆甜、不利于脾。芎归犹滞。况于地黄乎。脾胃实者服之。固见有功。 
有痰饮。及有甜入诸血药中。半夏陈皮。自不可少。聚宝丹。妇人气痛血疼。或月经来少作 
疼。或来多不止而痛。或色瘀。或杂以黄泉。或血败而加以泄泻。腹内疼扰。并宜川芎当归 
炮姜肉桂各一钱。白水煎服。累用累验。 
角弓反张。乃妇人急候。为诸病之最。得此者。十存一二。荆芥新瓦上微炒末。豆淋酒 
调下二钱。或只一味独活为末。豆淋酒调下。 


证治要诀类方卷之一·汤类
属性:小续命汤(和剂) 本诸中门中风。 
防己 肉桂(去粗皮) 黄芩 杏仁(去皮尖炒) 白芍药 甘草(炙) 芎 麻黄(去根 
节) 人参(净。一两) 防风(净。一两半) 附子(炮去皮脐。五钱) 
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五片。煎一盏。食前稍热服。加枣一枚尤好。 
星香汤(易简) 南星(八钱) 木香(一钱) 
每服四钱。水一盏。姜十片。煎七分。不拘时服。温用。 
醒风汤(和剂) 
南星(生。八两) 防风(四两) 独活 附子(生。去皮脐) 全蝎(微炒) 甘草(生。各 
二两)每服四钱。水二盏。生姜二十片煎八分。不拘时温服。日进二服。 
星附汤(济生) 
附子(生用。去皮脐) 天南星(生。各一两) 木香(不见火。五钱) 
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九片。煎七分。不拘时。温服。 
四君子汤 
人参(去芦) 白术 茯苓(去皮) 甘草(炙。各等分) 
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不拘时。温服。 
六君子汤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炙) 陈皮(去白) 半夏(汤泡。各等分) 
生服三钱。姜三片。水一盏。煎七分。不拘时。温服。 
大防风汤(和剂) 
川芎(抚芎不用一两半) 熟地黄(洗。二两) 附子(炮。去皮。脐。两半。) 白术 防 
风(去芦) 当归(去芦酒浸) 白芍药 黄 杜仲(去粗皮。炒各二两) 羌活 人参 甘草(炙 
)牛膝(去芦。酒浸。微炒。各一两) 
每服五钱。水盏半。姜七片。枣一枚。煎八分。温服。 
增损四物汤(易简) 
当归 川芎 白芍药 人参 甘草 干姜 
每服四钱。水一盏。煎六分。热服。 
黄 六一汤(得效) 
黄 (去芦。蜜炙。六两) 甘草(一两) 
每服六钱。水一盏。姜二片。枣一枚。煎六分。温服。 
省风汤(和剂) 
防风(去芦) 南星(生。各四两) 半夏(生。水浸洗) 黄芩(去枯朽) 甘草(生。各二 
两) 
每服四钱。水二盏。姜十片。煎一盏。不拘时。温服。 
五痹汤(和剂) 
片子姜黄(洗去泥土) 羌活 白术 防己(各一两) 甘草(微炒五钱) 
每服四钱。水盏半。姜十片。煎八分。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 
四七汤(和剂) 本诸中门中气。 
半夏(五两) 茯苓(四两) 浓朴(三两) 紫苏叶(三两) 
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七片。枣一枚。煎八分。不拘时。热服。 
姜附汤(和剂) 本诸中门中寒。 
干姜(一两) 附子(去皮脐。细切。一枚。) 
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后食温服。 
香薷湿(和剂) 本诸中门中暑。 
香薷(二两) 白扁豆(炒) 浓朴(姜制) 茯神(各一两) 甘草(炙。五钱) 
上为末。每服三钱。不拘时。沸汤点服。盐汤亦可。 
白术酒(三因)本诸中门中湿。 
白术(一两) 酒三盏。煎一盏。不时频服。不饮酒。以水代之。 
理中汤(和剂)本诸中门中恶。 
人参 白术 甘草 干姜(炮。等分。) 
每服三钱。水盏半。煎一盏。空心食前。稍热服。 
四顺汤 
即理中汤倍甘草。 
附子理中汤 
即理中汤加附子。 
四逆汤(和剂) 
甘草(炙。二两) 干姜(一两半。) 附子(生。去皮脐。五钱) 
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一盏。不拘时。温服。 
十全大补汤(和剂) 
人参 白术 茯苓(去皮) 甘草(炙。) 当归(酒洗) 川芎 白芍 熟地黄(酒洗) 黄 
肉桂(去粗皮。不见火。等分。) 
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二枚。煎七分。不拘时。温服。 
六和汤(和剂) 
香薷 浓朴(姜制。各四两) 扁豆(姜汁略炒) 赤茯苓 藿香叶 木瓜(各二两。) 人参 
半夏(汤泡七次) 杏仁(去皮尖) 砂仁 甘草(各一两) 
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三片。枣二枚。煎八分。不拘时。温服。 
人参养胃汤(和剂) 
桂枝汤(和剂) 
阳旦汤(活人) 
杏子汤(和剂) 
以上方。散在各书内。 
小青龙汤(和剂)本诸伤门伤风寒。 
麻黄(去节) 肉桂 干姜(炮) 细辛(去叶) 白芍药 甘草(炙。各三两) 五味子 半 
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一盏。食后温服。 
小柴胡汤(和剂) 
柴胡 黄芩 人参 甘草(各二两) 半夏(一两半) 
每服三钱。水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七分。不拘时。稍热服。小儿减剂。 
小建中汤(活人) 
桂枝(一两半。) 白芍药(二两。) 甘草(一两) 生姜(一两半) 大枣(六枚) 胶饴( 
半两。旧有微溏或呕者去胶饴) 
每服四钱。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