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证体启用百则》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略谈证体启用百则-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来用用,光用刀而不去磨,刀会钝掉,割不进去了,费很大的力气,怎么就割不进去?那就是你的刀钝了。碰到问题起烦恼了,赶紧还是每天要打坐。这样每天打坐、每天启用,你这个刀就越用越快,自然体和用就合一,就纯熟了。另外,下座以后,切宜走二三百步,流通流通血气?,坐在那里两个小时、四个小时不动,下座了要按摩走动,或者做做动功。
     十一、下座用功,乃脱化之法,即移座上功夫,用于人事耳。盖所练者心,心无上座下座之别。正因平时有烦恼、迷惑等苦,所以要坐,座上得力,正可适用于平时。譬如因穷而求财,及既得财,转又勿用,或不知经营生利,岂不终穷也哉。
     下座的观照用功,乃脱化之法,即移座上的功夫,用于人事。所谓练心,心没有上座和下座之别。平时有烦恼、迷惑等苦,所以要打坐,座上得力了,正可以用于平时,把打坐时候得轻安移到座下来,以打坐之时证悟到的真理,启用智慧待人接物做事情。犹如穷人得到财,转而使用,见到实相,就相当于得到财富一样,得了财富要转而使用,要知道经营,清楚做什么生意赚钱,做什么生意亏本,不要得到钱却拿去做股票,全亏进去,有一个同修就这样,炒股炒得倾家荡产,所以要将钱用得正当,你要把打坐的资财全部用到正当之处去,然后你这个钱就越赚越多了,就是要知道怎么用。如果赚到的钱,不能正确使用,或不用,那钱等于不是你的一样,现在好多人赚了几百万、几千万,你如果不用,那钱不是你的,要正确使用出去,这钱才算是你的,不然一口气没有了,那钱还是你的吗?!我们证见实相了,还要悟明心地开智慧,且将实相智慧在实际人事当中用出去,才算是得道实相智慧的真实受用,你若不会用或没用出去,则等同于未见实相智慧之人。所以座上得力了,座下才能够用得好。有些人说,师父我已经坐了一千座了,不用再坐了吧?用不用坐,要看看你的那把刀会不会钝,你的那把刀如果不会钝了,你就不用再磨刀,不用再打坐,你那把刀用用又钝了,切不进去了,碰到事情做不了主了,你赶紧打坐,这千座之说,也是方便说,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而定。
     十二、实相者,本来之佛性相貌也。欲形容其湛寂本体,名曰清净;欲表示其无住妙用,名曰自在。人能于座上所证得之清净自在光景,移用于人事颠倒之时,无不化有归空,化颠倒为清净,化烦恼为自在而苦灭矣,且可灭他人之苦矣,此名度生。
     实相者,本来之佛性相貌也。实相是什么,见相非相,即见如来。这个如来就是佛性的相貌。欲形容其湛寂本体,名曰清净。一尘不染、一法不立。欲表示其无住妙用,那就是应无所住而起妙用,应对一切事情我不住着一切事情,不住着一切境界,用过就空,犹如雁过长空,不留痕迹,用的时候也是空,即是真空妙有,这就叫自在。清净自在,清净是本体,自在是起用。能于座上证得清净自在的光景,移用于人事颠倒之时,如果化有归空,化颠倒为清净,化烦恼为自在,一切的烦恼痛苦就可以灭掉,还可以灭他人的烦恼之苦,这就叫做度众生。
     元音老人讲得很清楚,实相就是我们佛性相貌。见到一切不住、了了分明、非空非有,这个就是实相,禅宗也是这么讲的,实相是体相用一如的。相是毕竟空,用是毕竟空,体是毕竟空,体、相、用都毕竟空,才是真正的实相全貌。光见到这个体,如果相和用都不知道,这个还不完整。体是根本,相用是启用,相用与体是分不开的,只知体而忘了相用,以为是实相,这样理解是不对的,体相用是分不开的,有体就有相,有相就有用,要体相用一如,湛然空寂,圆明不动,清净无住,妙用自在,这是实相的全貌境界。
     十三、此法功夫越深,习气发动亦越多,由八识性田中自然启发者也。盖慧者,亦我之习气也,以不能转即为习,转即为慧力、为妙用矣,非二物也。
     禅修心中心法功夫越深,习气发动亦越多。刚开始用功的时候,习气翻得还不厉害,用功越深,习气翻动得越多。由八识性田中自然启发,因为八识性田里智慧的力量越来越大,把业障习气种子搅翻得越厉害就越难受,八识性田比如是一杯水,这水里面原有很多的沉沙,若拿筷子往里面使劲搅,搅得越厉害这杯水就越浑浊,犹如此理,当你修禅定修得得力之时,功夫越来越深之时,那么业障习气翻搅的力量也就越厉害,也就越难受,在相当一段时间顶都顶不住了。有人问师父,“我顶不住了怎么办?”,要坚持住!千万不可在此危难之时转向了,就背叛了,修其它法门去了,那你就麻烦大了,顶不住也得顶,要坚持再坚持!你必须要咬紧牙关坚持住,持之以恒地用功,烦乱难受自然就会过去。因为八识田里自然有本具的智慧,能够把这些无始以来的烦恼习气种子翻出来,清理干净。所谓盖慧者,亦我之习气,以不能转即为习气,若能转即为慧力妙用,习气慧力非二物。若能转身,习气毕竟空,毕竟空就是智慧,习气毕竟空就是智慧,若能空得了就是智慧。所以说翻习气不用怕,习气转身就是智慧,烦恼即是菩提。烦恼毕竟空,就是菩提。菩提也毕竟空、烦恼也毕竟空,本身就是平等性智。一念挂碍不一样,一念放下全一样,烦恼即是智慧。
     十四、此法功夫越深,习气发动亦快,但去亦甚快。发动时,较平日为大,但一次小一次、短一次,不复再增长也。
     禅修心中心法功夫越深,习气发动得也越快。随着功夫越做越深,习气翻起来也越快,去得也很快。来得快去得也快!习气发动时比平日要大,但一次比一次的小,时间也一次比一次的短,做功夫时间长了,时时以智慧观照觉察,习气一起来一觉就化空。有点烦恼,一觉就空掉。一觉即空,别人看不出你在翻习气。翻习气虽是正常情况,要赶紧觉察化空了,别让旁人看到受影响,也跟着烦恼。时时用智慧去观照,功到自然成就,智慧不断增长,习气不再显露,最后习气尽消除,智慧之光全显现!
     十五、此法功夫越深,胆子亦越大。如忽然遇惊,亦只一惊,不复再惊矣。但必在起用之后,则其力日强。
     禅修心中心法功夫越深,胆子就越大。胆子大了对遇到惊险的事情,也不过是一惊而已,不复再惊,有时候惊都不惊,坦然对待。好多人原先碰到问题的时候,很害怕,怕的不得了,胆子小,自从修了六字大明咒法,他就不怕了。原来晚上一个人不敢睡一个房间,尤其是女同胞,修六字大明咒之后,独走夜路也不怕。修法证体启用后,智慧打开了胆量也就大了,其定力一天比一天的增长,智慧力也一天比一天的增长。
     十六、此法功夫越深,忽而忘记性大,又忽而记忆力甚强,且日见敏速,感觉力亦强,往往不加思索,即与物相应,此通之先兆也,亦一定之过程也。
     禅修心中心法功夫越深,在一段时间以内忽然忘记性也越大。这是因为他时常进入一种观照的状态,把以前的事情忘记了,把以后要做的事情也忘记了,好多人都出现这种状态,不要害怕,有一段时间会这样,但是不会老这样的。有时忘记性很大,忽然又记忆力很强,什么事情都记住。经过一段时间禅修观照,渐渐记忆力恢复增强,做事情反应敏锐快速,觉察力越来越强,反应力越来越快,判断力也越来越准,往往不加思索说出来的话,就与物相相一致,就与事实相吻合,这是发神通先兆之一定的过程。
     十七、下座后,当常观此本来而默契之,如禅宗之未见实相前,要参话头,用以证见本来也;既已破参,当常照顾话头,即保持此本来也。心密则先证入本来,而苦不知,故欲再起妙观以决定之;又平时顾及本来,即如禅宗照顾话头。至于见性后之用功,二宗岂有异哉!惟禅宗由慧入定,心密由定启慧,迟速有不同耳。
     下座后,要时时绵密观照本来而默契之。如禅宗之未见实相前,要参话头起疑情,用以证见本来。参话头起疑情,一旦疑情爆炸了,就证见实相。禅修心中心法的窍诀是一心念咒一心听,当能念之心与所念之咒脱开之时,当下证见实相,法门虽异,证见实相相同。
     禅修心中心法是先证入本来,而后再起妙观以决定之。平时要照顾本来,即如禅宗照顾话头一样。平时观照一念空灵,时时不着相。碰到人事问题不起贪心、不起嗔恨心、不起愚痴的心,这样观照。碰到问题八风吹不动,不上当受骗,这样观照。保持观照一念空灵,且是活里活泼的,并不是不让起念,碰到问题照样起念,起念之时,不跟着妄念上当,不要跟着贪嗔痴的念头走,这样观照本来面目,观照话头。
     至于见性后的观照用功都是一样的。禅净密见性后的观照用功方法,相互没有差别。惟禅宗由慧入定,而心密是以定启慧,区别在于亲证实相迟速不同。
     十八、心密得定赖佛力,但起用慧力仍依自力。天下未有不自强而能成者也。依赖于佛,即依赖于人。有依赖性者,即是不报佛恩,是大罪过。且但知坐而平日不练,何异一曝十寒乎。
     禅惨心中心法得定全仗佛力。就是三密加持,借佛咒的力量,逼使你进入三昧。但启用慧力,要依靠自力。修法入定打开本来面目,靠打坐三密加持,靠佛咒的力量,让你深入禅定证见实相。启用的时候要靠自力观照,启用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天下未有不自强而能成功的人,唯有自强不息,才能成功所做事业,修行亦要自强不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要靠自己,不要依靠别人,别人充其量只是助缘,一切都要靠自己去努力。
     若依赖于佛,依赖于师,即同依赖于人。有依赖佛师之心,就不是报佛师恩,而是大罪过人。
     你既然已经打开本来证见实相,你自己就是佛。好好地启用智慧,才是真报佛恩。打开本来了,一定要转身启用。如果只知道打坐,平日下座时不知道练心,那就等于一曝十寒。也就是说,每天打坐两小时,座下还有二十二小时,你不观照练心,那功夫怎么做得上去呢?!所以座下一定要观照转身启用。切记!切记!
     时间到了,今天就讲这么多。
     二七第二天
     诸位同仁、同学、善知识:
     今天是2009年11月17日,星期二,农历十月初一,是第二个七的第二天。我们继续讲证体启用。
     十九、性不生灭而心变易。变易者,幻。幻来幻去,于本体性毕竟无碍也。习气之来,幻心之变易也;昭灵觉知,亦幻心之变易耳。同一为幻,于本体性,同一无增损也。明心后,方可以般若扫荡习气,同时更以般若扫荡此扫荡,扫至无可扫时,斯合般若大空之旨。
     体性,就是我们的本体自性啊!性,不生不灭;而心呢,会变易。讲这个问题,其实这就是转身处。有的人说,怎么转身处,转不过来,一定要学会转过来,性是不生不灭、不动不摇、不来不去、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而心呢,是变易的,变易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变化生灭的。? 变易的就是虚幻的,是幻来幻去,有来有去,?有生起来、有灭掉。虽然有生有灭、有来有去,变化无常,但是于这个体性没有障碍,也就是说,白云任去来,心如白云飘来飘去,而虚空不障碍白云?。所以我们的体性?,毕竟不会障碍,相互不会障碍,性不会障碍心,心也不会障碍性。习气之来,幻心之变异。虚妄的习气,就是虚幻心的变异。昭灵觉知,即见闻觉知,亦幻心之变易。就是说我们的见闻觉知,也是变化的、变异的。所以,虚妄的习气心和昭灵觉知,同一为幻,于本体性,无一增减和损害。心有生有灭,本性不增不减。明心后,方可以般若扫荡习气,同时更以般若扫荡此扫荡,连扫荡的痕迹也扫荡了。就像灵龟往前爬行,会把脚印留在沙滩上,灵龟用尾巴在后面扫,要把爬过的脚印扫掉,而尾巴的痕迹还是留了下来。我们扫荡习气,习气除掉之后,连除掉的痕迹都不要留,不像灵龟那样还留个痕迹。要不留痕迹,把习气除到无可除,如雁过长空不留痕迹。那么就合般若的大空之旨了。般若是毕竟空,大空就是毕竟空,就是空空,与佛性的毕竟空相一致,这样的话体相用就一如,就转过身来啦。
     今天还有人说,总感觉到自己还不是怎么能转得过来。昨天也讲了,见到实相之后一定要转身,其实就是叫你悟明心地。悟明你的心是变化的、生灭的,虽起生灭之心,而不起贪心、不起嗔恨心、不起愚痴心。有位同修说,“就像《金刚经》上所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说得好啊,那就是转身处。应付一切事情而心无所住着,这个心就是妙明真心,要这样启用。因为有习气在,故要把习气除掉,除得连痕迹也不留。心用是毕竟空,自体是毕竟空,一切相是水中月、镜中花,也是毕竟空,这样“体、相、用”就一如啦。相上见性是毕竟空、用上见性是毕竟空,体中见性是毕竟空,这样就转过身来啦。你就不会说,“我要看那个本性看多长时间才能算数?”。不要那样说了,起心用之时与本性一样毕竟空,见一切相,这一切境相毕竟空。这样的话,你时时见本性,相上见本性,用上也能见本性。
     有同修问:何为不动而动,动与不动?在此再说一遍,不动而动,是我们的本体如如不动,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动不摇、不增不减,尽虚空遍法界,就这么一个本体,三世诸佛就这么一个本体,一切众生也是这一个本体,故说不增不减、如如不动。还有人问:成佛啦,佛界会不会增加?答曰:佛界不增加!有人还问:把众生度了,众生界会不会减少?答曰:众生界不会减少,也是不增不减、如如不动!不增不减,这是从体相用一如而讲的,所以是不动的!
     本体不是死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