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证体启用百则》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略谈证体启用百则-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给人家看,这样你又被四种逆风吹走了。
     如果这些境界到你面前,都能够不被牵走,你的心还是那么清净本然,圆明不动。到这种地步就入八地,八地就八风吹不动。八地菩萨讲起来很简单,其实用功保任起来要相当时间。
     由座上静极而定,这个功夫怎么来的,还是要打坐。今天有人跟我讲,他现在已禅坐到静极而定的功夫,整个人所有的毛孔都非常得舒服轻安,身心空净,此禅定的境界就比较深啰。这种定就能开发你智慧的力量,没到八地以前要打坐,到八地以后还要打坐,八地以后还有微细惑,昨天讲过,要深入金刚萨埵定才能够看到那微细惑嘛,八地以后若不通过禅坐也不易看到微细惑,打坐是修行最基本的方法,要多打坐修禅定。座上能入定,才能考虑下座之后如何以定开慧觉照分明,你座上都不能入定,座下怎么能以定开发智慧呢?!你的心很乱,听讲法听不进去,看书也看不进去,碰到事情马上就光火了,你就开发不了智慧。
     这说的是禅修进步过程:从这个心很乱、乱得不得了,慢慢地能够觉知,慢慢地打开始觉智慧,慢慢地觉知能够分明,又能够了了分明,了了分明觉知心与境接触之时,不会被境界所牵走。最后对境无心,八风吹不动,入不动地。随着禅定功夫逐渐地深入,那么智慧力就逐渐地增长,所以古德说:不怕念乱,只怕觉迟。
     在用功的过程当中,要持之以恒、如理如法地用功。那么,看到心不乱是进步,看到心乱也是进步;心清净是进步,心不清净且乱得不得了也是进步。这个观念非常重要,有人认为,心清净了是进步,心乱了就不是进步,这个观点不一定正确。只要如法禅修,心静或乱都是进步,如果你以这种心态去禅修,心乱了就不会烦上加烦,不会妄上加妄,心清净也不会欢喜,清净是你的本来心,就不会因为心乱而不敢再禅坐了,如果因为心乱而不敢再禅坐,那就耽误大事了,不能那样!
     第五、坐至不觉有手、不觉有身、并不觉有我,但见闻仍了了,此定相初现前之时也。但此境界乃自然而致,切勿求之,求即不得且反乱矣。
     禅坐得不觉有手,不觉得有身体,也不觉得有我。身相没了,手脚、脑袋、整个身体没了,但是见闻仍然了了,这种定境,为定相初现之时。此境界是自然而至的,入定是自然而至,水到渠成,不能去求。有求之心,这种定境就不会出现,所以说我们打坐的时候,要如理如法的用功,心念耳闻、不睬杂念,坐姿端正,一心念一心听,妄念来不理它,就这么用功,你不用去求禅定境界。
     第六、坐至若昏若迷、浑浑噩噩,口若停念,似将入睡,而手印勿散,忽又廓然无我时,此时见闻不灭,而身心两空,身又异常舒适,金刚经譬如人身长大,此正实相现前时也。倘一凛觉,此境界即不有矣,此即是定相。但一觉知,即又出定也。时不必久暂,因入定时,自己不知也,此境界乃自然而致,切勿贪求。此四、五两条境界初现时,极易觉知,必以为奇特,不知此后常常可以得此,惟不若第一次之易觉耳。譬如初尝辣味觉得特别,久尝则又忘其为辣也。又此四、五条不知何时始现,不可先告之以乱其意,恐贪求而成妄念,反不得定矣。
     坐得若昏若迷、浑浑噩噩,好像昏睡过去一样,嘴里念咒好像有点念不出来了。这种境况,如果手印不散,坐姿端正,这种定境叫昏定。
     禅修的人,把握好昏定很关键。昏定若任其继续下去,就是昏沉。遇此定境,务必要把持住,不能让他再昏沉下去,若把持得恰到好处,他会身心两空,浑然无我?,见闻了了,但无分别,这个时候心是空的,身体也是空的,身心轻安。金刚经上说“譬如人身长大”,人的身体象虚空那么大,整个虚空都是你的身体,这种情况是证得实相现前时,就是证得实相。实相就是见闻了了,但无分别,看到一切东西都有,但是身心空明,亦无分别,这就是实相现前。什么叫实相?见相非相就是实相。实相是一切相都有,但是一切相都毕竟空,这就是实相。不是没有相,是见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来就是实相义。
     如果你一凛一觉,一觉知的话,那么这个定境界就没有了,就出定了,一提就出定了。所以这个都是属于定相,禅定的定相,但一觉知,即又出定。定时不知久暂,因入定时,是无分别智现前。此境界乃自然而致,切勿贪求定境。
     刚开始学佛禅修的人,遇到这些境界会觉得很奇特、很奇怪。其实不用奇怪,这属于正常情况,禅修过程中还会经常碰到。第五、第六种禅定境界,你出现过第一次了,以后再出现就不容易觉察到,第一次最容易觉察到。到了后面,经常会出现这个定境。有时心很乱,慢慢觉知了了,空净分明,以后会觉得很正常。打坐习惯了,犹如辣椒吃多了,感觉不是很辣,从来不吃辣椒的人,第一次吃觉得很辣。修学禅定亦复如此,禅坐时间长了,慢慢不知道禅定境界什么时候开始来,亦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入定。此种定境出现,不要对同修讲,更不要向他人炫耀,也不要贪求定境,一有贪求之心,反而不得入定。
     第七、坐过六印后,意境较前迥然不同。何也,以根已拔去也。故必有一度忘记之病,于座上时忽然一切忘记,并咒亦念不出,此无碍也。人往往不注意之,盖初得无住境界,刹那澄空,无善无恶,觉知仍了了,亦不落於无记,自然而非空非有,实相现前矣。
     坐过心中心法六印二轮之后,一百座已满,意境与以前迥然不同,业障的根已经拔掉了,就像那棵树,虽然还栽在那个地方,下面的大根已被挖走,看着还有绿叶,但是慢慢地它就死掉了?,病障、业障也是这样。修过六印之后,三恶道恶业的业障,已经拔掉了,在这种情况下,一度会出现很容易忘记人和事,忽然之间,一切都想不起来,禅坐时一下就空了,什么都想不起来,要想它都想不起来。这是一种空灵的状态,连咒也念不出来了,这种情况无障碍,属于正常情况,是定境现前,属于初得无住境界。
     初得无住境界,见闻了了,但无分别记忆,这是一种无住状态的境界。初得无住境界,刹那澄空,无善无恶,觉知了了,而不落无记。觉知了了,虽然觉知了了而无分别之心,想不起什么是什么,并非没有觉知,自然非空非有,实相现前,非空非有即是实相。
     非空非有是什么?觉知了了,不着两边;不着在空,也不着在有;不离开空,也不离开有;不即不离,空有不二,就是实相。这种禅定的境界,就是见到实相的境界。
     第八、此法制心不落于断灭,以有真言奉持故;不落於散乱,以有咒印摄持故。身口意三业互摄,死心塌地,不容不归於一,再因三力而一亦化之,一亦不可得,入於无染无着之境。所谓法以资定,定以养慧者也。故入手在先得定,能定则可转一切散乱,颠倒妄念顿入于空,空又归定,辗转化除而定慧等持矣。
     此法制心不落于断灭。修心中心法,因一心打坐,一心念咒,一心听咒,故不落于断灭。为什么?以有真言奉持故。有咒在念,咒念到再也念不出来了,了了分明的灵知就现前,不会落于断灭,亦不落于散乱,以咒印能摄持心故。身口意三业互摄,死心塌地,不容不归于一,逼着你归于实相的状态,再因三力而一亦化之。就是说身口意三密加持,死心踏地地用功,逼你归于一的实相状态,最后连一也要化之,一也不可得,就是实相也不可得,也不着在一个实相上,入于无染无着之境。
     所谓法以资定,定以养慧。能观照得了了分明,就是慧;清清爽爽不住于善恶,就是定。故入手先在得定,修心中心法一入手先在得定。能得定,则可转一切散乱颠倒;能得定,则一切散乱颠倒妄念顿然归空。是故定则空,空则慧,慧则定,辗转化除而定慧等持!
     什么叫定慧等持?清净本然,不动圆明,不住善恶二元,不住无记,不住任何境界,是定;色空不二,寂照圆明,无念应万法,恒沙妙用,是慧;证体启用,定慧圆明,体相用一如,是定慧等持之修。
     第九、得以上境界者,为实地修持、亲证实相之功,非同小可,与用慧力死参,得其理解者不同。惟初修心密者,无人不证得。而无人能知其妙,翻以此境界为恶相,或惧而不修,或疑而改道,甚至有以咒文书成一圆相,每持一遍,即观一字,或观圆轮,照藏密修法,欲求得定岂不妄哉。
     得以上境界者,为实地修持、亲证实相之功,非同小可。与用慧力死参,得其理解者不同。禅修心中心法,是靠实修实证,然后证见实相,这就是亲证实相之功,非同小可,力量就比较大。而禅宗是用慧力死参,得个理解,是名理悟,其力量比较小。显而易见,禅修心中心法亲证实相之功,与禅宗用慧力死参得理悟之力,各自不同。
     初修心中心法者,无人不证得实相。初修心中心法,三、五百座内都能亲证实相。但是有些人证到实相后,不知道体悟,不知道起用。只知道证见自性了,证见实相了,却不知实相的奇妙之处,虽证得实相,却不知其妙,反而以此境界为恶相,或恐惧而不修,或怀疑而改道修别法,甚至以此咒文书写成一圆相,每持一遍咒,即观一个字,或观月轮,按照藏密的那种修法,修有相法去了,欲求得定开慧,岂不妄哉!
     我们要注意,当你亲证到本来面目,一定要敢于承当。你不要不敢承当,认为这不是实相,只是平常的境界,然后不重视它,这样就错过了,其实当你证到心若虚空而了了分明,见一切相都不住着,在非空非有的状态中,这种状态就是实相现前。毕竟空同时毕竟有,就是实相现前,你要敢于承当,见相非相即见如来,你不敢承当就太可惜了,改道修别的,这就福报不够。
     证实相,禅修心中心法五百座内没有人不证见的,就是不敢承当。第一次是错过了,第二次更滑过了。滑过去了,不知道,其实都证见实相了。心中心法三密加持,逼使你证入一实相,这个一就是实相,最后连实相也不可得,就是毕竟空。
     承当实相之后,更要体悟实相的无生法忍,方知实相的神奇妙用,就不会害怕、不会恐惧了。有人证到这种实相境界之后反而心生害怕疑惧:我怎么一打坐什么都没啦,会不会着魔啊?有一同修证得这种实相状态后心生疑惧,然后就去问一师父。这师父给他说:你不能再修了,再修下去会着魔啊!他就不敢再修下去。因害怕、恐惧而不修了,又因怀疑而改道修有相法门,修大圆满前行。好多修心中心法的人因此而改修大圆满前行有相法门,觉得有莲花佛相观想很相应。现在上海也有好多人改修东密,东密是从日本传到香港广东,从香港广东传到内地,他们还专门找修过心中心的人去改修东密,要把修心中心的人拉过去,因为修过心中心的人有打坐基础啊!
     见道位后,要敢于承当,一定要悟明心地。只有悟明心地才有转身处。禅宗叫转身处,犹如打太极拳,转身处你不转身,就死在那边上,死在那实相上,所以转身处悟明心地更为重要。如何悟明心地?体相用一如,体也毕竟空、相也毕竟空、用也毕竟空,见一切相,变化的、生灭的、无常的、不可得的,都是非空非有、毕竟空,你每个心念起来是变化的、生灭的,每个心念都是毕竟空,所有的这些道理,都要悟明白,悟明心地才能够活灵活现地起妙用,以见道实相为根本,以悟明心地起相用。以悟明心地之道理来观照你的言行举止开始修行,这才是转身处。好多人不知道转身处之妙!
  以上九条,为座上时之用功法。如已得资财,尚未明用法者,虽与穷困无异,然究不同,因一启即成就耳。
     二零零七年灵岩打七之前,好多人都已经证道实相了,却不知道应该怎么修行下去,对修法很是茫然,就是因为不知转身处。大鹏金翅鸟脚跟一点地,继而飞行十万八千里,证到实相就是脚跟一点地,点地后还要转身飞起来,转身飞起来就是转身处。证道实相若不悟明心地,就是不知转身处。不转身怎么能够飞起来呢?!所以,悟明心地转身处很重要。
     有人问,“师父啊,我见实相了,见实相就明心了吧?”,见实相不一定明心,明心者一定见实相,你不转身就不明心,死在那里没用处,如果真正明心,那肯定见实相。不见实相佛性不能明心,因为心的根本就是实相佛性。
     证体启用者,证见实相即是证体,悟明心地转身处就是启用。证见实相,是成佛的根本资粮。倘若不启用此资粮,则与无资粮相等。是故,只有善于启用资粮,方能得道真实受用。如金矿,若不开发提炼出纯金,就不能获得真实受用,又如亿万富翁,库存每一分钱都被管家封锁着,富翁不能支用,则此富翁与穷子一样贫,只有把管家转换掉,主人启用库存资金,方是名副其实富翁。证体启用亦复如此!
     下座时:
     第十、下座时,往往不知练心之法,故虽修至三四千座,终不能启慧得受用也。当知上座时如磨刀,下座时正要切用也。磨磨切切,切切磨磨,自然体用合一而纯熟矣。又下座后,切宜走二三百步,流通血气。
     打坐是磨刀,下坐是用刀。好多人往往下座的时候,不知道怎么练心,虽然修法三、四千座了,三千座是九年,四千座要十二年,还没有启发智慧得到受用。为什么?就是没有转身启用啊!当知上座时如磨刀,下座正是要切用的时候,要磨磨切切、切切磨磨。上座时是磨刀,然后下座后,这刀拿去割一割,用完了再拿上去磨。定慧要双修,定慧要等修,所以天天要打坐,还要天天把刀拿出来用用,光用刀而不去磨,刀会钝掉,割不进去了,费很大的力气,怎么就割不进去?那就是你的刀钝了。碰到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