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漠那边--林彪坠机真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在大漠那边--林彪坠机真相- 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997年10月中旬,敖其尔在蒙古《消息报》记者巴图孟赫陪同之下,从乌兰巴托驱车去温都尔汗。深夜两点抵达温都尔汗,住宿在巴音旅馆。 
    第二天一早,巴图孟赫找来了两位当地的知情者,一位叫巴图苏赫,原来是肯特省呼拉尔主席,一位叫巴塔。在早餐中相互敬酒以后,巴图苏赫说,坠机事件发生那年他在军队里,当时他听说有一架中国飞机在苏布尔古山谷坠毁,不知道是谁坐的这架飞机,只记得当时部队突然进入战备状态。1984年,他去过一次飞机坠毁的地方,看到飞机机翼等残骸还在。1992年,蒙古的查士顺赫尔公司拉走了坠机的一个残损的发动机,现放在离乌兰巴托二十公里处该公司的旅游点中展览,以吸引旅游者。据说,飞机其他两个发动机,一个早被苏联拿走,另一个下落不明,后来听说在贝尔赫矿区一个院子里。飞机的一个机翼也在这个矿区的院子里。 
    巴塔老人1990年以来,去过坠机地点两次。他说,第一次去时听说,飞机坠毁时差一点把一个牧民的蒙古包天窗刮掉。第二次是1993年4月,他亲眼目睹中国海拉尔一家农垦公司,开着一辆卡车和一辆吉普车,带领十几个人,拉走一吨多重的飞机残骸。 
    同两位蒙古的知情者交谈以后,上午10时敖其尔和巴图孟赫乘车从温都尔汗出发,向东北方向的苏布尔古山谷行驶。中午1时抵达目的地,在山谷西北山腰停下了车,开始四处寻找坠机地点,一个小时过去了,毫无结果。忽然,一个蒙古人骑着红色摩托车直奔过来,他叫巴雅尔赛汗,原是这个地区的警察。他知道了敖其尔的来历后,主动提出帮忙,骑摩托带领敖其尔等,在草原上奔波了半个小时,终于在呼和山西北草地上,找到了当年飞机坠毁的地点。 
    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宽二十米、长三十米的寸草未生的灰堆。这里大的飞机残骸已经不见了,但已烧成黑色的碎件还不少,中国瓷器碎片上,还能清楚地看出“唐山裕丰瓷厂”字样。敖其尔用手在灰堆上挖了一尺多深,发现了已烧毁的各种电器零件,烧成一团的铝块和一些精密器材碎片。在离灰堆一百五十米的草丛中,又发现一堆飞机残骸,其中有飞机后轮的支架,还有圆形钢板等。 
    根据巴塔老人提供的线索,敖其尔一行来到了苏布尔古山谷西北一个名叫扎森的小山南坡,找到了丧生者九具尸体埋葬的地方,这里距飞机失事现场大约四公里。墓地虽然被一尺多高的茅草覆盖着,但凹形坟地还是很明显的。墓上还立着三块长一米、宽二十厘米左右的木板,上面的字已无法辨认。 
     
六十
    据巴塔老人说,墓地被苏联人来挖过两次,第一次是飞机坠毁后五个礼拜,十多个苏联人专程从莫斯科来蒙古,挖开坟墓割下那个女人和那个岁数最大的男人的头颅,把它们放在架起的柴锅里煮,然后把头骨装箱,带回了苏联。老人记不起苏联人第二次来时是哪一年,只记得已经到了天寒地冻的季节,苏联人在坟墓边搭起了帐篷,再次验证那个年岁最大的人的尸体。后来听说他们把这些残缺的尸体火化了。 
    敖其尔一行在苏布尔古呆了四个多小时。下午4时30分,一位骑着黑马的蒙古老人飞奔而来,他叫拉腾格尔勒。据了解,这位老人曾是省里有名的摔跤手,他的家离飞机坠毁地点只有五公里,当年曾保护过飞机坠毁现场。老人邀请敖其尔一行到他家,予以热情款待,桌面上摆满了酒、奶食和面包,还煮着满满一锅肉。吃饭中间,敖其尔问起当年飞机坠毁事件,不知为什么,老人不想透露具体内容,故意转移话题。但在最后,他提供了一个很有价值的信息——最早发现飞机坠毁的是拉哈玛大娘。她原来住在离飞机坠毁地点三公里的地方,现在住在苏布尔古山南二十公里处。 
    敖其尔一行到拉哈玛家已是下午6时多。老人已六十七岁,中等身材,穿一身灰色蒙古袍,头上围红色头巾,右眼不好,老伴已去世。家里摆设特别简单,家境并不富裕。 
    提起当年的飞机坠毁事件,拉哈玛摇摇头说:“那是个可怕的夜晚。”据她回忆,1971年9月13日凌晨两点钟,一阵嗡嗡声把她惊醒,她急忙穿好衣服,出门一看,发现这难听的声音是空中传来的,这时羊群惊散,马嘶狗叫。她仔细一看,从西南向北飞过来一架冒着大火的飞机,飞得相当低,在巴图脑尔布苏木上空,绕图门山转了一圈,顺着扎森山谷向西南方向飞行,声音越来越大,大概不到二十分钟,在苏布尔古盆地坠毁。当时没有听到大的爆炸声,只看到现场大火连天。天亮以后,看到飞机坠毁的地方,一片废墟,还冒着青烟。当地老百姓保护了现场。飞机上的人都死了,其中有一具女尸,还有一个高大的欧洲人的尸体。乌鸦和老鹰一直在空中盘旋。第二天,飞机坠毁的地方来了不少苏联军人,不让老百姓靠近。拉哈玛最后说:“死者埋葬时,坟上立起无名墓碑,离这里不远,你们是否去看了?” 
    后记
    80年代中期,我从国外任职(中国常驻联合国军事参谋团团长)届满归来。有的朋友建议我写写回忆录,讲讲亲眼目睹的林彪外逃坠机现场的情况,以及中蒙间就此交涉的经过。我曾写过两篇两三万字的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出版界有的朋友看到,劝促我写成一本书。由于种种原因,我手中的笔几提几辍。时光流逝不为我驻,倏忽已达古稀之年。我猛然感到,自己经历的这段历史,搞不好可能会带到八宝山去。于是,从1998年初开始奋笔,1999年3月写完第一稿,接着在出版界朋友的鼓励和帮助下,又经年余的修改补充,完成此书。 
    在写作过程中,由于身体欠佳,精力不足,除了参阅能够得到的少量书刊资料外,主要靠自己搜肠刮肚地回忆,无法去广征博引。 
    我参考的书籍和文章主要有: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林彪反革命集团覆灭纪实》、《在周恩来身边的日子》,张云生著《毛家湾纪实》,前中联部二局编印的《蒙古人事资料》,民族大学出版社编印的《我国周边国家概况》,民族大百科全书的《蒙古》条目,军事谊文出版社编印的《世界各国知识丛书》的蒙古篇,军事大百科全书的《林彪》条目,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与林彪》,张聂尔著《风云“九一三”》,以及中央党校于南教授的《林彪集团兴亡初探》,前驻蒙古许文益大使的《历史赋予我的一项特殊使命》,前外交部符浩副部长的《“九一三”事件补白》,《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2期丁明整理的《与中苏关系亲历者的对话》,熊蕾的《历史的注脚》,康廷梓的《林彪仓皇出逃目击记》,敖其尔的《今日温都尔汗》,李安定的《林彪之死真相查访记》,新华社《参考消息》刊登的《林彪事件探秘》、《林彪遗骸是怎样鉴定的》、《林彪坠机事件详情》,《解放军报》刊登的《林彪出逃座机残骸收藏始末》,《中华儿女》杂志刊登的《林彪卫士长李文普不得不说》等。 
    在本书初稿完成后,承蒙下列同志帮助分别审改有关部分:前空军司令王海、前空军院校部部长王涛、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研究员安建设、前青岛市外经贸委主任刘吉德。分别校改全部书稿的有出版界的朋友和前驻蒙古使馆的几位老友。 
    本书所使用的照片,除我本人和沈庆沂拍摄的以外,还承蒙于南教授、安建设副研究员、王中远局长,以及驻外朋友提供。 
    对上述书籍、文章的作者和照片提供者,特别是帮助审稿的各位同志,谨在此深表衷心的感谢。 
    另外,借本书出版之机,澄清一桩公案: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年11月出版的《叶群之谜》一书,作者焦烨,责任编辑安玲。该书附录《林彪之死真相再探》,对原驻蒙古使馆一等秘书张玉璇采访记,张自称1971年9月15日,随许大使去坠机现场视察。经查,驻蒙古使馆从前和现在都没有一秘张玉璇其人,采访记答问的内容,基本上是我过去写过的有关文章。我不明白焦烨先生为什么要这样凭空捏造,鱼目混珠,而责任编辑在卷首“内容介绍”中,还声称“本书所涉及资料详尽可靠”。 
    就此,我郑重声明:本书出版之后,凡是盗版者,或者未经中国青年出版社和我本人同意,随意引用本书内容,胡编乱造者,我们定将深入追究,必要时诉诸法律。 
    孙一先谨识 
    2000年11月6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