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三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无奈三国- 第4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闻听徐庶所言,孙权、鲁肃、庞统这些知道是怎么一回事的,那都是齐刷刷的一惊。均想起刘明兵力的强大。而那张昭等留守在建业的老臣,显然对巴蜀备忘录地真相,并不是多么了解。只是大致知道是打和了。

故此,张昭上前一步,直视徐庶问道:“西川之险,天下皆知。昔日,高主受封汉中王,外敌无可入。终可成事。汝何妄言之!”

“高主受封汉中王,凭借的乃是巴蜀之险,此亦不假。然,巴蜀之险,乃是两川之地。现今汉中已入我家太尉大人之手。两川已占一半,而还有何可凭借?何况,就算尔军全盛之时,拥兵数十万,齐聚两川之险,还不是照样被我家关将军一旅之师拿下汉中。而今,汝等汉中已失,单凭西川,又能依仗几时?”徐庶很是自信的说道。

而这种自信,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孙权手下这些留守地众臣。

巴蜀之战,诸葛亮到底怎么打得,他们不知道。诸葛亮手下的那些士兵是如何地一盘散沙,他们不临其境,也是想不到的。但是,诸葛亮先前战报已经尽得巴蜀,他们却是知道的。而且,他们也知道,巴蜀之兵,刘璋和张鲁的兵马几十万,也全都归在诸葛亮的指挥之下。可就算如此,诸葛亮还是战败了。汉中也还是归了刘明。这就不得不让他们在听了徐庶之言后,有所感触了。

毕竟过程是不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结果。既然在如此全盛之时都有如此结果,那就难免还会有这样的结果出现。何况现在的孙权,可是无论如何也凑不出来几十万的兵马派往西川供诸葛亮挥霍得了。窃窃私议之声。悄然而起。

张昭万万没有想到会是如今这种局面。这可绝对是在动摇江南众臣之心。张昭强自镇定。逼视徐庶喝道:“即使太尉军马强壮,非我军所敌。然,巴蜀路险。落大石已绝两川之路,急不可近。我江南鱼米充足。人丁兴旺。军需步卒,一应俱全。是之以供西川。虽天下强兵,莫可下焉。且,即算西川有失。我江南水路纵横,非舟楫之兵,莫可敌之。而我江南水军,亦如太尉大人之骑军。此亦天下之雄也!我军退守江南。我主亦一方霸主也。天下何人可犯之?”

徐庶朗声而笑,其后不屑地说道:“且不说尔军可还有实力支援巴蜀。亦不说尔军巴蜀何时可下。单只论尔军自成水军乃是天下之雄,可以与我家太尉大人的骑军并称。此无疑坐井观天。自大尔!”

“南船北马。天下共知。岂是我等自说自话?若我江南水军不为天下之雄。还有何人水军可为之!”步鸠迈步而出,为张昭帮腔道。语气也很是强硬。这也是因为布鸿确实对家乡水军,充满了自信。此外,布鸡作为孙权的心腹,也是如今孙权手下被徐庶言语撩拨地心态很是不稳。必须要打下徐庶地气焰。否则,孙权的权威,就要受到质疑。

哈。只知江南水军,如此还不是坐井观天?远且不说。尔等当知我所乘之船。其船大如城郭,遍体铁甲,钢铁龙骨。强弩、火石,密布其上。操舟而行,无可当者。而似此等船舶,在我幽州水军之中,不知凡几。昔日,我主太尉,遣水军十万,凭此船,渡海收瀛洲与我大汉。渡海如履平地。乘风而行,一日千里。更有大者,每船可乘军车三百。

舱置猪羊米粮淡水,漂泊海上,行使月旬而无需靠岸。以此等水军,运兵之江南,顺风而下,幽州至此,不过数日。在以此船往返运送军粮,幽州与江南不过比邻。且,江南地广人稀,海岸漫长,我幽州之军,随处可以登陆。配以骑,闪袭千里。江南何以当之?”

徐庶再次展开了雄辩。虽然徐庶在言语中,有很多地方都夸大了。可刘明水军的实力,又有何人真正知晓?自然也就不会说漏。而那些江南文武,也是确知徐庶是乘着一个铁甲船来的。当即就有很多人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就连张昭和步鸠由于也不是真得太懂得这些水战精要,一时间被徐庶地举例之下,也是说得无话可说。

还是孙权手下的水军将领陆逊有些见识,迈步而出道:

“此等铁甲巨舟,税行于海上,凭借海上飓风,舟帆高大,或可一日千里。而若是行至江中,内陆之上,何来海上飓风,若是逆流而上,恐无纤夫牵扯,只怕是寸步难移。而若是水道不深,恐此船也只能搁浅水中。似此等船只,又如何能用来在我江南水战?又如何能比拟我江南水军机动灵活。”

陆逊这话,那真是说到点上了,徐庶乘船入江之后,还真是靠纤夫牵引来的。这要是换了一般人被陆逊如此切中要害,那就真的无话可说了。可谁让陆逊碰上的却是徐庶呢。

要知道,徐庶口才好,脑筋快不说,他也真正是刘明智囊团一员,是刘明真正的心腹,知道刘明军中的事务更多不说。

更在参谋部工作。

那刘明参谋部是干什么的?说白了,那就是一群军事素养比较高的人,整日里没别地,就是推算如何出兵打仗,如何推演沙盘,打嘴战的日子,实在都成了习惯。

而今,陆逊刚刚说完,徐庶随即一笑道:“将军何许人也?”

“江南末学陆逊。”

徐庶嘿嘿一笑道:“果然是一末学也!水军作战,不一而足。某岂可尽言。今某单举一例,汝即以偏概全。不愧是末学之辈。”

徐庶说得阴损,就连孙权的手下之中,也有窃笑者。这要是换了别人,当即就要羞愧而去。可这陆逊却也让徐庶小小的意外一把。

这陆逊竟然坚忍过人,面对徐庶的讥笑,全然不当一回事。面色如常,根本没有任何异状地说道:“徐先生虽然广见。可某之言,也绝非以偏概全。此实情也!若幽州水军之强,只是凭借舟船巨大,坚猛。我江南水军虽不能硬敌,可江河之上,却绝非此等铁甲巨舟用武之地。舟船不能移动,与水上标靶无异。而若是幽州水军遣等样大小之船舶。我江南水军久居江河,又有何惧之!即不靠水军精良,只借河道尽知。胜远来之兵,何难之有?”

徐庶也不禁小小的感叹一下:这江南的俊杰,还真是不少啊。

不过,徐庶地反击,却也一点没有延迟。徐庶不理陆逊责难。直接反问道:“将军可知锦帆甘宁否?”

“啊?”徐庶之言,当时引起了众多江南人士的惊呼。

锦帆甘宁,那可是江南早先赫赫有名地大水盗。虽然如今沉寂多年。可如今在这里的江南人士,那都是在江南消息灵通的人,徐庶提起,怎么会有人不知?

倒是那陆逊依旧神色如常的说道:“锦帆甘宁,我江南之水寇。多年不见。先生何以无端提起。”

徐庶笑道:“怎是无端?那甘宁纵横江南水波多年,无人可奈之何。其河道之精熟。应无人可过尔。而甘宁现为我幽州水军大统领。其磨下,偏爱朦冲斗舰。而那些小舟,亦是钢铁龙骨打造。且,内设轮机,以人力踩踏,无需帆浆,纵横水面,其形如飞。其船头更有童杆,迎头撞之,木制之船,尽皆毁之。如此,江南水军可堪匹敌?”

 第五百八十九回 明白人周瑜

孙权大怒:这分明就是鲁肃找那徐庶掩盖。//怪不得两人一同前来呢。

孙权有心不答应。可一想到曹操已经对周瑜宣战了。此时绝对不能再与幽州为敌了。为了大局,一个鲁肃也不值当的。

孙权还是忍下了这口气。表面不动声色,应允道:“好!就依徐先生之意!”

品性忠厚,不善怀疑他人的鲁肃,并没有发觉孙权的不满,可鲁肃得智慧却让鲁肃觉得徐庶如此言行,很是别有用心。不过,既然孙权已经答应了。鲁肃也明白这是孙权不想在此时开罪刘明,与幽州撕破脸的忍让。

故此,鲁肃也很是配合的应了一声:“尊主公令。”

然而,鲁肃此举,却让完全没有了往日默契的孙权,更是不满。不过,孙权城府甚深,还是忍了下来。

徐庶在一旁看得明白,忍住心中的得意,拉着鲁肃,告辞而出。

鲁肃虽然心中对徐庶如此做法有些不满。可为了不破坏安定团结的大局,还是忍让了下来,并没有继续与徐庶分辨,责难。稍稍安排了一下,就与徐庶同往江夏。

这回,徐庶并没有再次乘着他那巨大的铁甲战舰,那战舰的用处,在给孙权他们看完了之后,也就没有更多的意义了。

而那铁甲舰在大江之上,逆流而行,实在是太费劲了。没得耽误那些时间和人力,还要平白让他人看笑话,减弱铁甲舰的威吓力。

故此,徐庶把铁甲舰和众多的护卫都留在原地,只在当地要了一只小船,带着四名高手护卫,就与鲁肃前往江夏。

这一路上,徐庶一改嚣张作风,与鲁肃谈时局,谈社稷。

谈百姓人生。其博闻广见。让鲁肃那是佩服无已。而这种感觉,鲁肃平生,也就在与诸葛亮的交谈之中有过。

不过,诸葛亮的给与鲁肃地那种博闻广见。更多是诸葛亮博览群书,学究过人所得。而徐庶给鲁肃地这个感觉,却是经历许多事物后的人生的感悟。尤其是徐庶讲述的一些幽州百姓生活,以及幽州的新鲜事物,以及幽州针对各族实行的法度。

这都是让鲁肃耳目一新地。而且更是真实无比地。

说来也是,徐庶和诸葛亮都曾拜在水镜先生门下,虽然诸葛亮的天赋有可能高过徐庶一些,但徐庶本就是才智过人之辈,在水镜先生门下学习的时间又远比诸葛亮长。单从师承来说,徐庶与诸葛亮却是不分上下的。而诸葛亮另有家学渊远,可徐庶来到幽州,接受地新鲜事物,又远远不是诸葛亮所企及的。二者也是各有千秋。

但是。徐庶的人生阅历那却是诸葛亮比不了的。

虽然诸葛亮来到江南之后,也是经常走访名流。可一来诸葛亮在老家琅岈的时候,在诸葛亮老爹的安排下。苦读群书,基本上没怎么与外界交触。二来。诸葛亮自比管乐,在江南走访名流,那也是走着上层路线。学术不怎么样的,诸葛亮也是不屑一顾的。

而徐庶则不然,少年之时,徐庶好游侠,拜在王越门下,为了义气,劫过法场,避祸走江湖,那绝对是经多见广。人生的感悟,本就是诸葛亮比不了地。后来又弃武从文,拜在水镜门下学万人敌。与水镜门下来自五湖四海的门人交流,那更是阅历惊人。而其后,奉师命辅佐刘备,以及归附刘明,更在幽州增长了见识。

如此,鲁肃在于徐庶交谈的过程中会觉得徐庶比诸葛亮还隐隐的胜过一筹,那也是理所当然的。毕竟一个人地才能和见识,与他的人生阅历,那是息息相关的。诸葛亮再是天才,他没有亲眼见过幽州地那些新鲜事物,只是听着传闻,依托自己所学进行理解,那也是比不过徐庶亲眼所见,以新生的思维方式理解分析地。

虽然,徐庶如此表现,并没有什么太多的目的,只是为了缓和与鲁肃地关系,加深与鲁肃地交情。很是呈现了徐庶自身真实的一面。可这对鲁肃地0震撼,却是巨大无比的。远胜于徐庶先前的那些手段。

想当初,鲁肃本有投靠刘明之心,只不过是因为与诸葛亮一席话,令鲁肃深信刘明的变法,乃是乱世的根苗,只不过是因为刘明个人的实力过强,并拥有众多良材的维持,这才没有出现危机,并呈现一片祥和景象。而若是刘明万一不在,必呈现军阀割据,民族混乱等等等等祸端。那时候造成的乱世,可比如今还要恐怖,危难万分。毕竟现在的局面,已经逐渐呈现太平的迹象,百姓的生活也安稳了许多。只要维持下去,就是百姓最好的归依了。战国七雄,不就是照样保持了数百年的安定局面。小说cn首发

当时诸葛亮的这些言词,说的鲁肃深信不疑,这才改变了鲁肃投靠刘明的想法。而鲁肃本人却又一个有大志的人。从小就不安于现状,想要有一番作为。

故此,鲁肃才会想要在至交周瑜辅佐的孙策帐下有一番作为。虽然鲁肃因为奔丧,没有在孙策在世之时大展拳脚,可还是在孙权的极力邀请下,保了孙权。

可如今,徐庶的这番无心之话,却动摇了鲁肃最初的根本,令鲁肃对自己当初听信诸葛亮之言是否正确,产生了怀疑。对于鲁肃这种有志青年来说,人生的根本理念和抱负,那才是他人生之中的最重要的。其重要程度甚至要远远超过他自身的性命。

这一点,就如同中华大地之上,无数的有志志士为了理想不惜献出生命是一致的。

而且,由于徐庶并没有在路上对鲁肃做什么招笼的言辞,举止。鲁肃这个正人君子,自然也就对徐庶减弱了防范之心。

更由于话语投机,鲁肃对徐庶也有了几分知己的感觉。

不多日,鲁肃楷同徐庶乘小船来到江夏。

原本鲁肃还怕徐庶见周瑜如见孙权一般的张狂。那周瑜虽然脾气甚好,肚量甚宽,可那却是对朋友,而非强权。纵使周瑜顾全大局,可却也不会屈于压迫的。可没想到。

徐庶见周瑜。那却与见孙权完全两样,对周瑜很是恭敬。就连徐庶在孙权那里再三强调的什么使命,查询,那也只是象征性的走走过场。以至于鲁肃事先准备的那些打圆场的言辞。一句也没用上。

而事先早就得到报告地周瑜,对此也是极为奇怪。等把徐庶打发走了之后。周瑜紧忙命人暗中把鲁肃请到密室,向鲁肃询问道:“子敬,今日徐庶举止,何与传言不符?”

鲁肃摇头道:“此事怪哉。我也不知。”

周瑜连忙说道:“你且把近日之事,与我细说之,容我思之。”

鲁肃知道周瑜想问题比自己强,连忙把近日发生地事,全都向周瑜说了。就连徐庶派人给他送了一封有涂改的信。以及孙权过府索看等等,连同徐庶在乘船之事给他讲的那些新鲜事,全都一字不差的给周瑜说了。

周瑜听候,沉思良久,这才说道:“子敬。若不是徐庶带你来此,恐你命休矣!”

“公谨此言何解?”鲁肃还是有些不明白地问道。

“吴侯既过府索要信件察看,必是有人进言。”周瑜给鲁肃分析道。

“这我也知之。此必是布鸿进的谗言。”鲁肃认同道。

不过。鲁肃随即又说道:“可主公观信之后,见我坦诚。并无丝毫疑心与我。只要主公心我,我又有何危?”

“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