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私大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走私大明- 第30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手中抢过来,毕竟这已经是他们都察院的职责,当然了,那些地方官员肯定不愿意看到自己手中的权力流失,所以这其中就引起不少争斗,不过监察御史本来就比较强势,又有锦衣卫这群爪牙相助,各地的官员很少难能够争的过监察御史,而且就算他们暂时保住了权力,日后的都察院也不会放过他们,所以还不如乖乖的交出来。

不过在都察院转变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最主要的就是都察院的那些御史身上,有些御史的能力不足,无法跟着都察院的转变,对于这些人,周重只能无奈的将其调离都察院,然后从大理寺和刑部抽调得力的人手补充进来,另外还有一些地方的御史与当地官员狼狈为奸,根本不重视朝廷的法令,更不可能卖力为朝廷效力,对于这些人,周重自然是毫不留情,甚至在整顿吏治之初,第一批杀的官员就是这些御史。

都察院想要完全转变成周重希望的那个独立的司法机构,肯定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过在周重将刑部与大理寺,以及地方的司法机构完全划归都察院之后,整个都察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性,再加上他们本来就有监督百官的职能,如此一来,一个独立监督大明行政权力的机构就完成了,而且正在行使着它的职能,这为周重整顿吏治也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都察院的变动虽然牵扯到整个大明的权力机关,但是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一来都察院的权力本来就比较大,二来都察院本身也从中得利,所以都察院中的官员都对周重极其的支持,有了这些人支持,推动这项改革也就容易多了,至于另外一些官员的反对,自然有都察院的官员与他们打嘴仗,不过接下来的两项改革就十分麻烦了,甚至让周重也为之十分头痛。

第四百九十八章 打破官吏壁垒

官吏两个字一般都是合起来用的,但其实它却是代指两种人,第一个就是官员,第二个则是小吏,虽然这两种人在普通百姓看来,可能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但其实彼此之间却有着巨大的鸿沟。

官员是由朝廷任命的,在吏部有着正式的官籍,而小吏则是官员雇佣而来的人员,平时帮助自己处理一些公务,用后世的话讲,官员就是朝廷的正式员工,而小吏则是临时工,而且这个临时工的工资还必须由雇佣他们的官员私人出,这也是为什么官员们平时的开销那么大的原因之一,毕竟他们不但要养活自己一家,还要养活手下的一批小吏,若是再加上平时的应酬与礼尚往来,那开销可就更大了。

大明的官员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就是通过科举进入官场的,这种官员可以说是根正苗红,日后有着很大的升迁空间,第二种则是国子监提供的生员,他们毕业后也可以做官,但前途却不像科举官员那么光明。

除了上面两种之外,另外还有其它的途径,比如祖上的蒙荫,皇帝的特赐,甚至还有一些小吏因为做的出色,同样会被提拔为官员,但这种情况极为少见。后世的临时工干的时间长了,再找一下关系送些礼,还是有可能转化为正式工的,但是大明的这些临时工却比较悲催,一般人来说,小吏极少能够被提拔为官,大部分人都是一干一辈子,甚至他们死后。儿孙也会接他们的班继续做。有些衙门甚至出现子孙三代同时为吏的情况。而且小吏就算是成为官员,也只能是低级官员,在官场上也很受歧视,根本不能与正途出身的官员相比。

小吏在地位上虽然不如官员,但你却不能小瞧他们,要知道大明的官员与小吏的数量是不成比例的,比如一个县城里,真正的官员只有三个。分别是知县、主薄和县丞,除了这三人外,衙门里的其它人都属于小吏,可以说这些小吏才是衙门里真正的主事人,再加上有些小吏几代在衙门里做事,积累了庞大的人脉和丰富的经验,有时甚至连新调去的官员都要巴结这些小吏,否则他们根本就在当地呆不下去,由此可这些小吏的能量。

不过也正是这些小吏们升迁无望,一辈子都只能呆在原来的位置上。如此一来,小吏们也就没有了对前途的追求。剩下的也就只有对钱财的追求,这也形成了大明的衙门有理无钱莫进来的现象,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花钱在衙门上下打点,只要是用钱打通关节,那么就算是不合理的事情也会变得合理。

这些小吏本来就不属于大明正式编制,他们的俸禄也是由雇佣他们的官员私人提供,以前大明的官员俸禄极低,所以他们能够拿到的俸禄自然也不多,甚至连养家都不够,如此一来,这些小吏就只能利用职务之便给自己捞钱,可以说大明官场的,就是从这些小吏们开始的,后来那些官员才或主动或被动的也被拉下水,于是形成了大明官场上无人不贪的奇观,甚至这种现象也一直延续了几百年,直到后世也依然存在。

也正因为如此,周重想要整顿吏治,自然不能只把眼光放在官员身上,最重要的还是对下层的小吏们的改革,而想让这些小吏们不贪,最重要的就是让他们看到升迁的希望,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只有少数极为优秀的小吏,才能够被提拔为官,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周重就提出了打破官与吏之间的壁垒,日后只要考核达到一定成绩,并且通过都察院考核的小吏,按律都可以被提拔为官。

除此之外,周重还彻底废除了小吏与官员之间的共生关系,毕竟小吏们的俸禄都是官员私人提供的,如此一来,这些小吏就像是官员的家仆一般,甚至还会被官员随意的解雇,这样一来,小吏受到官员的节制也就太大了,于是为了解除小吏依附官员而生的情况,周重再次规定小吏的俸禄也将朝廷提供,每个职位都有相应的俸禄,而且与官员一样,都是由当地银行代为发放。

小吏们有了升迁的希望,而且想要升迁,就必须表现的足够优秀,这样一来提高了小吏的工作积极性,也能让他们自我约束,不会再像以前那样肆无忌惮的捞钱,毕竟都察院可不是摆设,想要通过都察院的考核,只靠作假根本不太可能。

另外小吏的俸禄也由朝廷统一发放,这让他们摆脱了官员的控制,成为官场上的一股新生力量,另外为了提高小吏们的整体素质,周重还规定无论是科举还是国子监出来的生员,都必须在地方上从小吏做起,这样一来,即可以提高小吏的整体素质,也可以增加这些人的官场经验,不会像以前那样根本不懂得如何施政。

周重这些关于小吏们的改革,自然得到所有小吏的支持,毕竟只要是人,都有上进的,特别是身处官场上的小吏,更是明白一个官身是如何的重要,以前是可望而不可及,现在周重的改革却让他们所有人看到希望,所以这些小吏自然都是举双手支持。

但是相比小吏们的支持,官场上的阻力也同样很大,这些阻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个是那些官场上的顽固派,他们认为官就是官、吏就是吏,两者身份上有着巨大的差距,绝对不能混为一谈,以前提拔小吏为官只有极少数,但那只是对一些极为优秀的小吏的奖励,现在若是大规模提拔小吏为官,那日后他们这些官员又将如何自处?

除了上面那些顽固的官员外,另外就是那些读书人了,这些读书人要么是准备参加科举的举子,要么是国子监中的生员,本来他们只要通过科举,或是从国子监中毕业,就可以得到官身,可是现在周重的改革一出,他们却只能去做小吏,虽然时间并不长,但依然让他们十分不满,认为有失读书人的体面。

官员和读书人在这个时代拥有最大的话语权,所以他们的意见谁也不能忽略。而小吏们的数量虽然更多,但他们却没有什么话语权,更没有能力将自己的诉求表达出来,所以他们只能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周重和内阁的身上。

对于那些反对官吏一体的顽固官员,周重并不放在心上,毕竟这些官员大都是一些迂腐之辈,甚至连脑子都有些不清楚,因为但凡有点脑子的官员,都不会这么明目张胆的反对这件事,毕竟他们平时都要依靠小吏办事,若是他们反对这件事的话,那就是与整个小吏阶层为敌,到时别说其它了,就是他们手下的那些小吏都会把他们当做敌人。

不过相比那些顽固的官员,另外一个读书人阶层可就太麻烦了,一来他们数量庞大,别的不说,光是国子监就有上万的生员,至于全天下的读书人,估计最少也得在百万左右,如此庞大的一个群体,几乎掌控着整个大明的舆论走向,所以周重也不敢轻易得罪。

对付这些读书人,还是要由读书人出马,周重这个伪读书人显然不行,所以他就把焦芳和王琼等人的召集起来商议了一下,结果王琼却是笑呵呵的讲出了一个办法,而且立刻得到了焦芳等人的赞赏,这也让周重对王琼的才干更加赞赏。

王琼提出的办法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日后大明的读书人只需要考中了秀才,就可以安排到官府出任小吏,国子监出身的生员同样也不需要修完全部的学业,只要是能够在国子监通过两科以上的学业,那么这些生员就可以同样出任小吏。至于通过科举和能够从国子监正式毕业的生员,他们的起步则更高一些,可以在京城的一些关键部门,比如六部、都察院、甚至是内阁中为吏,要知道在这些核心机构里做小吏,日后的升迁速度和机会都要大的多。

王琼的这个办法看起来好像没什么变化,只是将出任小吏的读书人要求降低了一些,然后又给那些高端的读书人一个优待,但也正是这点小小的改动,却让大部分的读书人都十分满意,特别是将读书人为吏的要求降到了秀才这一条,更是将大部分读书人拉拢了过来。

其实说起来也不奇怪,大明的读书人虽多,但真正能够通过科举的毕竟是少数,至于国子监也不是那么好进的,没有门路或是没钱的,根本就不要想,而且每年毕业的人数也不多,所以对于大部分读书人来说,都只能止步于秀才和举人这个阶段,特别是秀才这一阶层,更是占了读书人的绝大部分。

也正是这种情况下,王琼规定只要是秀才就能进入官府为吏,而且现在小吏只要做的出色,日后就有机会为官,让这让那些对仕途没有信心的读书人自然都十分欢迎,毕竟就算考不中,日后也有个退路。

第四百九十九章 税务改革

王琼的办法其实就是分化了读书人的阵营,用降低成为小吏标准的形势把占了大部分的秀才拉拢到自己这边,然后又给那些有能力通过科举的读书人一个优待,如此一来,大部分读书人得利,小部分的读书人虽然有所不满,但却已经不成气候了。

打破官吏壁垒的阻力虽然被王琼用巧力打破,但是最后一件却是难倒了所有人,这件事就是扩大户部税务司的职权,将各地的税收从衙门中彻底的剥离出来,只要地方官府不再负责收税,那么也就减少了他们贪污的大半机会,毕竟官场上的灰色收入大半都是来自税收,剩下的虽然还有不少其它的门路,但毕竟只是少数。

不过想要将税收的权利从地方官府手中抢过来,这可是一件牵扯极深的事情,毕竟各地的官府早已经将地方税收做为自己的小金库,现在有人想要把这个小金库抢走,那简直就是要他们的命一般,所以这项改革一出,立刻遭到几乎所有地方官吏的反对。

其实这些反对的官员也并不全都是为了给自己谋取私利,有些官员觉得地方税收能够进入官府,并且按照惯例截留一部分,这部分的税收就会成为地方官府的行政资金,日后地方有个什么用钱的地方,也能够方便一些,不需要事事都要向朝廷请示,但现在若是连税收的权力都没有了,他们日后有什么要花钱的地方,都需要向上头请示,这实在太麻烦了。

剥离地方官府税收的权力。这也许是周重改革以来遇到的最大阻力。毕竟所有地方官员都反对。甚至连朝堂上的大臣也不太看好这件事,若是周重强行推行的话,很可能会引起大乱子的,这也让周重为之十分犹豫。

官场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妥协与被妥协的地方,周重在推行改革之初时,就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他知道自己的设想虽好,但是现实却会让自己的一些设想无法实现。特别是其中牵扯到太多人利益的东西,更是会遭到无数人的反对。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周重与焦芳、王琼等人商议过后,终于对收回地方官府税收权力的改革做了一些修改。

首先税务司的职权还是要扩大的,各个地方都要建立统一的税务机构,由税务司统一管辖,毕竟以前在大明的税收实在是太混乱了,各个地方的苛捐杂税数不胜数,甚至有些地方官员还可以任意增加税收的项目和金额,这不但加重了百姓们的负担。同时也阻碍了商品的流通,因此成立一个统一的税务部门已经成为大明的当备之急。这点周重是绝对不会妥协的。

不过在各地的税务机构成立之后,周重不再要求这些税收机构都独立于行政体系之外,而是依然属于各级官府的下属机构,另外税务司收取的税收除了要上交一定的比例外,剩下的就可以做为各级官府的行政资金,只是想要使用这些资金,各级官府都需要提出申请,列出所需要资金的理由和数额,另外在使用的过程中,也需要有地方的监察御史派人监督,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这些税收不会被乱用。

尽管周重已经退了一步,但是反对这项税务改革的人依然很多,不过这次周重的态度却十分坚决,他以北京、南京和南洋三地为试点,强行将这项改革推行了下去,结果很快就遇到了官场上或明或暗的阻碍,对于这些幕后阻止自己改革的人,周重这次却是下了狠手,当锦衣卫查明了对方的身份,周重用雷霆手段一举抓住了十几个中高级官员,结果这些人除了几个罪行轻一点的被流放外,其它人全都被他一刀斩了。

在这个世界上,想要对一个国家进行改革,不流血是不可能的,虽然周重在改革之前极力想要避免这种情况,但是他却很快发现,自己的退却只会激发对方的嚣张气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