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宋阀- 第6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听这话,折彦质心里跟明镜似的,徐卫,你的目的达到了。你立功在前,辽军移师在后,现在任谁听到这消息,只怕都认为,川陕若离了徐郡王就要大luàn了。
    吴拱此时也道:“徐宣抚也是这般说,西军毕竟与辽军并肩作过战,互相都清楚对方的实力。只要在对金问题上,我朝保持分寸,不过分倾斜,冲突应该可以避免。”
    “那是自然。”赵谨点头道。
    又说一阵,君臣方才散了。折彦质与徐良并肩出得勤政堂,吴拱在后。一路上,谁也没说话,快到中书时,吴拱告辞离开,徐良嘱咐了他几句,回头往三省都堂去,却见折彦质没进中书,正跟大mén那儿等着他。
    当他走到跟前时,麟王笑道:“徐相,我与你们家老九也算是故jiāo了,可今日我才发现,从前还是小看了他。”
    徐良揣着明白装糊涂:“麟王此话何意?”
    “徐九是知道他树大招风,又十分清楚辽军一来,这简直就是三国鼎立,以目前时局看,三方互相制衡,一时间是打不起来的。所以他先献上捷报财货,以悦上心,又声称辽军东进,潜在威胁,恫吓圣上。如此一来,他是稳如泰山呐。”折彦质笑道。
    徐良轻笑一声:“我家九弟不过是一介武夫,哪里比得上麟王这出将入相?”
    “你不必多心,对徐九,我是佩服和推崇的。我也认为,他是坐镇川陕不二人选,没有人能替代他。只是……”折彦质yù言又止。
    “只是什么?”徐良问道。
    “罢了,这回他立下大功,圣上着你我商议封赏。怎么?有什么想法?”折仲古道。
    “没什么想法,他已然是郡王爵,位极人臣,不必封赏,请圣上赐些东西便是。”徐良道。
    “那怎么行?有功必赏,有罪必罚,赏罚若不分明,怎么服众?徐卫军功不在我之下,我都作得王,他怎作不得?依我看,他坐镇川陕多年,封秦王或是蜀王也未尝不可。”折彦质建议道。
    “多谢大王美意,徐卫多次得到超擢,实不宜再加封赏,分功部下即可。”徐良一口回绝。
    “这我可不敢苟同,世人都谬赞我‘功盖当代’,然朝中许多大臣认为徐卫军功不亚于我。此次圣上着你我为徐卫叙功,倘若不封,传将出去世人还以为我妒贤忌能,气量狭窄。我意已决,请官家敕封徐卫为秦王或蜀王。”折彦质说罢,折身进了中书大mén。
    徐良立在原地,脸上一时yīn晴不定,这封郡王已是莫大的荣耀,若封得一字并肩王,大宋立国以来除宗室外,还真没几位,自然荣宠。可折彦质坚持让九弟封一字王,是真如他所说,害怕世人非议,还是有意为之?不成,这事得拦下来,左右老九也不在乎这些虚名。
    次日,折彦质就在面圣之时提出,徐卫功大,当封王,他让有司议出“秦王”和“蜀王”两个封号,秦是指陕西,蜀是指四川,徐卫坐镇川陕,封哪一个都可以。
    但徐良却再三反对,而且他反对的理由是,徐卫是武臣,比不得进士出身的折麟王,郡王已是荣宠至极,实不宜再加封赏,应当将其战功分给部下。若实在要表彰他此次之功,可换其封号。
    这场争论,最后还是以徐良的胜利而告终。朝中毕竟大多数都是文臣,徐良的话很对他们的胃口。最后议定,皇帝御笔亲书,表彰徐卫,赏黄金二千两,银一万两,内府奇珍六件,无非就是yù璧古董什么的。别看金银两样好似都不多,但因为时下市面上流通的都是铜钱,金银着实是稀罕物,已经不少了。舍此之外,皇帝下诏,换其封号为“太原郡王”,以彰显他此次收复太原之功。叙功完毕,即着内shì负着诏书,押着金银赏赐,赶赴兴元府不提。至于其他西军将领,还要等有司详细议定再作奖励。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改封徐卫为“太原郡王”后几天,皇帝又下诏,敕封徐良为“少师”,宋代,太师、太傅、太保这“三公”,少师、少傅、少保这“三孤,都是正一品。尤其是这“三孤”,道君在位时规定,专mén是为次相准备的。
    怪的是,徐良在先帝时有勤王之功,在本朝又有拥立之功,可他一直没有获得这相应的加官,至眼下,判定他级别的是“国公”爵位,为从一品,跟麟王折彦质的正一品比起来,差了半级。
    现在皇帝把他这半级补了起来,又恰在徐卫立功之后,就不得不让人玩味了。大臣们心里都有数,皇帝这不但是奖励徐良,更是给徐卫脸面,说得直白些,就是在给徐氏一mén贴金。
    除此之外,皇帝还单独召见了他,倒没说徐卫什么。只是回忆徐良当初拥立之功,并表示说,有你在朝中运筹帷幄,有太原王在前沿坐镇指挥,朕就高枕无忧了。应该说,这是相当大的肯定。
    徐六显然更明白这其中的微妙,在写给徐四的信中说,此番圣眷日隆,实赖徐九之力。本来,他此前因为母亲去世,折仲古出任首相这些事,在朝中很是被动。这回擢升为“少师”,境况就大不一样了。
    而更让他高兴的是,他这回看清,徐九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武臣而已,他虽远在西陲,可牛刀小试,就能影响到朝廷。坦白说,徐六徐九这两个堂兄弟,虽然曾在一起共过事,但徐六对徐九的了解远远不够。一直以来,他只当这九弟是个能征惯战的良将,却没想到,徐九还有这本事,自己以前倒是小看他了。
    从今往后,有他在外,我在朝,互相呼应,还有什么好怕的?这些日子,因为丁忧、夺情、分权这些事,搞得焦头烂额,根本无暇顾及朝政方针,这下得静下心来好好想想,今后怎么走。
    虽说河东几乎全部光复,但河北还在nv真人手里,燕云也在nv真人手里,我已经是知天命之年,倘若不在有生之年把这些事情办了,这一辈子总有遗憾不是?他日九泉之下,也不好见先父之面。
    !@#

第八百一十八章三国演义
    第八百一十八章三国演义
    在徐卫退兵之后,完颜亮的日子并没有好过多少。由网友上传==各种潜在威胁仍旧有可能动摇他还没有坐热的皇位。朝中那些元老勋贵虽然杀得七七八八,剩下的也表示效忠,但在nv真人崛起的白山黑水之间,还有人不时发出质疑和反对的声音。除此之外,刚刚南迁到河北的渤海人还是不停地闹腾,叫嚷着要回故乡去。再回上因为归还太原引起的议论,让新朝廷饱受压力。
    完颜亮迎难而上,开始各项整顿改革,首先抓的,就是军队。他一方面重用老将耶律马五,授以左副元帅要职,命其统领金军jīng锐,拱卫燕京和驻防河北,又以右副元帅仆散忠义统领原河东兵马,并将大同一线金军归划其指挥,专mén防备西军和辽军。这个安排让完颜秉德等人很不解,耶律马五百战名将,曾经大败过徐卫,按说应该让他驻扎在西线,针对西军才是。怎么让资历和经验都不如的仆散忠义出任如此要职?
    完颜亮有自己的考虑,往后金军的战略,是一防一攻。西线必须处于守势,西军之强大已经不容置疑,金军没有战之必胜的把握,而且跟徐卫消耗,你消耗不起。仆散忠义虽资历和才干都不及耶律马五,但防守应该没有问题。
    马五摆在河北,是因为宋军下次如果用兵,其主攻方向必是河北平原,让马五统率jīng锐金军坐镇,宋军绝讨不到多大便宜。倘若时机成熟,再度挥师南下,也未可知。完成军事部署以后,完颜亮又强化了签军制度。改临时chōu丁为招募。
    往常金军作战,常在军力不济时强征契丹人或是两河汉人为兵,谓之签军。但这么组织起来的军队,军心涣散,军纪松驰,也没有什么战斗力。经常是一触即溃,望风披靡。金廷规定,凡是两河汉民志愿从军者,可享受一系列的优待。一是减免各种役使,二是凡从军之户,可免受旧规之种种限制。
    在金军占领河北之后,金国朝廷迁移了不少nv真人来此,与汉民杂居。但是,这些南移的nv真人都拥有特权,他们肩负着管理和监视汉民的责任。打个比方说,汉人家中要娶亲,你得向村里的nv真人报告,获得批准;你要修房子,也得先经由nv真人点头,不然修好也给你扒了。
    先前渤海人南迁到河北,也享有与nv真人同等的权力。属于比汉人高一等的阶层。现在这种募兵制度出来,只要你家里有一人从军,你家就不受这些限制。因为你家中男儿是大金军队的勇士,自然就不低人一等了。如果说家中男丁在战场上立了功,还有更多的优待。
    别说,这规定一出来,河北大地上,虽谈不上热火朝天,但还真有人动了心思,陆续便有适龄男子报名从征。只有一个地方例外,那就是徐卫的家乡,大名府。尤以夏津县为最,全县上下,报名从军的,连十个人都不到。而且那几户有人参军的,也因为顶不住邻里的鄙视,有三家把自己的丈夫儿子叫了回来。
    开玩笑,不打听打听咱们这是什么地方?徐郡王的家乡!去给nv真人当兵?恶心不恶心?哪一天徐郡王打回来了,有什么脸面见人?
    在政治上,完颜亮推行比废帝完颜亶更深化的汉化改革。历代中原王朝之改革,都避不开一点,那就是“中央集权”,熟读汉家经典和史书的完颜亮也是这么干的。他首先罢了地方上的财权,规定凡入必输中央,再经中央调配下拨。又罢除了“世袭万户制”,改变一人立功,子孙相继显贵的局面。
    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大力选拔契丹和汉族人为官,打破nv真人的垄断。此外,又打算设立国子监教育生员,并改善科举制度。甚至,他还预想将nv真族都从白山黑水之间,迁到南方来。
    完颜亮的改革可谓雷厉风行,上述所有措施,除了设国子监和改善科举之外,其他的都在徐卫撤兵之后不久颁布。这位大金国新皇帝雄心勃勃,想要缔造一个强盛的帝国。而他对强盛的理解,显然并不仅仅是军事上的优势。
    完颜亮知道,大宋是绝对不会放弃北伐收复失土的,为了给改革赢得时间,拖延宋军的北伐,他不惜放下身段。明明他的年纪就比宋帝赵谨要大,他却谎称年轻,认宋帝赵谨为兄,在给大宋的国书中称赵谨为“大宋皇帝陛下吾兄”。他大概是mō清了汉人好面子的习xìng。这招还真有效,金使将国书jiāo给大宋时,赵谨很是高兴,就连折彦质与徐良也认为这是外jiāo上的重大胜利,为此,朝廷甚至还庆祝了一番。
    怎么样,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了吧?当年nv真人想搞什么父皇帝儿皇帝,伯皇帝侄皇帝,现在还不是乖乖地叫声哥?
    八月,大宋太上皇赵桓过大寿,完颜亮非常有心,派出规模庞大的使团来贺。并送给太上皇非常多的礼物,运输马队从杭州东华mén一直绵延到城郊,虽然都是些不值钱的。可看在大宋君臣百姓眼里舒服啊,送礼俨然都变成朝贡了。
    所以说中国人好面子,是有悠久传统的。完颜亮送给太上皇赵桓的,无非就是些máo皮啊,yào材啊,山货啊之类,可大宋朝廷回赠却都是真金白银。本来还觉得屈辱的金国朝臣一看,嘿,这生意划算呐!呀,你们太后几时过生辰?还早?那皇后呢?皇后也早?那皇子公主什么的满月有么?
    当然,nv真人这种委曲求全,也méng蔽不了所有人。兵部shì郎胡铨就再三向皇帝和宰相提醒,狼是绝对要吃ròu的,你别看它一时在吃屎就把它当狗,它那叫忍辱卖萌,以慢你心。
    金国自然也不会忘记辽国。他们得知辽军增兵夏境,战略重心有东移的迹象之后,十分忌惮,生怕宋辽再联起手来。完颜秉德派人出使兴庆府,拜会萧朵鲁不。说什么呢?说现在宋金为兄弟之国,大宋皇帝是我们大金皇帝之兄,你们陈兵夏境,是想威胁大宋么?真若如此,我们大金绝不会坐视不理。萧朵鲁不立马向国内的萧太后和辽主禀报,说宋金关系日渐暧昧。完颜亮就坚持这种外jiāo策略,示好大宋,挑拨大辽,决不让他们穿一条kù子。
    而另一头的辽国也没有闲着,一代枭雄耶律大石死后,他的妻子萧塔不烟称制摄政,这位萧太后算得nv中豪杰。并不因为是nv流之辈,就忘记大石未竞事业,仍以复国为念。派萧朵鲁不任夏境总管,就是先打头阵,经营好这个前沿基地,以便大军异日东征。
    此时的大辽,已经平定了西域诸国,成为中亚霸主。可追随耶律大石西进的契丹人、奚人、汉人都念念不忘东土,他们似乎有一个共识,那就是西域再好,终究比不得家乡,这里只是个歇脚的地方,早晚,还得回家。哪怕人回不去,魂也得回去。
    与西军共同灭亡西夏,使得辽人复国的希望之火熊熊燃烧。有了西夏的土地作为通道,他们再也不用横穿茫茫沙漠,极大地缩短了攻击距离,这在军事上是非常珍贵的。虽然大宋的背信弃义,使辽国丧失了一个强援,但辽国上下还是认为,宋军是绝对不可能与金军一道来针对辽军的,毕竟,他们的土地还被nv真人占着。再加上,金军几次对宋作战失败,国力受损,军威受挫,这些辽国都看在眼里。
    此外,jīng明的萧朵鲁不也向辽廷报告称,在考虑对宋策略时,一定一定不能忽视坐镇川陕的徐卫。此人担任川陕最高长官多年,苦心经营之下,秦蜀俨然已有藩镇之象。徐卫是宋辽结盟的主导者,宋廷摒弃同盟,也非出自他本意。辽廷遂指示萧朵鲁不,在合适的前提下,尽量搞好与徐卫的关系。
    宋辽虽然不是同盟,但也不是敌人。在宋金缔结和约以后,宋辽的边境贸易仍旧在展开,互市也未受影响。尤其是萧朵鲁不上任以后,更扩大了规模。
    至于大宋,就显得有些另类了。皇帝懈怠朝政,军国大事,由两大宰相裁决。而这两位宰相的职权完全重叠,纷争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哪怕折家和徐家原来关系还不错,可一旦同朝为相,就好比二nv同嫁一夫,没有不争风吃醋的。
    徐良因为声望高,根基深,往往处于上风,可折彦质也不是易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