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理论基本教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政治理论基本教程-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本章近几年来一般出选择题,而且同一知识点重复出题,没有出过分析题。1999年至2005年,本章出单选题12道,多选题6道。但并不排除出分析题的可能性。    
    要注意在物质观、运动观、实践观、意识观上划清辩证唯物主义同一切旧哲学(唯心论、旧唯物论、二元论、相对主义诡辨论等)的理论界限,明年仍有出这类试题的较大可能性,本章近几年的试题一向具有划清理论界限的特点;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有出分析题的可能性。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请选择。)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实物B具有体积和重量    
    C运动D客观实在性    
    2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    
    A实物 B具有体积和重量    
    C运动D客观实在性    
    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4“时间和空间是一切事物的贮藏所”的观点,是()    
    A朴素唯物主义时空观B唯心主义时空观    
    C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D机械唯物主义时空观    
    5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    
    A本源和派生的关系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6“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时空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7古希腊哲学史上关于“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说法()    
    A都是辩证法观点    
    B都是形而上学观点    
    C前者是辩证法观点,后者是诡辩论观点    
    D前者是诡辩论观点,后者是辩证法观点    
    8在实践活动中,主体是指()    
    A客观物质世界B人    
    C劳动者D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9在实践活动中,客体是指()    
    A整个客观世界B自然界    
    C人类社会D实践活动的对象    
    10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A客观实在性B普遍性    
    C能动性D直接现实性    
    11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和辩证统一的基础是()    
    A自在世界B人类世界    
    C物质的运动D实践    
    12意识原始发生的决定性环节是()    
    A人脑的进化B动物心理的产生    
    C语言的产生D劳动    
    13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的根本错误是()    
    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    
    B夸大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C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D夸大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14在意识的本质问题上,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B否认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D否认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1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1999年理科第1题,文科第2题)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16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1999年文科单选题1题)    
    A否认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为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17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2000年文、理科单选题第2题)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18“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2001年理科单选题第3题)    
    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9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2003年试题单选题第2题)    
    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C人的实践活动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    
    20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整个世界在本质上是()    
    A物质的B精神的    
    C运动的D实践的    
    2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    
    A物质的B精神的    
    C运动的D实践的    
    (二)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    
    A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B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C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D对一切可感知事物共同本质的科学抽象    
    2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下列论断是正确的()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B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D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3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在于()    
    A静止是事物多样性的条件B静止是运动的量度    
    C静止是区分事物的前提D静止是运动的基础和根源    
    4在时间和空间的问题上,下列论断是正确的()    
    A时空具有客观性B时空和物质运动不可分    
    C时空具有无限性和有限性D时空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    
    5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理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6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指()    
    A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    
    C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D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    
    7在意识起源问题上,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一切物质形态都具有意识    
    B生命都具有意识    
    C劳动是意识产生的决定环节    
    D意识是自然界长期高度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8在意识的本质问题上,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意识是大脑的机能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D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9人的意识的主观性方面表现为()    
    A反映形式的主观性B不同主体的意识之间的差别性    
    C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近似性D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超前性    
    10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    
    A意识派生物质B意识转化为物质    
    C意识决定物质D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具有相对性    
    11错误解释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会导致()    
    A唯心论B形而上学唯物论    
    C二元论和不可知论D庸俗唯物论    
    12人工智能的出现表明()    
    A意识不是人特有的    
    B电脑可以代替人的部分脑力劳动,在特定方面可以超过人脑的功能    
    C意识活动与其他物质运动形式具有同一性    
    D电脑可以完全取代人脑    
    13“望梅止渴”表明()    
    A意识可以代替物质B意识是人脑分泌的汁液    
    C意识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物质D意识对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14哲学上把未经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一自然”,把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称“第二自然”。关于二者的正确的哲学判断是()(1999年文科多选题第17题)    
    A第一自然是物质的,第二自然部分是物质,部分是意识    
    B第一自然是脱离人的物质世界,第二自然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C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第二自然是人类实践创造的物质新形态    
    D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因为它们都是由原子、分子在三维空间中排列而成的    
    E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界,都是人类认识与改造的对象    
    15IBM公司制造的“深蓝”计算机战胜了世界顶级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这一事实表明()(1999年理科多选题第19题)    
    A电脑具有比人脑更高级的运动形式    
    B电脑是人脑的延伸,是人类扩展自己智力的工具    
    C人脑的运动与电脑一样,归根到底是电子等物质粒子的运动    
    D电脑是物化了的人的意识,电脑战胜人脑,实质上是人类自己战胜自己    
    E电脑和机器人也能进行某些实践活动    
    16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2000年文科多选题第17题)    
    A多元论的思想    
    B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    
    C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    
    E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    
    17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2002年文科多选题第16题)    
    A意识根源于物质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D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E意识可能转化为物质    
    18从物质与精神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2002年理科多选题第17题)    
    A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B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C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D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E观念东西的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三)分析题    
    1运用有关哲学原理,分析下述材料:    
    材料1    
    17世纪和18世纪的一些唯物主义者,受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征。伽桑狄说:“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爱尔维修说:“物质并不是一件东西,自然界中只有一些我们称之为形体的个体,物质这个名词只能了解为那些为一切形体所固有的特性的集合。”他认为,广延性、密度、不可入性等是一切形体所具有的特性。    
    摘自《十八世纪法国哲学》    
    材料2    
    19世纪末20世纪初,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否定了原子是物质的始原、原子不可分、元素不可变等传统思想,一些自然科学家由于不懂辩证法,认为“原子非物质化了,物质消失了”。马赫主义者抓住这一点以论证唯心主义,宣称“物质消失了”,就是“物质本身不存在了”,只存在感性知觉,物质是“荒谬的虚构”和“假设”。    
    摘自《列宁选集》,第2卷    
    材料3    
    列宁指出:“‘物质已在消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迄今我们认识物质所达到的那个界限正在消失,我们的知识正在深化;那些以前以为是绝对的、不变的、原本的物质特性(不可入性、惯性、质量等等)正在消失,现在它们显现出是相对的,仅为物质的某些状态所特有的。因为物质的惟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    
    摘自《列宁选集》,第2卷    
    请回答:    
    (1)材料1所表明的哲学观点及其局限性。    
    (2)材料2中所体现的自然科学发现同哲学的关系。    
    (3)结合材料3中列宁所阐述的思想,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学说的关系。    
    2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历史上的哲学家们有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    
    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各种感觉构成了事物。”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    
    摘自《人类知识原理》和《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    
    材料2    
    笛卡尔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精神的本性是思维,物质的本性是广延,广延不能思维,思维不具有广延。物质和精神互不相通,彼此独立,两者都是世界的本原。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材料3    
    斯宾诺莎认为,物质自然界是惟一的实体,其余的一切都是它的属性和具体样式。思维和广延不是两个独立的实体,而是惟一的物质实体的两种不同属性。一切物质都具有思维的属性,一切个体事物都有心灵,只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