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摄大乘论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09摄大乘论章-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十一大小乘分別者。六識名體俱通大小。以此六識通粗細故。在下相粗。在上相細。本識七識名通大小。義唯在大。以此二識其義是細。小乘未解不為說義。小乘說本識名者。如眾名章廣說喜樂阿梨耶等。說七識名者。如成實論說名耳性無明亦名我見等。通三性心俱與大乘七識四惑相似。第十一大小分別訖。三識義廣□趣略爾。
    四惑義第三。在依止勝相眾名品眾名章。
  言四惑者。乃是染聚之元。垢俊馈S钅降乐魑蛘孢_俗倒妄雲開。故使菩薩於三藏中廣辨斯義。四惑義十一門分別(一釋名辨體。二約境分別。三約三識分別。四先後分別。五二障分別。六三障分別。七五住分別。八六染分別。九八妄分別。十十無明分別。十一治斷分齊。)。
    初釋名辨體中有其四門(一釋名義。二辨體性。三約三性分別。四三界分別)初言釋名義者。識心迷理名之為惑。惑別不同有其四種。一名我見。二名我慢。三名我愛。四名無明。惑雖有四得名有二。初之三惑從所立為名。第四無明當體立秤。亦可從所迷為名。立本識為我故。初三惑從所立為名。體無慧明故。第四一種當體立秤。計本識自在以為神主名為我見。恃我自高名為我慢。貪著自我名為我愛。迷無我理名為無明。亦可前之三惑從所立為名。立無我為我故。第四一種從所迷為名。迷無我理故。釋名義訖。二辨體性者。四惑皆用陀那為體。於陀識中謬執本識以為神主。是其我見。恃我自高名為我慢。貪惜自我名為我愛。迷無我理名為無明。又是我見故無邊。邪惑見四見。執定故無疑。愛我故無瞋。辨體性訖。第三約三性分別者。四惑體是有覆無記。故眾名章云。染污故是有覆無記性。得與凡夫三性心俱。言有覆者有其二義。一為陀那細心所覆名為有覆。二能覆於無我解名為有覆。不作報因牽集苦果名為無記。與雜心論中上二界惑及欲界中身邊二見其義相似。三性分別訖。四三界分別者。四惑不別繫分段三界。但與凡夫三界之中見修惑俱染俊R中見修二惑。故眾名章云。此識是餘煩惱識依止。彼六識起見修二惑。為餘煩惱識並依七識以為染根。釋論中云。此染污識依第一識生。由第二識染污。本識為第一。七識為第二。本識為正根。以有十使種子故。七識為緣根。以無十使種子。但為四惑同時染俊缬新┓āB勊家郧拔捶鼫缢幕蟆R詠斫杂帽酒叨R以為意根。四惑同時染俊沽畛蔁⿶滥苷下}解。染不善思業等令牽苦果。染其善業令成有漏牽三界樂。染無記法令不見理。故眾名章云。遍善惡無記心中。與成實論聚性無明相貌相似。但成實論計取性無明在於六識。不識陀那故。此論四惑在於七識。第一釋名辨體性訖。
    第二約境分別中有其四門(五陰。二十二入。三十八界。四十二緣)初言五陰分別者。計識陰中生滅本識以之為我。計餘陰餘識以為我所。故六地論云。應於梨耶及陀那中而求解脫。乃於我我所中而求解脫。計梨耶為我。七識等為所。若知梨耶非我陀那等非是我所即得解脫。亦可五陰從本皆名梨耶。更互計為我及我所。故相章云。身識者五根之身亦是本識。二就十二入分別者。十二入中計其意根入中本識以為神我。餘十一入為我所。亦可攝末從本十二種入皆是本識。更互計為我及我所等。三十八界分別者。計十八界中本識意根界以為神我。計餘界餘識以為我及我所。四十二因緣分別者。十二緣中計識支生支本識為我。餘為我所。亦可攝末從本十二因緣皆是本識。更互計為我及我所等。依中邊論真實品。就十法計我。且舉此四。餘二十二根等可以類知。第二約境分別訖。
    第三約三識分別者有其三門(一明正起義。二明染俊x。三明熏成種義)言三識者。生起陀那及以本識。初言正起義者。在於陀那。以其四同依七識故。二言染俊x者。通俊鹱R。凡夫意識思慧地已前□三性心中陀那恒起染俊庾R令成有漏。如上初門具已分別。三言熏種分別者。四惑上心在於七識。以與本識相應而起。熏習本識成四種子。復能染彼六識十使。熏習本識令成十使等種子。但染法劣弱。六識十使須依本識種子以為正根。七識四惑以為緣根十使方生。出世淨法其力強故。單依本識淨品種子亦得現行。三識分別訖。
    第四先後分別者有其三門(一四惑別時。二明三惑別時。無明義通。三明四惑同時。)初言四惑別時者。先起無明迷無我理。次起我見計本識為我。次起我愛愛惜自我。次起我慢恃我陵物。故眾名章云。不了無我意故起我執。由我執起我愛及以我慢。第二明三惑別時無明義通者。分別章云。我見是執我心。隨此心起我慢。因我慢起我貪。故三惑別時。此三惑通以無明為因。明知無明義通三惑更無別體。亦可三惑之前皆先起無明後起三惑。故言三惑通以無明為因。三言四惑同時同體者。四惑同時同體。但義用不同故分別四惑。七識惑心不了無我理名為無明。計本識為我名為我見亦名我執。恃我陵物名為我慢。貪惜自我名為我愛。是故四惑同時同體義分四惑。故眾名章云。名獨行無明亦名常行。與彼六識三性心俱名為獨行及以常行。驗此文證非直無明獨行。我見我慢及以我愛悉皆獨行。不了無我無明義邊名獨行無明及以常行。計本識為我我見義邊我見獨行。恃我陵物我慢義邊我慢獨行。貪惜自我我愛義邊我愛獨行。四皆常行。文中略故但言無明獨行。言獨行者非是不與陀那之中餘三種惑並起名為獨。此明七識之中無明不與七識之中十使別體並行名為獨行。若望六識十使亦有別識並行。但非共識名為獨行。雖有三義。同體同時義分四惑。其義最善。第四先後分別訖。
    第五約二障分別者有其三門(一明上心。二明隨眠。三明習氣)言二障者有其二名。依攝大乘論名人我障及法我障。二依地持論名煩惱障及以智障。約此二障辨上三門。初言上心者。四惑現行在於七識。此望四惑一向是其人我障攝。亦名煩惱障攝。亦可四惑與彼六識之中法執並起。染俊▓桃嗝ㄎ艺稀6噪S眠者。本識之中四惑正使種子一向是其人我障攝。故無相論云。隨眠上心小乘見道拢馑鶖唷H暁庹摺J瞧渌幕蠓N子殘氣亦名人我障。亦是法我障。是人我障殘氣故名人我障。與法我障俱斷亦名法我障。故無相論云。習氣者羅漢不滅。得法如智方能漸遣。十迴地中得法如智。第五約二障分別訖。
  第六約三障分別者有其二門(一明三障體相。二約四惑分別)初言三障者有其四義。一二障共辨。二二障別說。三二障合說。四隨地分別。初言二障共說者。依攝大乘論第一依止勝相差別品相貌章所辨。小乘見諦惑名為肉煩惱。以用細故。小乘修道惑名為皮煩惱。以用粗故。大乘無明住地名心煩惱。故彼論云。分別內法壞正理立非理名肉煩惱。分別外塵起欲瞋等惑名皮煩惱。分別出世法名心煩惱。二言二障別記者。依地持論住品所說。煩惱障中有其三品。一名上中惡趣煩惱。分在解行終心斷得歡喜住。二名一切煩惱。勿七地斷盡入第八地。三名一切煩惱習。第十地斷盡入如來地。智障有三品。謂皮膚骨。斷皮入初地。斷膚入八地。斷骨入佛地。三言二障合說者。依攝大乘論第五因果修差別相修時章說。地前一大劫僧祇斷皮煩惱。初地至七地第二大劫阿僧祇斷肉煩惱。八地至十地第三大劫阿僧祇斷心煩惱。四言隨地分別者。如修時章說。地前立三阿僧祇信行精進趣向。十地各立三十三阿僧祇。十一地中皆斷皮惑立初僧祇。斷肉立第二。斷心立第三。故有三十三僧祇。辨三障體相訖。第二約四惑分別者。次第就前四種三障分別四惑。第一門中小乘修惑為四惑中我愛習氣所染。小乘見惑為四惑中我見等所染。大乘無明有四惑殘習。第二二障別說者。煩惱三品中。第一增上中惡趣煩惱分。在常洠У赜兴幕笊闲摹J诺刂杏兴幕蠓N子。在十解已上有四惑殘習。第二初地已上一切煩惱分。第三八地已上一切煩惱習皆有四惑殘習。智障三品但辨無明住地更不辨其四惑之義。以煩惱障攝故。第三二障合說。第四隨地分別。類上二門其義可知。第六約三障分別訖。
    第七五住分別者有其二門(一辨五住體相。二約四惑分別)初言辨五住體相者。五住地惑在勝鬘經一乘章中廣說。第一見一處住地。是小乘人見斷煩惱。二名欲愛住地。是小乘人欲界修惑。三名色愛住地。是小乘人色界修惑。四名有愛住地。是小乘人無色修惑。又三愛住地通於見修二道。五名無明住地。是大乘人見修煩惱。在六識中名為起惑。本識種子名為地惑。七識煩惱亦地亦起。對彼六識中惑七識四惑名之為地。與彼為根故。對彼本識惑種七識四惑名為起惑。上七識心故。辨五住地惑體相訖。第二約四惑分別者。若就別時四惑。四惑與彼小乘見惑為染污根亦名見惑。我愛我慢無明三種并習氣通與見修二惑為染污根亦名修惑。四惑殘習在無明地。若就同時四惑。四惑皆與彼見修二惑為根。亦名見惑亦名修惑。第七約五住地惑分別訖。
    第八約六染分別者有其二門。一明六染體相。二約四惑分別。初辨六染體相者。在起信論。一名執相應染。在二乘地至大乘十信地斷之窮盡。二名不斷相應染。依大乘十信地至淨心地方能斷盡。三名分別相應染。依二地至第七地斷之方盡。四名現色不相應染。依第八色自在地斷之方盡。五名能見心不相應染。依第九心自在地斷之方盡。六名根本業不相應染。依十地斷盡入如來地。辨六染體相訖。第二約四惑分別者。四惑上心及以隨眠是其第一執相應染所攝。四惑殘氣是後五染所攝。第八約六染分別訖。
    第九約八妄分別者有其二門(一辨八妄體相。二約四惑分別)初辨八妄相相者。依地持論真實義品廣說。一名自性妄想。取諸法體。二名差別妄想。取諸法想。三名攝受精聚妄想。取法上作用。前三是法執。四名我妄想。取人我體。五名我所妄想。取人我所。此二是人執。六名念妄想。取其順境。七名不念妄想。取其摺场0嗣阆噙‘妄想。取中容境。八中初三是無明住地。次二是見一處住地。後三是三愛住地。辨八妄體相訖。第二約四分別者。初三妄想是其法執非四惑所攝。我及我所二種妄想是四惑中我見所攝。念妄想者我愛所攝。不念妄想我慢所攝。俱相摺霟o明所攝。四惑殘習初三所攝。第九約八妄想分別訖。
    第十約十種無明分別者。有其二門(一辨十種無明體相。二約四惑分別)第一辨十種無明者。依第五勝相對治章所說。一名凡夫性無明。是法執種子。二名依身業等於諸眾生起邪行無明。三名心遲苦無明。聞思修妄失無明。四名微細煩惱行共生身見等無明。五名於下乘般涅槃無明。六名粗相行無明。七名微細相行無明。八名於無明作功用心無明。九名於眾生利益不由功用心無明。十名於眾法中不得自在無明。此十無明並是本識中法執種子。亦有人我障中十使種子殘習及四惑種子殘習。初一無明當體立名。後之九種就所障加行之道以立其名。起邪行等皆是淨品加行。從本識中聞思修種子而生。不從本識中無明種生。下二十二無明亦是本識中法執種子。及人我執中殘習種子。並非上心。類此可知。第一辨十無明體相訖。第二約四惑分別者。四惑上心及隨眠種子並非彼十無明所攝及二十二無明攝。四惑種子殘習為彼十無明及二十二無明所攝。第十約十無明分別訖。
    第十一治斷分齊者有其二門。一就大辨小明二乘人斷之分齊。二明大乘治斷分齊。初就大辨小中。先辨雜心。次辨成實所以名為。就大辨小者。良由小乘法中未辨七識四惑。今明小乘斷七識四惑。是故名為就大辨小。所以不為小乘之人說七識四惑者。由此七識是其通識難可解知故。不為小說。以不為說七識故。彼小乘人執一切惑皆在六識。雜心人執相應無明在於六識相應心數。成實人執取性無明在於六識。大乘人說此相應取性並在七識。為有此義故須就以辨其小。先辨雜心者有其五位。一名外凡位。二名內凡位。四念已上。三名見道位。苦法忍已上。四修道位。謂十六心已上。五名無學位。謂羅漢已上。初外凡位中。修習三界事觀聞思修慧。爾時伏斷六識地中十使上心。陀那四惑上心猶行。第二念處已上。內凡位中。學作無我之觀能伏陀那我見上心。問。陀那我見緣本識起。二乘內凡未見本識。何能伏除七識我見。釋言。凡夫七識總相迷彼五陰以之為我。拢岳碚f五陰之法體是本識名緣梨耶道理。我見之心當時不作梨耶意緣。但作我塵意緣。亦得名為緣本識起。內凡地中通相緣彼五陰諸法作無我之解。亦復未能別解本識。雖不別解但所緣五陰體是本識故。緣五陰無我亦得名為緣本識無我。故能伏我見。三見道位者。苦忍已上。能永斷本識中見道四惑正使種子功能。亦斷本識中見道十使種功能。第四修道位者。第十六心已上乃至那含。金剛斷修道中四惑種子有其二義。一就別時四惑分別。但斷我愛我慢無明三惑種子。前斷未盡故。我見種子前已斷竟今更不斷。二同時四惑分別。斷彼修道四惑種子。亦斷十使中貪瞋癡慢四使種子。前義如眾名章說。正法內人有其三種。一名正思。在四念處。二名正修。在暖法已上。三名有學。苦忍已上。前二伏我見。後一滅我見。雖摺盱侗咀R中我愛恒隨。亦可修道四惑種子同體義邊皆名我愛。與後義相似。中邊論修住品云。凡夫位中隨應無倒法與倒法相雜。外凡夫地伏六識我見名隨無倒。與七識中我見相應名與倒相雜。內凡夫地伏七識中四惑上心名隨無倒。與四惑種子相應名為相雜。二有學拢祟嵉顾S逐。無其見修道所斷四惑習在及四使種在名倒所隨逐。已除見斷四惑種子及十使中六使種子名無見倒。以外凡地時四惑通染。凡夫所起見修二惑。入見道時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