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摄大乘论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09摄大乘论章-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苏孀R入於六識。生滅不生滅共為六識。故順道理章云。六塵真如真諦門中六塵無相。俗諦門中六塵有相。明知真諦門中六識無生。俗諦門中六識有生。二言簡真者。無生淨識所攝。生滅六識所攝。如無相論說。前已分別。三從本門者。如分別章說。上已分別。四簡本門者。如眾名章說。識名目六識。第五攝本門者。如分別章說。梨耶意識攝。辨體性訖。
    第三真妄分別者。曲有三門。一理事分別。二就行分別。三粗細分別。初言理事分別者。本識生滅分齊名之為妄。真如分齊目之為真。陀那六識亦復如是。故無相論云。無相無生即是阿摩羅究竟淨識。世諦生滅名之為妄。第一義諦稱之為真。故分別章云。分別無相依他無生。世諦門中七識六識是分別性。第一義中名無相真實。世諦門中阿梨耶識名曰依他性。第一義中名無生真實。第一理事分別訖。第二就行分別者。本識六識通於真妄。陀耶唯妄不通於真。本識六識在初地已前未證真如名之為妄。初地已上淨品轉依證會法身名之為真。故智差別勝相中說云。阿梨耶識及生起識名受用身。此名應身。以為受用身也。以陀那識中無其淨品轉依證真如義。是故就行一向無真。第二就行分別訖。第三粗細分別者。本識心細通於真妄。六七二識在於凡地唯妄非真。若初地已上本識六識並通真妄。若至佛地本六二識一向唯真。故分別章云。分別性無所有。以六七二心在凡無體名無所有也。第三真妄分別訖。第四解惑分別者。有其二門。一依攝大乘論分別。二依楞伽等經分別。初依攝大乘論分別者。有其三位。一就地前分別。二就十地分別。三就佛地分別。言就地前分別者。有其三位。一是常洠А6鞘拧H切缘亍3'位中。於六識內但起有漏觀解亦起惑業。於七識內常起四惑亦能助彼六識起善惡二業。於本識中能持有漏善業種子并持煩惱及不善業種子。此云何知。如彼出世淨章云。從十信已上乃至菩提位。此間功能不失。以此文證明知外凡常洠ㄓ腥缬新┥茦I及煩惱不善等業熏習。從有出世善熏未能成就。二就十信分別者。於六識中能起出世淨解。故出世淨章云。聞熏習非是世法。屬法身攝。伏除人我障正使。猶得暫起習使法我障現行。故出世淨章云。出世淨心未起時。此聞種子一切上心惑對治。此名十解。地中無漏拢罏槌鍪罍Q心。十信地中聞熏習種子為人我執正使上心以為對治。亦得起有漏善不繫業及不善不繫。故地持論住品云。解行住菩薩或時起邪身口意業墮於惡道。解行上人猶起此業。十信下地判知有餘業。是其不繫報是不定。若漸悟苦薩從須陀至辟支。迴心入大。至十信地中亦有人無我觀無漏之道。故涅槃初功德云。須陀八萬劫發菩提心。乃至辟支十千劫發阿耨菩提心。彼須陀至辟支佛。於小乘中已離惡趣。今迴入大。明知位當大乘善趣。於陀那識中人我執正使一向不起。但起習使及法我執。亦能助彼六識起有漏善惡不繫之業。故出世淨章云。一切上心惑對治。明知能治六七上心。六七非一名為一切。於本識中有出世間熏習有漏無漏業二種種子。復有人我法我二執種子。亦有善惡二種不繫業及不繫業果。例上可知。就十信分別訖。第三種性分別者。於六識中能起人法二空無漏觀解。十解地中起人無我解。十行已上起法無我觀解。亦得起有漏法中善惡二種不繫業。及受不繫業果。人我執習使亦有暫起義。法軌亦有現行義。所以得知地前菩薩得無我觀解。如應知入勝相二智差別章說。先於方便中已通達二無我理。言方便者。地前是方便地名為方便。故知十解得人無我解。十行已上得法無我解。解行住中所有行相同前種性。縱有少異義亦不多。就陀那識中但起人我習使亦起法軌正使。於本識中有二無我無漏種子。亦有有漏善惡不繫二業種子及苦樂不定果報。類上可知。就地前分別訖。次第二就十地分別者。於六識中能起人法二無我觀解。人法二執一向不起。亦復不起有漏善惡二種不繫等業。陀那識中亦不起人我習使及法執上心。亦有真常六識分得三身故因果修中云。初地證過漏義。以證真如故顯法身。本識淨品轉依故成應身。依二身起用便有化身。就十地分別訖。第三就佛地分別者。於六識中有漏惑業一切不起。陀那二惑亦一向永無。於本識中不淨品惑業種子一切皆無。於六識中加行道亦息。本識淨品生滅亦息。與本淨相應成就應身。故出世淨章云。四德圓時本識都盡。由其始淨合於本淨故。令本淨四德圓顯。於本識中及與六識內不淨品等一切永改本性淨品永成。故寂滅勝相云。不淨品永改本性淨品永成。本性名為轉依。彼文復云。五分法身無垢清相應至佛無異名永成本性。依智差別勝相復云。阿梨耶識又生起識名受用身。明知六識淨品及本識淨種有轉依成應身義。此名應身。以為受用身能受淨土等樂故。依攝論分別粗判如是。次依楞伽等經分別。餘義與攝論義同。陀那識中解惑有異。更須分別。是義云何。以義通辨。第七識中亦有觀解。故楞伽云。殺七識智佛名出佛身血。勝鬘亦云。於此六識及心法智。明知有其觀解之義。若依小乘。七方便中伏我見上心習起世間觀解。苦忍已上斷我見種子起無漏觀解。無學地中斷四惑正使種子皆盡人無我道滿。故眾名章云。正法內人有三品。一在正思。二在正修。三在有學。前之二人伏其我見。第三滅我見。苦忍已上名為有學。若依大乘。十信地中頓悟菩薩於七識中伏我見上心習有漏觀解。漸悟菩薩至彼十信亦斷四惑種盡。頓悟之人至十解已上於七識中習無漏觀解永斷四惑正使種子兼伏法執。至初地已上於七識中習法無我解斷法執種子。至佛窮盡。此無正經論。准義推之其趣如是。問曰。七識之心不能聽聞正法。云何能引生治道斷諸煩惱。釋云。當識雖無藉六識道起。所以知然。彼七識中雖不聞他說於邪我。以六識曾聞道。彼七識得起我執染類淨。彼七識中雖不聞無我。以六識中曾聞無我道。彼七識起無我解竟。復何妨。第四解惑分別訖。更有餘義至轉依義中當廣分別。
    第五心意識分別者。有其三門。第一就雜心分別。第二就成實分別。第三就大乘分別。言就雜心分別者。彼論就其六識義分為三。如彼界品說。集起名心。生後名意。了別名識。彼處以五門辨此三義。謂一名。二義。三業。四世。五施設。初以名別證其三義。其趣可知。二以義別顯義差別。如上解。三言業者。遠知是心義。此知未來法。前知是意義。此知過去法。續生是識義。此知現在法。四言世者。過去名意。意是根義故。未來名心。心體成就故。現在名識。能了現境故。前言業者明其心用。心體現在知三世境名之為業。此言世者明其心體。三世橫剋得名不同。第五言施設者。十八界中施設心名。十二入中施設意名。五陰之中施設識名。界門就體故名為心。入門就相名之為意。陰門就用目之為識。雜心如是。次就成實分別者。於中有二。第一就別。二就通分別。言就別者。彼論有四心。一識。二想。三受。四行。識心知實。謂青黃等色。想心知假。謂長短等色。受迹‘順。謂好惡等境。行起善惡。謂造身口等思。有三重四心。一五識四心。從緣現在五塵而起。二五意識四心。從緣過去五塵而起。三第六意識四心。從緣虛空假名等法而起。此三重四心中。若就別以論。皆取初重名識名心亦為意。餘三則非。故成實論立有心數品。初重是心。餘名為數。二就通分別。三重四心皆得名心亦得名意亦名為識。故成實立無心數品。又彼論云。能緣以解心。四心皆能緣。成實如是。大乘如何。亦有二義。一就通分別。二就別分別。言就通分別者。三種識中名具三義。故眾名章中本識名伲唷Y|多名心。相章之中本識名意界。是其識義上下並論。陀那識三義者。眾名章中名染污意。與六識為意根故。復云。佛說心名。此名目第二識。此名陀那。為第二識以緣本識起我執故名為心。是識義顯不待言辨。就六識辨三義者。眾名章中云。一能與彼生次第緣依。先滅識為意。此以六識中前滅心為意根。後生心為識。又以識生依止為意。此取本識以為意根。緣生章中名受用識。能受用六塵故。以此文證明知六識有其識義。第七勝相中名為心學。故知六識名為心。義通義如是。別義云何。本識名意。是意根故。七識名心。常緣我塵故。六識名識。了六塵故。是故眾名章云。心名目第二識。識名目六識。意名目第一識。第五心意識分別訖。
    第六善惡無記分別者。先辨六識。次辨七識。後辨本識。就六識中。先辨雜心。次辨成實。後辨大乘。雜心論宗五識地中唯有生得善無方便善。但有修道煩惱無見諦煩惱。但有報生無記無餘三無記。謂功巧威儀變化等三也。意識地中具生得方便二種善根。通起見修二惑。四無記謂報生威儀功巧變化。雜心如是。次辨成實。成實論宗三重四心義如上辨。於四心內前之三心皆是無記。第四行心方通三性。以前三心各是一念緣境各別無相續。假義故是無記。第四行心通於假實故該三性。故實如是。大乘云何。大乘六識皆通三性。與雜心大同。次辨陀那。小乘二論未辨陀那。唯就大分別。若依攝論。陀那唯是有覆無記更無餘義。若依楞伽等經亦通三性。以與六識三性心並起為六識助成善惡等業故有三性。陀那如是。次辨本識。小乘二論亦未明本識。但就大乘分別。於中有四。一就攝真分別。二就生滅識體分別。三從用分別。四就時分別。初就攝真分別者。識真如門是其理善。識生滅門中義通三性。持善種子名之為善。持不善種名為不善。體是無記。第二就生滅識體分別者。從業種子生邊體是無記。故差別品相根章云。阿梨耶識是無覆無記。非煩惱染污故。彼文復云。因是善惡故果是無覆無記。以此文證明知本識善惡業種得邊屬果報無記。第三從用分別者。以體從用故通三性。從不善熏邊成不善種子。從善熏邊成善種子。從威儀功巧無記熏邊成無記種子。故生不淨章云。此意識以三性識為根。此名本識。以為三性識也。以意識同時依止。本識用為正根。第四就時分別者。善惡二業初薰本識牽果義微同識無記。故不一異章云。初浚Y衣同衣白色。後業種將熟為愛等助潤成其善惡。以結衣入染器已相貌異本種謝報起果成無記。如衣解結相貌皆現。第六善惡無記分別訖。
    第七三性分別者。謂依他分別及與真實。此義多含。如三性章中當廣分別。今且就一粗細分別。本識心細能持淨染名為依他。六七心粗分別心□名分別性。分別無相依他無生名為真實。第七三性分別訖。
    第八次攝四識分別。言四識者。如第二勝相相章廣說。一名似根識。謂眼等五根。二名似塵識。謂色等六塵。三名似我識。所謂我塵。四名似識識。謂六七二心。此四識義四識章中當廣分別。似我識者是其本識。識者是六七二識。言似根似塵者。有其二義。一攝根從識。以塵從識。是六識所收。二以末從本。本識所攝。似我識者本識。意識所攝。似識識者就相是其六七所收。
    第九攝八九二識分別者。於中有二。第一明八九二識體相。二根塵分別。言八九二識體者。此之二識或名八識。或名九識故楞伽云。八九種種識。初勝相相品之中亦云。八識中隨一識不淨品法所熏習。言離八者。於中有二。第一從粗辨細。二從細起粗。言從粗辨細者。生起識中隨根分六。陀那第七。梨耶第八。言從細起粗者。梨耶為第一。陀那為第二。生起分六。以之為八。如眾名章說。言離九者。前之三識生滅門中分之為八。以緣境不同故。識真如門合之為一。以內照同故。以識真如通前為九。故無相論無相品云。分別性永無。依他性亦不有。此二無所有。即是阿摩羅識。故究竟唯一淨識也。又外國傳云。十七地論菩薩品中廣辨阿摩羅識以為九識。辨八九二識體相訖。第二根塵分別者。阿梨耶識以淨識為根。兼用六七以之為根。故生不淨章云。此果報識以染污識為根。六七二心起受生煩惱名染污為根。通緣有無非有非無等法以為境界。故生不淨章云。此果報識緣境又不可知。此就生滅識門分別。七識正依本識為根。亦依六識中意識為根。遠託淨以依持根義。緣彼本識以為我塵。五陰等法以為我所。生起識中。若是意識依本七二識以之為根。遠託淨識為依持根義。若是五識依本識為根。亦依眼等五色根以之為根。緣色乃至於法六境為塵。若就三識真如淨識以論。同體根塵更無別法。雖復同體亦得義目以為根塵。以真常心事以為淨識。以真常法界以之為根。以真如境界用以為塵。第二根塵分別訖。
    第十攝十一識。言十一識者。亦如相章廣說。一名身識。眼等五根。二名身者識。謂第七識。三名受者識。謂是本識。四名應受識。謂六外界。五名正受識。謂六識界。六名世識。三世久長。七名數識。謂傍數無邊。八或可約眾生界有多少名處識。謂器世界。九名言說識。謂見聞學知心。此九言說熏習為因。十名自他差別識。謂他我身別。此用我見熏習為因。十一善惡兩道不斷識。謂六道相續。此用有分熏習為因。此十一識章中當廣分別。第二身者識陀那識所攝。第三受者識梨耶識所攝。第五正受識六識所攝。第一身身識以根從識五識所攝。以末從本本識所攝。第四應受識以塵從識六識所攝。以末從本本識所攝。世數自他及以二道通三識所攝。第八處識以塵從識眼鼻舌身四識所攝。以四塵為體故。以末從本本識所攝。第九言說識六識所攝。以見聞覺知為體故。第十攝十一識訖。
    第十一大小乘分別者。六識名體俱通大小。以此六識通粗細故。在下相粗。在上相細。本識七識名通大小。義唯在大。以此二識其義是細。小乘未解不為說義。小乘說本識名者。如眾名章廣說喜樂阿梨耶等。說七識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